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强
摘 要:角色创造是淮剧小生表演的“最高任务”,本文结合笔者在淮剧《湖畔风雨情》中郝天明的角色创造,从角色意义、角色行动、角色情感三个理论层面,对淮剧小生的角色创造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对于淮剧小生表演,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淮剧;老生;角色;创造;意义;动作;情感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16-01
角色创造是包括淮剧小生在内的所有戏曲剧种、所有行当表演的“最高任务”,前辈许多戏曲表演艺术家都强调“演人不演行”,讲的也都是行当表演的目的是角色创造(人物形象塑造)。
笔者从事淮剧小生表演多年,始终把角色创造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最高任务”,在不同剧目、不同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花大气力、下大功夫、作大文章,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也尝到了甜头。限于篇幅,本文只结合笔者在大型现代淮剧《湖畔风雨情》中男一号郝天明的角色创造,谈几点创作心得,以与广大戏曲演员同行共同切磋、共同讨论。
一、角色意义
戏曲演员角色创造的基础与前提,是全面深刻地理解角色的意义,这一工作是建立在角色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即通常所说的“案头工作”。如果说,演员的角色创造过程就是“舞台艺术施工”的话,那么理解角色意义就是在阅读“建筑设计图”——剧本的基础上,对角色的艺术分析与演员由此而制定的“施工计划书”。
《湖畔风雨情》中男主人公郝天明,是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他出身于贫困农村栖凤村,后来当了城里某机关的干部。在面临前任几名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无力、村民上访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挂职下乡,担任栖凤村党支书。并克服重重困难,想尽各种办法,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奏响了一曲改革开放的胜利凯歌,嬴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当他任职期满欲回城里工作时,广大村民又一次上访请求他留下来,不要走。这一变化,可谓震撼人心、振奋人心。
显而易见,这是一位焦裕禄式的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先进典型,是戏曲中一个全新的角色形象。为此,我必须倾尽全力,以满腔的政治热情与艺术激情,投入新的角色创造之中。一句话:这是新挑战,必须以新创造来应对。
二、角色行动
包括戏曲在内,所有的戏剧都是行动的艺术,“戏剧”一词,英语原文为“drama”,即为“动作”之意。
《湖畔风雨情》郝天明的角色形象,是以其一连串的戏剧行动为核心和支撑的。因此,其角色创造,也就必须牢牢把握角色的“贯串动作”,并以此为创造的出发点与归宿。
剧中的郝天明,从帮落后村民东娃脱贫、清理欠债,到解决为修桥拆迁的“钉子户”、鱼塘发包拒绝拉拢坚持秉公办事,再到调节村民纠纷成全村民婚事、离村时推出又一位新的接班人。其戏剧行动一个又一个,层层递进,不断推向顶点。这些戏剧行动既真实可信,又符合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特点。同时,这些戏剧行动又是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通过这些行动的具体表演,角色创造也就在自然顺畅的进种中得以完成了。
三、角色情感
戏曲被张庚先生称为“剧诗”,抒情性是其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其实,所有的艺术也都以情感作为最重要的本体美学特征,这正如19世纪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指出的那样:“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情的感情。”
可以说,表现角色情感,是淮剧小生表演的重中之重,也是其表演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剧中人物的所有外部(形体)动作与内部(心理)动作,均应当以人物的情感来统领。唯其如此,才能说把角色创造的感觉找准了。
而要做到这一点,演员就必须倾情投入,在深入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表演,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
郝天明是先进典型,但并不是“高大全”人物,他有活生生的血肉,有灵动的个人情感世界。例如对大姨的感恩情怀与坚持原则的矛盾、拒绝赴宴时对局长是否信任的担心等等,都是鲜活的、真实的、感人的。我坚持了田汉老所倡导的艺术信条:“我们是相信人民中有英雄人物的。但我们也反对把英雄人物作简单的概念的理解。英雄人物并不是没有个人爱憎的,并不是整天只说些严肃、正确的话的偶像式的存在。”我注重把角色的情感演真、演活、演好,因此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2011年,在第六届江苏省淮剧艺术节上,我因扮演《湖畔风雨情》中郝天明一角,荣获优秀表演奖。我为此感到欣慰。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J].转引自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田汉.田汉论创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