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蕾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2010年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高职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的现实需求。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败。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知情意合一”的德育教育思想,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着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研究陶行知“知情意合一”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情境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将“知情意合一”思想运用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是对陶行知“知情意合一”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也为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在长达数十年的生活实践教育过程中,总结并提出了“知情意合一”的德育教育思想。他在《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详细论述了知、情、意之间的关系:“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2]陶行知“知情意合一”德育教育思想中,认为知、情、意这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而不可分割的。“知”是激发受教育者的情兴趣、产生“情”感,“情”是促使知识转化最求真理信念的催化剂,在生活实践情境中,在追求真理的行动中,使得受教育者内化为自身的“意”志,表现为自觉性、坚韧性。它以受教育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情”感的激发和实践情境的创设,强调受教者自身的内化,这种教育思想对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极具借鉴学习意义。
职业道德教育是受教育者逐步理解接受和自觉以职业要求规范的职业活动的过程,是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过程,是教育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开展多种活动、创设受教育者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生成的场域,引导、建构、转变、巩固、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最终形成健康职业人格的过程。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传授受教育者职业性的“知”的认识,并使其对职业产生 “情”感,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并付诸于自己的日常工作行为,表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等职业精神。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知、情、意”偏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的偏失,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性”结合的缺失;“情”的偏失,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相对滞后,主要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道德品德课)教学为载体,同时通过开展一些活动、举办一些讲座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意”的偏失,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还不够,缺少对学生职业道德思维能力、职业道德习惯、情感、意识信念的培育。校企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职业素养培育的校企联动机制,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管理风格、工作模式、评价方式、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高职院校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国内学者关于创新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做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几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三段式”教育模式,即把“职业教育分为理论教育、个案教育、实践教育三个阶段”[3];校企合作互动教育模式,校企双方共同讨论制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安排等,聘用优秀的一线技术工人师傅作为学校德育部门的兼职教师;成功教育法的教育模式,通过对学生档案情况的了解、结合家访,摸清学生的个人成长情况和家庭状况,给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启蒙式教育,并根据专业的实际要求,为学生制订职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计划框架,唤起学生对职业的向往和追求;专业渗透法的教育模式,强调与专业课的教学紧密结合,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调整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国内学者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或浅或深的研究,但是这些教育模式缺乏系统性,只是针对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某一方面,只限于表面形式,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科学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应该通过教育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并提升为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并且自觉地、自发地付诸行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图1 “情境化”职业道德培养模型图
图2 “情境化”职业道德培养模型结构图
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是社会按照一定的原则综合运用道德教育资源、渠道的教育机制,或指一定社会职业集团为培养符合自己需要的职业道德人格,依据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施加职业道德影响的道德教育机制。
“情境”概念,最早被杜威所使用并实施于情境教学中。在他的《我们怎么思维》中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4],并提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4]的五部教学法。国内学者对“情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的研究。情境化教学是有目的地引入、营造、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和境况,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模式。笔者将“情境化”的概念引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并将陶行知“知情意合一”的德育思想贯穿其中,提出“情境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情境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是在各个教育环节创设“职业”情境,强调对学生的职业情感、意志和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着重学生自身内化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把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情境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缩短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情境的创设,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情境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由四个方面情境创设构建组成:课程教学情境、校园文化情境、企业实践情境,自我行为内化,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作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这四个情境的创设始终都贯穿“知情意合一”的思想,只是每个方面,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课堂教学情境,强调“知”的认识;校园文化情境,注重“情”的感化;企业实践情境,强化“意”的磨练;自我行为内化,是对“知、情、意”的内化,最后内化为高职学生自身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立体式课堂教学情境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创设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情境。立体式课程教学情境包含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程、职业生涯课程、心理素质课程等。在专业课教学创设具体的工艺规范情境;在思想政治课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着力培养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品质;在职业生涯课程中,通过采用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创设生动的职业道德课情境,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职业认知能力;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创设职业道德教育对话情境,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等。在情境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职业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并产生职业的荣誉感,进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人生的能力。
2.联动式校园文化情境
陶行知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5]。他把美育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状态、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运用校园文化创设职业道德教育环境情境,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职业文化的氛围。通过各种互动关系,可以将企业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诚信素质等职业素养,渗透到学风、教风、校风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将企业中的优秀文化纳入学校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入职前就对企业、行业的文化耳濡目染,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沟通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
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教育活动,以“感恩、责任、敬业”为关键词,创设表演体会情境,在主题活动中强调遵纪守时、团队意识、组织才能、荣誉感和沟通与协调能力等素质要求,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举办多种类型的讲座,创设语言描述情境,对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进行分析讲解,使得学生对职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企业、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举办多层次职业技能大赛,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所学知识立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式企业实践情境
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6]他主张“社会即学校”,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在企业实践情境中,进行体验式的职业道德情境教育,磨练意志,调整心态,不浮躁、积极乐观面对工作中的困难。
体验式企业实践情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意识;第二,建立模拟企业情境,通过建立的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进行未来职业的切身体验。第三,创设模拟学徒情境,利用顶岗实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机会,在企业中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丰富社会经验。第四,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培养离不开职业素养教育,只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对接职业素养教育,才有可能就人才培养的方向达成共识。例如,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进行分层次培养。大一年级作为创业素养教育阶段,应在专业课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创业精神等意识培养的内容;大二年级作为创业教育巩固阶段,应以团队形式进行创业创新模拟阶段;大三年级作为创业教育实践阶段,应加入企业文化、创新意识和思维的训练内容,选拔创新创业精英学生,提炼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项目。
4.渗透式自我行为内化
成功的教育在于通过教育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并提升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情境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行为的引导,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职业精神。
自我行为内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为自我修炼;第二,学生自我管理,把企业管理方式运用到日常管理中去,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与熟悉企业环境,形成遵守行业(岗位)职业标准的行为习惯;第三,严谨踏实的校园学风建设;第四,文明校风建设。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各方面行为的良好习惯,达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实现行为内化为自身职业精神和品质。
[1]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6.
[2]陶行知全集:第 5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3.
[3]张孝辉,曹春成.高职院校“三段式”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初探 [J].东华大学学报,2007(2).
[4][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97.
[5]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52.
[6]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