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命灵动的语文课堂
——培养高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尝试

2015-03-18 12:15:20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4期
关键词:对联自学语文课堂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张 伟

2008年初,山东省提出了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主旋律。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地逐步规范办学行为,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这样,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2011年9月,山东德州一中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立足本校实际,确立了“深化‘1121’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思路。“1121”的含义概括为:1个目的——在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前提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1个原则——先学后教;2种课型——自主课、互动课;1个载体——导学案。先学后教的原则,实质就是各学科立足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施课堂改革之前,许多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堂用该是老师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学生是自己忠实的听众,如果老师讲得太少,岂不是失去了老师的主导地位。我们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指导、点拨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把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以新颖、活泼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自学愿望

第一,情感式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如果开讲时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撼,就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探究、研读。例如,我在讲苏轼的《前赤壁赋》时这样设计了导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人到中年的苏轼流落黄州,与好友两游赤壁,极目渺渺苍穹,感慨人生短促。多少壮志随风飘逝,多少期许转头成空,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通过以上导入,让学生迅速融入到文章所渲染的情感基调中,更好地去理解文章,了解作者。

第二,悬念式导入。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置疑、不断解疑的过程。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思维。存疑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知欲,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入新课就是这种理论的具体运用。比如,我教《祥林嫂》一文时,对导语作了这样的设计: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一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她在鲁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那么我们通过品读文本,看看到底是谁才是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此导语虽然简单,但因造成了悬念,在心理上牢牢地抓住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第三,表演式导入。千篇一律,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是不会让学生满意,也是不能取得好效果的。通过表演引入新课,能够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教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文时,开讲时我就首先演唱了以此诗写成的歌曲《别亦难》。既渲染了讲本诗的抒情气氛,又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很快熟悉了诗的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兴趣加以引导,引发学生自学热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兴趣及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境”引趣,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自学的兴趣;亦可以“新”激趣,用学生没接触过的“新”的事物,来刺激学生学习热情。

例如,我在在讲授柳永的《望海潮》这首词时,还是按照以往老的教学模式:解题→作者介绍→背景→意象分析→课堂小结。但我总感觉到,这一节课虽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但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首词的美之所在。所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问:“你们觉得这首词美不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美,太美了!”我说:“美在哪里?你们能试着把你心中感受到的这种美表现出来吗?”正在学生冥思苦想时,我灵机一动,说:“《望海潮》是一首词,其中里面好多句子都是对联的形式,你们就试着用对联的形式把你感受到的美表现出来好不好?”学生虽没有学过写对联,但对此很有兴趣,于是课下每人都积极查阅了对联写作的相关知识,结合《望海潮》这首诗歌的意境,都精心写了几副对联。我把学生的“大作”收上来后,发现学生写的对联无论是从韵律,还是意境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看完之后,让我这个做老师都的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三、用情境感染学生,触发学生自学激情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作为学生,一定会非常向往这样的课堂情景,因为这样的课堂是一种享受。而作为老师,一定也向往能够创设这样的课堂情景,因为这样的课堂会触发学生的自学激情,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几点尝试。总之,语文课堂应是生命灵动的课堂,语文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自主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限的精神激励和鼓舞,让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拥抱生命。

猜你喜欢
对联自学语文课堂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6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46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8
对联知识小问答
对联(2011年2期)2011-11-19 23:03:52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对联(2011年22期)2011-09-19 06: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