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显
(海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翻译能力培养的认知视角
陈传显
(海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翻译能力培养是高校翻译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认知能力与翻译能力关系密切,是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一要加深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认知;二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三要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从认知视角探讨翻译能力培养,对当前高校翻译教学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翻译能力;认知视角;认知能力
翻译能力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根据陈吉荣[1]对中国学术期刊(CNKI)的统计,在全部350篇以“翻译能力”为篇名的论文中,90%的论文集中于如何在各类别、各层次的外语教学或者翻译实践中提高翻译能力。翻译能力也是翻译教学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国家对翻译人才培养十分重视,近年来先后批准了相关高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以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据统计,截至2014年8月,全国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152所,在校人数达到14,693人,开设翻译硕士学位教育的高校已达206所,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20,257人[2]。各高校办学条件不一,培养重点也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对于什么是翻译能力,学术界一直有不同定义。国外学者对翻译能力的描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Toury[3]认为,翻译能力由“双语和语言迁移能力”组成;Bell[4]的定义更加广泛:翻译能力包括“理想的双语能力”,译者的知识储备和“交际能力”;Albrecht Neubert[5]提出翻译能力包含语言能力、文本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及转换能力;Schaffner[6]认为翻译能力包含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语篇能力、领域能力、研究能力和转换能力;Orozco[7]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转换能力、两种语言交际能力、超语言能力、工具-职业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和策略能力;Kelly[8]认为翻译能力包含交际和语篇能力、文化能力、主题能力、职业-工具能力、心理-生理能力、人际能力和策略能力;PACTE研究小组认为,翻译能力指翻译时所需的潜在知识系统,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9]。中国学者对翻译能力也有自己的描述。刘宓庆[10]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姜秋霞、权晓辉[11]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审美能力和转换能力。杨晓荣[12]认为翻译能力包括翻译技巧、对翻译标准、翻译原则的把握、语言应用能力、知识面和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苗菊[13]认为翻译能力应包含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由此看来,翻译能力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概念,涵盖多方面内容。综合以上对翻译能力不同界定,笔者更倾向于苗菊的看法:译者的认知能力是翻译能力至关重要成分,在翻译活动中发挥了根本作用,并且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译者。
根据百度百科定义,认知能力*参见:http://baike.so.com/doc/1915537.html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与翻译能力关系非常密切。翻译从表面上看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体现的是语言所反映的世界。认知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是翻译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翻译能力首先体现的是译者的认知能力。译者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是翻译能力的基础。译者认知能力是把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协调起来建构意义并将意义再语言符号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因人而异的[14]。对于同一语言文化和历史条件下不同的译者,由于体验、阅历、知识结构、审美习惯的不同,其认知世界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而且人类认知具有一定主观性,认知方式各不相同,这也为同一文本具有多种理解和多种译法提供了依据[15]。总体而言,从认知角度看,影响译者翻译能力的因素很多,但最基本的有如下三个方面:对双语和双语文化的认知、认知翻译观以及对双语思维逻辑的理解与认知。
(一)对双语和双语文化的认知
翻译简单而言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因此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和熟练应用是合格译者必备的条件。语言能力是构成翻译能力的最基本因素,而“语言能力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的”[16]。语言能力背后的认知机制与认知能力有相通的地方。译者成长于其母语文化中,自然而然地习得了母语的各种要素,如拼写、词法、句法和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译者对母语的直觉知识,成为其认知世界的一部分。外语是后天学习的,译者对外语语言、文化知识总是处于不断丰富过程。在非母语条件下,译者学习主要是关于外语的书本知识,锻炼的是基于这些知识的语言应用能力[17]。Newmark[18]认为,译者的外语语法可能比受过教育的母语者还要好,但在外语句法和用词方面远比不上母语者,因而在翻译中经常出现问题,如词汇搭配不当等。因此,对原语和目的语的掌握,如对词汇拼写、词义认知和句法准确应用等,是对译者的最基本要求。
翻译表面上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但并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任何一种语言背后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各自文化的差异,因而很难总是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到对等的说法,或即使字面上相似,但其联想意义却相差甚远。如“火车”一词,在不少中国人眼中的认知就是“绿色、拥挤、肮脏、嘈杂、气味难闻”,而对应的英语单词“train”,对英美人而言,他们联想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银色、安静、舒适等。此外,一种文化中的中性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其字面对等语可能具有消极或令人不悦的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除了掌握并熟练使用语言形式外,必须全面准确认知和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这意义上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换,翻译中的文化认知能力十分重要。在译者面对的诸多挑战中,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要远大于语言结构差异造成的困难[19]。
吴义诚的研究实验很能说明问题。该实验要求英语专业研究生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两个句子:
(1)伊朗亮出“橄榄枝”。
(2)美国《时代》杂志唱反调,国际空间站是头“白象”。
吴老师采用“有声思维”方法记录他们的翻译过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读到第一句就问“橄榄枝是什么意思”,读到第二句时又问“白象是什么”,而参加实验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却没有这样的提问。该实验说明了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认知体验会影响译者的翻译实践[20]。
因此,译者在充分掌握了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和特点之外,必须对语言背后文化因素有充分认知和把握,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二)认知翻译观
翻译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包括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产生两个阶段。原文的理解指借助译者对世界的认知,特别是对原语的认识,以及自身知识结构,通过视觉感知将原语材料在自己大脑中解读意义的心理思维过程,而译文的产生则是译者借助其对目的语的认知,将对原文解读用译语流畅表达出来的过程。让·德利尔[21]提出: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但对原文的分析不仅是分析原文的语言,重要的是要分析原文所体现的思维和认知活动。从认知角度来研究翻译就是要研究译者的知识结构以及在翻译活动中所经历的体验和认知过程。“一百个译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译者的宇宙观、社会经历、知识储备和翻译经验大相径庭所造成的,译者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在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原文感知与理解能力以及译者的认知结构是影响译文质量的关键因素。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不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译文的产生都受到认知因素制约。无论是何种文本,译者都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应该努力去感知原文,还原原文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如果不能认识原文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其作者构建的认知世界,就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重现原文内容和思想[22]。
(三)双语思维逻辑的理解与认知
语言决定思维,不同语言体现不同思维方式。汉语是意合性语言,语法规则不是太严谨,而英语是形合性语言,有严格语法规则。在表达意义上,汉语总体上倾向于直觉、形象、主观、整体、含蓄、模糊,重感性思维,英语则倾向于抽象、客观、逻辑、确定,重理性思维。在翻译时,先要对原文进行识解,分析各信息之间逻辑关系,再确定使用何种句型进行表达。译者需要充分认识这些差异,对原文作恰当准确分析和理解,然后用符合译文逻辑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在篇章翻译中,需要确定信息间逻辑关系,尤其是主要信息,以及如何组织次要信息使主要信息得以凸显。
例子: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自然资源的宝库,环境的重要调节器。
分析:原文由四个分句组成,分别承载四个信息点,在翻译前需要对四个信息点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如果四个信息点分出不同层次,就需要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作为英语句子主干结构译出。“覆盖了地球表面71%”只表达了“多”的意义,不具备实质意义,可视为次要信息。“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陈述性信息,而“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和“环境的重要调节器”都是隐喻表达,因此比较而言,“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应该在认知上给予凸显,译为英语时,应位于英语句子主干位置,其他信息在英译文中应位于居中和居后次要位置。英语句子中居后的非限定性which分句表现的主要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性评价,而不是对信息的强调。
基于以上分析,上句译为:The sea,covering 71% of the earth’s surface,is one of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global bio-support system,which serves as a treasure ho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the environment[17]222.
逻辑思维在英汉翻译中地位和作用不亚于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英汉翻译基石[23]。
从认知视角看,翻译实际上是“现实——认知——语言(翻译)”的宏观过程。翻译通常分两步走:一是理解,二是表达。理解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用认知翻译观来指导翻译教学,首先就要让学生深刻认识认知在翻译过程中作用,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认知体验和知识结构来分析原文,并透过语言来提取原文所建构的意象。在译文表达阶段,要求译者根据自己对目的语及文化认知,用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方式,忠实地再现原文意象。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就必须完善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加强他们对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认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培养他们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加强双语语言文化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语言文化认知水平
语言能力是翻译能力基础,夯实语言基础是培养翻译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们学习母语超过十年并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对母语感知和使用相对比较自然和熟练;而且他们也有将近十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基本具备了英语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语言应用和双语对比方面,可以适当开设双语阅读课,以此加深学生对两种语言的认知,培养学生对语言敏感性。同时要加强学生双语写作训练,因为翻译本质上就是写作,只不过是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而已。写作体裁可涵盖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应用文体,也可以适当进行文学写作训练,题材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学术等等。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深刻体会不同文体写作特点和不同题材表达习惯,大大丰富他们对两种语言的认知,对翻译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除此之外,要注重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语言是文化载体,每一词汇都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翻译从表面上看是语言转换,实际上传达的是文化含义。中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由于地理、历史、宗教、风俗等原因,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要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这些文化意象,可以采用不同翻译策略,但前提条件是要对这些文化因素有着清晰感知和理解。如对三亚景点“鹿回头公园”介绍文字的英译,我们可以译为“Luhuitou Park”或 “Deer Looking Back Park”,但如果译者不了解“鹿回头”字面背后的动人故事,是不可能将相关文化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的。因而需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汉语语言的同时,深挖语言背后的文化故事,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满足于记忆中英对应词汇,要鼓励他们多阅读英文文献,多了解英文词汇中隐含的文化信息,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二)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完善
认知心理学有一个重要概念:图式。图式有两个含义:抽象的知识结构和具体的知识组块。简单说,图式指的就是百科知识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冯全功[24]提出了翻译图式概念:是译者从大脑中提取(重组)知识或从外界获取知识以形成(新)图式来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翻译能力由译者的翻译图式和认知机制两大范畴构成,即:翻译能力=翻译图式+认知机制。
要完成一项翻译任务,需要各种认知因素相互作用。译者对世界感知体验和认知结构对完成翻译任务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译者对熟悉领域的翻译项目,翻译效率比较高,而且质量比较好,而对于不太熟悉的内容,翻译速度和质量都会有所下降。优秀的译者都是“杂家”,都具有丰富的知识面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而且对世界有着高度的好奇心,随时准备吸收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适当教学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加强学生各方面认知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翻译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是翻译图式最重要、最直接的来源,知识储备越丰富,就越容易形成高质量的翻译图式,在认知机制调控下更有效地解决翻译过程中问题[24]。学生知识结构越完善,其翻译图式发展越全面,越有利于翻译能力提升。
(三)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能力体现人的心理认知能力,是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译文质量。在翻译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中英两种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总体上看,汉语体现的是先分后总思路,长于归纳,而英语体现的是先总后分,属于演绎推理思维。这两种不同逻辑思维方式会影响篇章结构,影响信息安排顺序。教学中可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准确把握两种不同逻辑思维方式差异;其次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逻辑分析习惯,形成科学合理的翻译程序。在动笔翻译前,先要对原文进行全面梳理,对不合理或不正确之处,及时与原文作者进行沟通并做相应调整或修正;然后对全文进行逻辑分析,确定信息主次,明确各句之间以及各段落之间逻辑关系,再根据译语逻辑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最后对译文进行逻辑验证,主要检查译文是否逻辑通顺、衔接是否合理自然、是否存在自相矛盾地方、读者是否存在阅读和理解困难等;三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适当布置翻译练习,组织课堂讨论,与学生一起对译文进行分析,对译文中存在逻辑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树立起逻辑意识,减少翻译中逻辑失误,提高他们翻译能力。
综上所述,从认知视角来探讨翻译能力培养,就是要进一步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加深学生对语言背后文化因素认知和体验,扩大他们知识面,完善他们认知结构和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确保译文质量。译者对语言、文化和逻辑的认知能力对译文质量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译者对原文认知理解是确保译文质量的基础,译者对目标语文化和语言的充分了解是译文质量的保障[25]。
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终极目标。传统翻译教学重点都放在翻译技巧传授及应用方面,忽略了翻译能力培养的根本——学生认知能力。没有认知能力提高,翻译能力的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从认知角度来探讨翻译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认知视角下翻译能力培养研究对翻译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教学方式的转变。翻译认知观重点在加强学生对双语语言文化全面准确的认知,培养学生利用自身体验和认知分析原文以及提取原文意象能力。因此需要改变传统上单纯讲授翻译技巧的教学方式,而把精力放在语言对比和文化解读上,全面提升学生语言文化认知水平,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扎实基础;教学内容转变。过去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围绕翻译技巧来组织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知识结构充实和完善,也忽略了翻译图式构建,从长远看,不利于翻译能力提高。在认知翻译观下,翻译教学强调百科知识输入,创造机会让学生积累各种相关知识,完善他们认知结构;译文评估方式转变。传统的评估重点是对译文成品的评估,但在认知观指导下,重点是对翻译过程评估,对翻译每一环节进行监控,既确保了译文质量,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总的来说,通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翻译能力,为他们成为优秀翻译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1]陈吉荣.翻译认知能力建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 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4).
[3] (以色列)Toury,Gideon (1984),The notion of ‘native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A].in Wolframe Wilss & Gisela Thome.(ed.).Translation theory &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C].Tübingen:Narr.
[4] (英)Bell R 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 [M].New York:[s.n.],1991.
[5] (德)Neubert,A.Com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and in translation[A].In Schaffner,C.& Adab,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6] (英)Schaffner,C.& Adab,B.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n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7] (西班牙)Orozeo,J.Building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trainee translators [A].in C.Schaffner,& B.Adab (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8] (美)Kelly,D.Training the trainers:towards a description of translator trainer competence and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J].TTR,2008 (1).
[9] (西班牙)PACTE Group.First results of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eriment: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and efficiency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In Kearns,J.(ed.).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 [C].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8.
[10]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9.
[11] 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6).
[12] 杨晓荣.汉译英能力解析[J].中国翻译,2002(6).
[13] 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14] 程永生.描写交际翻译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15]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6] 石毓智.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7] 王晓农、张福勇、刘世贵.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翻译研究—侧重逆向汉英语篇翻译的模式构建及应用[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8] (英)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Hemel Hemstaed:Prentice Hall,1988.
[19] (美)Nida 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0] 吴义诚.翻译研究认知取向[J].外国语,2000(5).
[21] 让·德利尔著,孙慧双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2] 万正发.论翻译体验观对翻译认知能力的阐释[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23] 向红,王雪梅.逻辑思维是合格翻译的基石[J].中国翻译,2007(1).
[24] 冯全功.翻译过程与翻译图式[J].语文学刊,2009(2).
[25] 陈传显.译者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责任编辑:张玉秀)
Translati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CHEN Chuan-x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To develop student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s one of the central tasks as well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Translation competence is highly relevant to cognitive competence.As a key compon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gnitive competence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even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quality.To develop students’ translation competence,we need to deepen student’s cognitive awarenes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nd their cultures,to consummate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through curriculum design and finally to improve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might serve as a suggestion for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s universitie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gnitive perspective; cognitive competence
2014-12-06
陈传显,男,汉族,广东电白人。文学硕士。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
海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能力建构研究”(编号:qnjj1281)阶段性成果之一。2015年第1期
H315.9
A
1009-9743(2015)01-0001-06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5.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