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芝
摘 要:校园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还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有巨大的功效。德育工作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德育工作,要抓准其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让学生体会校园文化无形中对自己的熏陶和影响。从抓墙壁文化、读古典名著、深刻诠释校训三个方面论述校园文化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德育;价值观
文化是衡量文明进退的标尺,目前,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受到了空前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树立师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师生的精神层次,教师作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核心的思想是“提倡立校基于文化、强校基于质量,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文化的积淀便成为关乎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积淀着历史、继承着传统、传承着文化的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具有潜在且巨大的教育功效。基于此,我们说校园处处有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广场文化都是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对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建校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但不可或缺不是滥用,现如今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出现了两个误区:校园文化过于模式化;没有自己明确的办学目标而一味盲从。校园文化应摆脱模式化的怪圈,借鉴而非照搬别人的校园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老师和学生在多年的学习生活中共同营造的积极健康的氛围,反映了老师与学生精神世界最直接的追求。校园中的草木、建筑、活动、行为等都可认为是学校文化的直接表现。
学校文化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无形中增强了师生的认同感,师生身在校园中的同时,精神世界沉浸于校园文化中,通过开展校园活动和文化熏陶来影响和凝聚师生的精神和思想。
二、德育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德育看似抽象,但细细感知却发现其无处不在,德育与学生的思想进步相辅相成,学校德育可以认为是学校的根。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素质教育从表面看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从本质来看就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高质量教育。学校要全面落实、实行素质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德育,而学校德育这株学校之根则离不开校园文化之水的灌溉滋养。不同的校园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师生群体,造就了不同的师生精神。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塑造教师的心灵,继而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切实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德育工作有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灌溉才能开花结果。要将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就要找准契合点,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作为二者的结合点。
1.抓墙壁文化,突出理性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环境中,诸如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应当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要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墙壁上,高雅素洁的文字处处都透射出强有力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起着启智明理的育人效果。
2.坚持朗读经典,鼓励学生多读中国国学经典和古典名著
古人有云:“书须读也,非读无以成学,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成才。”可见读书对人成才有重要的作用。读书,当然主要是经典阅读,中国的国学经典和古典名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其蕴含的知识、哲理无穷无尽,读这些书可以使内心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大力推进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建设,并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主动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3.教师以身作则践行校园文化,并向学生生动诠释校园文化的深刻含义
教师应深刻挖掘校园文化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地按校园文化所要求的方向严格要求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带动学生学习校园文化、体会校园文化、践行校园文化,真正将校园文化落到实处,而不是单纯的空喊口号。教师要做学生的精神领袖,带领学生在精神的世界中辛勤耕耘,帮助学生在精神层次和文化层次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时,应紧密结合德育教育目标,增加和融入德育内容,和谐地贯穿德育主线,将德育意图弥漫、浸染、蕴含于整个校园环境之中,让学生置身其中,不知不觉地感悟校园文化对自己心灵净化和情感熏陶的影响;在学校管理时,我们也应始终突出文化特色,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罗丽华,刘争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J].学习月刊,2007(6).
[2]杨华.浅议教学资源利用和开发的途径[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8).
[3]李达.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5(3).
[4]孙友波.新教育模式与新校园空间:以江苏省金坛实验学校为例[J].华中建筑,2005(1).
[5]苗慧.教师心理场效应及其意义与策略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