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青青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基于微课平台建设的“中外语言学史”教学
冯青青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224002)
摘要:“中外语言学史”课程是本科生所修的语言学课程之一,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微课平台能提供具有模块性、交互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基于微课平台建设下的“中外语言学史”的课程教学,其教学效果将得到提升。
关键词:微课;“中外语言学史”;教学
作者简介:冯青青,博士后,讲师,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项目“基于微课资源建设的对外汉语系列课程开发研究”(编号:14YCTCJY022)。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11-001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标识码:A
Abstract: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nguistic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for the undergraduates, which is relatively difficult to teach. However, the micro-lecture platform can provide teachers with the interaction and enjoyment . The flexibility of teaching methods can be enhanced under the platform. The teaching efficiencies o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nguistic can be promoted ,too.
“中外语言学史”课程是本科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课程性质旨在通过讲授中国和外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以及著名语言学家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开阔语言学视野,了解中外语言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巩固和提升语言学理论修养。从教学上看,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名家名著众多,而外国语言学流派较多,理论繁复,因此,教学内容复杂,教学重点和难点众多。从以往的教学来看,一方面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很多内容简单带过,无法深入探讨;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很多内容单靠课堂讲授,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近些年来,“微课”教学逐渐兴起,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显著的帮助,已经引起各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国内较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胡铁生,[1]他认为,“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此外,李玉平、[2]姚正东、[3]张一春[4]等也对微课的概念与设计进行了探讨。微课具有时间短、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优点,对于“中外语言学史”的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中外语言学史”教学与“微课”平台的模块性
从“中外语言学史”的教学内容来看,模块性较强。例如,从中国语言学史的专题来看,可以分为文字学研究、音韵学研究、训诂学研究等,传统的中国语言学研究基本围绕“小学”展开。此外,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中国语言学研究又可以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等几个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每个时期都可以作为一个大的模块来研究。而外国语言学史的专题研究主要围绕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描写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法化等语言学理论展开,专题性较强。
微课的优势恰恰就在于对“专题”的讲解,在于微课的“模块性”和“系列化”。[5]这样看来,“微课”本身的优势及特点与“中外语言学史”的教学内容是相贴合的,这就为在“微课”平台建设下的“中外语言学史”教学提供了可能。
以“中外语言学史”中的“音韵学研究”内容为例,这一部分不仅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把这部分问题系统地讲清楚。利用“微课”平台,建立一个个教学模块,设计系列专题,如“押韵研究专题”“异文通假研究专题”“韵书研究专题”“等韵学研究专题”等系列“微课”课程,这样的课程针对性强,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反复观看课程内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由于“微课”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学时间不受限制,因此大专题下还可以细化为若干个小专题,甚至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添加或补充教学内容,例如“押韵研究专题”就可以细化为“诗经的押韵”“诗歌的押韵”和“词曲的押韵”等若干小专题;“韵书的研究”可分为“唐五代韵书的研究”“《广韵》研究”“《中原音韵》研究”等专题。为了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讨更深入的内容,教师则可以设计“《广韵》的声类”“《广韵》的韵类”等高阶专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中外语言学史”教学与“微课”平台的交互性
传统的“中外语言学史”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性不强,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微课”平台的交互性则有较大的优势,有利于“中外语言学史”的课程教学。这里的“交互性”既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学内容的交互。这实际上是“微课”教学方式具有极强灵活性的表现。
首先,可以利用“微课”平台进行教学内容的交互,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面提到,“中外语言学史”可以从“语言学研究专题”和“历史发展”两个角度展开教学,这两个角度明显不同,前者强调研究内容,因而历时性、时代感不强;后者具有历时性和时代感,但又不能把研究内容系统地展示出来。利用“微课”平台的交互性则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例如讲《说文解字》专题,“微课”教学可以将这部书放在汉代的语言学研究背景下深入探讨,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文字学和训诂学的专题下加以讲解。由于“微课”突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终端设备,同时学习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将两部分内容交互起来,从而将不同的知识点纵横交织起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可以利用“微课”平台展开师生互动。例如讲“清代的音韵学研究”这部分内容时,陈澧的系联法是重点内容,然而单纯地讲“同用”“递用”“互用”这些条例非常抽象,学生很难把握。利用“微课”平台,教师可以现场展示如何利用三个条例展开系联,手把手地教学生;学生也可以利用“微课”平台,展示自己的系联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优于单纯的讲解。
当然,“微课”平台的交互性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教师要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要能宏观把握教学内容,最好对某一两个专题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否则很难在“微课”平台上引导学生交互学习;同时教师还需熟练使用多种多媒体设备,懂得信息技术知识。交互性学习对“微课”平台的建设也有很高的要求,平台的功能开发要齐备,不仅展示基本的多媒体信息,还要具备交互的功能。
三“中外语言学史”教学与“微课”平台的趣味性
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中外语言学史”课程的反映是枯燥、趣味性低。就课程教学内容来看,以基本的史实为主,内容略显单调,加上有些内容较为抽象,因而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突破这种局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费些心思。
“微课”教学能带来传统课堂所没有的趣味性,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微课的设计可以加入舒缓的音乐背景、有趣的视频等,使学生能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有利于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当然,“寓教于乐”应采用何种方式属于个人风格问题,不同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以达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6]
“微课”教学的趣味性除了在音乐背景和视频等方面外,还可以有其他的设计。就“中外语言学史”的教学而言,当然可以添加传统音乐作背景,视频画面也可以设计成传统的布景,这些设计能够把学生带到相应的学习环境中,即所谓“触景生情”,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如果能将教学内容用比较有趣的方法展现出来,则更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中外语言学史”课程不少内容可以借助“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枯燥的书本知识转变为观赏性强的动画视频节目,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高邮二王的语言学贡献”时,可以制作成纪录片,先从江苏高邮的风土人情入手,逐渐过渡到“高邮二王” 的人物简介上,以传记的方式将“高邮二王”的语言学贡献融贯进去,让学生在了解知名历史人物的同时,也能了解他们的语言学贡献,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再如,讲解“文字的形体演变”时,“微课”设计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今对联的书写入手,介绍一些知名的对联,书写由“篆”到“隶”到“行”再到“楷”,从而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演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语言学的知识,也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要想做到“寓教于乐”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教师投入很大精力,甚至需要教学团队配合协作。例如上面提到的“高邮二王”的纪录片,实际上需要在视频选材上下很大功夫,必要时还要实地选材,这就需要团队的配合和一定的经费支持。不过,“微课”平台的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投入一次可长期受益。
四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微课”平台建设对“中外语言学史”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能够细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灵活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
但是“微课”平台建设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投入较大的精力,也需要教学单位的支持。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微课平台建设越来越受到教学单位的重视,只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起来,微课的开发就会越来越丰富,这将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
[3]姚正东.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25-26.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0.
[5]任心燕.微课教学研究初探[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38-39.
[6]程岚,肖贵桥,王英,朱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9-81.
Teaching o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nguistic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lecture Platform
Feng Qingq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 Yancheng Normal College, Yancheng,Jiangsu 224002,China)
Key words:micro-lectur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nguistics; teaching
Class No.:G64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