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探析——以海南高校为例

2015-03-17 18:51张先琪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

邓 春,张先琪,李 灿

(1.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经济管理教研室,海南 海口 570105;

2.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系,海南 海口571127)



“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探析——以海南高校为例

邓春1,张先琪2,李灿2

(1.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经济管理教研室,海南 海口 570105;

2.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系,海南 海口571127)

摘要:“一带一路”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培养新模式。新形式下,海南各高校应结合本土特色,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展开国际教育合作、组建研究团队、以项目为载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基础、激发人才培养国际化民间热情等途径培养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

“一带一路”是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当前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提出的宏观战略,是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目的的跨国战略合作设想,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一带一路”战略所包含内容是多方面的,人才培养无疑是其中内容之一,更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重要支撑。

一“一带一路”核心要义及其对高等

学校人才培养新要求

概括而言,“一带一路”战略包含了经济贸易、区域秩序、人文交流三方面内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为主要内容。“一带一路”建设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进欧洲经济圈,沿途连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64个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目前总人口约44亿人,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但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法律环境、语言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异质性。以产业发展中行业标准为例,目前主要由世界银行主导国际投资形成的行业技术标准,与我国技术标准就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尤其是法律环境,将为跨国投资带来资金安全隐患。在这种复杂环境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需要迎接多重挑战。

(一)经贸关系与产业发展需要跨学科、技术型人才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长久延续,需要巩固的经济基础。因而,“一带一路”战略,首先是经济合作与发展战略。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需要寻求产业上的协同与互补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差异巨大,并且,我国自身涉及的区域主要是一些边疆、落后地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而言,要实现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客观上要求产业承接和产业链塑造。这对人才需求学科上的要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对此,高等学校还没有过经验,面临空前挑战。

(二)技术标准差异问题需要高技术、创新型人才

过去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导的国际投资体系中,已经形成了欧美国家主导的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一带一路”战略及其相关亚投行形成新的投资机制,无疑是要打破过去的国际投资格局。技术差异标准是目前企业界特别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在沿线国家投资事项中在国际标准上达成一致,投资和建设将无法实施。这直接导致对熟悉国际技术标准的高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而在技术标准博弈及未来技术标准形成中,需要真正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应发挥枢纽作用。

(三)人文交流、人才流动要求人才培养国际化、社会化

高等学校要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仅仅考虑人才培养数量、结构特征远远不够。面临人文交流和人才流动新形势、人力资本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以及其中产生的文化协调、技术扩散、产业协同等问题,更应考虑到人才培养国际化。由于人力资本跨国流动,除了对国际化人才要求外,还有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国际化问题。理想化格局应当是沿线国家“教育一体化”,以服务于资本与人的自由流动。与企业相比,学校对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相对滞后、不全面。这可能是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对此,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呼吁:深化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打造“一带一路”人才成长网络。

二“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模式新特征:“走出去”与“招进来”

“一带一路”战略不但涵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涵区域性资本、政治和战略秩序形成以及区域治理的完善,而资本、产能、技术、理念与政策、贸易、货币互联互通都需要人才投入,这就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且立即做出调整,加快国际化步伐,培养国际化人才以满足经济与政治需求。国际化人才培养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走出去”的人才培养,将代表中国质量与技术水平的人才输送到亟须建设与治理的亚洲国家去历练、就业、建立合作共赢关系;二是“招进来”人才培养,积极吸引留学生,深挖中国高等教育的亚洲市场。在此基础上,打造具有亚洲特色的高等教育,为中国人才与质量标准走向世界提供条件。

(一)“走出去”的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建设的浩大内容,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工程建设和经济贸易(交通、信息、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货币金融互联互通);二是区域政治和秩序(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海上合作领域、政策互联互通);三是人文交流与合作(区域性语言文化、科技人文、卫生和旅游等人文领域互联互通)。这些战略所涵盖的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资本、货币、贸易、文化、政策、民族、宗教,无一不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撑。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来看,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加大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据亚洲开发银行评估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累计需要投入7.9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涉及989个交通运输和88个能源跨境项目。这些项目建设完成,需要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的铁路、管道、电力、公路、港口与通信等产业工程建设、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保障、经济管理人才,要加强工程、政治、经济、管理等各领域专家协作。我国地缘、技术、产能优势明显,需要配套人才支持,方能尽快抓住商机。如能在这些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亚洲元素,在未来亚太项目竞争中展示亚洲人独特审美与信仰,则不仅拓展了市场,更体现亚洲文化亲近与融合,达到经济与政治共赢。

2.区域性经贸往来和良好秩序形成,需要大量国际贸易人才

“一带一路”正在形成除大西洋贸易轴心和太平洋贸易轴心之外、新的以亚欧为核心的全球第三大贸易轴心。目前,“一带一路”国家GDP总量达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1/3)。区域国家经济增长对跨境贸易依赖程度较高,2000年各国平均外贸依存度为32.6%;2010年提高到33.9%;2012年达到34.5%,远高于同期24.3%的全球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90—2013年期间,全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7.8%和9.7%,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期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1%和16.5%;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2013年期间,“一带一路”国家对外贸易、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年,“一带一路”国家出口规模占比有望提升至1/3左右。亚投行成立后首个项目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就急需大量懂得资本运作、货币流通、贸易规则制定以及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

3. 众多企业落地,急需大量亚洲小语种人才

随着众多企业落地,急需大量通晓当地语言、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人文地理的人,特别是东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乃至西亚国家政治、经济及风土民情人才。我国大众观念中的外语几乎相当于英语,国外几乎相当于发达国家,我国对英语教学投入大量精力,然而对亚太地区小语种却未能充分重视,这些现状与我国日益深入和多元开放的国际化进程很不适应,亟待改变。基于此,可以一方面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注入小语种元素,如为在校大学生增设亚洲小语种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小语种以及亚洲文化兴趣;为国际贸易、工程设计等专业增设小语种必修课,为其今后服务亚太区域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亚洲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为未来亚太区域交流、合作与宣传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必要时从小语种母语国引进语言教师,向周边国家展现出合作诚意。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有40余种,而我国高校能够教授的仅有20种。发达国家能够教授的语言大都达到上百种,但我国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外语语种还不到70种。非通用语种覆盖范围不足,语种专业布局不够合理,关键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人才匮乏问题已成为制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瓶颈,迫切需要我们把关键语言人才的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抓实落细。要把我国已有的具有良好基础的若干所语言类大学和进行非通用语言教学的大学重点建设好,使其成为语言教学中心、文化研究和国别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的语言和文化类人才。

(二)“招进来”的人才培养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培养“走出去”人才,同时也要培养“招进来”人才。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拓展教育市场的重要工具,各高校应扩大来华留学教育,培养适需的境外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来华留学教育规模与质量稳步提升。据《2014年度来华留学调查报告》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约37.7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区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就来华留学生规模而言,已占全球留学生份额的8%,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但在国际教育市场上,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这些最大受益国相比,我国仍处于“逆差”状态。

长期以来,我国把来华留学生教育重心放在了少数发达国家。一些高校认为只有招收欧美学生才能体现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实力,但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布局和教育长远目标看,必须在国家战略引导下,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来华留学结构,继续积极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留学生,重点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我国政府奖学金名额要进一步扩大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把雪中送炭的工作做实做好。

如何在满足留学生个体需求同时,更加着眼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就不同地区留学生个体留学服务需求而言,发达国家学生更偏重语言学习;欠发达国家学生更倾向于攻读学位课程,如医学、工程等。而“一带一路”建设合作重点“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中所涉及学科专业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有不少尚属空白。为此,国家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我国高校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学科专业,集中优势资源,做强与“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密切相关特色学科专业,吸纳他们在这些学科专业学习,使他们来华学得好,回国用得上。

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关键是高校能够提供质量优、数量足的教育课程。为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结合,开发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多种语言教授的课程体系和学位课程,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打造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课程、品牌专业。

总之,“招进来”与“走出去”同样重要,应协同推进,使它们成为“一带一路”支撑人才建设基本路径。

三海南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路径

(一)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展开国际教育合作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海南被定为16个战略支点之一”。海南地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中国—东盟自贸区最前沿,连接东亚和北部湾、珠江地区的桥梁,应充分发挥其紧邻东盟的地缘优势,广泛开展与东盟各国教育交流合作,扩大其影响力。例如与海南一水之隔的广西师范大学的经验就值得借鉴。该校已与国外200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东盟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就有90多所,同时,该校还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项目,开办了印尼语、泰语和越南语专业,派出中国学生到东盟国家进行实习和学习。该校还设有国际汉语志愿者培训基地,并派出大批教师和志愿者赴东盟各国任教,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东盟沿线国输入新的文化血液,在推动共建的愿景与行动中打下了坚固的互通基础。

(二)组建研究团队,以项目为载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在新常态下,教育战线如何配合 “一带一路”建设大战略,是一个新课题。目前,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及竞争的重要内容。因为文化是国家“软实力”, 是一个民族灵魂,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所以,在“一带一路”建设大战略中,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只有从教育上着手才是繁荣兴盛中华文化的根本途径。例如广西师范大学设有中国—东盟历史与现实研究中心、东盟教育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区域研究中心和越南研究中心,并组建了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研究团队、泛北部湾发展研究团队、泛北部湾合作研究团队、中国—东盟法律制度与国际关系研究团队和越南研究团队等。在东盟研究领域共获得了50项面向东盟的各级科研立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9项、教育部项目4项、省级项目20多项、出版或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领先的东盟研究成果,引起了东盟国家广泛关注。海南应该借鉴其经验,从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开展相关研究。

(三)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基础,激发人才培养国际化民间热情

海南是有名的侨乡,许多家庭都有下南洋的历史,所以直到今日,海南许多地方都有以华侨命名的学校、农场、宾馆等,如海口华侨中学、海南华侨宾馆、华侨农场等。据估计当前在海外的海南乡亲与其后裔(外籍华人)共有320多万人,也有人推算加上第4、5代后裔应有500多万人。侨乡文昌海外人口比岛内文昌人口还多两倍。海南乡亲及其后裔遍布5大洲,尤其以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较多。海南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进行文化交流及传播。据名叫吴多伟的泰国籍华裔介绍,他1942年出生于泰国南部洛坤府,祖籍中国海南,在泰国南部洛坤府最大的一所中心中学任教汉语。父亲临终前寄予冀望,希望子孙们不能忘了故乡(中国海南),一定要“学习中文,会说中国话,一脉传承”才行。吴多伟先后把5个子女全部送到了广西师范大学学汉语。2007年,当得知广西师范大学在泰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后,同该校汉语教育培训进行了合作。现在每年组织学生两次,每次10多人到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参加“汉语桥”短期培训活动。海南高校应积极想办法吸引华侨子女回来学习语言文化历史。

四海南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

尽管与内地先进高等院校相比,海南各高校无论在培养经贸关系与产业发展需要的跨学科、技术型人才,解决技术标准差异问题的高技术、创新型人才,还是人文交流、人才流动需要的国际化、社会化人才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但海南各高校仍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展开国际教育合作,组建研究团队,以项目为载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基础,激发人才培养国际化民间热情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

(一)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正在推进的对外合作项目有两个:1.与美国雪兰社区大学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雪兰社区大学是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1所公立两年制学校,在美国1200所社区大学中排名前20,在校学生2万人左右。提供副学士、文凭课程二种学位类型,并提供大学转学课程帮助学生顺利转学至美国其他排名学院或大学,在社区教育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与雪兰社区大学合作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索成人学生到国外学习的做法;二是学习雪兰社区大学在开展社区教育方面成功经验,并探索在社区教育方面与雪兰社区大学的合作。重点开展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社区教育与培训,包括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项目。海南广播电视大学计划派学生2批,1批15人到雪兰社区大学学习,雪兰社区大学派专家到海南广播电视大学进行指导。2.与台湾文化大学合作。该合作意向正在洽谈中,合作重点主要在非学历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两方面。

(二)海南大学国际合作主要项目有:校际交换学生项目(海南大学与境外合作院校合作开展的联合培养项目)、中外人才培养项目(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3+1+1项目、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3+1项目)、SAF项目*SAF项目:Study Abroad Foundation海外学习基金会是海南大学的正式校际合作伙伴,SAF大学网络平台覆盖全球13个国家、130余所世界高水平院校。其平台上进行的“海外名校交流生项目”是海南大学校际交流项目。等。与海南大学合作海外高等学校包括26所美国高校和5所加拿大高校。

(三)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孔子学院每年都会外派汉语志愿者到世界各地进行汉语教学,除孔子学院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还开设了东南亚汉语师资培训基地、中华文化体验馆等,每学期都会与境外合作高校互派学生交流。

海南其他高校如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医学院、海南经济学院、海南琼台师专、海南科技职业学院等也都做了不同程度尝试。

在知识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时代,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力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更好促进沿线国家之间教育交流,尤其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具有格外突出意义。沿线各国应进一步鼓励和扩大高等教育界各种形式人员交往,通过更高频率和层级的教育资源共享、科学技术合作、人员沟通交流,为这条国际纽带进行铺垫,以此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多元互联互通。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时曾表示:“国家现在推出一带一路的政策,那我们就要为国家的政策实施培养相应的人才,接下来,我们准备马上回去部署培养一带一路相关人才的政策。”作为一名扎根海南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衷心希望海南各高校能与时俱进,培养出具备海南特色,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杨方.“一带一路”战略亟需建立人才培养体系[N].文汇报,2015-05-08.

[2]万玉凤.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培养“一带一路”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5-05-29.

[3]刘秋萍.“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点[J].人才资源开发,2015(6).

[4]丁艳丽.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更好人才支撑——两会代表委员建言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引进与培养[J].中国人才,2015(7).

(责任编辑:王珏)

Mode Transform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Case Study of Universities of Hainan

DENG Chun,ZHANG Xian-qi2,LI Can2

(1.Economic Management Department,Hainan Radio&TV University,Haikou 570105,China;

2.Finance Management Department,Hainan Economic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Haikou 570127,China)

Abstract:“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requires a new model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at is, Haina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make full use of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peration, forming a team,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by carrying out practical program, and making full us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arouse the enthusiasm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for “One Belt And One Road”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 institutions for higher deucation; talent trai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收稿日期:------------------------2015-11-03

作者简介:1.邓春,女,侗族,贵州凯里人。工商管理硕士。海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2.张先琪,男,土家族,湖南怀化人。经济学硕士。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2.李灿,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经济学硕士。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5.04.024

中图分类号:G647;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5)04-0107-05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