摘要: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外部审计是两类评价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身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及其实施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估,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因其能紧密结合企业管理机,能够使企业通过自我监督和改进,促进内部控制与管理机制的优化和调整,进而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构建的分析,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构建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不断增强企业管理及控制的力度,提升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能够使企业主动地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实施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内控缺陷的改进,有利于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促使企业经营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能够对企业管理体制及内部治理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表现,涵盖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等重要内容。借助评价体系标准的确立和执行,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力度,对企业运营目标的实现及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质是以管理制度为基础,实现企业监管和风险防范目的的一种管理规范,其通过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关键控制点的把握,以流程形式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进行表达,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控制。涵盖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及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其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促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对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分析,采取对应措施进行整改及处理,及时查漏补缺,对企业管理风险进行控制,有利于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的完善。第二,能够促使企业市场形象的提升。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并生成评价报告,将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管理水平及风险抵抗能力等信息资料公布于众,增强企业诚信透明,是树立并提升市场形象的重要形式。第三,能够促使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协调关系的发展。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有利于企业早期发现运营风险和问题,主动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能够促使企业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处理各项工作,最终达成监管部门与企业自身之间的协调管理,对企业的价值实现具有推动作用。
为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有效性和作用发挥的程度,除企业外部的独立审计评估之外,企业自身还需要构建评价体系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自我评价。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规范评价行为
我国市场机制及相关法规的建立还不十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存在巨大差异,仅有一部分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降低运营风险。对此,需要借鉴先进经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约束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行为,降低评价过程中的执行成本,不断增强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使其内部控制能力的提升。
(二)科学构建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管理是规范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任何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都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适应性进行评估,使其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充分发挥体系自身的指导作用。对此,必须确保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具有前瞻性,定期根据环境情况对评价体系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引导企业管理者不断关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新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对管理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
(三)加强对风险的管理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运营风险进行控制,应确保将风险管理贯穿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之中。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及相关负责人管理风险的一个过程,通过对影响企业发展的潜在问题进行辨别和应对,可以降低管理风险,为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基础。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同样存在对内部控制的管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拓展。企业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将风险管理作为基础理念,对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针对企业风险问题对重点评价环节进行确定,从而掌握控制管理的关键点,有效促使内部控制评价效率的提升。
(四)遵循成本效益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涉及各个层面,所需投入的人力及物力资源较大。而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主要以盈利为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在开展任何一项活动时,都会对成本的投入和效益的增长进行考虑。因此,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也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4]。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依据企业业务特点、规模及性质等内容处理好效益与成本的关系。可以根据情况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也可以对企业某个内部控制子系统或者具体的内部控制作业循环进行评价,把握关键的业务领域及其流程环节,以确保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目标
从内部控制的主体出发,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对其目标的实现进行考核,是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重要内容。基于法律法规及监管的需求,企业管理者作为主体进行自我评价,将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确定为评价目标,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以便有效运行企业的内部控制,增强其抵抗能力以防范管理风险,最终实现对企业利益的维护。
(二)评价依据
内部控制评价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建立一个符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框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是体系构建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评价体系的标准依据尚未建立,其定义及内容也未有统一的标准。随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已成为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及体系设计的标准框架,这也为企业自我评价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标准。
(三)责任主体
国外将企业管理层或董事会确立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责任主体,而我国企业受股权结构的影响,会出现大股东及管理层控制董事会的现象。基于此种现象,应当选择企业经营及财务负责人作为构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责任主体,才能真正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和效能。因此,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及报告工作应当由管理层负责。
(四)评价内容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内部控制是促使企业实现效益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企业运营情况的了解,同样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
性进行评价。判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否有效,可以从下列目标和内容的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企业管理的效益目标、企业发展战略的目标、资产安全状况、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及经营合法等。同时,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可以将内部控制中缺陷和问题的存在与否作为标准对控制评价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此,需要认定体系当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如认定控制体系缺陷的标准可以包括未实现控制目标、突破规定权限等。
(五)评价原则与方法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从风险控制、活动评价、目标实现等多个方面评价控制体系的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为确保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还要遵循评价原则,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原则主要包括公允性、一致性、风险导向、独立性等多个原则。对于评价方法的使用,可以参考外国相关经验对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总结和评价,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引导会议法等。
(六)评价报告
评价小组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借助所生成的评价报告涵盖的评价范围、过程、方法及结论等内容,可以指导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缺陷问题进行处理。作为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以此作为管理依据提高企业风险防范的能力。对于报告中列示的问题,企业管理层应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总之,从整体来看,我国多数企业尚且能够对自身内部控制的评价情况进行披露,同时能够以新的评价规范作为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然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仍然存在缺陷,由于评价规范标准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不同公司形成的评价依据及内容都有所不同。多数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主要以描述性内容为主,出具的评价报告往往流于形式。只有加强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增强自我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不断提高企业抵抗风险能力,才能有效促使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