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统计改革探讨

2015-03-18 03:08周元学樊珉慧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统计改革农业

周元学 樊珉慧

摘 要:农业统计是国民经济基础统计,乡镇统计是农业统计的基础和源头,是做好农业统计的关键,目前基层统计基础比较薄弱,数据的源头不实,需要加强,农业统计制度、指标体系和体制有待完善。

关键词:农业;统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4-0013-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统计是国民经济基础统计,搞好农业统计是准确反映国民经济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基础。农业经济在农村,农业统计的基础也在农村,乡镇统计是农业统计数据的源头,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工作,是做好农业统计的关键。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统计机构不健全。镇统计站是最底层政府统计机构。20世纪80年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各镇都建有以镇长为站长,以统计人员为副站长,以财政、乡企、经发办等为成员单位的实体型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为副主任科员岗位。在当时条件还较差的情况下,镇统计站的基础工作扎实,人员素质和热情高,工作令人满意。此后乡镇统计机构经历了多次机构改革,目前镇统计站只保留牌子,只在政府经济办公室下设立一名统计人员。原有实体型统计机构不复存在,严重影响农村统计工作的开展。

2.统计力量薄弱、人才流失大,人员老化。镇统计机构处在政府统计机构金子塔的底部,基层统计人员数量所占比重较大,然而从平均人数来看却很低,只有1人。由于统计无职无权,提拔难度大,工作又很辛苦,形成统计岗位留不住人的现象很严重,年轻有为、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往往在统计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跳槽从事其他岗位,人才流失、人员老化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每年也有新进人员,但因缺乏专业知识,上手速度慢,最重要是在大环境影响下,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大不如以前,统计力量严重不足与繁重的工作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亟待解决。

3.统计报表过多,工作任务太重。镇统计人员,除承担大量日常农业统计任务外,还要完成其他各行各业统计及各种普查任务,工作量非常巨大,令基层统计人员难以承受。据不完全统计,乡镇每年承担的农业统计报表达28种,上报35次。加上专项调查和监测及其他专业报表,总数达50种之多,上报达百余次,平均不足4天上报1次,还有特别繁重的各种普查任务,遇上关键年份普查就成了乡镇统计的主要任务。除了统计业务外,还要承担包村和其他工作。若遇计划生育、综治、防汛抗旱等中心工作,还得全力配合。由此可见,乡镇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工作时间、精力难以保证,必须加以解决。

4.指标体系陈旧,没有与时俱进。现行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报表种类、上报频次过多;另一方面是统计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统计指标多是计划经济体制保留下来的生产指标、总量指标,缺乏反映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统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出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绿色生态农业等方面情况,没有关注到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反映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应用、专业化协作组织、农产品市场化等现代农业新趋势的指标还较少,价值量核算指标体系也不健全。

5.农业调查及测算方法不合理,数据源头不实。一是调查方法单一,统计数据源头不实。目前农业统计报表制度是以全面报表为主体,抽样调查开展滞后。农业统计数据源头在村,而行政村变大,没有专职统计,大量调查和下发的统计报表,由村文书兼职完成,在待遇上并不考虑兼搞统计业务量,村上面对的是成千上万农户,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到各户调查。布置到村一级的报表,只能是由村文书估计填报,农村统计数据的“根”没扎下去,“腿”行走不正常,数据质量令人担忧。二是农业总产值、增加值测算方法不科学,与生产报表脱节。农业中间消耗计算表过于复杂,多达169项,比产值计算表多60项,且没有资料来源,是根据历史资料和需要初略测算的,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三是用全省统一的缩减指数计算各地总量指标增速,有一定的牵强性。首先价格指数有环比和定基指数,无论用环比还是定基都不能代表本期价格的变化,只有用本期综合价格指数,才能真实反映本期价格变化。其次是,全省地域覆盖范围很大,气候条件相距甚远,各地的价格变化相差也很大,统一的价格指数很难反映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具有地方代表性。

二、改革设想

1.整合报表,压缩基层报表数量和上报次数。农业报表分定报和年报两部分。定报可以压缩的较多。一是将秋冬播与春播面积合并为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报表,取消全年播种面积报表,有关数据可从夏、秋两季农作物面积和产量报表中计算得到。二是夏秋农作物面积和产量报表,可减少上报次数,将预、实际产量合并,调整上报时间。因为原预产报表上报偏早,产量难以预计,如适当推迟上报时间,就可以取得比较准确的产量数据。后期如无重大灾害,实产报表就没有必要报了,实际上现行夏秋实、预产上报间隔很短,夏粮23天,秋粮30天。在如此短时间里连续报两次同样报表既没有必要也不现实,再说现在的数据都是以上级评估为准。三是整合畜牧和主要指标季报,缩减畜牧业指标,除保留猪、牛、羊、家禽存、出栏,禽蛋、蚕茧等指标即可。年报中蔬菜及特种作物和中药材生产报表,可以并入定报,与有关报表整合。一是这两个表有重复统计,二是该表指标过多,且都是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具体明细品种,以前也没有这些表,2001年农业产值计算表项目增加为491项,才有了这两个表,现在的产值计算表只有109项,也没有蔬菜和药材明细项,因此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只需在农作物生产报表中,增加几个主要品种就够了。年报中的农业总产值、增加值、中间消耗计算表可不向镇下发,由县局根据有关报表资料把农业总产值直接测算到乡镇,我县已实行多年了。中间消耗表指标多,计算复杂,无参考依据,缺乏操作性。建议取消该报表,改由部门或委托调查队搞农业投入产出中间消耗调查,由省局每年给出农、林、牧、渔各业增加值率供各地使用。建议完善产值计算表指标体系,增加平衡项,便于计算和审核。县卡、镇卡中的汽车拥有量及公路里程等数据无法取得,应取消。

2.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负责建立农业统计核心指标体系,各省和地市围绕核心指标体系扩展各自的基本指标体系。在这两个体系的基础上,各县、区建立各自的地方农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特色农业专项统计指标体系、现代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用于及时跟踪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不同阶段所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专业协作化、农产品市场化、新农村建设、农村农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土地流转、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各种活动。在体系建设方面由国家局统一标准,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方法和具体指标自定,调查方法可灵活多样,或利用现有的经常性统计资料和部门统计资料。

3.改变单一统计调查方法,用抽样调查取代全面报表。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核算基本单位是生产队,农业统计采用全面统计是切实可行的。包产到户后,生产单位变为千家万户,以队为单位的农业核算制度荡然无存,农业统计对象成百倍增加,核算资料更无从谈起,全面统计的客观依据不存在了,这时的全面统计就变成农业普查了。实际上以村为单位的全面统计等同全面估计,必须加以改变。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明确规定要以农业普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严格的抽样调查制度。那些报表适合采用抽样调查,那些可以采用“全面”统计也要明确规定。以村为起报的全面报表,数据也要来源于抽样调查。建议定期报表中,除播种面积和产量报表起报单位为镇、村外,其他都为县级,给基层留出更多的时间搞调查。年报各乡镇都应有资料,除农业总产值、增加值表外,起报单位应在乡镇或村级,能从部门取得的资料的报表从部门取得。农业总量指标的测算要有依据,要与各种生产报表的产品产量挂钩,猪、牛、羊的单头重量范围要合理,计算产值的价格应有一个合理的范围,不能随意超出,避免价格成为总量指标的增减调节器,用于计算增速的价格缩减指数应由全省统一改为地市统一,或改用上年价格计算可比价总产值。

4.加强农村统计基础建设,健全农村统计网络体系。一是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大镇保证二名专职统计,小镇保证一名专职统计,村、组也要配备统计信息员。在村组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上,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农、牧部门、气象部门、乡企等部门在村镇设立的农村信息站点和基层信息队伍,或聘用大学生村官。给工作人员一定的补贴,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开展必要的培训后上岗,要定期考核聘用人员的工作业绩和数据质量,实行动态管理,以调动聘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搞好农村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二是解决基层统计人员的待遇问题,乡镇统计员享受副主任科员待遇,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统计工作。三是改革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实行“一垂三统”。四是改善基层办公条件,提高统计手段。要不断更新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为农业统计网上直报创造条件。五是整合部门统计力量,把有关报表任务分解到部门,做到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统计,充分发挥政府统计的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统计改革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2008—2015我国健美操科研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