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茹,刘艳萌,杨玉荣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071000)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会应用到计算机,计算机已经成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现在需要培养计算机能力的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所以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对普及我国计算机教育,提高全民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掌握一种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加强借助网络与人沟通的能力,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就已经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甚至孩子在幼儿园时期也多多少少的接触了电脑,但是经济差异、城乡差异等问题,以及中、小学计算机知识普及程度不同,导致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水平不同,最终结果是在高等院校的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计算机基础个体素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在初中高中,就已经掌握了较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而有的学生则是连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都不知道,针对上述情况,不能再对所有学生按照同一个标准、同一种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和同一个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所以,就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分层分类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上仍是较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和实验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课堂知识,没有及时充分的实践机会,毕业以后很难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还要花时间重新学习,对学生在工作中的发展很不利,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考虑不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种类多,但是内容差别不大,基本只适应同一个层次、同一类学生,教材里的知识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没有针对性,这样就很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机知识,这样会减弱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对于一些同学而言,这些知识早已掌握,再次学习就没有什么兴趣了,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一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顾及不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验部分也是按照讲授课依次进行,没有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验内容,最后考试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顾及不到所有学生,导致考试成绩反映不了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最终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理解,对计算机的操作掌握不好,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上不来,影响了学习效果。
教育的根本是以学生为主,尽可能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最大化发展,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分层分类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传统的班级授课变成一种新的授课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不同的学习水平、掌握知识的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互相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互通有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分类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分班,它所涉及到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分层分类教学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法能够更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学到计算机知识,这样也可以把老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学生之间的差距也逐渐扩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学生的质量发生了变化,那么以往的教学模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起着普及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推广计算机应用的重要作用,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重要标准,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机进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计算机基础采用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到尽可能多的计算机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找工作时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力和信心,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层分类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来进行分层分类,教师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学到更多的知识,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层次、自己的类别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规律,使学生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
分层分类教学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水平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不断进步,逐步提高自身计算机应用能力。分层分类教学,可以使水平相近的同学一起学习,根据学生计算机实际水平分班上课,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最后可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分层分类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新的教学模式,许多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原因可能不是由于学生智力、能力欠缺,而是没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如果根据学生的水平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分层分类教学的思路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分为3个层次、3个类别教育。
3个层次主要是:
第一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这一个层次的培养目的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意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操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第二个层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础教育。这个层次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第三个层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这个层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让学生能初步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3个类别为:
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3类,即理工类、文管类和艺术类。
分层分类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横向进行分类,纵向进行分层”。
横向分类是指: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3类,即理工类、文管类和艺术类。要求各学科在这一层次上确定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1.理工科类以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辅以软件基础,不仅要会使用计算机,还要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
2.文管类以办公软件、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为重点。能利用计算机来表达、交流和学习。
3.艺术类以 Internet网络基础、信息检索、PhotoShop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为学习重点,学会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流。
纵向分层是指:对每一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进行筛选,分A、B、C 3个层次。
第一层次(A层次)为计算机基础层次,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网络信息的普及程度,掌握Word、Excel的基本操作。
第二层次(B层次)为教学扩展层次,在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基础、硬件基础。信息捡索与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
第三层次为(C层次)为进一步提高层次,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目标课程,新生入学后可自愿申请参加全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考试合格者(指笔试初试和上机复试均合格)或通过全国、省组织的等级考试者,即可以免修,并自动获取与该门课程相应的学分。
分层分类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好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教师上课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让大家先对分层分类教学有正确的认识,避免被分到低层次的学生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授课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层次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努力后,低层次的学生也可以和高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样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对于分层教学有一个正确认识,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从而消除自卑情绪,并增强学习积极性。
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会不断提升,在计算机分层分类教学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也要不断改进分层分类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层分类教学的授课内容,考试内容、难易度及考试结果是否科学客观,是否有参考价值,仍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分层分类教学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它的优点在于,激发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类策略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另外还要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心态上的引导,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践过程中,也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分层分类教学方法。
[1] 姜漓,李兴芬,黄振科.分专业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592-594.
[2] 祁瑞华.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2008(6):45-46.
[3] 许泽明,张耀文,任馨等.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59-62.
[4] 高珊.浅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次教学与评价体系[J].广西教育,2009(1):96-97.
[5] 刘三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及今后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4).
[6] 肖伟东,邝涛.“柔性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37-138.
[7] 张庆元,黄铮.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263-264.
[8] 卓攀.实验室辅助教学系统的探索与实践[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2(11):123.
[9] 董海芳.高校计算机实验辅助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设计[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