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2015-03-17 03:45吴宗智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迁移能力

吴宗智

摘 要:实施新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都可以通过迁移来实现,一切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都有迁移的存在。尤其数学本身的学习特点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迁移能力;新旧知识;变式练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迁移能力越强的人,越具有创造力,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广泛的迁移,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转化为智力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做简要阐述。

一、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激发迁移的产生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情境在迁移中的作用。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下发生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迁移的情境,对提高迁移效果有很积极的意义。有意义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思考中积极地获取知识,使知识的应用迁移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中,从而为迁移的发生创造内部条件。

如:“百分数的应用”创设情境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了解有关的储蓄知识。

师: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现在哪个小组想和大家交流下调查结果啊?

生1:存在银行里的钱有利息。

生2:存的时间越久,得到的利息越多。

生3: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3.30%。

……

师:大家了解的还真多呢!提到钱,大家是不是都会在过年的时候收到压岁钱啊,那么有没有把这些钱存到银行的?存钱有利息,那么利息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想:时间、钱数……)

分析:对于储蓄(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去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查情况展开交流。这比直接运用教材中的情境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调查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当讲到利息计算方法时,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而且在习题中也更容易、更快速地发生迁移。

二、有效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迁移

从宏观上看,知识是一种经验系统,而系统中的各种经验是相互依存的,新旧经验将会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这样也就越来越有利于适应新的情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微观上看,学习的迁移都要通过对新旧知识中的经验进行分析、抽象。可见,新旧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及其共同要素,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促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突出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正迁移。

如,加减法运算教学时,当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加、减要“数位”对齐,“满十进一,借一当十”的运算法则以后,那么当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就会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即为什么要“小数对齐”。

三、采用变式练习,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变式”的目的是转化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此使其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相接近。当“变式”与学生的已有结构越是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如,学习比的意义后,可以进行如下的练习: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那么:①大、小正方形的边长比是?②大、小正方形的周长比是?③大、小正方形的面积比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益处。因此,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魏粉花.浅析小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20).

猜你喜欢
迁移能力
提高高中生物理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
高中化学学生知识迁移学习力研究
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