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2015-03-17 19:08
城市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马克思主义

杨 逸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杨 逸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081)

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文化“三自”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要义,也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解决的重要难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居民的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形成中国特色的城镇文化。

马克思主义;新型城镇化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镇文化建设也进一步受到重视。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都可以有自己享受文化的方式,为自己的文化盛宴撒些可口的“味精”。但是,我们也要承认,面对着如此多的文化自由,文化选择却乱象重生,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这种现象较为凸显,居民缺乏文化自觉,导致文化自信不足,最终影响城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刘云山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指出: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因此,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居民的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形成中国特色的城镇文化。[1]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文化建设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新型城镇化成为普惠民生、改善就业的战略主线。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型城镇化承载着“最大内需所在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是产业发展推动的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新型城镇化还代表了经济结构转换、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升级。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文化建设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对经济基础有着能动的反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是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依据提出的,也是根据现实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反过来,城镇文化的发展也能作用于经济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多元文化的复杂社会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推广不力,文化“三自”缺乏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当然,要使它能够指导国家的具体实践,就必须将其与国情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具体形式,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指导了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就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普遍性,是唯一科学的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唯一科学的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思想体系,它们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精髓。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由于其学术性的语言,让很多普通百姓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阳春白雪,难以积极主动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更不用说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了。空洞的理论和空泛的说教吸引不了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还取决于理论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社会实践、解决具体问题的程度。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文化自信缺乏物质基础

新型城镇化使得一大批农村成为城市,农民成为市民。这些新型市民对城市还不是很适应,有很大部分都还是封建思维,甚至很多都还是落后文化的代表。比如,封建迷信。生病了不找医生找大师的情况比比皆是,造成的悲剧也是屡见不鲜。过去对文化的功能认识不够,造成了对农民的文化需求的忽视,导致了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巨大差距。农民进城后,脱离了以前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这些空闲本可以被拿来增加科技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修养,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民读书看报不方便,无书无报可读。在有些城镇,文化站建设是一片空白,真正运行起来的文化站也是形同虚设。城镇居民文化工作处于一种无组织、无场所、无人管的三无状态。打麻将、赌博、搞封建迷信等不良文化盛行,居民最大的文化享受,能直接接触最新的文化成果的途径只能是看电视。这种现象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推进,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应该引起政府重视。

(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击,文化自信不足

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也随之进入到中国。封闭了几千年的老百姓一下子被推到如此丰富的文化饕餮盛宴面前,难免出现举棋不定,不知从何下手的问题。西方文化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冲击,让有的人在西方文化面前迷失了自己。很多年轻人开始推崇西方快餐文化,过洋节,而忽视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开始慢慢离开面朝土地背朝天的传统生活,进入城镇接触到大量的舶来文化,面对这样的冲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一代,较多的赶时尚,追潮流,认为过洋节、说洋话是特别时尚的事情,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导致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造成了民众取向不明。面对西方文化,有人推崇备至,认为什么都好,也有人弃之如敝屣,认为中国文化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对外来文化不屑一顾,认为西方文化是毒药,将传统文化位置一味拔高,国学大师,国学讲堂风靡一时。而现在社会上也出现一种趋势,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就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型城镇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先进文化的根本。中国和谐文化、中国先进文化都是社会主义的,它们的客观基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又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形成的,当然应在其指导下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先进文化建设,推动城镇文化快速高质量发展

列宁谈到文化艺术创作目的时说:“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写作队伍中来的,不是私利贪欲,也不是名誉地位,而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它要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经验和生气勃勃的工作去丰富人类革命思想的最新成就,它要使过去的经验(从原始空想的社会主义发展而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现在的经验(工人同志们当前的斗争)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3]这段话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阶段,文艺创作将是自由的,但是其最终应该落脚于为人民群众服务,应该坚持这样的目的而创作!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江泽民在谈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时曾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4]16世纪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他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质,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文化力量所在。”因此,我们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为重要环节,以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为重要任务,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重要目标,为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城镇文化建设的投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群众的自觉要求。

加强对城镇居民文化修养的正确引导,政府还要正确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武装人民的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宣传教育模范典型,努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让人民自觉自发地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文化活动,欣赏品析到文化的美的内涵,从而提高民众的审美情趣,让民众能够对现实存在的文化成果产生文化认同,显然是相当必要的。其次,引导城镇居民的另一关键便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没有一定高度的文化素质,就很容易被低级浮躁的文化所影响,从而导致人自身的浮躁化,低俗化。因此,在这方面,政府、社会民间组织等可以联动,举办一些文化艺术展览或者特色文化展,让高雅文化走进民间,引导人们的审美情趣高雅化。同时结合人们的现实生活,将高雅文化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献给普通民众,让他们直接接触艺术产品,促进文化产品生活化,让人们真正有机会接触到现代中国文化成果。

(二)养育城镇文化建设中的特色,提高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城镇是一本厚重的历史巨著,城镇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浓缩。城镇现代化要求科学的规划、完善的功能、良好的生态等,特别是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必须加大城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在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中,要注重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加大投入,修复完善,建立健全保护利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严谨乱拆、乱建。对名胜古迹,要逐一清理。名胜古迹是寄予了人类诸多感情、记忆的文化空间。要不惜一切加以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

一要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5]只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城镇文化基础设施作为城市文化的最好体现和保存形式,记录了文化发展的过程,打上了当地文化发展的印记,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把加强城镇文化基础建设作为人民满意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分解成实事项目,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审美权益,有效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率。同时,加强保护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文化古迹等等,加强城镇博物馆的开发与建设,组织城镇居民自觉主动保护城镇文化基础设施,使人们在保护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形成文化自觉。

二要养育当地特色文化。在城镇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生搬硬套别地的发展经验,丝毫不考虑本地实际,没有挖掘本土艺术特色,培育本地方居民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使人们逐渐对本国本地文化产生文化认同,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就拿湖南地区来说,湖南省十分重视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加入世贸组织政策利好的环境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湖南文化产品“走出去”步伐,重点推进文艺演出、学术交流、动漫游戏、文化艺术品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此外,具有湖湘特色传统文化艺术品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开辟海外市场,如展览类的文物、工艺美术、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及其它非遗项目,文化产品中的菊花石、砂石画等都已走出国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政府要进一步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文化产业,形成有特色的城镇文化产业链。

三要提高居民的文化自信。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社会上大量外来文化、舶来文化盛行、充斥于我们的身边。人们对于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艺术无力辨别,或是被迷惑,认为比本国民族文化要好;或是完全抛弃本国文化,沉浸于外来艺术,认为外国的艺术是先进的,时髦的。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更好地树立起本族本地文化艺术的自信、自觉。让人们能够了解本地艺术渊源,并深深地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而自豪。目前,红色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湖南作为“伟人故里”、“革命摇篮”,是全国红色旅游资源大省,也是全国旅游大省、世界旅游目的地。湖南人民完全可以自信的将红色文化、湖湘文化作为自己的特色文化宣扬出去。湖南自古至今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钟灵敏秀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鱼米之乡的八百里洞庭,无不显示着湖南的丰厚资源,作为湖南的一份子,我们完全应该以之为自豪,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享誉世界,船山学社、岳麓书院学术氛围浓厚,祁剧、湘剧、江华瑶族长鼓舞、侗族芦笙、土家族咚咚喹、湘西苗族民歌、酉水船工号子、新化山歌、茶山号子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些都是湖南特色文化。政府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大力发扬湖湘特色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自信,从而达到文化自强的目的。推动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新型城镇化中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竞争,更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城镇居民建设文化城市的信心,树立城镇文化理念,培养城镇文化个性,丰富城镇文化内涵,搞好城镇文化建设,突出城镇文化特色,避免城镇化中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千街一面等城镇病态,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1] 云杉.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J]. 红旗文稿, 2010: 5-6.

[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10.

[3] 列宁全集:第1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96.

[4] 江泽民文选: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33.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853.

(责任编校:彭 萍)

Cultural Self-awareness,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YANG Yi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Normal Unive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Whether the degree of cultural awareness, not only it related to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sperity of their own, but also it determines a country, a future fate of the nation, of a political party. The culture of “Three-Self” is the title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the essence, the important problem i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own to be solved. In promo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 guid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residents,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residents, and to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urba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rxism; new urbanization; cultural “three-self”

G120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1.014

2096-059X (2015)01–0073–05

2014-09-18

2013年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课题(CX2013B177);2013年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2013zk3036)

杨逸(1978-),男,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