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杭州历史建筑特色传承研究

2015-03-17 19:08陈洁行沈悦林王晓霞
城市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西湖杭州特色

王 薇,龚 勤,陈洁行,沈悦林,王晓霞



城镇化背景下杭州历史建筑特色传承研究

王 薇1,龚 勤2,陈洁行3,沈悦林2,王晓霞1

(1.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 310015;2.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杭州 310001;3. 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杭州 310006)

杭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存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8 000多处。杭州的历史建筑既有六朝古都的皇家风范,又有小桥流水的江南气质,更有新旧并存、中西共融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各类建筑日新月异。如何传承杭州建筑文化脉络,创新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杭州建筑形式”,是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

历史建筑特色;传承研究;城镇化;杭州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需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比如各地市镇建设突飞猛进,建筑设计上创新之作层出不穷,而能彰显地域特色的却很少,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国必须有与自己地位相应的鲜明的建筑文化。同样,一个城市能够矗立于世界城市之林,传承和创新具有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必要的条件。城市的历史建筑有着丰富的人文理念和高度的和谐体系,是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化宝藏。

杭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杭州的历史建筑既有六朝古都的皇家风范,又有小桥流水的江南气质,更有新旧并存、中西共融的建筑风格。据估计,杭州目前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8 000多处。历史长河的积淀,在杭州的历史建筑中皆有所体现。一个个特色建筑,透露出不同年代的时代特征与不同的地域色彩,是一本值得深究和探讨的历史书。

一、杭州历史特色建筑分类研究

杭州的历史建筑风格,是在历史长河中受到多元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无法用简单几句话来概括。杭州历史特色建筑可分为4类:园林特色建筑、工商特色建筑、民居特色建筑和公共特色建筑,对各类建筑的特色逐一进行分析。

(一)杭州园林建筑的特色

“杭州以湖山胜”,这是杭州自然地理特征,这个特征是由西湖的自然山水所决定的。在自然风景中,山、水、植物是主要的构成因素,因此,西湖风景园林的构成、布局必然反映这种特征,而且更加充分地表现自然美、艺术美。

1. 把人文美和自然美融合起来

西湖风景园林的基本理念就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人文美和自然美融合起来。西湖自然山水的构成是自然美中秀美的极致,“西湖十景”正是通过画家、诗人的提炼,将自然美升华到人文美,成为中国风景系列组合的典范,也为中国的文人自然山水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依据。历代西湖风景园林的营造理念都是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尊重西湖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的优秀传统。即使以现代的生活理念来评价西湖的传统创作思想,也是十分先进的。

2. 布局疏朗自然、巧于因借

西湖的园林建筑处在西湖的真山真水之中,布局疏朗、空间开阔。它强调突出西湖的自然风景美,人造的自然只是真山水的补充,要融于自然而不能喧宾夺主。西湖园林强调因地制宜的选位布局,巧于借景,借西胡之美景而入园,这样使人造的园林和建筑融于西湖整体美景中,并成为西湖风景的一部分。

3. 点景而不夺景

建筑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构成,既要点景,起到增加艺术美的景观效果,又要充分地和自然山水融合在一起,不夺景。这就决定了西湖建筑的重要特点是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建筑要和自然环境相互渗透。建筑的布局要求空透、开展,形成的空间疏朗流畅、舒展自由。园林文化是多元的,西湖园林建筑是建立在西湖自然、文化基础上而具有鲜明特色的风格。如三潭印月以水建园,通过曲桥组织流线和空间,巧妙地打破了“田”字型的呆板格局;西泠印社依山而筑,小体量的建筑,错落有致,跌宕起伏,和山体十分和谐。它们都是山水园林的佳构范例。

西湖建筑位置的相地选点都十分谨慎,恰到好处,和环境相得益彰,如雷峰塔与夕阳山,保俶塔与宝石山,月轮山和六和塔,其体量和山体、位置和四周的山水景物都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又如灵隐寺、上天竺寺、虎跑寺、理安寺等著名寺院,和山体的关系都十分和谐。湖天一碧至平湖秋月的沿湖建筑群,位置经营的参差错落,树木掩映,使湖畔增添了无限情趣。

4. 园林建筑与西湖山水相适应

西湖历史园林建筑在构架形态上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注重屋架和翘角。北方与江南有着明显的区别,苏州和杭州也有所不同,主要是在屋角的翘角上。杭州翘角稍低,因此整个屋面比较平缓,这也和西湖山水有关。西湖山体的层次丰富,但山体不高,山峦与山峰起伏相对较缓,且水波涟漪,因此较为平缓柔和的屋面形态和山水的形态十分协调。

5. 人工叠山与真山浑然一体

叠山置石是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要素之一,西湖园林之叠山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就地取材,因此,人工叠山和真山可以浑然一体。如孤山“西湖天下景”处的叠石,石阶、蹬道,跌宕起伏、拙朴自然,达到真假难辨的效果。又如康庄,利用几组天然的石岩,嶙峋突兀,天造地设。西湖的叠山中运用以土带石,或石山中留出较多的种植穴的手法较多,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有较多的植物生长空间,植物于山石之间形成掩映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建成的花港观鱼牡丹园就是延承了西湖传统园林叠山置石的手法,这也符合现代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二)杭州工商建筑的特色

杭州历史上的工商建筑多集中沿街分布,形成商业街的格局,以二层木架构建筑和石库门建筑为主,既受到皖南文化圈和浙北文化圈的影响,又受到民国时期流行的西方风格影响,建筑风格有鲜明的特色。

1. 中西并存的时代特色

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不是风格的差异,而是在文化体制上有质的区别。中国固有的建筑,讲究的是规制,高墙大院,在布局上以院落为特点,前厅、中堂、后院,几进、几弄,这些建筑要素都必须具备,就算是工商建筑,需要向公众开放,接待客户,但在格局上仍然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深藏不露”的文化。而从西方引入的建筑,虽有风格之别,但属于西方自身的变迁和发展,它们没有规制的要求,可以根据功能需要自由发挥,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特别适宜工商建筑。杭州近代工商建筑,虽然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如胡庆余堂、张同泰、方回春堂等药店建筑,但总体以西方各种风格的建筑为主。

2. 文化兼容和艺术至上的地域特色

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杭州虽然不能免于“被动”,但同时也是与杭州作为山水之城固有的“开放灵性,重精神、艺术享受”的地方文化进行对接。近代建筑中属于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最多。所谓“折衷”,就是对许多风格进行融合、糅合,与近代文化具有包容兼蓄的特点是一致的。杭州离上海近,上海在近代形成了自己的海派文化,而杭州的“杭儿风”,在某种意义上讲,与海派文化非常接近,“拿来、兼容,成为自己的东西”。中山路这一历史上的御街和近代杭州第一街,商业建筑鳞次栉比,建筑风格琳琅满目,是杭州最典型的近代建筑文化展示区。

3. 功能扩张、个性张扬的商业特色

杭州近代工商建筑主要集中在中山路、河坊街、鼓楼、官巷口等闹市区,店多降市,互相烘托商业氛围。工商建筑不论大小,都十分讲究自己的实力和形象:金融建筑追求高耸宏大、坚实雄伟的外观和富丽堂皇的内景,给人以诚信、可靠之感,大多采用古典式、折衷式的建筑形式;一般的商业建筑,则求新、求变,追求时尚,在立面处理上极力加强店面的广告效果,吸引顾客,这以中山路四拐角为代表。像胡庆余堂这样的中式建筑,也是从竞争需要的角度,通过高大气派的门面、围墙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实力。

(三)杭州民居建筑的特色

从杭州民居向来简朴,因地处江南水乡,文化之邦,虽有殷实人家,住房也不像北方的深墙大院。粉墙黛瓦,鳞次栉比,似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在吴山上鸟瞰就是一盘“木耳炖豆腐”。

1. 杭州民居色彩清丽

由保留至今的杭州传统民居的建造和装饰来看,传统民居建筑基本是以黑、白、灰为基调,兼有暗红色的门窗框和绿色的植物作为点缀,呈现出素雅、安谧的居住氛围,并体现了以湖、河、山等自然景观为主背景的特色。[1]杭州民居雕刻装饰繁多,但少用彩画。建筑外墙面多为白灰抹墙,屋顶为深灰色的瓦,再加上浅灰色的假山石,构成了杭州民居色彩的基本色调。门窗材料多为杉木,有的因时间久远而显示出暗褐色调,有的为防水刷成了朱红色。还有庭院内的绿色植被与整个杭州郁郁葱葱的绿树形成了呼应,成为黑白对比之清丽色调中的一抹盎然生机。[2]

2. 雕刻装饰为主要手段,格调高雅

杭州的中国传统木结构民居,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建于清朝及民国时期,老杭州城内的民居。这些建筑属于近代城市民居体系,装饰较为质朴。有着杭州本地的特色做法,主要包括:泥墙、海线砖翘畈、硬山马头(剁头)、中式石库墙门、雕花大梁、挑阳台、硬挑头;部分装饰构件体现出西式风格,如雕花栏杆的样式。另一类是规模较大的墙门式民居,多为传统复合院落式木结构建筑,规模较大,布局严整,高墙深院。院落多有牌门及马头墙。建筑的梁、柱用材较为讲究。装饰以木雕为主,富丽精美。

另外,杭州还有不少达官富商的住宅。这些住宅多用木刻、砖雕、堆塑及石雕等工艺,雕饰华丽。如胡雪岩故居,整座建筑用料、装修十分考究,取材多为红木、楠木和南洋杉等高等木料,雕刻细腻精致,色彩绚丽多彩,宛若一座民间工艺珍宝馆。建筑布局充分考虑园林环境的需要,体现出建筑的实用性与空间布局的统一。其所传递的园居方式,既有中国传统建筑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一面,又反映出胡雪岩作为江南晚清官僚巨商所特有的精神层面,使它成为清代浙富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杭州晚清民居建筑最高水平。

(四)杭州公共建筑的特点

进入20世纪后,在大中城市中较快地出现了商业、金融、行政、会堂、交通、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等公共建筑。杭州的公共建筑亦在这一时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形成了自己的类型和风格。

1. 建筑设计传承历史,中西合璧

杭州的公共建筑直到19世纪,仍然是以屋顶、柱廊和基座作为造型要素,主要采用木梁柱的结构,时至近现代才出现重大转变。数千年来在中国占据主流地位的传统木结构体系和秦砖汉瓦,面临着用现代技术做支撑的新型结构体系的挑战。随着全新的欧美风建筑在兴起,各种类型的建筑在杭州都有表现,一些重要公共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质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如1896年的拱宸桥杭州关办公楼、1910年的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及高等检查厅(红楼)等。

近代的杭州,城市公共建筑在色彩、体量、样式上具有强烈的等级区分。由于拱宸桥日租界始终未能像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中的租界区那样形成气候,杭州近代公共建筑主要还是由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来营建的,因此在建筑风格上更具中西合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又多“与自然共融”,而不是拘泥于纯粹的仿西式建筑。随着西方公共建筑的传入以及传统建筑的演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西共存的局面。[3]

2. 建筑类型齐备,形成系列

教堂建筑是出现最早的建筑类型。进入20世纪后,不但教堂数量大增,而且式样齐全,其式样与宗教派别有直接关系,如1874年建成的基督教美国南长老会天水堂教堂,1927年建成的基督教美国北长老会思澄堂教堂等。此外,清真凤凰石、基督教青年会、仁爱医院天主教堂等教堂也相继改建或新建而成。

在杭州这个开埠城市,列强来华人员或机构,新建或重建了许多行政办公建筑。这些新建筑,已经不再是曾经的简单殖民地外廊式,而是采用当时在其本土流行的种种建筑式样,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如1895年建造的杭州日本国领事馆,1897年建成的杭州海关等,都是其本土流行的精美形式。而英国人建于1925年的浙江邮务管理局新楼,其规模之大、用料之考究以及设备之先进都是杭州之最,并预示了杭州建筑黄金时期的到来。

银行建筑是新兴的建筑类型之一。进入20世纪后,有一些新银行建筑陆续建成,如中国银行杭州分行,拆除旧建筑后于1916年新建成美国古典主义式样。另外,杭州浙江地方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等,不胜枚举。

交通建筑因新修铁路、火车站之类的交通设施应运而生,并建设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修理工厂。1910年,沪杭铁路杭州火车站建成,中国古典主义对称样式,俗称“城站”;1928年,钢筋水泥的现代化浙江第一码头落成;1937年,具有现代建筑特征的公铁两用钱塘江大桥及配套建筑建成。这些车站、桥梁和码头不但式样新颖,且表现出早期现代建筑的发端,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新艺术运动的时尚特点。

学校建筑是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兴起而新建的,如开创于1899年的杭州蕙兰中学堂,1911年兴建的之江大学等。特别是教会办学兴建校舍规模日益扩大,外国建筑师采取“中国固有之形式”设计,客观上促进了中外建筑文化交流。

旅馆建筑也是外国资本输入和民族资本开发的产物,国际和国内业务来往和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旅馆迅速发展。1922年建成的新新旅馆,1931年建成的葛岭旅馆,1935年建成的大华饭店都是杭州旅馆建筑的代表作。

此外,商业、会展、文娱、服务、仓储等公共建筑在杭州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杭州历史建筑特色传承的原则

基于上述对杭州各类历史建筑特色的分析与概括,在杭州的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城市建设与有机更新中,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1. 园林建筑的传承原则——加强监察保护,谨慎审批。一方面,对代表着文化遗存的西湖园林历史建筑,必须加强保护和检查,严肃查处一切违法、违章、违反保护原则和要求的行为。另一方面,在新建审批过程中,把握自然和人文融合的前提,不予审批与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保护无关的建设;符合前提的建设项目,其体量、色彩等要素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一般来说,西湖园林建筑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使之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工商建筑的传承原则——古为今用,凸显地方文化。杭州的工商建筑历史遗存较多,如何在保存历史风貌基础上充分利用建筑功能并挖掘开发建筑价值是一个长期课题。例如杭州对中山路四拐角许多百年老字号建筑的原貌修复工程,使之成为了清河坊历史街区的标志和亮点。工商建筑的功能在新时代下,不仅仅是经营、服务、消费的场所,更是市民和消费者感受杭州地方文化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建筑立面还是室内装饰,杭州味永远不能丢弃。[4]杭州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同时也要保留江南小街的生活记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杭州的建筑也是日新月异,此时,更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商业街区的特点,凸显杭州地方文化特色。

3. 民居建筑的传承原则——宜居城市,天人合一。杭州的传统民居是江南特有的水乡风貌,优雅别致,清新灵秀。百年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街头巷尾的市井文化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进程中得以延续。杭州在“构建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实践中,精品不断,荣获了联合国颁布的“最佳人居奖”。新建筑要秉承此优秀传统,结合先进科学,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使宜居城市形象更为鲜明。

4. 公共建筑的传承原则——留住记忆,彰显杭城特质。杭州的公共建筑历史悠久,大量风情独特的公共建筑,是城市情感的化身,是历史记忆的凝固,作为杭州城市的地标和典范,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挖掘与传承杭州文化的精粹,在新建公共建筑的设计中彰显山水城市特质,形成杭州特有的公共建筑风格,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杭州城市建筑特色传承的建议

传承杭州建筑文化脉络,修复破坏的城市传统风貌,延续中断的历史建筑文化,创新带有地方文化基因的“杭州建筑形式”是当代建筑师和城市管理者的责任。[5]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要以惠及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把文化内涵融入建筑当中,可形式多样更要彰显地方特色。

1. 弥补断层,重续历史文脉。杭州作为特大城市,国际旅游城市,要在国际化进程中进一步提升软实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必须营造个性化的城市风貌。杭州对历史建筑特色的保护和传承,应该是以保护杭州城市特色为总目标的综合体系,涵盖城市特色的方方面面,既包括物质遗产,也包括文化遗产和与其它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历史”和“现代”之间并没有分界线,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推移,每一个“现代”都会成为“历史”。因此,政府除了着眼于有特殊价值的历史建筑外,不可忽视在历史演进中体现了历史风貌的普通建筑群对城市特色的传承作用。单靠目前相对于城镇化发展来说极其有限的保护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必须延续历史文脉,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杭州建筑形式”,以弥补建筑文化断层,延续杭州建筑文化脉络。

2. 政府重视、弥补管理缺位。杭州有关部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已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逐渐从呼吁重视阶段进入到了实际操作的保护机制探索阶段。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时期,为更好保护和传承杭州历史建筑特色,政府需进一步发挥管理和引导职能,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出台针对性政策,为历史建筑保护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政府可建立历史建筑评估体系和保护与改造的监督体系,保证历史建筑在修缮、改造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得到妥善保护。另外,可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项目运作机制,对民间保护力量给予鼓励和支持,发挥社会各方积极性的效用。

3. 分工合作,完善审批机制。城市风貌是城市政府管理的对象,巴黎经验是艺术家(设计大师)来管理风貌,作为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管理职能。目前,杭州政府部门在这方面暂无规则可依,审批效果也是因审批人员不同而不同,管理尚有欠缺。规划管理部门要创新完善现行规划方式,加强城市风貌设计,为建筑设计师提供宏观的文化脉络背景和依据。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研究编制符合杭州历史文脉,适应时代要求的建筑设计导则,来约束设计师,杜绝抄袭、模仿“欧陆风”建筑,改变设计师“无序、无度、无边”的设计现状。

4. 综合研究,鼓励建筑创新。鼓励建筑创新,并不是要抛弃原有的形态,而是在对城市特色内涵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建筑师通过消化吸收,加入新的设计要素和利用现代手法,塑造出既传承城市特色又能适应现有环境的建筑。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将创新融于传承,更是考验建筑师个人对文化的理解和设计实施的综合水平,而从技术规范层面来看,这方面的内容还相当缺乏。因此,需要组织多种学科开展综合研究,为建筑设计师们提供文化和技术的支撑。

[1] 陈跃. 在保护中求发展在传承中求创新——浅说杭州历史建筑特色的保护与延续[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3(4): 25-29.

[2] 李娟. 城市居住区色彩分析[D]. 郑州大学, 2007.

[3] 仲向平. 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存文化基因[J]. 杭州, 2012(2): 44.

[4] 胡建. 城市建筑的传承与创新[N]. 杭州日报, 2012-06-04(09).

[5] 章臻颖. 杭州近代建筑史及其建筑风格初解[D]. 浙江大学, 2007.

(责任编校:彭 萍)

Research of the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Fe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WANG Wei1, GONG Qin2, CHEN Jie-xing3, SHEN Yue-lin2, WANG Xiao-xia1

(1. City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5, China; 2. 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e, Hangzhou 310001, China; 3. Hangzhou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Hangzhou 310006, China)

Hangzhou is famous for its ample historical culture. More than 8 000 valuabl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s in Hangzhou consist not only the royal-style of the ancient capital of the six dynasties, but also the Jiangnan disposition of exquisite bridges and quiet water, in addition the form of coexistence of old and new; mixtur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types and styl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various architectures appear from day to day. How to inherit th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feature and to initiate " Hangzhou Style” is the problem we face to. This paper studies 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historical architectures, and based on that it gives some principles and advices of the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feature in Hangzhou.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feature; inheritance research; urbanization; Hangzhou

TU86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1.016

2096-059X (2015)01–0084–05

2014-09-01

2014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D14SH01);2014年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科研基金项目(J-14007)

王薇(1983-),女,浙江湖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西湖杭州特色
杭州
特色种植促增收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中医的特色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完美的特色党建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