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尖草坪区部分献殿建筑特征比较

2015-03-17 19:38苑杰
中国文化遗产 2015年2期
关键词:建筑构造建筑风格

苑杰

提要:位于太原尖草坪区的窦大夫祠献殿、向阳村泰山庙献殿和镇城村圣母庙献殴时代相近.通过建筑结构特征的比较分析,能发现其建筑的传承性和随时代变迁而产生的结构变化,并由此对山西古建筑元代至明初的渐变发展过程有所了解。

关键词:献殿:建筑构造;建筑风格

献殿,是中国本土祠庙、陵寝建筑中用作放置供奉祭品的享殿,一般不见于佛教寺院。在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献殿虽然多以配角身份出现,但因其坐落在主要建筑前部,处于院落中心部位,所以显得较为突出。其建筑风格多与主要建筑相配,如果主要建筑已不存或经后人改建,而献殿旧貌依存,就可从献殿建筑构造推演整个建筑群的大致规格,为研究建筑历史提供可靠的资料。我们还可通过对不同时代献殿的建筑结构及建造手法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代建筑的异同点,进而扩大到研究整个地区古建筑的建筑格局的演变过程。但是,要研究古代建筑渐进式的演变,只有对比相同或相近的建筑才能发现其细微变化。如果时间跨度大,建筑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反而不易看出演变过程中的细节。由于献殿受世人的关注较少,其发展变化一般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通过不同时代献殿建筑风格的比较,有时更能发现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在太原北部地区恰好保留有这样三座时代相近,建筑风格相类似的献殿,为我们研究这种演变提供了依据。它们分别是:位于尖草坪区上兰村西的元代窦大夫祠献殿、尖草坪区向阳镇向阳村的元代泰山庙献殿和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明代早期圣母庙献殿。

尖草坪区属于太原北部地区。太原古称“晋阳”,又称“并州”,西依吕梁,东临太行,北达燕赵,南通秦蜀,“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是山西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工业城市。而中国早期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其大量的遗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太原作为山西省会,其古建筑建造工艺和建筑水平必然成为山西总体水平的代表之一。

向阳镇原属阳曲县,从秦代建太原郡始,至明清太原府一直为太原通往忻、朔、云、代之必经之路。为了方便往来商旅住宿休息,古来就在此处设有旅舍店铺,所以其名又称向阳店。由此可以看出,向阳镇曾是太原北部的一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集镇。这里的各种文化遗存也相应丰富,古建筑也相对其他地区较多,现存古建筑信息量也较大。

镇城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是太原府西北要塞“天门关”内第一大村,是太原通往晋西北地区的必经之地。该村内原有多处古建筑,现仅存数处。

就是这些现存为数不多的几处古建筑,仍能反映出古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建造手法。通过对尖草坪区留存的三座献殿的建筑特征进行比较,找出其建筑的传承性和随时代变迁而产生的结构变化,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山西古建筑元代至明初的渐变过程。

一、三座献殿概况

1.窦大夫祠献殿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5里尖草坪区上兰镇,现存建筑为蒙古世祖至元四年(1276年)于宋代建筑原址上重修,虽明、清两代均有过不同程度的修葺,但其主要构架及总体平面布局仍保留有宋、元时期特征。

献殿为元代遗构,面阔进深各一间,平面呈方形,位于窦大夫祠建筑群中轴线上。献殿四角立柱,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所施柱、额用材硕大,其额枋通间横跨16米之多,整体构筑气魄浑厚。殿内所设天花藻井,均斗拱递叠而就,一、二层为四边形,二层以上为八边形,并于二层各边设神龛,构造玲珑别致,排列疏朗奇巧,融天圆地方、楼阁烟火、易经八卦为一体,构思巧妙、制作考究,雕刻华美,是元代不可多得的小木作实物资料,反映了当时民间匠工的创造智慧。

2.向阳村泰山庙献殿

泰山庙位于尖草坪区向阳镇向阳村内,二进院落,坐北朝南。泰山庙又称东岳庙、天齐庙。献殿为元代建筑,主要功能为祭祀场所。面阔一间6.5米,进深一间6.5米,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占地面积约1 20平方米。檐柱四根,有卷刹,柱高3.14米,柱径0.65米。柱下施高0.115米石柱础,柱上墩接0.27米石柱。檐深1.46米。脊檩中心设一垂花罩式饰件。井口檩四角设垂莲柱饰件。

献殿梁架为彻上露明造,补间铺作为三朵于普拍枋上置双下昂五铺作里转五铺作承托撩檐檩,前部正中补间铺作为花铺作。柱头为三下昂转角五铺作里转五铺作承托撩檐檩、老角梁。斗口9厘米,材高13.7厘米。

老角梁尾部与补间铺作尾部承托井口檩。井口檩上置托墩、瓜柱承托脊檩。脊檩中心设一垂花罩式饰件。井口檩四角设垂莲柱饰件。脊瓜柱两侧施叉手用以稳固脊檩。

3.镇城村圣母庙献殿

圣母庙为明代早期建筑。献殿方形,石砌台基,长、宽均为8.2米,高0.3米,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面阔一间5.88米,进深一问5.83米,平面呈方形。檐柱四根,柱高3.16米,柱径0.52米。柱下施高0.1米石柱础,柱下墩接0.46米石柱。檐深1.13米。檐步步架1.41米,脊步步架1.8米。为十字歇山顶式建筑,亭内设藻井,四角悬垂莲柱。整体建筑较为简单,没有太多的装饰和繁复的雕刻。

献殿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平身科三踩单昂斗拱四朵。角科为单昂斗拱承托檐檩、老角梁。斗口9厘米,材高1 3厘米。斜撑头木后尾支撑抹角梁,起稳固斗拱作用。抹角梁支撑老角梁,尾部承托井口檩。脊檩中心设一垂莲柱。脊瓜柱两侧施叉手用以稳固脊檩。

二、献殿结构对比分析

我们先从窦大夫祠献殿及向阳泰山庙献殿前部转角斗拱着手进行分析。

斗拱,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结构层的一部分。山西省境内元代铺作基本延续金代做法,至元末趋向华丽。尖草坪区三处献殿即是这一特征的反映。

从窦大夫祠献殿及向阳泰山庙献殿转角铺作与宋《营造法式》中栌斗各尺寸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州源和变化:

“宋《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一

材:……

第六等:广六寸,厚四寸。以四分为一份。亭榭或小厅堂皆用之。

第七等:广五寸二分五厘,厚三寸五分。以二分五匣为一份。小殿及亭榭等用之。

斗:……

一曰栌斗。施于柱头。其长与广皆三十二份。若施于角柱之上者,方三十六份。高二十份。上八份为耳,中四份为平,下八份为欹。……。

华拱:……两卷头者,其长七十二分。……”

将宋代寸换算成现代公制为:1寸=3.168厘米,1分=0.3168厘米。

六等材制作角柱栌斗换算成现代公制尺度为:上宽27.36厘米,高1 5.2厘米,耳6厘米,平3厘米,欹6厘米;华拱长54.72厘米。

窦大夫祠献殿转角铺作栌斗:上宽35厘米,高20.5厘米,耳9厘米,平3厘米,欹8.5厘米;华拱长181.5厘米。

向阳泰山庙献殿转角铺作栌斗:上宽27厘米,高1 6厘米,耳8厘米,平3厘米,欹5厘米;华拱长60厘米。

窦大夫祠献殿及向阳泰山庙献殿转角铺作基本遵照宋《营造法式》规制,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尺度。

再对比三个献殿的补间铺作:

1.栌斗

窦大夫祠献殿与向阳泰山庙献殿其尺寸比例基本相同。但镇城村圣母庙与之相比比例相对较大,可见其与前两座建筑的用材和模数已发生变化。镇城村圣母庙献殿斗拱较窦大夫祠献殿和向阳泰山庙斗拱用材等级已降低,斗拱构件变小。斗拱所用的攒数骤增(4攒),排列繁密,且大斗斗底有幽。

2.泥道拱和泥道慢拱

三个献殿补间铺作的泥道拱和泥道慢拱宽、高比基本相等,只是长度有较大差别,主要由于窦大夫祠献殿较泰山庙献殿通间跨度大,需要承载更多的重力,泥道慢拱相对做得较长。但镇城村圣母庙献殿用材明显比前两者小,从前面比较可以看出,元代至明代初期建筑结构已开始悄然变化,斗拱已由结构作用向装饰作用转化的趋势。

再比较阑额:

“宋《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

阑额:造阑额之制:广加材一倍。厚减广三分之一,长随间广,两头至柱心。入柱卯减厚之半。两肩各以四瓣卷杀……。凡担(檐)额,两头并出柱口;其广两材一契至三材;……。两头至柱心。入柱卯减厚之半。两肩各以四瓣卷杀……。凡担(檐)额,两头并出柱口”。

三座献殿的阑额高宽比,窦大夫祠为45.5:30≈3:2,向阳泰山庙为33:27≈3:2,镇城村圣母庙为31:25.5≈3:2。从阑额高宽比和材料尺寸上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其比例一致,但用材依次递减,一个原因是窦大夫祠体量相对较大,另一方面是明代建筑相较元代建筑用材较小之故。尽管从殿内所饰来看,窦大夫祠献殿稍比向阳泰山庙献殿华丽,但从建筑整体看,均显得古朴、庄重。两殿内所设天花藻井虽不同,但经比对窦大夫祠献殿天花藻井与向阳泰山庙献殿垂花罩式饰件的小木作制作工艺,可看出其如出一辙。而镇城村圣母庙献殿内几乎没有内饰,有可能是参考了前两者的建筑风格,而受财力所限,没有做过多的装饰。

另根据马炳坚先生《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所述“宋代普拍枋宽度大于阑额,与阑额形成T字形。而清代之平板枋,宽度小于额枋之厚;明代之平板枋,则介于二者之间,其宽度与额枋厚相近。”窦大夫祠献殿与向阳泰山庙献殿的普拍枋宽度均大于阑额,而镇城村圣母庙献殿平板枋的宽度与额枋之厚相近(窦大夫祠献殿普拍枋宽度36.5厘米,阑额宽度30厘米,相差6.5厘米;向阳泰山庙献殿普拍枋宽度35厘米,阑额宽度26厘米,相差9厘米;镇城村圣母庙献殿平板枋宽2 5厘米,额枋厚23厘米,相差2厘米)。镇城村圣母庙献殿比前两座建筑有较大差别。由此可见,前两者还是继承宋金作法,而后者却已开始发生变化,成为开创明、清建筑风格的先行者。

三、结语

通过三座建筑对比,可以看出,上兰村窦大夫祠献殿与向阳泰山庙献殿建造手法相近,均自然朴实又不失其华美,应为同时代建筑,但后者略晚于前者。而镇城村圣母庙献殿用材已小于前两座献殿,且构造模式也发生变化,但变化程度不大,应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变迁,建筑结构也在悄然改变,只是时代没有相去甚远,还看不出太大的变化。但从镇城村圣母庙献殿与其他两座献殿结构细部比较,已不难看出明代早期建筑中斗拱开始向装饰功能变化的迹象。另从这三座建筑的整体结构上看,又不完全遵照官式做法,带有山西地方手法,是地方古代工匠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作法,也具有一定科学依据。通过这三座建筑风格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太原北部地区建筑风格从元代到明代变化的些许印证。

(责任编辑:文丹)

猜你喜欢
建筑构造建筑风格
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构造与抗震设计方法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年之新味
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
中式建筑风格设计中传统窗花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