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解析

2015-03-17 18:08刘向荣伏纲举
关键词:工场实业工商

刘向荣,伏纲举

(1.河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天津300401;2.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处,河北保定071001)

周学熙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解析

刘向荣1,伏纲举2

(1.河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天津300401;2.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处,河北保定071001)

近代职业教育家周学熙为实现兴工振商、裕民强国的抱负,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大胆采纳国外先进办学经验,在天津、北京等地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与训练体系,开创了工学并举、教学做合一的职教训练模式,成为近代从事职业教育的典范,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成果为天津及华北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学熙;职业教育思想;内涵解析

周学熙(1866-1947),字辑之,安徽东至人,清末民初著名实业教育家,曾两度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先后在天津、北京、唐山等地创办众多经济实体与职业教育机构。在几十年从政与经营实业的过程中,他始终将兴学育才放在首位,认为一切流弊祸端皆因教育不良而起,希望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社会流民、振兴工商实业,实现裕民强国的抱负。周学熙视野广阔、学跨中西,且通道政、商、学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功能、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及训练模式均有独到见解,其兴工办学的主张与实践为我国北方尤其天津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经百年变迁,在大兴职业教育的今天,探析周学熙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兴工振商,裕民强国——职业教育的功能指向

周学熙出生在动荡的晚清社会,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因协助袁世凯推行新政、鼎力创办北洋资本集团,成为继洋务运动之后旧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过程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生性忠厚勤朴、慷慨好义,早年修习儒学及性理之学以期考取功名,但在周氏家族经商传统与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科考失利后便立志利己济人,将主要兴趣转移到经营实业上来。1903年,时任直隶银元局总办的周学熙受袁世凯委托,赴日本考察工商币制及工商、师范类学校,此次考察影响深远,尤其日本学校、工商事业的发达及经国济民的理念,为周学熙一生的实业与教育活动奠定了基调,其次子周志俊曾指出,“吾父处在封建家庭,幼习制艺,而独具有资本主义思想,其思想根源,实受日本明治维新之影响。”[1]

日本自明治维新起便推崇国家主义经济理论,重视国家在振兴工商、发展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直到20世纪初,振兴工商、经国济民的观念依然左右着日本及当时的欧洲。周学熙在《东游日记》中记载了赴日考察的工矿企业、金融机构与学校,他感叹日本“全国男女,几无人不学”[2],反思明治维新的巨大成果与我国求富强而适得贫弱的鲜明反差,指出日本维新成功在于振兴工商实业,最注意者乃“练兵、兴学、制造”三事,我国失败在于民情顽固而未能开通风气。早在1893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就提出了各国竞争“商战论”的主张,周学熙认同国际竞争实为商业竞争,指出“今日商战时代,惟实业足以救国,亦惟实业足以利民”[3],而实业与科学如影随形,须造就科技人才方可期实业发达,故各国商战,实皆以学战,每办一事,必设一学。与当时所有爱国实业家一样,周学熙将办学兴工、实业救国联为一体,主张“国非富不强,富非工不张”,“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其基本逻辑为:强盛国家必先富裕民生,富裕民生则需振兴工商实业,振兴工商实业的基础就是广兴学堂以开通民智、培养科技人才。

周学熙崇尚实干,反对高谈阔论与空言劝导,他将“实业强国、裕民生计”作为兴办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与动力来源,针对国内民间兴学办厂意愿不强、力量薄弱的现状,主张“欲兴工艺,非设专局不能生效”,国家应设专门机构,主担倡行推动之责。袁世凯采纳他的建议,命其创办直隶工艺总局,以“提倡维持全省之工艺为宗旨;以诱掖奖劝使全省绅民勃兴工业思想为应尽之义务;以全省工业普兴,人人有自立之技能为目的”。[4]直隶工艺总局成为振兴全省实业的枢纽,周学熙依托该局的督办资助,创办了高等工业学堂、实习工场、考工场、教育品制造所、劝业铁工场图算学堂、北京官立第一、第二学堂工场、夜课补习所、民立艺徒学堂等职业教育机构与组织,规模虽然不大,但体系较为完备,涵盖了高等、中等、初等及业余进修类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正如北洋工艺学堂“专为讲求工艺实业而设”的宗旨,周学熙以兴学为基,将直隶工艺总局作为集管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传授、推广示范为一体的核心枢纽,推出了诸多创新之举,带动了全省及全国的工商业发展。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也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洋务派在封建体制内图强自保的必然选择。从最初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张之洞“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西学为中体服务”,“中体西用”的主张虽割裂了“体”、“用”的统一关系,但在当时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文化心理障碍,在早期现代化探索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传播。洋务运动后期,“西用”范畴已从学习西方器物技艺,延伸到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而“中体”的范畴逐渐压缩至孔教道统层面,尤其清末民初,西学开始向资本主义价值观领域渗透。周学熙承继传统儒家伦理,同时接受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极力推崇西学,在实业经营与教育活动中始终贯彻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新政颁布后,他曾奉命总办山东大学堂,为学堂订立章程,要求所有功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重印《中学正宗》,编辑《西学要领》,希望既能把握正统,又能发展实学。

周学熙贯彻“中体”的原则是依托正统伦理导向,行利国利民之举。他重视学生、工徒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设伦理或修身、历史、汉文等课程。1903到1908年间,因八国联军洗劫,国库空虚,地方财政拮据,他依然利用职务之便筹措重金兴办官工场、学堂,扶持民族工商业,期望官商一体、共保利源,5年间仅对新建商办企业资助就高达2 088 520两[5]。此间官款垫助的企事业有17家,除一家不详、一家大沽船坞分厂带有军事性质外,其余15家均属培养工业人才的学堂及民生福利企业,供银高达1894152两[6]。周学熙曾自叙“综吾父子先后在直隶四十年,所办皆惠民之政”[7]。

周学熙贯彻“西用”的原则是参考国外成功经验,强调实学功效,采纳西式办学模式、管理制度、教学内容、人才与技术等。职业教育学堂建制基本采用日本模式,如高等工业学堂培植工艺人才卒业后能任教习、工师之职,与日本高等职业师范类学校相似;银元局附设图算学堂仿日本三菱造船所“厂内设塾”方式,训练中级实用人才;实习工场和北京官立第一、第二学堂工场主要采纳日本艺徒学校训练模式,培养工匠和学徒;夜课补习所则类似日本大仓商业学校“夜学专修科”,是为寒门佣工所设的在职业余教育机构;工商茶话所主要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免费科普教育活动等。教学内容除技艺传授外,重视数理化、外语、体操等现代课程。他还重金聘用外籍教习、技师,1903年,聘日本人盐田真为天津考工场艺长,次年聘日本人驹井于菟为教养局副工师。1905年聘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为高等工业学堂教务长、翻译官,中泽政太为实习工场化学工师,松长忠三郎为制造速成科实验教习,1907年聘英人德恩为机器科教习。这些外籍教习按合同约定招聘定责,聘资高出国内教师15至20倍。此外,所设工场企业均具教育培训功能,周学熙重金聘用西方工师,采购西方新机器与新技术,如启新水泥厂从创办到1932年一直聘德国、丹麦技师主持生产,京师自来水公司和耀华玻璃厂总工程师分别来自丹麦和比利时。为培养一流工艺人才,他从各学堂工场选派优秀学生、工徒赴日深造或实习,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常设专人驻日调查工艺,“1904年7月选派学生13人;1906年8月考选学生19人赴日本约定工厂实习一年”[8]。他还提议饬令各州县官吏任前或任中赴日考察,学习日本兴学办厂、制造经商的管理经验。

三、工学并举,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的训练模式

周学熙办学兴工卓有成效,一方面在于其官商身份及其强大的社会关系网,为其获得资源与推进革新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因其敢于除旧立新并掌握现代经营理念便于将世界职业教育的前沿成果,尤其日本的管理体制与先进做法引介到我国。他看到东西各国劳作学堂,凡习工艺者必兼习普通学理,而“中国学界、工界两不相涉”,以致工业颓败之势日甚一日,于是在给袁世凯的呈文中他写道“学堂为人才根本,工艺为民生至计,二者固宜并重。而讲求之道,亦属相资。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该主张意在阐明兴学育才与振兴工业的内在联系及并举并重的发展策略。在读书学理与实践操作上,他主张既习理、又习器,以数理化为基,重实用技术,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

周学熙工学并举的主张体现了一种大职业教育观的广阔视野,一方面指出策略上办学与兴工两大事业并重发展,一方面主张在管理协作及资源统筹层面借鉴日本等国的成功经验,依托政府力量,合力工、商、学各届,广泛发动社会,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工商实业的振兴。他所创办的工艺总局就是借助政府力量、激发民间办学共创职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在管理上,工艺总局担负综揽全局、统筹资源之责,仅1903年到1907年间,直隶省府厅、州、县开办的工艺局、习艺所或实习工场就达85处,均由省工艺总局进行业务指导与资金扶持,所办企事业不仅包括各类实业学堂、教育品制造所及实习工场地,还包括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劝工陈列所、劝业会场、工商研究所等组织,并创办劝业铁工场、种植园、官造纸厂等实业机构,助办民立工业学堂及织染缝纫、造胰、牙粉、玻璃等制造厂,传习指导直隶省府厅、州、县开设的工艺局(场)。在工艺总局的统筹下,以上组织或机构实行人员互通、功能互补,如学堂教习与工场匠师可以互用,场设夜课补习所多从考工场和学堂教师中选聘兼职教习,工商演说会则聘请工商、学界名流,或学堂总教习、监督或考工场艺长主讲等;在功能上,官办种植园、教育品陈列所、考工场及附设工商研究所等组织兼具教育、研究和产品推广职能;周期性演说会、展览、下乡示范及成果评定等活动负责科普教育、推广示范与巡回劝工。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利于民众增益见闻、开拓智识,为学校、工场、社会合力兴工办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借助周学熙在金融届和政界的影响力,工艺总局基本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工商实业的无缝对接及内部资源的互补整合。周学熙还在天津、北京及家乡东至举办各类慈善事业,行农林蚕桑、办学社、传习工商及医学知识,广播善举的同时,强化了实业教育经世教民的功效。

管理统筹为教育训练环节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与训练形式上,正规学堂注重试验和实习,均设实习基地或合作工场,力促理论实践相结合,如高等工业学堂以附属实习工场为实验基地,英籍教习德恩曾率机器科全体与劝业铁厂优秀工匠合作研制汽机,以倡实地练习、躬身试验之风。正规学堂外,多依托学校工场结合体实施半工半读的训练,如实习工场的工徒亦工亦学,半日听学堂教习到场授课,半日在工师指导下实际操作,师资由学堂教习兼任,技艺靠本厂匠师传授,聘日籍技师指导,并另设织染监工传习所对成人进行短期培训;图算学堂的工徒除学习基本理论外,主要由匠师传授技艺,半日在堂修课,半日入场习工;北京第一、第二小学堂工场均另设半日学堂,使工徒兼具学生性质。学堂办场、场内设塾、学校工场连为一体或校场联合等多种形式的训练模式兼具生产、培训的双重职责,既重基本理法的传授,又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不仅使岗位需求、产品制造与人才培养协调一致,且真正实现了教育生产一体化、教学做合一,辅以对工商实业成果的宣传推广,使民智大开、社会兴办实业的热情高涨,“至于津市工商各业,由此为之一振,士绅竞起,致有后来之盛焉”[9],真正实现了学堂工艺并重、共生共荣、互助相长的初衷。

四、结语

职业教育的发展维系国运兴衰,周学熙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在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功能,在中体西用的框架内,勇采各国所长,坚持为本国服务,期望发起中国式的明治维新。他倡行的工学并举大职业教育观,便于合力各界兴工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生产性、实用性及开放性特征,与读书学理的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巨大反差,效果极佳。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成为当时广受关注的模范学府,培植的工艺人才遍及津门四方;实习工场成为天津最早培养初级工艺人才的场所;图算学堂是华北机匠的摇篮;考工场夜校补习所是天津最早的业余职业学校;天津广仁女学堂开天津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棉业传习所培养了大批纺织人才;1929年创办的华新青厂职工补习学校,8年间毕业学员2 000人[10],培养了大批企业后备力量;教育品制造所1年就制造仪器教具5 000多件,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同时,周学熙在天津、北京、唐山、秦皇岛、青岛和河南卫辉等地创办、助办了各类企业,成为华北民族工业的支柱,同样“发挥‘工业母体’的功能,为全国输送了人才和技术”。[11]

周学熙一生孜孜不倦、尚公尚廉,为贫民谋生计、为社会开风气,虽因政权问题终未实现实业兴国、教育救国的梦想,但却敢于推陈出新、放眼世界,借他国经验应本国所需,其广泛的实践推动了我国北方尤其天津职业教育的勃兴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前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急需大批高端智能型制造人才,中国游客疯抢外国商品的事件不断警示我们,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已刻不容缓。周学熙的主张与实践不仅强调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也有利于我们把握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征,对树立大职业教育观,更好地发挥政府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的主导作用,以及企业和学校教育训练的主体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办学创业的热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合力创新职业教育训练模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二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11.

[2][3][9]周小鹃.周学熙传记汇编[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111,234,24.

[4]虞和平.周学熙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0.

[5][6]郝元庆.周学熙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54,53.

[7]周学熙.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M].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29.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近代天津十大实业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9.

[10]周小娟.周志俊小传[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24.

[11]程莉.近代实业家周学熙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2.

The Connotation of the VocationalEducation Thought of ZHOU Xue-xi

LIU Xiang-rong1,FU Gang-ju2
(1.The Research Centerof Higher Education,Hebei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2.The StudentA ffairsOffice,AgriculturalUniversity of Hebei,Hebei Baoding 071000,China)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people'swealth and nationalpower,ZHOUXue-xi,oneof themodern vocational educators,adopted the foreign experience bravely under the guidanceof the idea"absorbingwestern technology on thebasisof theChinese traditionalsystem",and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completesystem ofvocational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city of Tianjin,Beijing and others.He created the vocationaleducation trainingmode of"work-integrated learningand trin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ing".A llhiseffortsmadehim acareerexampleofvocationaleducation,and laid the foundation ofvocationaleducation in Tianjin,even thenorth ofChina for the richness of hiseducational thoughtand practice.

ZHOU Xue-xi;vocationaleducation thought;connotations

G71

A

1674-7356(2015)-03-0031-04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5.03.006

2015-07-02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GH132022)

刘向荣(1973-),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时间:2015-09-1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50914.1719.002.htm l

猜你喜欢
工场实业工商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手艺网+手艺工场
做企业的“技术合伙人”——访联创工场CEO及创始人刘猷韬
工商详解网络传销四大新模式
在转变执法理念中彰显工商担当
适应新常态正风肃纪提升工商形象
落实“两个责任” 构建廉政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