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2015年3/4月号
月亮之城
位于今圣路易斯市附近卡霍基亚遗址(Cahokja)中心区在1050年前后.曾坐落着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流域最先崛起的城市。新发现表明.这个北美最大的史前聚落可能是一个月亮崇拜中心。
最近的发掘表明,位于今美国中部伊利诺伊州莱巴嫩(Lebanon)被称为“埃默拉尔德墩”(Emerahd Mound)的土方建筑是古代城市卡霍基亚(Cahokia)边缘若干选址与月亮相关的遗迹中的一个。对不少考古学家而言,这一发现说明美国最重要的史前中心曾存在——甚至始于——月亮崇拜。
伊利诺伊大学考古学家蒂莫西·波克泰特(Timothy Pauketat)说:“外来陶器表明.人们曾沿着一条通道,经埃默拉尔德周边遗址赶往卡霍基亚。这些由庙宇和土墩连接起来的月出轨迹,让人猜想曾有上千人聚集此地参拜月亮及其他神祇。”
鼎盛时期的卡霍基亚是墨西哥以北美洲最大城市。这座包含200多座土墩和金字塔的城市在密西西比与密苏里河交汇处(今圣路易斯附近)崛起、扩张。一千年前.这里是文化荟萃之地。此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传播开来。波克泰特称之为史前北美的“生活大爆炸”:“卡霍基亚是一个独特地方.它的独特历史改变了中西部其他人群的历史”。卡霍基亚的迅速发展约在1050年,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小的农业村镇。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东部出现了数十个土墩酋邦,即被现在考古学家统称为“密西西比人”的分层社会,他们的生活模式均可上溯至卡霍基亚。
尽管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多世纪,考古学家们对这样一座城市的起源,突然崛起和迅速衰落仍很迷茫,有些问题恐怕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卡霍基亚三分之一以上的土方金字塔随同难以计数的广场、庙宇,房址都在现代考古学诞生之前,圣路易斯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推掉了。城市扩张带来的损失仍在继续。尽管如此,最近卡霍基亚的发现——从中心到周边15英里范围内的埃默拉尔德,科珀(Copper)以及普费菲尔(Pfeiffer)等外围土墩建筑.都为洞悉这座美国第一城市的兴衰提供了丰富材料。
长期以来大家曾认为卡霍基亚的构成十分单一,但新研究显示,许多卡霍基亚人来自其他地方。卡霍基亚如同当代都市那样,好比一个文化熔炉。
目前,研究者尚不清楚移民来自何处,但可以通过建立各地锶同位素数据库来探讨。
另一个问题,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远方的人们来到卡霍基亚?这一地区土地肥沃,适宜农耕。传统看法是,随着密西西比河谷散落的村庄逐渐扩大并深入依赖于农业,首领们加强了卡霍基亚的政治集权和经济控制,进而催生了拥有3万人口的大城市。然而现在根据波克泰特和印第安纳大学考古学家苏珊·阿尔特(Susan Air)的发掘.在卡霍基亚东部高地上——这个曾被认为是小规模、城市中心外围的地方,出现了耐人寻味的证据。它表明宗教在卡霍基亚的发展甚至建立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比如,波克泰特与阿尔特新近在埃默拉尔德遗址发掘确认的几座小神庙的平面轮廓。它们都与附近普费菲尔土墩群及其他高地遗址的结构布局吻合.指向某些月亮事件。神庙的地面被富有宗教意义的可能意味着对月光呼唤的厚厚的黄黏土多次封住。神庙地面之下的凹坑中有种种供奉物品.烧过的织物.篮子,从南印第安纳到南密苏里的大量陶器。而神庙的位置.透露出它们经历了兴建、复建、仪式化的封存、再打开并用于献祭。
在埃默拉尔德,主庙或者说卫城所在的墩顶脊部曾有局部人为改造的痕迹,目的是更符合地平经度53度.这个方向是每18.6年周期中月亮达到最北时的方位。
在卡霍基亚和周边地区出土了一批红色岩石制成的小雕像,学者们认为这些可能代表了常与月亮相关的女神,夜晚,丰产以及地下世界等概念。而缺少工具及其他日用品,或许也说明此地是一个圣地,一般人口不多,只在众人朝拜月亮时,才短时的拥有大量人口。最近,考古学家探测出一条古代堤道.这条大道从东南部进入遗址,又朝西拐向卡霍基亚核心区方向。
从陶器和庙宇建筑测年看.埃默拉尔德在卡霍基亚达到鼎盛之前就吸引着人们的到来。阿尔特相信时间是个关键:“埃默拉尔德在1050年之前就已建成并开展了密集的宗教活动。不同人群的交往也许是“生活大爆炸”的导火索。也许正是埃默拉尔德为卡霍基亚奠定了基础。”
和天文有关的定位在卡霍基亚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卡霍基亚中心区的72号墩.考古学家发掘出53位妇女的遗骸.全部与另一个月亮轨迹方向相符,即每18.6年循环的月出最南时方位130度线相吻合。某些理论甚至提出。卡霍基亚的土墩、住房、庙宇、广场反映出人们已经对太阳活动周有了一定认识。这座城建在一个与正北相差五度的方格中,这个方向与秋分后那天太阳升起的方位相合,而这一天很可能是庆祝秋收的节日。最近重新发现的一条仪式用道也是沿着这个五度轴线,从卡霍基亚大广场穿过城中心并伸向两个最大的埋葬墩。
现在还不知道卡霍基亚人如何掌握了这些有关月亮运行周期的知识,但波克泰特指出这也许可以上溯到霍普韦尔(Hopewell)传统,后者代表了公元前200年至约公元500年间,东北和中西部一系列繁荣文化。
对古代卡霍基亚人来说,月亮的重要还体现在现实当中。俄亥俄州立大学Newark土方建筑中心的研究人员威廉·F·罗曼(William F.Romain)认为”农业在社会中的比重在增大。月亮周期指示了种植、收割及其他重要活动的时间。知识似乎在一代代往下传播。校准活动在这些遗址中不仅仅是有意为之.还是在不同时期、广大地域内、反复发生过的。
波克泰特认为,卡霍基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领导者融合天文知识、仪式、葬俗、建筑、图像——主要是女性丰产象征与月亮的联系——构成一种具有凝聚力的宗教,使得中西部农业村庄的不同人群能汇聚到一起,发展出了前所未有的综合城市。
卡霍基亚的月亮崇拜甚至可能还派生出了“传教团”以扩大影响。在距离卡霍基亚500英里以外的河流上游的威斯康星特兰皮罗(TrempeaIeau),平台墩建筑群遗留的建筑和遗物含有明显的卡霍基亚文化证据,也含有类似埃默拉尔德的月亮轨迹线。
阿尔特认为,关键是宗教创造了卡霍基亚,它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以致事事皆宗教。密西西比宗教始于埃默拉尔德,而卡霍基亚开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新近两项研究可能揭示了导致卡霍基亚衰落以及最终于1350年前后废弃的更务实的理由。对卡霍基亚附近湖底沉积物的分析发现1200年前后曾有一次大洪水.当时正值城市发展的顶峰。沉积层里的孢粉记录到栽培作物——主要是谷物的增加,同时森林砍伐迅速加剧、达到顶峰,随后是农业的衰落并在1350年前后大体消失。
如果不是洪水,卡霍基亚的消亡也可能是由大火导致的。通过抢救发掘部分卡霍基亚考古遗迹,发现这里曾经历过一场大火,揭示出1200年前后卡霍基亚行政中心的大部——包括有围墙环绕的、超过100座木架茅草房屋在一场大火中遭到毁灭。这一地区再未重建。研究人员不知道大火是源于事故还是侵略行动,抑或是仪式性净化活动,总之在这以后卡霍基亚明显衰落了。截至1400年,城市的月亮崇拜或是其他任何凝聚力量都失去效用,卡霍基亚完全废弃。
《世界遗产》第74期:空难与抗灾能力
世界遗产暴露于各种自然以及人为风险当中:地震、龙卷风、火灾……均可能对其价值以及社群的人身财产造成毁灭性打击。本期《世界遗产》探讨了遗产面临的灾难类型,以及灾难危机应对的各个方面,包括传统保护体系、管理资源,基于传统知识和社群管理的策略,各种有利于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以及加强社群抗灾能力的积极方法。
2月4日由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首届世界旅游和文化大会在柬埔寨暹粒市拉开帷幕,大会的主题是“利用旅游文化促进发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9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现今每年逾十亿人因为旅游而走出国门,这为全球范围内各目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文化旅游能够提高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抑制农村人口流失、吸引投资保护、孕育东道国的自豪感和自我认同。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宣传、保护文化旅游所依托的具体遗产,就特别需要一种可持续的、多权益方共同管理的方法。大会为期2天,主要探讨旅游与文化的合作新模式,围绕合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利用旅游和文化的力量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保护自然和文化议程以及促进国际理解进行讨论。
世界遗产青年专家论坛将在德国召开
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9届会议召开之前,将于6月18日至29日在德国世界遗产地“莱茵河谷上游(Upper MiddleRhine Valley)”和波恩举行青年专家论坛。来自全世界的20~30岁的青年遗产专家将现场交流,为本届论坛主题“迈向可持续性世界遗产管理”贡献力量。
论坛期间,代表们将探讨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性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专题讨论提高其今后在有效管理世界遗产的主动性。会间还将参观德国的世界遗产地,以期深化对世界遗产及可持续性的理解。
青年专家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委员会与德联邦外交部、莱茵兰—巴拉丁州与非政府组织“欧洲遗产志愿者”合作举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教育项目”一部分,并由德联邦外交部资助。参会申请提交的截止日期为3月23日。
安理会谴责“伊斯兰国”毁坏伊拉克文物
联合国安理会2月27日晚发表媒体声明,强烈谴责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毁坏伊拉克文物。声明说,安理会成员重申对“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毁坏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文物、有针对性地破坏宗教场所等行径的谴责.并对“伊斯兰国”及其他与“基地”组织有关的个人和团体从两国掠夺、走私文物,以获取资金来源的行为表示关切。
“伊斯兰国”26日发布视频显示.“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摩苏尔市毁坏了一些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摩苏尔博物馆馆藏的珍贵文物。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就此召开紧急会议。
毛里塔尼亚阿尔金岩石礁国家公园鼓励年轻人参与遗产保护
2月1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海洋项目的支持下,毛里塔尼亚阿尔金岩石礁国家公园面向遗产地内四所学校的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2014年全年约有100名学生参加了为期三天的远足,学习生物多样性、公园的社会经济重要性、杰出价值以及维护的必要性。公园内有当地社群赖以生存的资源,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关乎保护工作的未来。
CollAsia藏品接触、包装、移动培训在马来西亚举办
1月,由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与马来西亚沙捞越博物馆管理部门共同举办、韩国文化财厅(CHA)资助的“CoIlAsia藏品接触、包装、移动国际培训”在马来西亚古晋举办。CollAsia活动旨在向东南亚各类遗产工作者推广科学的专业知识和关键的思考技能。此次培训汇集了来自亚太地区21个国家40余位遗产从业人员。通过讲座、互动讨论,参与者探讨了过去与现存物质条件下的科学保护方法以及藏品的产生。使用和维护。培训中既有鼓励学员介绍本国传统文物保护方法的研讨会;也有沙捞越文化村镇的走访,以期使学员们从古晋当地丰富的“活着的遗产”中获得新灵感。
SOIMA2105:“声音与图像藏品的保存”
在2007-2014年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声音与影像收集保存(SOIMA)”联合项目基础上,8月27日至9月2日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2015声音与影像收集保存国际会议”(SOIMA2015),本届会议将关注掌握在不同机构,包括较少关注的文化和研究单位、个人手中的声音与图像遗产。在此期间,ICCROM还将针对在收藏、保存、使用(再利用)等方面的面临的问题,举办“维护声音与图像藏品”的研讨会,以使不同专业人士共同研讨普遍性问题,寻求有针对的应对措施。会议申请日期截止到4月30日。
美国考古学会第80次年会将在旧金山召开
美国考古学会(SAA)第80次年会将于4月15-19日在旧金山举行。除协会各分支的行政会议外,年会主体由400多场大大小小的主题研讨会构成,内容涉及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区域考古各个方面。讨论不局限于美国本土.还涵盖全球各个地区。其中涉及中国的就有:“中国西北齐家文化”“中国西北彩陶新视角”“中国经济考古新视野”“磨损。实验考古及残留物分析在中国”“海外中国考古学的新方法”“东亚与东南亚考古”“早期中亚与东亚接触与交流的动力”等多个规模不一的研讨会。年会期间,还特别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与专家学者接触的平台。
斯坦福大学将举办中国早期城市论坛
斯坦福大学将于4月20~21日在斯坦福考古中心举办“早期中国城市化的起源与发展:比较视角”国际研讨会。城市是中国四千多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考古发现极大拓展了我们关于其起源与发展的知识。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全世界的学者将介绍早期中国城市进程相关的新发现并交流观点.并将讨论种种新石器末至周代(公元前3000~前200年)城市中心的起源、面貌、运行及动力。为引入跨文化比较的视角,还将邀请研究世界其他地区的学者参与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将包括四部分:1.新石器城市的崛起:2.早期青铜时代城市的发展:3.传统与创新:4.城市进程的理论化与新旧大陆城市对比。
东非发现最古人属化石或改写人类进化史
科学家3月4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东非发现了一块带着5颗完整牙齿的不完整下颌骨,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属化石,有可能改写人类的进化时间表。
由于有关化石极度缺乏,考古学家此前认为,人属可能直到230万年前或240万年前才从南方古猿中分化出来。这块下颌骨2013年出土于埃塞俄比亚阿法尔州。分析表明,该化石可追溯至275万年至280万年前,比此前发现的最早的人属化石早了约40万年。
美国又一博物馆将返还泰国文物
在针对加利福尼亚四座博物馆突击检查中,数十件陶器及其他来自世界遗产地泰国班清考古遗址的文物成为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Mingei InternationalMuseum)接收盗卖文物的证据。在过去七年里,这些文物一直留在博物馆地库里。3月初,美国联邦检察署洛杉矶办公室决定就地查封这批通过非法渠道获得的文物并责成博物馆返还。博物馆方面表示接受这一指示。去年,加利福尼亚宝尔博物馆(Bowers Museum)在与联邦检查署达成不起诉协议后已将数百件班清文化的工具;珠子、陶器、铜器等归还泰国。
波士顿艺术馆开启“时间匣”
3月11日至4月22日,波士顿艺术馆展出了一个“时间匣”。时间匣于1795年由当时的马萨诸塞州州长等人埋入州议会大厦的奠基石下。1855年大厦基部紧急维修期间,人们曾取出匣子并对内容做了记录和清洁,而后所有物品移至一个黄铜匣内,安放于原址上的新石龛内。2014年12月,议会大厦检修时,波士顿艺术馆的工作人员将其取出,并对时间匣照了X光片。1月6日,波士顿艺术馆与马萨诸塞州政府在全世界见证下再次将其开启,里面有五张折叠整齐的报纸,23枚标注1652年的硬币,一枚刻画了乔治·华盛顿的奖章以及一块议会大厦起建的纪念银牌。时间匣在展出后,将再次放回奠基石下保存。
《世界遗产地图(2014-2015)》出版
2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地理地图(NationalGeographic Maps)制作的《世界遗产地图(2014-2015)》出版,目前可在世界遗产中心网站订购。该地图长78,宽50厘米.有英、法,西三种文字,标记了1007处世界遗产地,并附有精美照片和说明,对世界遗产大会及其海洋、土遗址建筑保护项目等也有一定介绍。
国内资讯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文化建设提案376件
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提交的文化建设方面的提案376件。其中文化遗产界代表提出的相关提案、建议包括:建议建立国家文物督查制度,应制定《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古村落保护要留住人脉文脉,文物行政管理机构建设亟待加紧,田汉故居需抢救性保护,申报“中英街界碑”为国保,文物保护要加强修复技术人才培养,理顺文物管理体制、强化文物保护职能刻不容缓.文物古建筑损毁严重应问责相关领导,修复抗战文物、弘扬民族精气神,建议“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需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应明确民办博物馆的非营利机构公益属性,开展丝绸之路对外交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等。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59号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共6章47条,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
《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条例》为进一步规范博物馆的设立、变更、终止,明确了设立博物馆应当具备的条件,并对相关设立、变更、终止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条例》要求加强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针对藏品的取得,安全保护、使用管理等分别作出规定;对于属于文物或者古生物化石的藏品.还与有关文物保护、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作了衔接。
《条例》为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水平,在保证开放时间、鼓励免费开放、规范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等方面作出要求;同时,为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研究作用,规定博物馆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接受能力组织讲解,寒暑假期间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陈列展览项目.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理论及应用研究.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条例》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
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年度观察报告发布
2月10日,世界遗产观察研讨会暨《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年度观察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世界遗产的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年度观察报告》在内容上,从世界遗产的登录情况、保护管理状况和当前焦点议题(如上游程序、跨境遗产的申报、全球战略实施、能力建设等)三方面入手展开讨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希望通过这一观察报告,记录并分析大会讨论过程和最终决议,探讨世界遗产保护当前存在的问题、面对的挑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支持世界遗产的健康发展。
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对世界遗产项目发展的影响”“世界遗产的议事程序的改善”和“中国参与世界遗产项目的方式方法”等议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3月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展情况新闻通报会.目前普查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国普查工作积极推进.共调查国有单位102万个,基本摸清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分布状况。截至3月2日,全国共登录藏品1268万件,上传电子照片1065万张,数据存储量达2.7万G,并以平均每天6万件的速度上涨。
据了解,本次普查扩大了文物保护对象和范围,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文物身份证号”和信息管理体系,将有效提高藏品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将通过建立文物登录制度,对全国文物资源实行动态登录和常态化管理。普查结束后公布全国可移动文物名录,普查成果将向社会开放。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3月1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上,相关单位和代表汇报了2014年水下工作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广东“南海Ⅰ号”。宁波“小白礁Ⅰ号”和辽宁“丹东Ⅰ号”沉船的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并对2015年全国水下考古项目计划进行了汇报和讨论。
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雅安举行
3月10日,“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雅安市举行。大会围绕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史、南方丝绸之路考古与文物、南方丝绸之路民族与民俗文化、南方丝绸之路线路研究以及南方丝绸之路贸易城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会议最后形成了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雅安共识,强调要加强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利用和宣传,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提升南方丝绸之路的影响力,进而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川渝地区石窟及石刻保护专项工作论证会召开
2月2日至3日,“川渝地区石窟及石刻保护专项”工作论证会在成都召开。“川渝地区石窟石刻保护专项”工程拟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省文化厅、重庆市文物局共同发起,提出了确立集学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保护工程实施,新技术应用、保护与展示创新相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及培养、跨区域创新联盟合作机制于一体的系统性、重大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且标与设想。与会人员认为。川渝地区石窟及石刻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要力争将该专项纳入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成为国家级重大综合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云南保山研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提升战略
2月4日至6日,不同学科专家专程赴云南保山市的隆阳、腾冲、龙陵等地.对其抗战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传统古村落保护及职业教育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并于2月7日召开了“云南保山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提升战略研讨会”。
保山当地的文化研究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该市文化遗产和文保工作进行了介绍。专家们建议,应进一步做好遗产资源调查研究和价值挖掘工作,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探索包括旅游在内的更多的遗产利用和传承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结合。
25项考古发现入围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于3月9日揭晓。本次入围的25项考古发现来自18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河南省有四项入围,陕西、山西、湖北各有两项入围,北京市亦有两项入围。入围终评的这25个项目,在年代上更加均衡,类型上更加多样化,学术性和课题性更强,更加偏向边疆地区,体现了当代中国考古发展的特点和方向。本届终评会将于4月7-9日在北京召开,届时25项入围项目将向终评评委会和社会公众进行成果介绍和演示。
首届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推介会在京举行
2月6日,“2014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推介会”在京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以“品鉴历史之美、彰显旅游魅力”为主题。入选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50名城市和景区代表参加活动。
据了解,“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推介活动”今后将延续举办,组委会力图通过创新思路和跨界合作开启文化旅游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旅游转型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全方位,立体化地向全球展示我国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风采与魅力。
首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推介活动正式启动
为促进文物博物馆行业技术产品创新,激励文博机构和各类企业积极投身文博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服务,助力文博机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国文物报社于201 S年2月正式启动首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推介活动(以下简称“十佳产品”推介活动)。
活动设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奖10个、提名奖10个。参评产品需满足下列条件:(一)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二)已经在文博机构中实际应用的技术产品,(三)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文博行业文物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具有推动作用。参评材料提交的截止日期为2015年4月15目。
北京大兴三合庄村发现129座东汉至辽金时期墓葬
日前,为配合工程项目建设,考古人员在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三合庄村发现一处大规模墓葬群,有东汉至辽金时期的古代墓葬129座,截至目前,还有54座墓葬尚未发掘。墓地延续时间之长,年代跨度之大,墓葬数量之多,墓葬形制种类和保存之完好,为近些年来北京地区所罕见。研究者通过对墓葬形制和丧葬习俗的考察,发现从东汉——辽金时期北京地区的丧葬习俗深深地打上了“胡化”的烙印。同时,显示出古人的丧葬观念经历了由维护和彰显家族的权势和社会地位转向福佑子孙的日益世俗化的特点。
(英文资讯编译:艾婉乔)
书讯
良好社区规划: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加)吉尔·格兰特(Jill Grant)著.叶齐茂,倪晓晖译.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价:52元。
新城市主义倡导者的工作已经产生了优美的城市地区,它显示规划有可能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更有意义的城市景观。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已经为好的社区规划编制和推广了一个公式,他们的工作得到了世界的关注。优美是好社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优美是好社区的一个充分条件吗?作者吉尔·格兰特(Jill Grant)是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规划学院院长。本书通过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比利时。挪威和日本等国的例子,探索了在不同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条件下的新城市方式,分析了英国和欧洲城市村庄和城市复兴思潮与美国和加拿大“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关系.探寻新城市方式是否适当地注意了当代规划理论所关切的主要问题。如权利、民主、空间模式和全球化。
风雨如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0年
仇保兴(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定价:198元。
本书遵循科学性和真实性并重的愿则,以我国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基础,探讨发展历史.探索正确的保护方法,并对案例进行严格的筛选,以名城为主体,兼顾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其他遗产;聘请名城理论研究、规划、设计、管理、施工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执笔,以史实为依据,探索名城发展的来龙去脉,分析与国际遗产保护理论实践的相互影响,对保护实践案例不同时段的作用与问题不夸大、不回避。书中不仅进行了理论实践分析,还特别注意了问题的探析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斩中国邮票上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
冯舒拉.王南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定价:79元
邮票专家冯舒拉和青年建筑师王南的合作,以新中国邮票的发行时间为顺序,系统介绍了新中国邮票上印有中国古代建筑图案的相关邮票的知识、信息和发行背景等资料,并就票面上的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解读.使读者在方寸之间不仅了解有关邮票的知识,而且还能了解中国古建筑文化。
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
[日]稻叶和也、中山繁信著,刘缵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定价:39元。
日本文化以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宽容和兼容吸纳而著称,体现在建筑上也同样如此。日本建筑中有很多承袭来自中国的要素,却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独特的建筑特色。从神社到住宅府邸,从茶室到枯山水式的写意庭园,日本传统建筑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不像欧洲一样强调抵御自然、战胜自然,而是尽可能在保护人类生存的同时,寻求尊崇自然、与自然调和之道。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荣新江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8月出版,定价:67元。
一部汉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力作。进十多年来,随着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厦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入华粟特火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农牧交界地带的生活形态,以及从聚落到乡里的社会变迁;书中更聚焦于粟特商队的构成、商队首领萨保如何转变为聚落首领并入仕中国;祆祠的社会功能诸问题。并阐发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强调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中国都市史》
(日)斯波义信著,布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定价:35元。
这是日本学者眼中的中国都市史。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乡土为主的社会,这似乎是很多人的看法。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却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本书一改以往的都市史研究多从行政的侧面探讨都城到县城功能的研究路径,聚焦于经济活动与民众文化,梳理中国都市盼历史体系.并详细剖析了汉口、宁波、上海、佛山等城市的前世今生。作者在书中,对市场体系和社会组织的关注贯穿始终,呈现出一部区别于“行政都市史”的“经济和社会都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