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自觉及其实践

2015-03-17 19:08任志安
城市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包容性城镇文化产业

任志安,高 凤



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自觉及其实践

任志安,高 凤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主要包括内部文化自觉和外部文化自觉两方面,内部文化自觉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灵魂,外部文化自觉是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动力,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应当以文化自觉为灵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为引领,拓宽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文化产业转型和创新为依托,繁荣新型城镇化经济;以培育文化人才为立足点,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文化自觉;文化产业;包容性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源自于费孝通先生的《反思·对话·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而是多元文化下文化交流求同存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线性的“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更是多元的“文化创新”的发展过程。[2]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一个在传统、历史、记忆与居住空间相割裂的状态下的文化再造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创造一种能够实现村落社会邻里之间“有情”、“有义”、“有责”的社会共同体。[3]新型城镇化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为原则,[4]实质就是让所有居民享受城镇化成果,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缺一不可,但是由于现有城镇化中文化建设的缺失,导致一系列城镇建设、社会、民生问题的出现,违背了城镇化发展是让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初衷,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更加注重质量的保障以及提升,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注重文化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自觉。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城镇人口比例的上升、城镇建筑的堆积、城镇面积的扩大、城镇数量的增加,更是城镇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需要城镇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文化标签、文化烙印的加深和城镇文明的进步、城镇文化内涵的提升。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文化与时俱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自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交流,文化不断创新,推陈出新,以适应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自觉呢?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部文化自觉和外部文化自觉。内部文化自觉,是指在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当地传统文化及现有新文化的文化自觉,包括现有文化和传统文化发展的“自知之明”,产生的过程与所具备的特色以及发展的历程和趋势的自知之明,和对自有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创新。外部文化自觉是指一个地区的文化在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文化自觉,包括对外来文化的了解,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势,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有益成分,汲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实现自有文化的发展进步。在文化的传承中,只有内部文化自觉与外部文化自觉相结合,才能实现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新型城镇化为什么要践行文化自觉

(一)内部文化自觉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灵魂

内部文化自觉是新型城镇化的根基,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内在精神动力,代表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软实力。[2]文化是城镇发展的根本,内部文化自觉是一个城镇发展的内在灵魂。放眼世界,每一个城镇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力量的贡献,国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伊斯坦布尔、圣彼得堡、巴黎、罗马、伯尔尼旧城、莫斯科、柏林、东京、伦敦、荷兰、雅典等,国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洛阳、成都、西安、拉萨等,每一个城市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特色,体现了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西方到东方,从古至今,每一个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城镇都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个性特征。我国的新型城镇的建设同样需要文化传统的融入、文化自觉的指引。人们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长时间无意识地被各种文化载体所规训,人的文化自觉会逐渐丧失,变成城市动物。[5]城镇化建设必须延续传统文化、繁荣传统文化。[6]在全面推行城镇化的进程中,内部文化应自觉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指导;体现城市精神和城市个性,避免千城一面,塑造城市特色;丰富城市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众素质,提升人的修养,激发民众力量;把文化传承纳入城市规划,以传统文化推动和引领城镇化进程,切实做好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这篇大文章。

(二)外部文化自觉是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动力

任何国家与区域的城镇化都必然出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种融合表现为三种形式:全盘西化并最终丧失自我、固步自封并最终形成单纯技术、资源或宗教主导型的畸形现代化,并且在全球和地方文化中寻找到平衡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力。[7]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多样性,突显出各自的特色,在不同文化碰撞交流过程中,文化差异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跨文化传播理念缺失,理性态度不够,此时应引入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将包容性制度融入文化发展。包容性制度容许和鼓励绝大多数人充分利用其天赋和技能,使个人能够做出他们希望的选择,不实行包容性制度会导致国家的失败,阻碍社会的发展。[8]包容性制度具有很大可吸纳性。阿西莫格鲁在《国家因何失败》一书中提出,穷国和富国,其主要区别在于体制,富国实行了包容性的政治经济制度,而穷国则将机会和权利集中于少数精英手中。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已经越来越被我国所需要,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倡导益贫式增长,在我国疆域辽阔,差异性巨大,经济发展水平各有不同,文化基础、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情况下,这种多样性亟需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为文化交流增光添彩。建立在文化包容性发展基础上的外部文化自觉成为差异文化沟通的桥梁,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引导人们认识文化的差异,克服文化偏见与文化障碍,顺畅实现跨文化传播,同时,规范人们的行为,振奋人们的精神,激励人们的斗志,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改变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城市现状,赋予城市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更高层次的发展追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动力。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

文化的发展传承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各地都存在极具特色的文化资产和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名人故居、文化遗产、传统村落、风俗习惯以及民间知识、民间技艺等,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代表,应当加以利用。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是城镇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和潜力股,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各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能够带动该地区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城镇化发展水平低、质量差、城镇产业发展水平滞后、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小的弊病。同时,文化产业促进了城镇产业转型,由农业逐步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文化产业促进城市聚集效益的实现,激发城市的外部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经济扩散效应的发挥。[9]也就是说,小城镇的更好发展往往得益于附近大城市发展的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话剧院等的建设在增强文化交流、传播文化的同时,也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所以发展文化产业能解决城镇发展的引擎缺失、人地矛盾等突出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自觉实践

(一)以文化自觉为灵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文化自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本身就有极强的创造性和开拓性。能够了解本身的历史和现在,知道本身的优劣强弱所在,知道其他文化对自己的裨益和针砭作用,能够理性把握自身未来的发展趋向,就会努力去创造未来,开拓未来,更新自身,发展自身。[10]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以文化自觉为灵魂,结合内部文化自觉和外部文化自觉,以文化塑造人,以文化发展人,以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先进文化的弘扬,增强文化的活力和价值。强调文化自觉,事实上就是要求突出文化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11]比如,位于北京市房山长沟镇的长沟文化园,山顶松柏四季常青亭亭如盖,山间鸟语花香林木缠绕,山下小桥流水潺潺不绝,平地花团锦簇,层峦叠翠,绿水环绕,水声潺潺,碧波荡漾,莲叶叠复,鱼游期间。如果长沟文化园能够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借此大力开发旅游业,打造首都西南旅游资源集合地,同时,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造高端总部,以文化产业为内涵,辐射全国,望眼世界,进行明确而清晰的文化定位,形成文化产业圈,创建文化硅谷,不仅让游客满载文化情结而去,更能使长沟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得到飞跃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以文化包容性发展为引领,拓宽新型城镇化道路

包容性发展的作用对象更多的是倾向于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要求的是机会平等,首先强调的是发展机会的均等,应加强反歧视、反垄断、反排挤的文化氛围建设,营造公平诚信的文化环境,逐步消除文化障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宣传教育,打破陈规陋习,提升人们文化素质,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力。其次,是发展成果共享的均等,应该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保障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保障结果的公平,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为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使外来人口或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市民化,真正享受城镇化发展成果;积极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着眼世界,避免坐井观天的贫穷式增长,在新的视角、新的平台促进文化交流、创新,拓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最后,为保持地区的文化特色,应保护城镇文化遗产,健全相关法规,严禁乱拆、乱建等破坏行为。加强历史遗存的法制建设,改变历史遗产保护机构只有督促作用,没有执法权限的现状,强化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12]

(三)以文化产业转型和创新为依托,繁荣新型城镇化经济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现代化,其再发展和再现代化的模式需要关注“区域资本再生产的能力”,特别是“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模式”和城市国际化经济与文化空间的建构,包括政策、空间、人才、要素、策略、服务能力的资本再生产的能级等。[7]大力推进以文化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一批试点区,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加快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先进产业转型,使之成为全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园区。围绕当地优势,积极搭建技术服务、融资服务、营销服务等平台,注重招商引资,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主导产业,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的规模、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政府与市场机制双重驱动,政府引导,市场起基础性决定作用,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主体根据政策的激励或限制性质,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现代产业集聚。

(四)以培育文化人才为立足点,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

文化人才辈出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文化人才不仅要有文化知识还要精通相关艺术技巧,同时能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其不断创新,持续发挥传统文化的能动作用,需要具有较高的水平。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大批是以文化人才为载体的,包括武术、特殊技艺等,与它的载体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应建立文化人才的培育保护机制,给予政策扶持,保障其后续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建立、健全对应于社会保障制度条件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文化高端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化人才汇聚到文化建设中来,汇聚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化的成果由人们共享,更是充分发挥全民的文化能动力,培育一批德才兼备、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打造人们喜闻乐见的、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继承人,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起引导带动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耳濡目染,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升文化内涵,凸显新型城镇化的人文精神,深化新型城镇化道路,确保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1] 费孝通.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3):15-23.

[2] 齐骥. 源于文化自觉的城镇化路径——中国城镇化新探索:来自西藏拉萨大北郊的启示[J]. 城市观察, 2013(01): 96-104.

[3] 张帅. “乡愁中国”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乡愁中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述评[J]. 民俗研究, 2014(2): 156-159.

[4] 倪鹏飞.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 江海学刊, 2013(1): 87-94.

[5] 邵颖萍. 全球化与场域精神:麦当劳在东亚城市的“文化定制”逻辑[J]. 社会, 2013(3): 184-203.

[6] 宋世杰. 城镇化建设必须延续文化、繁荣文化[J]. 赤子, 2014(2): 361.

[7] 张鸿雁.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自觉”与创新——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例[J]. 南京社会科学, 2013(11): 58-64.

[8] 范世涛. 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1): 12-20.

[9] 薛晓光, 高秀春, 李忠伟, 河北联合大学. 新型城镇化要重视文化产业发展[N]. 经济日报, 2013-12-27(10).

[10] 费孝通. 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 2003(3): 15-17.

[11] 丰子义. 在现代性的分裂中寻找民族自我[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8-15(A07).

[12] 冉树青. 县域城镇化的包容性增长分析[J].西部资源, 2011 (8): 86-88.

(责任编校:贺常颖)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s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REN Zhi-an , GAO 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It is a new perspective to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from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re are two aspects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n the one hand it is interna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it is the soul of new urb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externa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it is the spiritual power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 for instance, taking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s the soul, taking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s of cultural as the guide, rely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ultural talents.

new urbanizati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industry; inclusive developments

G 112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1.013

2096-059X (2015)01–0069–04

2014-08-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02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JL056);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02052032)

任志安(1965-),男,安徽合肥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凤,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包容性城镇文化产业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