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之静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网络新词汇“Ta”的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意义的分析
钟之静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现代汉语中“他”和“她”的使用功能不完善和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具有缺陷,网络新词汇“Ta”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是对这个缺陷的一种补充和自我完善。“Ta”的意思是“他”或者“她”,是一种不明性别的指称。该词的实际功能相当于一个第三人称代词,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其实是一个汉语拼音形式的字母词。本文对“Ta”出现的理据性做了解释,从字母词和汉字拼音化的角度考察“Ta”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并客观地看待“Ta”的存在性,提出对待“Ta”的策略和方法。
Ta;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字母词;汉字拼音化
网络新词“Ta”的意思是“他”或者“她”,被广泛用于不明性别的指称。与许多网络新词汇一样,“Ta”的具体出现时间已无从考证,不过“Ta”的使用无疑是被网民认可接受,在许多正式的出版物(报纸、杂志等)中也已经被使用开来。但“Ta”的出现却并不像普通的网络流行词语一样,这个词本身有诸多特别之处,目前学界的关注似乎较少,本文尝试从多个维度对“Ta”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
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一般采用他、她、它三分法,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前,一直都只有表示通性的“他”字,此后由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用来指称女性,之后又有了表示指称动物和植物的“它”字。在他——她——它的演变过程中,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完成了演化,最终形成了今天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的演变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从“他”到“她”的变化中,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新文化运动先驱提出了各自看法,各自创造了不同字形,但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有一个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结果刘半农创造的“她”字最终被汉字接纳和使用到今天。有趣的是,当时也有人反对“她”的使用,署名为寒冰的作者发表了《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指出刘半农创造“她”字是一种画蛇添足现象。不久,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一篇署名孙祖基的《“她”字的研究》,表示支持刘半农先生的创造。很快,寒冰的《驳“她”字的研究》发表了不同看法。可见,“她”字的产生和使用从一开始就是遭到批评和质疑的,当代学界对“她”字的否定也是针对“她”的使用缺陷,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英语有he/she之分,汉语也要有“他/她”之别。
1993年,刘丹青先生在《“他、她、它”三分法的弊端、根源与对策》一文中对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的利弊已有相关阐述,文中归纳了三分法运用中的各种问题,并指出三分法内在的根源性矛盾,认为“要想发挥三分法的积极作用, 同时又成功地避免种种不规范现象,实在是极其困难的。”刘丹青先生最终还是设计了几种参考方案,以期解决三分法的问题。但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的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而“Ta”的出现可以说又把这个问题推到了前台。
(一)“Ta”出现的理据性
目前,学界有人认为“流行语‘Ta’源于‘她’字使用范围的游离性”,即“Ta”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现代汉语中“他”和“她”的使用功能不完善所造成。事实上,“Ta”一般被用来指称不明性别的对象。例如,“情人节来了,你怎样给Ta一个惊喜?”其中,“Ta”的实际功能相当于一个第三人称代词,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其实是一个汉语拼音形式的字母词。
现代汉语中,“他”和“她”的使用往往会遭遇尴尬,例如,
(1)门外有人敲门,你去看看他是谁。
(2)那边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有男有女),他们正在一起做游戏。
(3)当选手以精彩的表演结束比赛,他(她)会扑向谁?会拥抱谁?
这些例句中的第三人代词使用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一般是被认为指代男性,让“他”兼指不明性别的对象容易引起误解,也包含了一定的男权主义思想。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人们又广泛使用“他(她)”这种形式,但这种使用情况造成了“她”字的模糊地位,“既要从‘他’中分离、独立,但又不彻底,以至于虽对其用法有明确规定,但在使用中却不自觉的进行了意义的‘严格’区分,致使用法不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Ta”对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的意义
“Ta”是现代汉语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其应有的理据性,同时它以独特的身份对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从一个新角度加以阐释。第三人称代词中“他”一般用来代指男性,“她”一般用来指称女性,“它”则一般被用来指称物。但当不明性别时或者是要指称通性时,却找不到合适的代词,只好仍旧规定用“他/他们”。例子“门外有人敲门,你去看看他是谁。”是汉语的规范用法,但这个“他”不仅缺乏心理基础,还在语音上无法区别,容易导致“他/她”在使用上的混乱。
如何解决这种混乱?刘丹青先生认为可以在现代汉语中去掉“她”,这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但本文认为此法不可取,它将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从尊重语言和历史的客观角度看,“她”字的使用已快一百年了,经过了共时和历时的检验,拥有良好的群众心理基础,断然废除有因噎废食之嫌,严重违背了语言约定俗成之基本原则。第二、从实际需要角度看,如果汉语中只有单一表示通性的“他”,那么该如何表示“她”和“它”呢?的确,在“她”和“它”产生之前,汉语在表示第三人称时一般只使用“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实际上,在“她”产生前,鲁迅先生在翻译国外著作和自己的创作时尝试用“伊”来代指女性了,中文的“他”显然不能代替英文中的“she”。刘半农创造的“她”解决了实际问题,得到多数人支持,“她”顺理成章成为汉字一员。
有足够的理由继续使用“她”,但又如何解决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混乱呢?事实上,刘丹青先生针对三分法提出过几种对策,除去前文论述的第一方案——废除“她”,恢复通性的“他”,还有几种方案,例如,再造一个专指男性的字,让“他”只指通性。但后几种方案显然也不是最优解,而如今“Ta”的出现未必就能完全解决问题,不过起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从某种程度来说,“Ta”的出现是对“她”的一种补救,也是对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三分法的补救。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的矛盾助推了“Ta”的出现,“Ta”得以迅速传播,除了其本身具备网络语言求新求异之特征,更是它顺应了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自我完善发展之要求。
“Ta”跟“他”“她”“它”存在根本的区别。“Ta”从本质上看并非汉字,但其本质上是一种以拼音表现形式为特征的汉字。当前,汉语词汇发展相当活跃,现代汉语世界已经不是方块字一统天下的局面了,例如,WTO、NBA、GRE等英文缩略词以及HSK(汉语水平考试)、RMB(人民币)等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略词被广泛使用和接受,在网络上流行着“你out 了”、“Me2”、“你太2了”等一系列流行词句。可见,“Ta”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并非偶然,从实际应用来看,“Ta”在汉语词汇中的地位还是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从字母词来看,“Ta”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模糊性。1994年,刘涌泉在《谈谈字母词》中对“字母词”下过定义:“汉语中带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达的词,前者如B 超、卡拉OK;后者如CD、UFO。它是一种新形式的外来语。”2002年,他在《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中提出“汉语字母词”的概念:“汉语字母词指的就是‘由拉丁字母(包括汉语拼音字母)或希腊字母构成的或由它们分别与符号、数字或汉字混合构成的词’”根据字母词的定义和概念内涵,“Ta”可归属于汉语字母词。
但学界对字母词尚有不少争议,于“Ta”而言,争议的焦点在于由汉语拼音字母组成的词到底算不算字母词,比如,大多数人会将“HSK(汉语水平考试)、RMB(人民币)”等汉语字母组成的词归入字母词,即便如此,“Ta”能否被认为是字母词还有一定争议。原因在于HSK、RMB等字母词是由汉语拼音首字母组成的缩略词,“Ta”是一个完整的汉语拼音形式,目前来说,汉语中尚未发现与之相似的词语,即除“Ta”以外,还未有一个汉语拼音形式可不加标注毫无变化地直接使用在汉语语句中。当然,如果“Ta”可明确归属于字母词,“Ta”的内涵、外延以及界定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有待深入研究。
从汉语拼音化来看,“Ta”无法真正取代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与字母词一样,汉字拼音化的由来已久,同样充满争议,争议的中心在于汉字该不该实现拼音化,即由方块字变为像英语一样的拼音文字。周有光对汉语拼音化进行了相关论述:“所谓‘拼音化’就是用字母拼写语言。以字母作为正式文字, 是狭义的拼音化。以字母作为正式文字的辅助符号, 是广义的拼音化。在中国, 只有广义的拼音化, 没有狭义的拼音化。”“Ta”是现代汉语在网络大环境中的自我发展产物,它并非由支持汉字拼音化的人们所创造,或者说“Ta”的出现并不是某些人怀着汉语拼音化的动机所创造,这似乎可将“Ta”视为是汉字拼音化的前奏,但深入考究,结论并非如此。基于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存在缺陷,“Ta”是对三分法的自我完善,是对“他”、“她”和“它”的补充。反过来,如果汉字真的拼音化了,用一个表通性的拼音形式“Ta”固然不会有三分法的弊病,但它无法真正取代三分法,也难以继承三分法的优点,“他”“她”“它”就无法区分。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Ta”应运而生,并广泛传播于现实生活中。“Ta”的产生与发展是对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的一次冲击。“Ta”能不能被汉语所接纳,关键还是要看“Ta”是否能被人们所继续使用下去。对此,我们不能忽视“Ta”的存在,也不能刻意排斥它的运用发展。当然,对于新出现的“Ta”是一个新事物,不能简单地对“Ta”的存在加以否定,而应该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对这种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加以规范引导。尤其是对于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恰恰是整理、解释、规范和引导语言中的新变化。因此,不妨采取一种宽容而保守的态度来面对“Ta”的产生与发展,虽然“Ta”的表现形式特殊,但它有其产生的理据性和现实背景,需要以宽容的心态坦然接受“Ta”的存在和运用,不能简单地主观地判断“Ta”的去留,让语言本身在不受到过分干涉的情况下完成词汇的淘汰和更新。同时,为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应该采取保守的态度,提倡在正规出版物中少用或者不用“Ta”,在权威的政府机关公文、中小学教材中则应该坚决使用规范用法。
[1]王媛媛.从“Ta”看“他”与“她”[J].大众文艺, 2010, (6).
[2] 张宝明.“她”从哪里来?——现代女性指称的源流考释[J].寻根, 2008, (1).
[3] 刘丹青.“他、她、它”三分法的弊端、根源与对策[J] .语文建设1993, (4).
[4] 刘涌泉.谈谈字母词[J].语文建设,1994,(10).
[5] 刘涌泉.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
[6] 苏培成.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回顾与展望[M] . 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7.
2095-4654(2015)05-0077-03
2015-03-16
H0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