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陶瓷业兴衰史鉴

2015-03-17 18:08冯石岗董成志
关键词:定窑磁州窑白瓷

冯石岗,董成志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河北陶瓷业兴衰史鉴

冯石岗,董成志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源远流长的河北陶瓷久负盛名,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创新陶瓷技术、振兴陶瓷产业、瓷业中心南移三个阶段。其中磁州窑开创了华夏陶器之源,邢窑白瓷曾经引领瓷业风骚,而定窑之工艺创新和产品特色在国内领先。河北古代各大名窑陶瓷产业的发展都走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技术创新的道路,也由于技术滞后、社会战乱和失去资源优势而走向了衰落。以史为鉴,社会环境是发展河北陶瓷之本,技术创新和材料研发是繁荣河北陶瓷之路。

冀文化;河北陶瓷;兴衰历程

陶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记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久负盛名的中国陶瓷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张名片。河北的邢窑、定窑和磁州窑陶瓷为中国陶瓷史谱写了灿烂的篇章,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理清河北陶瓷产业发展脉络,对于振兴河北陶瓷,创新民族优势科技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陶瓷历史久远

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所以,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也是瓷器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在世界上有“瓷国”之称,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就有瓷器的意思。中国陶瓷艺术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陶瓷艺术中反映得非常突出,使它呈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个性。今日河北省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源头,其邢窑、定窑和磁州窑陶瓷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河北陶瓷作为一项中外闻名、历史悠久的产业,从公元前540年至今已持续发展2500多年,其曲折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540-公元420年)创新陶瓷技术,新兴陶瓷产业。从南庄头遗址、磁山文化遗址的陶器的创烧到北朝早期青瓷、白瓷的诞生,这一时期陶瓷的烧制工艺不断得到改进,各类陶瓷的主要品种相继出现,为我国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公元618-公元960年)振兴河北陶瓷,确立领先地位。隋唐五代至宋金时期,这一时期从主导唐代“南青北白”瓷业格局的邢窑,到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再到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磁州窑的崛起,河北瓷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确立了河北瓷业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三阶段(公元1271-公元1912年)瓷业中心南移,河北地位未衰。从元代到民国时期,该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瓷业中心也开始南移,北方瓷业衰落,河北的邢窑、定窑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不过磁州窑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称。

二、冀瓷兴盛创新历程

河北制瓷历史悠久,其中磁县的磁州窑萌芽于北朝,五代时开始创烧,内丘县内的邢窑创始于北朝,历经隋代、唐初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阶段,曲阳县的定窑更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三大名窑之所以有名,并且都在陶瓷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兴盛奥秘在于创新。

(一)磁州窑:开创华夏陶器之源

磁山文化、仰韶文化等遗物证明了古磁州是我国陶器生产的发源地。磁州窑因磁州而得名。磁县,古曰:磁州,历史悠久。战国时为赵国都城邯郸近郊,秦时隶属邯郸郡,西汉时隶属冀州魏郡武安县。此后隶属司州、相州。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以滏阳县置磁州。之后,为了与山西慈州相区别,将“慈”改成“礠”为礠州。唐朝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因“礠”、“慈”同声,改“礠州”为“惠州”。宋朝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改“礠”作“磁”为“磁州”。1913年改磁州为磁县。磁州窑萌芽于北朝,五代时开始创烧,进入明朝后渐渐衰退,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磁州窑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以下四个阶段。

(1)贾壁窑开创青瓷先河。北朝贾壁窑和临水窑的创烧开创了磁州窑烧制瓷器的先河。贾壁窑主要烧制青瓷“其胎色青灰,釉色呈青褐或青绿色,具有青瓷固有特征,其胎体厚重、件大而不变形。瓷质分粗胎与细胎两种,粗胎胎色青灰,颗粒较粗,多有黑色斑点,远未烧结,胎面上施青褐色釉多。细胎胎色灰白,胎质细赋、瓷化良好,胎面施以青绿色透明釉。”[1]由于水源不足,交通不便,隋朝以后贾壁窑停烧。

(2)临水窑完成青白瓷过渡。“临水窑青瓷除保留贾壁窑的青瓷特色外,其胎色灰白,釉色青黄,施化妆土者釉色呈黄白色,已明显向白瓷过渡。”[2]

它完成了磁州窑由青瓷向白瓷的过渡。临水窑在唐代开始烧制化妆白瓷,这种化妆白瓷富有时代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为以后的磁州窑多种装饰品种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3)观台窑创新白釉瓷和装饰技法,形成磁州窑的独特风格。五代至北宋早期,贾壁窑与临水窑已经停烧,以观台窑为代表,主要烧制白釉瓷器,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珍珠地划花等,珍珠地划花为磁州窑创新装饰技法。五代时还创烧了极具特色的磁州窑瓷枕。

北宋中后期至金代前期为磁州窑的发展时期,此时期仍以观台窑为中心,窑场规模扩大。品种以化妆白瓷为主。还出现了白地黑花等新品种。白地黑花的创烧,将绘画和书法艺术应用到装饰瓷器上,形成了磁州窑的独特风格。

(4)彭城繁荣,成为北方瓷都。金代中后期以观台窑为代表,除了烧制日常生活所用瓷器外,还烧制了宗教用瓷、建筑用瓷。创烧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红绿彩瓷。元代观台窑虽然走向衰落,但磁州窑仍在发展,中心转向了陶土丰富和运输发达的彭城,彭城窑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产品除满足宫廷、官府和平民使用外,开始行销海外。明朝时观台窑停烧,彭城窑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官窑、民窑俱盛的局面,成了北方的瓷都。从此彭城有了“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美誉。[3]

(二)邢窑:白瓷引领瓷业风骚

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湖南长沙东汉墓发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成为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其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到了唐代被称为“诸窑之冠”。“北白”则指的是北方河北以内丘城为中心的邢窑白瓷。邢窑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以下三个时期。

(1)由青瓷到白瓷的转变。创造早期白瓷、原始白瓷。考古资料证明,青瓷的发展南方早于北方,但白瓷的发展却北方早于南方,邢窑是我国白瓷发展的代表窑。研究邢窑白瓷的出现与发展,对研究我国白瓷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朝时期,河北青瓷烧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自成体系。内丘、临城境内邢窑已发现具有北朝风格的青瓷标本,白瓷是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由青瓷到白瓷的转变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邢窑北朝的青瓷有粗胎瓷和细胎瓷,但瓷器造型较单一,装饰也简单。烧制青瓷过程中,制瓷工匠将含铁量低的釉料用在白色胎体上,制造出了白瓷釉,白瓷也就应运而生了。瓷器呈现出白中闪青绿的颜色,与白瓷非常接近。这种在青白瓷之间的瓷器被学术界称为早期白瓷、原始白瓷。这些北朝白瓷,在邢窑白瓷发展中处于创始时期。虽然这些白瓷的白度还不够,与隋唐时期的白瓷相比有明显的原始性,但已是名副其实的白瓷了。

邢窑白瓷打破了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白瓷生产的先河,为北方白瓷的生产奠定了基础,对唐代白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隋代发展细白瓷。北朝的白瓷处于早期的创始阶段,到隋代白瓷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较前有了长足的进展。内丘西关窑址调查表明,隋代已烧制出数量相当可观的白瓷了,与青瓷的产量相比可平分秋色。此时,“白瓷中大部分器物还需施用化妆土。胎质较北朝细腻坚实,釉色稳定,玻璃质感增强。釉色洁白的作品也成为此时的成功之作。更尤甚者,在窑址采集到四件细白瓷杯残片,杯壁极薄,仅厚毫米,胎釉浑然一体,洁白如雪,光润晶莹,瓷化程度极强,与现代白瓷相比亦毫无逊色之处。”[4]隋代高档细白瓷的发现,是邢窑调查的重大收获。隋代细白瓷的出现标志着邢窑的制瓷技术的成熟并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唐代白瓷无贵贱通用。唐代结束了隋末以来的战乱局面,为唐朝的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邢窑经隋朝、唐代初期的发展,积累了多年烧造的经验,邢窑匠师已能很好的掌握制瓷原料的特性,进一步精选制瓷原料,装饰和烧成工艺精益求精,终于创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产品——邢窑白瓷。窑址调查表明,唐代邢窑以烧制白瓷为主导。初唐之后白瓷使用化妆土的现象已基本消失了。细白瓷胎体洁白无瑕,而且品种造型丰富多彩,趋于多样化,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器具如餐具、茶具、酒具、文具无所不有。其中白瓷茶具最受欢迎,其原因是其颜色“类雪”,色泽洁白,能更好的衬托出茶汤的色泽;白瓷茶具的保温性适中,并且有多种造型。“邢窑白瓷在公元824年前后,已经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器了。”不过,“邢窑细白瓷为朝廷和上层贵族所使用。一般白瓷为下层官吏、城市工商业者和平民所用,广大劳动人民所用只是粗白瓷。”[5]中唐时期是邢窑的鼎盛期,这时期部分作品已经出现了款识。“就目前所见到的有‘盈’字款余件,‘翰林’款一件。”[6]“盈”字款多见于碗、壶、盒的底部,“翰林”款仅见于罐类器的底部。这也意味着邢瓷产品得到宫廷和上层社会人物的青睐。

总之,到唐代时,邢窑白瓷不仅进贡皇室,而且许多文人将饮酒品茶使用邢瓷视为雅趣,邢瓷已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邢瓷使用情况唐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唐代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茶瓯诗》赞邢窑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7]

(三)定窑:工艺创新特色争先

定窑在唐朝时开始创烧,经过五代时期的发展,到北宋时达到了鼎盛,终于元代。定窑虽然是民间窑场,但在北宋中后期因其精细的做工和独特的纹饰被北宋的皇室选中,并定制了大批为宫廷所用的瓷器。因此明清时期的收藏家和学者大多推崇宋代定窑,它与哥窑、官窑、钧窑和汝窑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由此可见定窑瓷器在历史上的地位。其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曲阳县志·卷六·山川古迹考》中记载:“涧磁岭,在县北,六十里,西区灵山镇十里,上多煤井,下为涧磁村,宋以上有磁窑,今废。”[8]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4.2.4 鼓励探索社会维修网点与农机生产企业的售后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维修业务,引导生产销售企业投入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与农机维修网点联合开展售后服务和零配件销售,优势互补,共服务中心。发挥生产企业在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配件供应等方面的优势,支持社会维修网点做好维修服务。

(1)以烧碗开创定窑基础。唐代早期,定窑主要烧制黄釉、褐釉瓷器,白瓷相对少见。制胎原料内含有大量杂质,且釉质粗略,施釉不均匀,成色不稳定。产品以碗类为主,但造型不规整,装饰也很简单。唐代中期,白瓷很受欢迎,但是定窑所产白瓷由于原料含铁量高,多呈现出浅灰、灰白等颜色,业内并无影响。

(2)学习邢窑创新发展。晚唐至五代时期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由烧制青瓷向烧制白瓷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定窑烧制陶瓷的技术也日趋成熟,开始大量生产质量较高的精细白瓷。唐朝时期的定窑的发展极大地受到内丘邢窑的影响,唐朝的定窑基本上是按照邢窑的款式和生产工艺进行烧制。考古学家发现唐后期和五代时期发掘出的定窑和同时期邢窑的作品中,器物造型大多是模仿了邢窑瓷器,该阶段的定窑可以看作是邢窑的一个分支。五代中后期邢窑衰落后,定窑传承了邢窑的艺术特点,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在细和白方面超越邢窑的精美瓷器。这一时期定窑的创新表现在模仿金银器,“卷边”和“模冲”等金银器所用的造型手法被定窑工匠所采用,并结合自身瓷器的特点进行了改进。此外,定窑此时已尝试烧制黑釉瓷器。五代时期定窑在学习邢窑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一次大发展,逐渐摆脱了邢窑的影响,实现了跨越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陶瓷分支。

(3)燃料革新造就产品特色。北宋初期,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陶瓷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北方主要的白瓷窑场,定窑瓷业已有了相当规模,进入兴盛时期。定窑的烧制技艺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器物的造型也更加精致。人们对定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定窑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结果导致烧窑的木材越来越匮乏,在木材短缺的背景下定窑创造性地实现了由煤代替木柴的燃料技术革命。“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燃料难题,更主要是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产品特色:烧煤导致了定窑瓷器釉色从白中闪青变为白中泛黄。”[9]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深受欢迎的产品特色。

(4)艺术创新形成艺术特点。定窑在瓷器表面的刻花、印花等花纹装饰方面不断创新,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定窑陶瓷工艺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使得当时许多瓷窑争相效仿。北宋后期由于定窑的优秀品质,定窑瓷器被北宋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器,定窑瓷器远近闻名,供不应求。“这一时期定窑制品装饰纹样精美,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钧四窑以釉色取胜,只有定窑以精美的刻花、印花等花纹装饰见长,装饰纹样丰富多彩。”[10]定窑为了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又创制了覆烧工艺,解决了产量问题,这是定窑兴盛的又一重要创新,该工艺对全国各地的瓷窑影响颇深,形成了一个以定瓷为主的定窑瓷系列。定窑产品远销海内外,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冀瓷兴衰因果透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产生发展和兴衰转变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和亘古不变的,其发展变化是由内在矛盾和外在条件所决定的。古代河北陶瓷产业的兴衰过程内在创新动力不足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负面影响的双重作用清晰可见。河北陶瓷业在经历了辉煌之后,走向了衰落。白瓷引领瓷业风骚的邢窑,五代时期优势地位不再,被定窑取而代之。工艺创新、特色独到的定窑,到了元代,因战乱和技术落伍走向衰败。开创华夏陶器之源的磁州窑,清末、民国时期走向了衰落。其衰落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战乱动荡阻碍瓷业发展。唐朝是邢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到唐朝末年出现了藩镇割据,战事频仍,五代结束了唐王朝的统治,全国统一的局面崩溃,战乱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陶瓷业的发展。长期战乱的社会环境也影响了定窑的烧制。金元之际,河北是蒙古灭金的主要战场,蒙古铁骑进入河北后“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马羊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11]清末、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内忧外患兵荒马乱,经济急剧衰退,中原地区正处于战乱中心地带,严重影响了磁州窑的正常生产。

二是人才流失失去创新优势。邢窑因战乱纷起使大批窑工被迫服役,技术人才也严重流失,缺少了创新的人才和热情,品牌细白瓷基本不再烧制,多烧制一些粗白瓷,制作工艺较前粗糙逊色的多。在陶瓷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迅速下降,邢窑开始衰败并一撅不振,无法与迅速崛起的定窑相竞争,而被其取代。定窑也是由于缺乏继续创新,失去了陶瓷市场。元代我国瓷业格局发生了变化,各大瓷窑竞争激烈:曾经仿定窑瓷器的介休窑后来居上,其烧制水平和产量均超过了定窑。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烧制成功,大受欢迎,定窑失去了优势。磁州窑同样因为技术缺乏创新,产品质量下降,只能生产日用粗瓷,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产量减少,效益低下,从而走向衰落。

三是优质原料枯竭失去资源优势。烧制瓷器的原料是高岭土,邢窑所处地区有高岭石粘土矿。然而地质勘探表明,内丘和临城一带的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复杂,地层严重断裂分割,瓷土矿层层位不定,不易开采。加上破坏性开采,导致原材料日益枯竭。质量好的瓷土越来越少,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只好利用当地质量较差的瓷土。“如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岩来代替。在制坯后,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上釉,制出比较粗陋的瓷器,以供民需。”[12]唐宋金时期,定窑规模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其他瓷窑,耗用的原料也越来越多,到元朝时,面临着烧造瓷器的原料开始枯竭的状况,定窑也失去了资源优势。

五是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古代瓷业南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这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事频繁,割据政权之间混战,社会动荡,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南方,战乱较少,社会较为安定。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南移。“至南宋前期,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最终转移至了南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东南部地区,并且对我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4]伴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北方人民大举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使得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还有一些有技术的窑工迁到了南方,推动了南方制瓷业的发展,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景德镇就是其中的代表。景德镇自唐以来烧制青瓷,宋代时创烧影青瓷。“景德镇在经历了唐代窑业生产的‘厚积’与五代窑业的‘薄发’后,才有了入宋‘青白瓷’的高峰。”[15]这对北方的定窑、磁州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四、鉴古益今冀瓷振兴

(一)冀瓷未僵,新中国继续拓展

河北陶瓷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几个时期的跌宕起伏的发展演变,由于某些原因走向了衰落,但并没有彻底消亡,始终有一些窑口烧制日用陶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的社会稳定,民用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大量需要,中国的陶瓷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陶瓷技术和艺术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河北省抓住这一机遇,恢复重建了邢窑、定窑和磁州窑陶瓷基地,并且拓展了唐山新兴陶瓷基地。

一是保护古窑。邢窑在建国后主要是进行仿制一些与古瓷相似的仿制品,仿唐邢窑白釉刻花梅瓶和仿唐邢窑白釉穿带壶都是其中的精品,与古瓷难分伯仲。定瓷的恢复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关怀,1992年陈文增、蔺占献、和焕创建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陈文增担任总经理,由此进入了定瓷恢复和发展的新时期。

二是加强磁州窑。磁州窑的主要所在地是彭城,其陶瓷业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20世纪70-80年代是彭城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邯郸市陶瓷总公司旗下成立了十几个陶瓷厂,生产的陶瓷日用产品行销海外,“邯郸陶瓷”的品牌名扬海外,产品行销至80多个国家地区,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1 000多个规格和品种中,有国优产品4项,部优产品4项,省优产品15项,130多项获省级以上新品种、新画面奖,一项获得国际博览会银奖。”[16]彭城陶瓷产业也成为了邯郸的支柱产业。不过在90年代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彭城磁州窑的陶瓷产业走向低谷。2000年后为重振传统陶瓷产业,地方政府提出建设陶瓷之都的口号,2005年峰峰矿区提出了陶瓷产业的复兴工程。随着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如盛华、裕行、华玉、天山等陶瓷公司。它们均以生产高档日用陶瓷为主,产品远销海内外。

三是开发唐窑。唐山陶瓷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在清乾隆时达到鼎盛,鸦片战争后发展停滞。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政府对唐山陶瓷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唐山瓷区目前是河北陶瓷产量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陶瓷生产基地。唐山作为河北省和全国的陶瓷生产基地,陶瓷产业已成为当地的特色和龙头产业,唐山市陶瓷制品年累计出口总值近3亿美元,在河北省陶瓷制品出口中占据80%以上。”[17]这里拥有著名的唐陶集团公司、新型的隆达公司、海格雷公司等著名日用陶瓷企业,其中唐山惠达陶瓷集团为全国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在日用陶瓷生产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唐山陶瓷产业形成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和著名的品牌。其中“隆达”、“红玫瑰”、“海格雷”等世界名瓷——骨质瓷品牌被列入中国陶瓷十强名单。唐山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为骨质瓷生产的代表。

综观建国后河北省陶瓷的发展,当属邯郸和唐山发展最为迅速,取得的成绩也非常突出,在创新陶瓷产品生产的同时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

(二)鉴古益今,冀陶瓷跨越发展

纵观古代河北陶瓷业的兴衰过程,展望河北陶瓷的发展前景,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首先,历史上河北陶瓷业的发展离不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河北陶瓷衰落的社会因素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但是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国内国际环境日益优化,国家把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作为的国家发展战略。具备了发展河北陶瓷业的外部环境。

其次,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力创新。河北陶瓷业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们新时代的需要,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在弘扬传统陶瓷制品的同时,走科技创新研发陶瓷材料之路。复兴传统陶瓷,从一定意义上要有抢救历史的意识,眼睛向内挖潜力,历史悠久的传统陶瓷文化和技术是巨大优势,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当然,真正的传承传统陶瓷文化和技术必须结合现代科技文化在创新中发展,要自觉改进传统技术,虚心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让冀陶瓷这棵老树开新芽,长新枝,接新果。

最后,优质原材料的枯竭是河北陶瓷业衰落的自然因素。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一矛盾能够得到解决。在人类社会呼唤材料创新,争相研发陶瓷新材料的今天,我们要紧跟世界陶瓷进步潮流,大力发展新型陶瓷,既要研发新型的陶瓷材料,又要创造新型陶瓷产品。要在政府主导下开展河北陶瓷业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在改造传统工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提高河北竞争力上做文章,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利用企业的生产服务和反馈渠道、科研机构的组织研发优势,大力发展新型陶瓷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具有河北优势的新型陶瓷,将其用于医学、交通、通讯等领域,使具有灿烂辉煌影响的河北陶瓷焕发青春。

总之,以史为鉴,良好环境是发展河北陶瓷之本,技术创新是振兴河北陶瓷之魂,材料研发是繁荣河北陶瓷之路。

注释:

[1][2]刘志国.磁州窑的历史及其影响[J].陶瓷研究,1988(03):50-53.

[3][5][16]李恩佳,常素霞.河北陶瓷[M].科学出版社,2010:107,42,141.

[4][6]贾永禄,贾忠敏,李振奇.谈邢窑[J].河北陶瓷,1991(02):11-19.

[7]张志忠.邢窑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7:157.

[8]曲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曲阳县志[M].新华出版社,1998:132.

[9]王颖.定窑瓷器历史与赏析[J].戏剧之家2013(9):201-204.

[10]陈文增.定窑研究[M].华文出版社.2003:14.

[11]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M].上海书店,1982.

[12]程在廉.何处是邢窑[J].河北陶瓷,1984(01):38-45.

[13]武小芳.定窑瓷器艺术及其精神[D].河北大学,2009.

[14]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2.

[15]程彩虹.景德镇五代白瓷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17]刘志国.河北陶瓷的历史回顾[EB/OL].新浪网,2013-11-07.[2015-03-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8835b0101eu 7k.htm l.

[18]陈文增.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21.

[19]蔡子谔,侯志刚.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23.

The Riseand Fallof HebeiCeramic Industry

FENG Shi-gang,DONGCheng-zhi
(Schoolof Marxism,Hebei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Hebeihasa long history of prestigious ceram ic industry,its developmenthas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including innovative ceram ic technology,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eram ic industry,the transfer of ceram ic center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Cizhou Kiln pioneered Chinese pottery,Xing Kilnwas the leaderofwhite porcelain,Ding Kiln also innovated the technology and product features in the domesticmarket.The developmentof ancient kilnsof ceram ic industry in Hebeionce took the lead in technologicalinnovation,declined butdue to theout-of-date technology,them ilitary turmoilsand the depletion of resources lead.Learning from the history,the environment isthe rootof thedevelopmentofHebeiceram ics,and theinnovation isthe road to the revitalizationofHebeiCeramic.

Jiculture;Hebeiceram ics;riseand fallof history

K825.81

A

1674-7356(2015)-03-0086-07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5.03.015

2015-06-26

冯石岗(1955-),河北冀州人。博士,教授,博导,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冀文化研究所所长。

时间:2015-09-17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50917.1632.006.htm l

猜你喜欢
定窑磁州窑白瓷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5)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4)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2)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1)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唐代定窑“装饰纹”探秘
定窑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