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生
北京面向创意都市的发展转型及其阶段性特征
王林生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北京 100101)
北京在迈向创意都市的过程中,受到城市三大文化体系建设的推动。就发展进程而言,北京的创意城市建设经历了首倡产业、增强创意驱动和实施“双轮驱动”三个阶段,且在每个阶段展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征。在此过程中,创意作为推动文化、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
创意城市;城市文化;目标;实践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城市大竞争的时代,以创意文化为主导范式的城市发展理念凸显了出来。在这一新的城市文化变革和实践中,北京顺应城市发展潮流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将创意文化的培育作为重构城市文化生态和秩序的着力点,并在创意文化的带动下,开始了创意文化都市建设和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探索、新实践。
创意城市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取向,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思维和理念,与以往的城市发展范式不同,它注重文化创意或艺术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助推性作用。创意城市代表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北京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自觉围绕创意文化来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将创意城市理念提升为北京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从总体来说,北京创意城市建设作为北京发展的一种战略性的选择,在不同城市文化体系和坐标中,对北京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
(一)在世界城市文化体系坐标上,北京建设创意城市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
从全球范围内来说,当代城市正经历着一场面向创意的变革。作为创意城市的两大倡导者,兰德利和佛罗里达十分重视创意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在世界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城市的创意力和竞争力紧密相连,创意不仅构成了城市的命脉,而且“城市居民经营当地的创意,将决定未来的成功。”[1]为了抢占世界城市发展的制高点,许多城市将创意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伦敦提出了建设“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发展战略(1998年),新加坡明确了“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发展理念(1998年),东京制定了建设“充满创意的文化都市”的发展目标(2000年),华盛顿出台了以“创意城市”为核心的发展草案(2001年),香港确立了打造“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2002年)等。可以说,在当代的城市发展的格局以及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中,以创意为核心的范式理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的着力点。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北京作为国际首都城市,大力发展创意文化、培育创意经济、推动面向创意文化都市的转型发展,是在世界城市文化体系下争夺文化发展话语权、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和不断推进自身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优化北京对世界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增强北京作为国际首都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在国内城市文化体系坐标上,北京建设创意城市是率先实现城市转型创新发展,发挥文化中心城市示范作用的重要路径
从世界发展的一般趋势来看,工业化完成之后,以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得到大幅度提升,三次产业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次序开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维持在70%左右,部分发达国家甚至接近80%,如美国约为79%,英国约为78%。新世纪以来,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仍然高达45.3%(2012年),高出第三产业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降低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并最终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路径。
在这一进程中,创意城市的发展范式突破了以往城市较为注重客体资源的局限,将人的创意视为最宝贵的资源。“城市有一项重要的资源,那就是人。人类的智慧、欲望、动机、创意与想象力等,正在取代地点、天然资源与市场通路,成为都市的资源。”[1]在主导资源的改变下,城市的主导产业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与人的创意有关的文化服务业,即以文化服务业为主导内容的第三产业得到大幅提升。在国内城市文化体系坐标中,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城市,需要在国内城市文化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应以超前的视野和理念统领城市的发展,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实现以文化创意为动力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与升级,切实发挥首都城市在全国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文化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
(三)在城市自身发展的文化体系坐标上,北京建设创意城市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北京在经历了粗放的资源型产业、制造业的发展阶段之后,资源、环境、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城市需要新的动力来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在这一时代吁求下,创意城市构成了“对‘工业城市’的改造”。[2]在对工业城市的改造中,以创意城市为城市载体的文化经济和文化服务在创意和科技的共同推动下成为城市发展新的重心。有论者指出,建设创意城市不仅有利于北京扩大自身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知名度、增进北京与世界其他创意城市的互动与交流,也有利于北京充分利用和借鉴国际经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而提升北京文化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3]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创意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充分注重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有效挖掘、开发与利用,在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激发下,推动城市文化资源向城市文化资本转化,从而赋予北京城市文化以新的形态与价值,培育北京城市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推动北京城市文化发展的转型升级,构建特色文化城市。
可以说,北京创意城市的发展与转型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这其中既有世界创意城市发展的共性,也有北京城市自身发展的个性。这说明现代化进程中北京创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已不可避免地浸染与融合了国际化的因素,并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探索创意城市的发展建设之路。
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北京在面向以创意文化为主导路径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对文化创意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创意城市建设路径的认识亦有所不同,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发展时期所呈现出的差异,不仅彰显了城市、文化以及城市与文化结合后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更体现出北京建设创意城市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发展的进程来看,北京创意城市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首倡文化产业,发展城市文化经济(1996-2005)
创意文化城市注重文化经济在城市及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文化产业是以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经济门类,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在现代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产业与发展的关系日益引起各国、地区和城市的普遍性关注。为了积极促进文化发展,充分发挥北京文化中心和文化资源优势,1996年底北京市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推动北京文化发展的13项主要任务和6项保障措施,其中文化产业被列入13项重点任务,这是北京市在战略规划层面第一次提出这一理念。《意见》明确将文化纳入北京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范畴,强调文化产业在未来北京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即“要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之一,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4]《意见》指出北京市今后一个阶段着重开拓和发展的行业,不仅包括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如发行业、影视业、演出业、展览业、广告业、文化娱乐业和文化旅游业,也包括现代信息业、电子出版业等具有前瞻性的现代文化产业。
该文件作为第一份指导北京市文化发展的战略性纲领,为北京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调,也被称为北京市文化发展的“元政策”。北京在世纪之交提出文化产业的理念,既是北京顺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如韩国在1992便出台《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明确将文化产业确立为国家主要战略性产业,也是北京谋求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业态升级的开始。这一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进行转变。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北京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这一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表现在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开始出现,尽管部分文化产业集团是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组建完成的,但不可否认,一个与市场经济运行相契合的文化产业集团在文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1996年)、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1997年)、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1997年)、北京日报社报业集团(2000年)、北京广播影视集团(2001年)等文化组织或机构相继成立,文化市场化的意识和水平不断加强,文化企业在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中的市场主体性地位不断增强,文化效益和活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至2005年,北京市出版图书10万余种,约占全国的49%;报纸255种,约占全国的13%;期刊2840种,约占全国的30%;出品电影11部,约占全国总量的1/3;广播、电视中心数字化率分别达到92%和80%。这说明经过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推动,文化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文化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在北京面向创意文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加强创意驱动,推动城市产业升级(2006-2012)
创意文化城市的核心是创意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创意不仅是利用和盘活城市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催生产业裂变的关键性因素。兰德利曾认为创意是城市的“命脉”,尤其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下,创意作为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发展的动力性作用日趋增强。“九五”、“十五”以来,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得到迅速扩张和发展,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布局,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等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提升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促进作用,2005年12月,北京市首次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并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报告确立了北京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六大行业,包括影视业、出版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文化会展业,指出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尽快形成功能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实现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为北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新的引擎,以此推动产业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如果说,这次全会报告还仅是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一些宏观指导性的意见,2006年1月批准通过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简称“十一五”纲要),则以规划的形式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十一五”纲要提出,要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明确要通过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意见,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随着创新驱动的不断增强,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具有创意性功能开始发挥。文化的科技化、科技的文化化、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开始出现,创意驱动下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典型性特征。在北京市划分的文化创意产业九大行业中,与科技联系密切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设计服务等产业融合性较高的四大生产型行业增长明显,收入在整个创意行业中占有的比例不断增大,优质的文化创意行业在推动城市转型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体现。
第三阶段,实施“双轮驱动”,建设科技文化创新之城(2013-)
在城市发展的不断摸索与探索中,文化创意产业展现出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的特有魅力。随着城市更新和城市定位的不断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在整个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加快北京城市的转型发展,提升北京的创新能力和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2012年7月,北京市明确提出:“在2020年率先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5]2014年又将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明确为城市的战略定位。这一定位和目标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新形势下由首都城市性质功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构成的市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性特征,要求充分发挥北京的文化科技优势,探索创新发展的新路径,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另一方面是北京的文化科技优势已经转化为生产力,使得以“双轮驱动”推进科技文化创新之城建设具备了可能性。
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和科技为重要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北京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推动科技文化创新之城的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展现。“十一五”期间,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15%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11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 989.9亿元,2012年实现产业增加值2 205.2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12.3%左右,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型产业。2013年在国内经济增长趋势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众多行业中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1-9月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在收入上略逊于金融业,但在增长速度、解决就业人口等方面与金融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相比优势明显。这就意味着,在科技文化创新之城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创建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应充分发挥其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通过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消费市场,繁荣、创新和发展城市文化经济,建设创意城市。
在这一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企业不仅通过横向的并购实现规模和力量的扩大,在“大鱼吃小鱼”的环境中谋得更大的主动权,而且技术的进步,也为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近年,北京的文化科技企业随着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并购与重组成为市场热点和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企业间的并购与联合进一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使产业的越界与融合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企业的经营领域已非仅仅聚焦于单一的文化、科技、商务领域,而是通过入股、并购、联合等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在并购与联合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开始从分散化、无序化、业余化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转变,从而在企业规模扩张与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有助于打造北京乃至国家打造文化科技企业的“航空母舰”级战队。根据美国标准普尔2014年9月公布的相关数据,百度、京东等企业已成为世界级别的互联网企业,其中百度市值为73.9亿美元,京东市值为39.5亿美元。在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前10中,隶属于北京的企业占7个,数量为全国之最,“航母型”文化产业集团在经历了近20年的市场培育之后开始成形。
北京在面向创意文化城市范式转向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是城市在寻求自身文化变革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实际对文化要素进行不同层面的配置,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功能和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创意在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如果说首倡文化产业阶段,仅是开启了创意城市的探索,那么,以创意驱动城市发展升级则是树立了创意在城市发展中核心性的地位,推动了创意城市建设的全面实践。而“双轮驱动”战略的提出,则是在创意城市的实践中,找寻与提炼出的催生并支撑创意发挥效用的方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创意城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尚处在不断探索发展模式的实践中,处在发展的过程中。
从一种较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创意城市作为一种目标或理念,代表着一种新的发展思维和城市的发展范式,它的出现便使得创意与城市的文化生产体系交织在了一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的发展受到新信息科技的推动,脑力劳动在城市生产体系中占有的份额上升,对象征性产品、经济附加值的需求,催生了创意在城市发展中效用的释放。具体而言,对北京城市文化的发展而言,创意的效用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文化资本
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撑,也就是说,文化资源只有通过创意性的转化,才能进入到现实的公共文化生活和产业运营中,从而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资源,成为城市发展可资利用的生产力。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仅仅以一种“博物馆意义”式的存在并不能为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即是说文化资源只有转化为文化资本才能够充分发挥它应有的市场价值。而随着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的到来,文化资源在转化、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创意的要求日益提高。“当今世界,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正在出现,它连接了经济和文化,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一新发展范式的核心就是——创意、知识与信息逐渐被人们认识到是全球化的世界中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这里的‘创意’是指新想法的提出及其在原创艺术品与文化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用以及功能创意、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意。因此,创意的经济效益通过推动企业发展、加速创意、提高生产力并促进经济增长得以实现。”[6]可以说,创意是驱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关键性要素,文化创意的充分彰显与否决定着北京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效率与效能。
(二)推动文化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发展
产业发展本身需要升级换代,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文化一种单纯的市场运营,而在创意的基础上,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基础的,依托于高科技的传输手段,注重内容创意的能够创造财富和具备就业潜力的行业。
北京在创意城市发展实践中注重创意的力量,就在于北京的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之后,一些传统行业如艺术表演及娱乐业的发展优势逐渐减弱。2004年对北京市文化产业经济普查的分析报告显示,与上海相比,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机构及市场的活跃度均不占优势。[7]根据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为上海的74.6%(上海为388亿元,北京为290亿元),艺术表演业、群众文化业和娱乐业的增加值仅相当于上海的61.5%、36.7%、12.5%,相关文化产业机构数量如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文化馆、歌舞娱乐场馆、网吧等也不及上海。因此,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增强北京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提升北京文化发展质量与水平的内在需求。
在此过程中,科技进步促进了创意文化内容的制造、分配与消费途径的一体化,同时,也衍生出文化艺术和创意表达的多样化,一些新的创意行业,如动漫游戏、软件设计、数字影视、工业设计等发展态势强劲,作为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形态,在推动城市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基于此,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科技、智力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成为新世纪以来北京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并赋予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意义,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三)适应现代城市文化行业“越界”融合发展的需要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文化经济强调行业的“越界”融合发展,文化的经济化、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的科技化、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科技、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城市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从战略意义的角度说,强调创意激发下文化行业的融合发展,既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生产方的变革,且构成了催生文化新业态的重要支撑。
与传统的行业领域不同,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创意在产品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的过程中居于一种主导性的地位,如与IT相关的动漫、网游、娱乐等相关产业,不仅需要文化创意的支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文化产品“击中”人心的核心力量。同时,文化创意的实现要紧紧依托于技术,技术是创意能够实现的物质手段,失去技术这一载体创意便无法转化为文化/消费体验并最终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北京积极推动文化科技资源融合的创新性发展,将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进行转变,发挥创意在文化科技资源融合及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北京在城市文化的实践中,抢占创意城市发展制高点的过程中,在国际分工中争取最优化的世界文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可以说,创意是文化、科技与经济之间的“粘合剂”,促成了行业之间的“越界”与融合,也正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北京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在创意城市建设层面探索出以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为核心支撑的发展模式,既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破解城市发展困境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实现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也丰富着世界范围内创意城市的实践。
[1] 查尔斯·兰德利. 创意城市[M]. 杨幼兰, 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8.
[2] 曾军. 创意城市——文化创造世界[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6.
[3] 张京成. 北京应尽快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J]. 科技智囊, 2010(6):66-70
[4] 关于加快北京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N]. 北京日报, 1996-12-5(001).
[5] 刘淇. 全力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而努力奋斗[N]. 北京日报, 2012-7-5(001).
[6] 埃德娜·多斯桑托斯. 2008创意经济报告[M]. 张晓明, 周建钢, 译. 北京: 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 2008: 3.
[7] 北京市统计信息网.2004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分析[EB/OL].[2006-2-14]http://www.bjstats.gov.cn/ldcxxt/tjfx/tjbg/200602/t20060215_37316.htm,2014-12-30.
(责任编校:贺常颖)
Creative Metropolis :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
WANG Lin-sheng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y,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towards creative metropolis, Beijing is being promoted by three urban cultural systems. As regard to the developing process,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creative metropolis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respectively: first stage to advoca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econd to strengthen creative promotion, third to adopt two-wheel promotion. Each stage has shown a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In the process, we have witnessed the increasing function of creative ideas as facilitating cultures, technologies and economy as a whole, which then becomes the new power of urban development.
creative metropolis,urban cultures,goal,practice
G 114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1.015
2096-059X (2015)01–0078–05
2015-01-10
王林生(1983-),男,山东莘县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创意城市、文化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