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伟 李连芬
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框架
刘德伟李连芬
[摘要]随着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国际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形成同一产品由不同国家的企业共同参与完成的全球化生产体系。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相关学者提出了“价值链分割”“国际生产网络”等多种概念。其中,国际生产网络的内涵更为丰富,被大量学者接受和采用。对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脉络进行系统梳理,以助及便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界定了国际生产网络的内涵。
[关键词]国际分工;生产网络;国际生产网络
20世纪90年代,一份有关芭比娃娃生产方式的调查报告形象地描绘了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基本场景:美国负责芭比娃娃的设计和销售,并提供芭比娃娃的模型和装饰;中国台湾采用进口石油提炼出塑料材料,作为生产芭比娃娃身体的原料;日本生产芭比娃娃的尼龙头发;中国大陆提供棉布用于制作芭比娃娃的服装;最后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组装成最终产品。近些年来,芭比娃娃的故事意犹未尽,随之苹果iPad的故事接续兴起。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相关学者提出了多种概念,如“价值链分割”“产品内分工”“垂直专业化”“分散生产”“全球生产共享”“国际生产网络”等。其中,国际生产网络的内涵更为丰富,被大量学者接受和采用。
每个专业概念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关概念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内容和含义。从构词法来看,“国际生产网络”由三个核心词语共同构成,依次为“国际”“生产”及“网络”。实际上,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正是围绕上述三个核心词的概念演变而提出的,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生产的内涵不断拓展—网络的概念从社会学领域引入经济学领域—生产网络成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生产网络的概念走向国际化。
“生产”的概念起源于18世纪中叶前的拉丁语producere(产生之意),是指生产新的有形物——通常限于土地的果实。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指出:“我们谈到生产时,作为自然的效应,是指产品或结果;作为劳动的效应,指的是制造”。[1]随着法国重农学派的兴起,生产的概念才有了准确的专门含义,即生产、生产率等的概念被十分谨慎地应用于农业,而制造业仅作为一种转换活动,被认为具有非生产性。“但是,魁奈(Quesnay)的基本创新在于揭示了生产背后的理论:农业之所以被说成是生产性的,不是由于(或不一定由于)某些物质特性,而是由于它是唯一能够产生净收益(地租)的活动。随后,承认非农业活动为生产性的道路业已铺平,只要将地租作为唯一可能的净收益的特殊假定撤销(即利润被接受为净收益的一种合法形式)即可。几年之后,亚当·斯密(Adam Smith)迈出了这一步。”[2]从历史角度看,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制造业工厂制度的发展相一致。关于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的早期描述是由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在谈到钟表贸易时提出的;[3]另一个明显的引证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第一章中描述的著名的制针工厂。在这两个例子中,劳动分工被认为是生产组织新形式的主要优点。20世纪20~30年代,作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厂商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厂商理论把企业看作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一头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另一头是各种产品的产出。这里的生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生产是将生产要素转化为特定有形产品的过程,从而把生产的概念和制造的概念等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质量、交货期、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管理理论从扩大的生产概念出发,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前伸和后延,在消费者、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形成一种衔接,把生产看作从研发设计、原料采购、制造产品到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链条。此时,生产的含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制造过程,而被看作一个广义的增值过程。[4]一般说来,一种产品的生产流程可以划分为三大环节:一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二是制造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三是营销环节,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
综上所述,生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含义是包括研发活动、产品定位和设计、投入要素的供给、制造(或者服务的提供)、分销和支持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价值增值过程。
网络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提出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理论,即社会是由一群行动者、这群行动者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网络结构所组成,而信息的流传正是受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结构所影响的。[5]20世纪50年代,纳戴尔(S.E.Nadel)、巴尼斯(J.A.Barnes)等社会学家为了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跨界关系,开始系统地发展网络概念,并把网络定义为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和群体与其成员之间复杂的网状联系。劳曼等(Laumannet.al.)认为,社会网络是指一些给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个人或组织的节点,这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主要是血缘、地缘和业缘。[6]20世纪80~90年代,网络的概念在学术界的影响迅速扩大,并运用于各种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从而使网络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1995年,哈兰德(C. M. Harland)在《网络与全球化(Network and Globalization)》一书中指出,原来的网络概念通常被描述为一种纤维线、金属线和其他类似物联结成一种“网”的结构,现在,网络是指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7]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借鉴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方法,并把其应用于经济领域的研究,从而逐步形成了企业网络理论。米尔斯和斯诺(Miles & Snow)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网络的内涵,把网络看成是介于市场与单个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认为在中间范围内交易是常见的事情,在介乎于纯市场组织和纯层级组织之间,存在大量的不同种类的中间性组织,这些中间性组织的存在是由组织本身从效率的角度或称“生存能力”角度内生性的决定的。[8]威廉姆森(Williamson)在分析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引进了管理效益,对网络状态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当市场管理效益大于公司交易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且高于公司管理效益时,网络必定发生。[9]
托雷利(Thorelli)认为,所谓网络就是具有长期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间所建立的关系,既非市场机能的交易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正式组织结构下之阶层关系,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网络存在于许多市场形态中,某一网络可能跨越两个以上的市场,而同一市场中也可能存在多个彼此竞争的网络群。[10]简而言之,网络是由节点(nodes)及连线(links)所构成,“节点”代表厂商、家计单位、策略事业单位、产业公会等其他形态的组织所组成;“连线”则是指这些节点间的交互作用,包括经济绩效、技术移转、know-how及专业的扩散、信任的创造及正当性的流动。
宫泽健一(Miyazawa Kenichi)从经济效应角度解释了网络的含义,即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不同经营领域中的“单一经营主体”(单一企业)多角化经营和“复数市场主体”(集团企业或企业联盟)信息网络化经营的现象并存,由此提出了存在于企业组织之间的“联结经济性”范畴,即网络是单个企业为了扩展规模(规模经济)和增多服务品种(范围经济),克服单个企业资源能力有限的弱势,而采取的与其他企业联合与协作,以实现资源共享,能力互补,最终达到1+1>2的协同效应。[11]图德娃(Todeva)从动态性和协调性等战略视角出发,认为网络既是一种由相互连接的经济体(元素、成员、行为者)构成的具有动态边界的结构性组织,也是企业的一种长期战略导向行为,因为企业可以通过协调网络成员之间的信息、商品、资源流动以及个体倾向、承诺和信任关系来实现网络内成员之间较高的目标一致性,从而推动具有特定方向性的重复交易。[12]
网络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由于研究的主体不同或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对网络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所谓网络就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种形态。其中,节点代表网络中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个体,连线代表组成网络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连接关系。在一个网络中,按照各节点功能的异同,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互补性的节点和竞争性的节点。当一个节点与另一个节点的功能存在差异,且前者功能的发挥需要后者的配合时,这两个节点就是互补关系;当一个节点与另一个节点的功能相同或相近,且前者功能的发挥将削弱后者功能的发挥时,这两个节点就是竞争关系。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节点数量众多,而节点与节点之间可能既存在互补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领域,所谓网络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长期业务往来所建立起来的分工协作关系。网络中,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关系,共同构筑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整体合作优势并实现共赢。
生产网络的概念提出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波特(Porter)等学者关于价值链理论的研究。1985年,波特(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把市场竞争因素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中,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可以称作价值链。波特提出价值链分析框架主要是为了分析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在研究单个企业内部价值链联系基础上,更把战略规划的视野延伸至整个产业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零组件制造与总装,下游的广告、分销与服务的全过程,这一方面揭示了产品各个生产环节的价值创造过程;另一方面还揭示了技术环节、制造环节和营销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筑的整个生产过程,即经济生产中制造和服务活动之间具有不可分离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业务外包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织方式,企业原有的封闭结构被打破,产品的生产不再由单个企业独立完成,而是由多个企业协作完成。寇伽特(Kogut)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经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13]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迪肯(Dicken)提出了生产链的概念,主要研究客体是商品流的形成及确定产品链中的参与主体和活动,着重于强调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系列功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每一活动过程需依靠不同的技术投入、交通、通讯加以串联起来,透过企业组织的协调、合作与控制,镶嵌在特定的金融与政策体系中,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生产网络系统。相对于价值链理论,生产链理论更强调生产活动中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14]图马(Tuma)认为,构建生产网络可以综合“集中核心竞争力”“配置生产”和“最大化顾客导向”等多种现代管理理念,实现组织的高度灵活性或柔性化。[15]卡尼(Carney)综合了社会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对生产网络的不同观点,从社会学的信任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分析了生产网络的竞争力,并跟垂直一体化的科层管理组织结构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其基本结论是,网络化和科层型组织结构各自并不具有内在的优势,两者可以共存,支持不同的战略。[16]
综上所述,所谓生产网络就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在长期业务往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包括技术环节、制造环节和销售环节)协作关系。在生产网络中,各企业共同参与一种或一种以上最终产品的生产;按照工序的先后,一些企业的产出品是另一些企业的投入品;各企业之间相互依存,从而充分发挥整体合作的优势。
生产网络的概念本身属于组织范畴,并不涉及空间布局,而国际生产网络为其增加的地理纬度,可以看作生产网络概念的国际化。国际生产网络(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IPN)①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厄恩斯特和古里亚利(Ernst & Guerrieri,1997)首次提出国际生产网络(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IPN)的概念;也有学者把国际生产网络称作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GPN),如厄恩斯特(Ernst,1999)、迪肯和汉德森(Dicken & Henderson,1999);也有学者把国际生产网络称作跨境生产网络(cross-border production network,CPN),如鲍瑞斯、厄恩斯特和哈格德(Borrus & Ernst & Haggard,2000)。相对而言,学者使用“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较多。本文认为,“国际生产网络”与“国际贸易”一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区位所指,因此,本文在理论探讨时统一采用“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是在全球化浪潮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变革的组织结构,用来表征日益广泛和系统化的全球生产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了价值链的不同阶段,而且参与的实体之间并不一定彼此拥有所有权。[17]国际生产网络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创新,它的出现使得跨国公司能够更好地处理自身专业化以及与东道国企业相互合作之间的冲突。[18]
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提出得益于相关学者对全球商品链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格里芬(Gereffi)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简称GCC)的概念,用于分析组成并支撑全球经济体系的企业之间复杂的网络关系。[19]所谓全球商品链,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从事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组织起来,围绕该商品的生产而形成的一种跨越国界的生产体系,其中包括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营销所涉及的全部活动。[20]
1997年,厄恩斯特和古里亚利(Ernst & Guerrieri)在分析东亚贸易模式时,正式提出了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旨在把握更广泛的国际生产体系,即把整个价值链分割成不同的环节并分散于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各个环节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21]在此基础上,厄恩斯特(Ernst)、迪肯和汉德森(Dicken & Henderson)进一步阐述了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并把国际生产网络定义为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它构成了生产体系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②Ernst,D.“How Globalization Reshapes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ystems:Reflections o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Industries”,Unpublished paper(first draft),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Denmark,1999.;Dicken P. & J. Henderson,“Making the connections: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Britain,East Asia and Eastern Europe”,A research proposal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July),1999.在传统的跨国公司金字塔结构中,权力集中在跨国公司总部,而且有一个垂直的命令链,相对而言,现代的国际生产网络看起来更像一个由相互联系的独立企业构成的蜘蛛网,这其中既包含跨国公司原有的独资公司、合资公司,也包含外部的独立供应商、经销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在国际生产网络中,存在公司内部、公司之间两种交易协调机制,它兼容了传统二元治理模式(公司内部治理和市场治理)的种种优点,从而使生产组织、交易更有效率,综合成本更低的依存关系。[22]
鲍瑞斯、厄恩斯特和哈格德(Borrus & Ernst & Haggard)把国际生产网络称作“跨境生产网络”(cross-border production network,CPN),其含义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企业组织开展其整个系列的商业活动:从研发活动、产品定位和设计,到投入要素的供给、制造(或者服务的提供)、分销和支持及售后服务。[17]柴瑜认为,国际生产体系是指几个国家参与一个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制造过程,从而形成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国际化生产网络。跨国公司在网络中起核心作用,他们产品的生产过程分解,并根据不同环节对生产要素和技术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区位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的差别,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有效率的区位配置,以获取最大利益。与早期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和战略不同,在地区和全球两个层面上,国际生产体系的一体化程度更高,而且强调的是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率。这样,由于国际生产体系的存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强了;同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性质更多地改变为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单个企业或厂商之间的竞争。[23]宋泓指出,国际生产网络是指共同参与某特定产品或服务制造过程的不同国家的企业所形成的国际分工协作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跨国公司起核心作用,他们将产业或服务的制造过程进行分解,并根据不同生产阶段或功能对生产要素和技术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地区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的差别,在全球范围之内,进行最有效率的区位配置,以获取最大利益。[24]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国际生产网络的含义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
从微观层次来看,国际生产网络强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即国际生产网络是在跨国公司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跨国生产协作(包括技术环节、制造环节和销售环节)关系,其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国际生产网络的成员包括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附属机构和合资企业、供应商和分包商、分销渠道和增值经销商、研发联盟结构和其他形式的合作伙伴;第二,跨国公司处于核心领导地位,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方向;第三,跨国公司将不同的生产阶段分布在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区位,利用不同区位上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的差别获取利益;第四,跨国生产活动,有时由一个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国家投资设厂完成,有时由不具有特殊关联关系的不同的厂商共同参与完成;第五,这些企业共同参与一种或一种以上最终产品的生产,从而充分发挥整体合作的优势。
从宏观层次来看,国际生产网络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即国际生产网络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多个国家以要素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为基础,以FDI和贸易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产品内分工关系,其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国家参与同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第二,在生产过程中,中间投入品按工序在国家之间流转,中间产品贸易成为这种分工模式的一大特点;第三,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有时候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来实现,有时候通过国际外包的形式来实现。[参考文献]
[1]Defoe,D..A plan of the English Commerce[M]. Blackwell,1928.
[2][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059.
[3]Petty,W.Another Essay on Political Arithmetics Concerning the Growth of the City of London[M]//,eds.The Economic Writings of Sir William Petty.New York.A.M. Kelly,1963:471-472.
[4]李国学,张宇燕.资产专用性投资、全球生产网络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J].世界经济研究,2010,(5).
[5]薛可,陈晞,王韧.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研究[J].新闻界,2009,(4).
[6]邬爱其.企业网络化成长——国外企业成长研究新领域[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
[7]卢福财,周鹏.外部网络化与企业组织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8]Miles,R. E.,C. C. Snow.Designing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systems[J].Organisational Dynamics,1984,(13).
[9]Williamson,O. 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The Free Press,1985.
[10]Thorelli,H.B.Network:Between Markets & Hierarch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6,(7).
[11][日]宫泽健一.制度和信息的经济学[M].东京:有斐阁,1990:16.
[12]Todeva.Chinese business networks:state,economy and culture[J].International Sociology,2001,(16).
[13]Kogut,B.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5,(26).
[14]Diken,P.Global shift:industrial change in a turbulent world[M].London:Harper and Row,1986.
[15]Tuma,A.Configu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virtual production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Vol.56-57,1998:641-648.
[16]Carney,M.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etworked Production:The Role of Trust and Asset Specificity[J].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8,(35).
[17]Borrus,M,D. Ernst,S. Haggard. Introduction:Cross -Border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M]//,Borrus,M,D. Ernst,S. Haggard,eds..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Asia:Rivalry or Riches?. London:Routledge,2000:1-30.
[18]Ernst,D.L. Kim.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Knowledge Diffusion,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
[19]Gereffi,G.Capitalism,Development and Global Commodity Chains[M]//L. Sklair,eds.Capitalism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Routledge,1994:211-231.
[20]Gereffi,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
[21]Ernst,D,P.Guerrieri,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Changing Trade Patterns In East Asia:The Case Of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R].DRUID Working Papers 97-7,DRUID,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Strategy/Aalborg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Business Studies,1997.
[22]苏桂富,刘德学,陶晓慧.全球生产网络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机制[J].特区经济,2005,(5).
[23]柴瑜.国际投资与国际生产的最新发展[J].求是,2003,(23).
[24]宋泓.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23).
[责任编辑:杨彧]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5)01-0081-05
[收稿日期]2014-09-23
[作者简介]刘德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北京,100836);李连芬,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北京,1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