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女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维度解析

2015-03-18 13:45张丽丽周京晶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技能现代学徒制用人单位

□张丽丽 周京晶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指“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校企合作是前提,工学结合是核心。”它发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研究现代学徒制对于促进行业与企业的发展,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就业与成长成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女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解析。

一、将高职特色与女性成才相融合

从“现代学徒制”女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上来看,它必将是高职特色与女性成才的融合。高职院校一经诞生,就决定了其历史使命必将既不同于中职院校(就层次而言,它高于中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人才);也不能等同于高等院校(就内容而言,它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求我们摒弃纯学科化的教学,走出纯学术的殿堂,寻找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校企联合双元育人机制即现代学徒制,无疑率先进入了众人的视野。“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呼声越来越高,“现代学徒制”便在中华大地应运而生,并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从历史上来看,特别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学徒制中的“学徒”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女性可谓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因此,探索“现代学徒制”女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性别考虑其中,按照女性成长成才的规律,以社会性别的视野看看哪些行业,哪些部门,哪些岗位更合适女性,决不可以以“男女平等”为幌子,鼓吹男人能做的女人就一定能做到,抹杀男女的性别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泛深入生产一线、建设一线、服务一线和管理一线,进行系统甄别与调研,从中筛选出更适合女性的职业和岗位。

二、将专业技术与关键能力相并举

从“现代学徒制”女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与内容上来看,它必将是专业技术与关键技能的并举。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高职院校的发展锁定了方向,到高职院校学技能成为了众多学子的梦想;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则为众多学子能够学到“真本事”,成为高技能人才,找到了着陆点,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腾空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毋庸置疑,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格,学到一技之长,使其能够更好地工作于生产一线、建设一线、服务一线和管理一线,是每所高职院校的最高宗旨。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专业技能”培养当成了唯一的目的,似乎“专业技能”就是一切。受这种思想影响,学生更是坚定不移地认为,“只要把专业学好就可以,其它都是多余的。”这种“唯专业论”的最大优势在于如果毕业生在毕业后能找到对口的工作,并且永远不离职,那将是“幸福”的。可是,现实是多变的,更是残酷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据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新近完成的《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虽然高职院校的专业吻合率较高,但离职率却不可小觑—— 2009 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远高于“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的离职率。因此,必须学会应对“变化”的能力——即“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又称为通用能力,核心能力,软技能,是指“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能力等”。具有普变适用性、专业之间的相通性、技能的可迁移性和时间上的持久性等诸多特征。构建“现代学徒制”女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关键能力渗入其中,实现女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关键能力”双丰收。

三、将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相统一

从“现代学徒制”女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主体上来看,它必将是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统一。“现代学徒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问题。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构建“现代学徒制”女性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相连,实现“三大无缝对接”即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课程开设与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这就要求培养单位即高职院校首先必须深入到用人单位的工作一线,把同一类型用人单位或者是相似类型用人单位的相同或相似工作岗位肢解为不同的技能要素;然后再对技能要素进行汇总、比较、分析和综合,找出相同或相似的技能要素;最后,组织由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和相关第三方社会组织组成的专家组,研究论证撰写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以及应该开设哪些课程与如何开设这些课程等等一系列问题。第二,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实现合二为一的育人体制。“现代学徒制”的女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将活跃在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即师傅,请进教学的实践环节,与那些同在三尺讲台的教师,一同指导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的育人体制。对于学校教师来说,其主要职责是传授学生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其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品质,掌握其科学的学习方法,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各专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对于用人单位的师傅而言,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提高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使学生克服了过去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弊端,凸显了学生的技能。

四、将当前招工与未来发展相结合

从“现代学徒制”女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延展性上来看,它必将是用人单位当前“找工”与社会长远发展的有机统一。“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大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又是“订单式”培养,这种学生即学徒,学徒即学生的“交替式培养”,不仅缓解了部分用人单位“招工荒”的问题,而且大大缩短了职工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实现了学生与职工的“无缝”对接。因此,这种“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赞誉,并正在以燎原之势席卷我国大江南北的高职院校。从实际效果来看,“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能够部分缓解当前“找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解决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但是,职业教育不仅仅要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问题;同时,更应该放眼未来,解决社会发展的长远问题,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因此,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还必须为其注入“未来”因素,让大学生不仅掌握当前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之上学会创新,能够以创新的精神迎接社会发展的明天。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2]赵志群.现代学徒制的复兴[N].中国教育报,2014

[3]侯冬华.职业院校毕业生离职率超过本科生[N].中国青年报,2014

猜你喜欢
高技能现代学徒制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