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丹
一、研究缘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但在语文课堂说话训练中,班里总有部分孩子是“沉默”的,笔者回想起自己课堂上关于“沉默生”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如算盘子,一拨一动”
课堂上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不愿动口,捧着书,眼睛盯着书本却在发呆。或是埋头做小动作,沉浸在自己的玩乐中。笔者巡回一圈,提醒了这几个孩子,这一次孩子说起来了。可下一次,这几个孩子又“沉默”了。
镜头二:“只听不说,没有参与”
在小组交流环节,不愿跟读的孩子往往保持沉默,只“听”不“说”,
缺乏参与意识。在课堂互动中极少举手发言,即使是被迫叫起来,也是三言两语或闭口不答。
镜头三:“诱骗吓唬,施加压力”
“没有说起来的小朋友,下课到老师旁边重新说一遍。”
“请你再说一遍,老师等会请你来说,说得好的小朋友奖励笑脸一个。”
思考:俗话说,脑子越动越灵活。如果在课堂中一直处于沉默状态,习惯于接受别人的答案,缺少了思维的碰撞,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和思考能力的发展。笔者觉得很有必要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操作措施
让“沉默生”动口,首先最重要的是要他们在课堂上“说起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沉默生”从不愿动口变为乐意动口,笔者试图从以下方面着手,探索出让“沉默生”乐意动口的有效方法。
(一)两步入手,造就一份自信——说起来
1.课前准备要充分
(1)晓之以理,引导认真对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把“说”也视作一项“作业”,并树立“说很重要”的思想。让学生知道“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可以请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说一说。
(2)预习课文,增强说话信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在课堂学习之前展开对所学内容的自觉、主动学习,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热身练习,创造说话机会
一天选一节课的前两分钟进行“说”的表演。可以是朗诵一篇优美的文章、一首简短的小诗、讲一个童话故事等,只要是让学生能读起来、说起来的形式都可以,对象就是“沉默生”。
2.课中引导很关键
(1)创造轻松氛围,让学生敢读敢说
学生不敢说,不愿说,很多时候都和班级氛围有关。学生说错了,班里同学嘲笑。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创造一种愉快、友好、和谐的氛围。
(2)不同层次要求,让学生都有话说
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读说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读说要求,切勿“一刀切”,这样会让“沉默生”变得更沉默。
②对不同的练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读说要求
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词语读时要干脆,读段落文章要注意停顿,不添字,不漏字,不要一字一顿。句子要说完整,说
通顺。
(3)丰富课堂活动,让学生爱上说话
①活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适时适量运用多媒体,创设说话情境,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说,从而激发兴趣。
②开展多形式,激发欲望
a.角色演一演
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不同的读说形式。对话式的文本非常适合分角色演一演。这样的形式,学生积极性会很高。
b.大家爱竞赛
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以竞赛的形式出现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是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个别比赛等。
(二)两种方法,练就一份技能——说得好
1.读例句,读得有滋有味
(1)示范朗读,读出味
一年级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必要时老师可以范读,或是朗读水平高的学生领读,把例句读好读懂。
(2)多种朗读,读出趣
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朗读也要多种形式,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读例句可以是指名读,小组轮读,开小火车,同桌读、分角色读等形式。
2.完整说,说句通顺的话
(1)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完整的话
一年级语文课每节都配有文学、拼音插图,教师要运用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观察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说话,通过练习,让学生从感性上初步建立句的概念。
(2)凭借教材中的句子,让学生练说基本句式
教材中有许多基本句式,可引导学生按图索骥。如《雨点儿》中的一句“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适时出示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使学生明确两个句子的共同点是写谁从什么地方出来,然后让学生用“从”说话,从而达到了基本句式的训练。
(三)两种反馈,增添一份乐趣——巩固说
1.家校配合,增强说话毅力
一年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缺乏自觉性,因此家校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方法引领,家里巩固训练,才能让读和说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2.两种评价,延续说话动力
(1)评语式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评价会使师生心灵相通,使学生充满自信。
(2)奖励式评价
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回报。因此,笔者很重视通过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达之星”之类的奖励很吸引学生。学生思想上重视了,行为上得到锻炼了,自然而然就乐意动口了。
总之,我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监督,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这样,对于学生日后的习惯和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都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丁维敏.浅谈“沉默生”的转化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