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经中“人称/指示代词+曹辈”初探

2015-03-18 02:32:25吴苗苗
关键词:佛经汉译人称

吴苗苗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汉译佛经中“人称/指示代词+曹辈”初探

吴苗苗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汉译佛经中“人称/指示代词+曹辈”结构很是常见,分析研究发现该结构中的“曹辈”是一个语法化程度较高的复数标记,正处于由词汇向词缀演变的过渡阶段,但是不能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词缀“们”。这种用法的主要原因是翻译过程中受原典语言影响。

汉译佛经;曹辈;复数标记;语法化

中土文献中“辈”“侪”“等”“曹”“属”等这一类词经常放于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这在汉译佛经中同样经常出现。但是将“曹辈”叠用放于人称代词后面来表示复数的情况在中土文献中很少,在汉译佛经中却时有出现,如:我曹辈、尔曹辈、汝曹辈。而且不仅人称代词可以在后面加上“曹辈”表复数,指示代词“是”后面同样可以加上“曹辈”表复数。为什么“人称/指示代词+曹辈”可以表复数?为什么要用“人称/指示代词+曹辈”表复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称/指示代词+曹辈”的使用情况。

一 汉译佛经中“人称/指示代词+曹辈”使用情况

在汉译佛经中,有不少“人称代词+曹辈”的用例,如:汝曹辈、若曹辈、我曹辈,共10例,另外有“指示代词‘是’+曹辈”,共10例,分列如下:

1.时驳足王,即许之言:“当取诸王令满一千,与汝曹辈,以为宴会。”许之已讫,一一往取,闭着深山,已得九百九十九王,残少一人,其数未足。(T04n202p426,a23-25①)

2.王曰:“大树仙人幸顾求婚,而汝曹辈莫肯从命。仙有威力,能作灾祥,傥不遂心,必起瞋怒,毁国灭祀,辱及先王。深惟此祸,诚有所惧。”(T51n2087p894,a7-8)

3.佛言:“若曹辈众多。何以故不自取佛但群辈相随?”(T13n397p396,c5-6)

4.佛问诸菩萨言:“若曹辈宁能一日俱得佛不?”(T13n397p396,c6-7)

5.佛告诸菩萨:“若曹辈有相未具者,有功德未满者,有罪未尽者。如若曹言,相未具者,自不能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若曹功德未满,不能自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T13n397p396,c11-12)

6.长者女及五百女人,白萨陀波伦菩萨言:“我曹辈愿为师作婢,愿持身命自归,愿为师给使,共持五百乘车珍宝所有以上师。“(T08n224p475,c26-29)

7.愿持身自上,及五百女人、五百乘车珍宝以上大师,哀我曹辈,愿当受之,当使我曹得功德。(T08n224p476,a7-9)

8.诸菩萨报佛言:“我辈中有相未具者,我曹辈中有功德未满者,我曹辈有生死罪未尽者。”(T13n397p396,c9-11)

9.我曹辈欲弃世间苦恼。(T32n1670Ap697,a5)

10.于菩萨有德人中,亦复是贼也。是曹辈,须菩提!不当与共从事也,不当与共语言也,亦不当恭敬视也。(T08n224p461,c7)

11.是曹辈者,须菩提!不当与共从事,不当与共语言,亦不当恭敬视之。(T08n226p534,c7)

12.有痴者,于前过胜未甞有行,未甞有福德,自大多嫉、用利自取,欲作世名、少闻本无善学,是曹辈闻是定,亦不持亦不信亦不行亦不乐受。(T13n419p924,a21-22)

13.佛尔时解是义,便说偈言:

已闻是深妙经,闻便受内生喜,

是曹辈可莫疑,不忧后不为佛。(T13n419p924,b14-16)

14.多瞋怒蔽卒暴,志迷乱不感分,

性轻易无智虑,是曹辈便不乐。(T14n532p812,c4-6)

16.譬若如犀,常乐独处,如是曹辈,能护后法。(T15n632p463,c14-15)

17.是曹辈人,宿命余福,暂得一时见于正道,心意瞢瞢难晓宿已,当复更入邪见无穷已也。(T17n738p541,b22-23)

18.不畏四时毁败改易,不拘王相,是曹辈人应当治之。(T17n826p869,a1)

19.佛语阿难:「我般泥洹后,世人多不敬法,喜自贡高自大轻蔑于人,薄贱正法、毁诸比丘,不与分卫,骂詈、瓦石击之,无所拘畏。是曹辈人,皆从魔界中来,生为人故,复恶如是。(T17n826p870,a2-3)

上述“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曹辈”均表示代词的复数,其中作主语12次,作宾语5次,作定语3次。我们知道,上面所出现过的《道行般若经》的同经异译材料有:《大明度经》《摩诃般若钞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例6,我们在《小品经》中找到对应的语句为“尔时长者女,及五百侍女,白萨陀波仑菩萨言:‘我等今者,以身奉上,持是善根因缘,当得如是善法,世世常共供养诸佛,常相亲近。’”相比照我们可以发现“我曹辈”等同于“我等”,在句中作主语,可翻译为“我们;我们这些人”。例7,我们在《大明度经》中找到对应的语句为“普慈受之,前白法来闿士言:‘今以身及诸女众珍宝以上大师,师哀我等,愿受之,使我得其功德。’”两相对照,“我曹辈”同样可以用“我等”替换。例10,我们在《小品经》中找到对应的语句为“须菩提!若菩萨爱惜萨婆若,爱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利益一切众生,不应亲近如是等人。”可见,“是曹辈”大致等同于“是等人”,翻译为“这些人”。另外,例10和例11也是同经异译的关系,但可惜的是两经中使用的都是“是曹辈”,并未用同义词替换。通过《道行般若经》的同经异译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我曹辈”与“我等”“是曹辈”与“是等人”大致等同。而“是等”“我等”在汉译佛经文献中是已经词汇化了的代词的复数形式。所以,借这些同经异译材料以及上面的20条用例,我们认为“人称代词+曹辈”和“人称代词+曹/辈/等”意义、用法类似,已经词汇化了,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的复数形式,属于一个词,而“曹辈”则是表示复数的一个标记。“汝曹辈、若曹辈、我曹辈、是曹辈”作为复数形式出现时,已经相当凝固,中间不能再插入其他成分,也不能随意拆分开来。虽然用例只有几十例,但是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单从数量上来看待,因为与此同时,还有在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上与之对等的“我曹、汝曹、我辈、尔辈、汝等”等代词的复数形式,他们大量分担着“人称/指示代词+曹辈”表示复数的职责,其使用频率因此会降低。

二 中土文献中“曹辈”使用情况

通过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6)中搜索“曹辈”,我们发现共28例,分列如下:

(2)J2激电异常带:位于矿区中部JP10~JP13、JP16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区段内,长度约1220m,宽度为70m,呈NW向条带状展布,视电阻率为17~40Ω·m,视极化率为0.55%~12.8%。异常带出露地层为黑云斜长石英片岩、大理岩,褐铁矿化、绿泥石化蚀变强烈。经槽探工程验证,发现2处条石墨矿化线索,即为矿致异常。

1.还,梁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史记》卷一百一)

2.主人当鉴戒曹軰反旌退师,何宜久辱盛怒暴威于吾城之下哉。(《后汉书卷八十八》)

3.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在同类中少所亵狎,曹軰皆敬之。(《梁书卷二十一》)

4.即显募江淮间,民皆曹辈奔走,因牟撷其财以自入。(《新唐书》卷一百八)

5.回纥之留京师者,曹辈掠女子于市,引骑犯含光门,皇城皆阖。(《新唐书》卷二百七十)

6.且言指挥许宁内官、怀恩,并拔出曹辈,足副任使。他所陈,多斥近幸,疏辞几万言。(《明史》卷一百八)

7.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絶域,曹辈欲立大功以求富贵。”(《太平御览》卷三百二十一)

8.戍者曹辈尽,复入闾,取其左发之,未及取右,而秦亡。(《两汉博文》卷一)

9.又二十人为曹辈,去垒三百歩,畜犬其中,或视前后,或视左右,谓之狗附。(《汉制考》卷四》

10.朋辈曰等辈,又曰朋徒,又曰曹辈。(《书叙指南卷七》

11.与曹辈畋渔于书林,宵语途话,琴酒调谑,一出于文章。(《刘宾客文集》卷二十)

12.若非堂上出奇兵,安得阃外拉余朽?直可逐去此曹辈。(《击壤集》卷七)

13.凡战守之具,大小重轻强弱皆有,曹辈次第揃揭图籍,严整偹具,朝廷以为能,就发金帛以赐之。(《长兴集》卷十七)

14.今则官为给事中局应门下省,非复前日比也。其地望之华,曹辈之盛,每每有加,则宜进拜下风为未昜矣。(《龙云集》卷十七)

15.适以属吏待罪得与邑之下,执事联曹辈隅道立列,望前尘进拜,亦若昔之人。(《龙云集》卷二十一)

16.吾父以知彰名我,而以子先授。曹辈相谓,盍请其说予曰:“天下之事发于眇末而藏于不测。明者,洞于未然;昧者,已然而不悟夏者。”(《盘洲文集》卷三十四)

17.此杜公所勤求于叚功曹軰而得未可知者也。(《申齐集》卷四)

18.则激烈引分自裁其肻,委人之军师国邑,甘为刘功曹辈所笑耶。(《愚痷小集》卷十四)

19.湛斯少沈黙,不逐曹辈嬉逰,日坐杲亭,作行草暨题署大字。(《存研楼文集》卷十三)

20.而自长兄一二曹辈外,又孰与言之。(《存研楼文集》卷十六)

21.(监察御史范阳卢公)年未弱冠,为鄱阳尉,目事必割,间无留刄,势掩曹辈,快声飙驰。(《文苑英华》卷七百二十六)

22.奉化快手怪其服,意为盗,合曹辈数十百人,篡台山。(清恽敬《罗台山外传》)

23.主人当鉴我曹辈,反旌退师,治兵邺垣,何宜久辱盛怒,暴威于吾城下哉。(《三国志·魏志》卷七)

24.尔曹辈但垂马同行,看吾破贼。(《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七)

25.吾老矣,不喜复作此曹辈狡狯变化也。(《神仙传卷

三》

26.堪恨这挟权倚势的儿曹辈,乱作胡为。(孤本元明杂剧·认金梳·第二折)

27.有那等嫌贫爱富的儿曹辈,将俺这贫傲慢,把他那富追陪。(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

28.与皇家作柱石,不比儿曹辈。(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

由上可知,“曹辈”在中土文献中属于人称代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兼语,偶尔会有作为副词,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例子,如例4和例8,但是这只是极为特殊的用例,所谓“例不十,法不立”,我们很难将其归入中土文献中“曹辈”的性质和用法中去。除此之外,有20例“曹辈”的词性为人称代词,代指前后文或者作者和读者都知道的那些人。而且需要强调的是,《汉语大词典》中收入了“曹辈”一词,列出了两个义项“侪辈;同伙”和“成群结队”,这两个义项都有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即所指的人的数量都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另外,我们知道“曹”,有“辈也;偶也;群也”的义项,所以我们可以判定“曹辈”作为人称代词时指代的都是复数。

最后六例比较特殊,例23、例24分别紧跟在人称代词“我”和“尔”的后面,组合成“我曹辈”“尔曹辈”,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们”“你们”,但不能完全等同。例25中的“曹辈”紧跟在指示代词“此”的后面,含有“类属”的意思,不再是人称代词,与“此”一起成为指示代词,相当于“是曹辈”。26、27、28这三例都来自元杂剧,“曹辈”与“儿”字组合成“儿曹辈”,结合语境看来是一个带有蔑视、贬义的称呼,属于名词范畴。

三 “人称/指示代词+曹辈”语法化程度及原因

通过上面中土文献的用例,我们可以推测“曹辈”是一个人称代词,且包含“数量多”这一语义特征。那在汉译佛经中,“人称/指示代词+曹辈”中的“曹辈”有没有语法化,能不能等同我们现在的词缀“们”呢?还是只是一个称谓名词?龙国富说:“词汇语法化特征的各种演变,如语义淡化、位置固化、词语界限消失,与词汇形式的绝对使用频率密切相关。”[1]借用这些标准,我们来看看“曹辈”是否语法化。上面的23例“人称/指示代词+曹辈”的用法中,“汝曹辈、若曹辈、我曹辈、是曹辈”可以翻译成“你们、我们、这些、这些人”,其中“汝曹辈、若曹辈、我曹辈”全部都是单独使用,充当主语或宾语,而“是曹辈”除了这些用法外,还常常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翻译为“这些”。其实它的词汇意义已经不太明显,主要是表示语法上的功能,充当表示复数的标记。另外,在使用过程中,“曹辈”与前面的代词紧密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朗读时无需有语音停顿。而且所处位置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换动。但是,无论怎么样,浩瀚的佛经文献中,只有二十处用例,所占比重还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判断汉译佛经“代词+曹辈”中的“曹辈”语法化程度已经比较高,是一个表示复数的标记,正处于词汇向词缀演变的过渡阶段,但是不能等同于我们现在的词缀“们”。可惜的是,这一类用法只在汉译佛经中少量存在,产生于东汉,在宋代的汉译佛经中依然存在,时间跨度还是比较长的,但是地位和影响远不如“代词+曹/辈/等/”,而且也未影响后世口头语言和文学语言中复数的表达形式。

既然“人称/指示代词+曹辈”有很多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与之基本对等的“我曹、如曹、我辈、尔辈、汝等、是等”等代词的复数形式存在,而且用一个“曹”字或者“辈”字就可以表达出代词的复数意义,为什么要用“人称/指示代词+曹辈”这两个重叠且略显啰嗦的形式呢,为什么可以用两个重叠呢?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是不可能在代词后面用“们们”或者“们些”的。我们试着从经书被翻译之前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来寻找答案。

上面我们所引用过的汉译佛经中,大部分的来源可能都是梵语或者巴利文,但是《贤愚经》和《大唐西域记》有些特殊。但是根据梅维恒的考证,“虽然《贤愚经》是中国僧人以在于阗听得的发音上带有于阗腔的材料编纂而成,但它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一种印度的文献。”[2]所以《贤愚经》最初的来源仍然应该是梵语,即便受到别的语言影响,但其主要还是保留着梵语特点。另外,《大唐西域记》则是出自中原人士玄奘之手,但是他曾在印度游学17年,对梵语非常熟悉,在记录自己西游经历之时,很有可能在语言上带上梵语的特点。我们知道,梵语里面有大量的复数形式,单数、双数和复数的表现形式很丰富。另外,“巴利语是基于某些印度西方方言而产生的,从巴利三藏经中文学语言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巴利语是深受梵文影响的人工综合产物,它实际上是从一种真实的方言中酝酿而来的。”[3]可见,深受梵文影响的巴利文,同样有大量的、丰富的复数表现形式。龙国富借助梵汉对勘,认为是直译导致汉译佛经中单复数分流,出现“吾”和“吾等”这类对立。[1]笔者进一步推测,“吾等”表示单数的对立面,但是梵语中单数的对立面还有双数和复数,而“我曹辈”等的出现是对单数的对立面更细致、更精确的表示呢,还是对双数和复数的区分?或者是梵文中不同的语尾导致在“我曹”“我辈”之外还出现“我曹辈”?但是这只是笔者的一个推测,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因为上面所引用过的佛经并不是每一本都能找到它原语言的版本的,所以也不能十分确切地认定它来自梵文或巴利文,而且笔者对于梵文和巴利文是完全的外行,所以只好将这里存疑,以待大方之家的进一步证明。

除了从被译佛经最初使用的语言的特点这个角度来探究,我们认为也可以考虑,“人称/指示代词+曹辈”的出现是不是译者因为不通汉语而导致对“曹辈”一词的误用呢?这其实也是有可能的。绝大部分译者的汉译水平其实并不高,跟中原饱读诗书的士大夫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中土文献中的“曹辈”作为人称代词单独使用,而汉译佛经中却在前面加上人称/指示代词来指代人,也有可能是译者对“曹辈”一词的误用。但是这个推测很难找到证据,我们也只能

提出考虑的方向,求教于大家。

注释

①本文佛经语料均出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2011.其中T表卷数,n表经号,p表页数,a表上栏,b表中栏,c表下栏。abc后的数字表示行数。

[1]龙国富.《妙法莲华经》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3:47,60.

[2]梅維恒,朱冠明.《贤愚经》的原典语言[J].汉语史研究集刊,2005:424-444.

[3]拉特(Rev.Kallanchiye Rathanasiri Thero).巴利文《长部》研究[D].武汉大学,2010.

Analysis of Person/Demonstrative Pronoun+Caobei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Wu Miaomiao
(School of Liberal Art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It is common for us to find the person/demonstrative pronoun+Caobei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The structure of Caobei is a high degree of syntax of the plural mark,which is in the transitional stage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d to the affix.But it can not equated with the affix Men in modern Chinese.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is due 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s influenced by the original languag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Caobei;plural mark;grammaticalization

H13

A

1672-6758(2015)08-0147-4

(责任编辑:宋瑞斌)

吴苗苗,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史。

Class No.:H13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佛经汉译人称
拼图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英语否定词的分析与汉译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14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西夏研究(2016年4期)2016-07-10 12:08:14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7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