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发展策略

2015-03-18 04:50汤传文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政策

汤传文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形势与政策》是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负责对学生进行最新的关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与政策方面问题的认识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已经占到我国高等教育大学生输送量的一半以上,在这种背景下,认清高职院校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对大政方针、发展形势的认识和把握,就成为广大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现状

目前,在国家及省级示范性高职中,课程开设情况较好,一般都制订了详细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或实施方案,包括课程学习的学时总量及各个学期的分配、学分、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考核等,实现了常规化的课程实施模式。但是相对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都并没有能够纳入到学校的课程常规化管理当中,因此,在学时规定与安排、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课程考核等方面都未按照相关文件严格执行,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下面将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层面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施现状及效果。

(一)高职院校的办学现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合作意识,导致该门课程教学被忽视和削弱了。”[1]大学扩招以后,高职院校也以井喷的态势大量增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均由原来的中职等学校升格而成,学校的学习氛围、学习风气达不到高等教育的要求,领导和教师的工作思维还不能很好的适应高等教育办学的要求。于是在学校整体的教学与管理上往往出现这样一些特点:在学院的发展上,多数院校都希望大量招生,来扩张办学规模,但是师资力量建设却不能同步进行,这就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紧张,师生比不合理。从目前高职《形势与政策》的大班乃至超大班级授课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数量也不能够按照标准的师生比进行配备。高职院校因为自身的办学宗旨,学校的财力、物力大部分都投放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形成注重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基础课程的建设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风气。

在目前高职的办学模式中,《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于是教育部新课程方案中大学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之一,所以各个院校都会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课程的开设实施,确保其正常开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时事政治教育,以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三门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办学条件薄弱,而且发展的主要精力又都放在专业建设上,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施目前在保证“有”的情况下,部分院校从质量上来说还无法保证。

(二)师资状况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是个不争的事实,“在一些高校中尚缺少专兼职骨干有机结合、拉得出讲得好的宣讲队伍”。[2]课程的师资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为该课程基本都由思政课部负责实施,所以这些老师可视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职教师,另一部分教师是课程的兼职教师,主要是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党建、思想工作的领导,优秀的辅导员以及从校外邀请的人员。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部分是由中专学校的德育课教师转化而来,还有很多毕业即踏上工作岗位的研究生,他们多数未经过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系统培训,教学质量有时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有些学校的思政教师一周的教学工作量超过26节,在时间和精力上制约了教师备课的充分性和教学科研的开展,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职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情况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高职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就业去向等原因,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体现出相对于本科学生的不同特点。

1. 在政治观上,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适逢国家进入和平以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所感受的国家的主旋律就是不断的发展和强大。这种迅速强大的进程塑造了他们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也是坚定支持。但是,政治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权力腐败、民主不畅、行政机构效能低下等问题也对高职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以往不被重视的学习经历,使得其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态度,故而政治观比较淡薄。总体而言,就是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较为认同,但是政治观念比较淡化,也不太关心。

2. 在经济发展上,对国家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对国家的经济成就有大概的了解。但是对于一些宏观的经济问题,如全球经融危机、三农问题、国家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都缺乏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对此认知的积极性也不高。事实上,高职大学生更加关注可能与自身相关的经济问题,诸如学历竞争力、工资收入、就业问题、医疗保障等,这些与党和政府要重点解决的经济问题相契合。

3. 在社会稳定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条件。对此,绝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能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予以支持,这与党和政府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对近期出现的几次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绝大部分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这是对社会、国家的公然挑战,必须严厉打击恐怖犯罪份子,维护社会安定。

4. 在国家统一大业上,多数大学生对此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认为台湾问题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一大阻碍,必须加以解决,并对国家终将统一抱有信心。但是对在香港和澳门已经实施多年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的认同度并不高,反而“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观念,在高职大学生中获得比较多的支持。

5. 在国际形势问题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高职大学生认识到今天中国的利益遍及全球,诸多地区的国际形势变化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他们较为关注与中国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提升的问题、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等等。

大多数高职大学生因为以往的学习经历以及对未来就业的担忧,更加关注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对于涉及国家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关注度一般,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关注度不大,上课积极性不高。

综合而言,由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起步较晚,加之大部分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导致资金、场所、现代化教学设施不足,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因素的消极影响下,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不强,实施现状不容乐观。

二、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策略

针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的现状特点,包括院校办学水平、师资配备条件、学生认知水平等,如何探索和实践积极有效地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一)保障《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地位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课程体系中固定的必修课程,教育部、宣传部也都下发了关于课程开设的相关文件,高职院校应该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推动课程教学实施进入常规化轨道,使之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必修课。教务处应该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纳入到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之中。这门课程的学分少、学时也少,也并未规定具体以什么样的教学形式进行,但是学院必须以正式课程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一是避免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来实施,而不进行正常的规范的教学,应当切实把它当作一门课对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设和管理这门课。《形势与政策》课既然是课,就要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不能随意进行,要保证其作为课程列入学院整体的教学计划,排入课表进行,并进行考核评分,逐步形成一个制度化、常态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精选教学内容,适应高职特色

要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学生认知情况等角度出发,精心组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能够体现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职业性,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学生所学专业岗位相关的行业形势教育,使得学生在上课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对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认识,而且也能够了解在这个大环境下行业领域面临的发展形势。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我们除了根据省教育厅每学期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确定教学内容外,还努力尝试讲授能够与职业发展相联系的、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例如,当前香港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开设了一次《香港当前社会问题的根源》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不仅给学生分析当前香港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香港问题,而且还在分析香港问题成因的经济层面问题时,提出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而联系到国内目前的经济起飞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这样的态势对他们就业的影响,学生听讲的关注度较高。

(三)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形势与政策教学

单靠专门开设课程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难免势单力薄,效果有限,大部分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就是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由他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穿插时政知识,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时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用有限的课时将两门课程的内容整合起来,一举两得。同时,每个学期,各个院校均会开设党课,也可以在学生的党课教学中添加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党课教师在按照党校教材向学生讲授党课的固定内容之后,可以重点结合最新的发展形势,为学生讲解党的最新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识。

(四)建设高质量、稳定的教师团队

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协作性团队,课程教学热点中的时事政策、国际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每个专题都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每个模块的教案、课件由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开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师资建设上,由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课程授课教师,并同时负责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条件许可的话,引进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担任课程骨干,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专业性。为了扩大教师队伍,也应该在校内从各个系部挑选一些具有政治、经济、法律、国际关系等专业背景的教师或辅导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定期组织教师队伍进行集中备课、交流学习,尽可能的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学习和进修,使自己能够始终把握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发展变化的动态方向,充实自身实施课程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

毛主席说过,“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3]高职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现代化的人才资源,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大学生对大政方针、发展形势的认识和把握,使其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投入,以高职办学和学生学情为背景进行课程建设完善的积极探索,才能够确保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够达成。

[1]谭书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1):40.

[2]林丽萍.创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的探索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36.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