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军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6)
【经管探新】
皖江城市带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徐 军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6)
皖江城市带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包括中小企业集聚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承接产业转移型、营销驱动型、传统产业升级型、资源导向型等类型。近年来该产业集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未来需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视营销品牌建设、加快专业化商品市场建设、增加高级要素投入以促进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和升级能力已然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正受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皖江城市带是201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涵盖了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等8个地级市全境,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近年来,示范区内各县(市、区)凭借有利的区位条件,依托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数量,积极培育产业集聚,实施工业强县(市、区)战略,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县(市、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随着产业集群现象的不断涌现与发展,自19世纪末以来,国外学者针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马歇尔于19世纪末率先提出“外部经济理论”,他对“外部经济性”的分析为后来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随后,以韦伯、胡佛等为代表的“产业区位理论”,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等都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与效应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2-4]。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则从竞争优势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解释,并认为产业集群就是在某一特定的领域中,大量产业关联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5]。与此同时,波特还指出,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和学习模仿促使企业成本下降和生产优化,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集群有利于群内企业持续获得创新能力,集群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这是解释集群竞争优势的三个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陆续引入产业集群理论,并结合国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王缉慈教授在其著作《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中对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流派进行了系统综述,同时就国内外部分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6]。此外,我国学者盖文启以区域创新网络演进过程将集群演进阶段划分为网络形成阶段、网络成长与巩固阶段、网络逐渐根植的高级阶段等三个阶段[7]。魏守华则依据集群竞争优势的发展将集群成长分为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对集群各阶段的动力及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8]。朱华晟结合国内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情况,深入探讨了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相应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9]。
皖江城市带各县(市、区)现有产业集群120余个,产业涵盖了汽车及其零部件、新型材料、家电、服装纺织、电子、光线缆等诸多门类。程霞珍,何莎、丁家云,许成真等结合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分析了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王超、冯德连则从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的具体情况出发,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因素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对集群发展有利的对策与建议[10]。
(一)发展概况
2010年以来,在“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战略推进下,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积极把握住国内内需不断扩大和中部地区崛起的推动力度不断加强这一历史机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皖江城市带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产业门类多样的专业化生产组织格局,部分集群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产业集中度也在持续提高。如,以芜湖禾田汽车零部件公司、芜湖县永裕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芜湖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共聚集了近170家企业,2013年全年累计产值达118.5亿元;以中德机床制造、华菱西厨装备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的当涂县博望剪折机床及刀模具制造产业集群,共聚集了超过650家企业,其中刀模具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25%,剪折机床则超过了30%,为博望赢得了“中国剪板折机床第一镇” 、“中国刃模具第一镇”的美誉;仅150平方公里土地的繁昌县孙村镇上聚集了200多家服装企业,年产服装总量超过1亿件,成为“安徽服装第一镇”。此外,巢湖、桐城、天长、肥西等县(市)在工业强县的战略指导下,不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重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作用,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使集群产业链逐步延伸,经过几年建设,已形成了一批省内外有较高影响的产业集群。
(二)形成路径与机理
从产业发展的规律看,产业集群是以经济利益为枢纽的块状经济,是实现地方经济规模化、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组织的高级形态,其形成过程都有一定内在机理,深入剖析产业集群形成路径,有助于科学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结合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可以将其归纳为中小企业集聚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承接产业转移型、营销驱动型、传统产业升级型、资源导向型等类型。
1.中小企业集聚型。由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扎堆”,生产经营相同或类似的产品(服务),而这些产品(服务)的市场需求量较大且生产制造工艺相对简单,后进者通过模仿学习进入其中成本较低。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新进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进而可以使得此类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大。此类集群主要以民营小企业为主体,它们的决策有时仅从市场需求单个维度出发,导致集群的产生往往有一定的偶然性。桐城的制刷产业集群、天长的电子产业集群、繁昌孙村镇的服装纺织产业集群就是此类集群的典型代表。天长的电子产业集群的形成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一些长年在外“跑码头”的秦栏人敏锐地发现了中国电视机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他们抓准时机回乡创业,兴办了一批生产电子元器件的家庭作坊,主要生产经营一些技术简单、市场需求大的遥控器和高压包两类产品,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时至今日,在秦栏镇已聚集了1 200余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年产值超过了106亿元,产品远销至美国、日本、欧盟、中东、印度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通常是集群中的那些生产规模大、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且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可能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大企业,但它们往往会在产品细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首先体现在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会产生明显的外部效应。龙头企业存在于集群之中,客观上能够促进本地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促进群内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可以产生一定的知识技术溢出等,进而会吸引许多中小企业集聚在其周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表明,通常龙头企业的规模越大,其生产经营的外部效应就越明显。其次,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追求核心能力的形成,它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整合企业资源集中发展具有核心优势的产品,而将零部件的生产、原材料供应、物流、产品销售等业务置于外包市场。这无疑会吸引众多企业涌入当地集群承接龙头企业外包出的相关生产经营与配套业务,进而促使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共生共享等现象的形成,为促进整个集群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处于皖江城市带中的芜湖县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产业集群就是此类集群的例证。芜湖县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产业集群,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多年来,围绕着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奇瑞汽车,以芜湖禾田汽车零部件公司、芜湖县永裕汽车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化、集成化的企业为龙头企业,在芜湖县湾沚镇已集聚了170余家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企业。仅2013年这些企业就实现营业收入118.5亿元,产品批量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3.承接产业转移型。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的转移,皖江城市带正在成为承接这些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由产业转移形成的产业集群通过引进一家或数家大型外来企业,再利用这些企业对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吸引力,聚集一批相关企业,进而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当然,此类集群形成所需的前提条件是,被当地引进的企业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对其上下游关联企业在生产配套、零部件供应、销售服务等方面有巨大的需求,可以有效激励其他企业加入集群。如郎溪建平镇的箱包产业集群,2003年先是引进了锦富箱包公司,随后在锦富箱包的吸引下,又一次性引进了卡利亚等20多家箱包配件企业,直至发展到现有120多家企业聚集的箱包产业集群。肥西桃花镇2010年成为安徽省唯一的家电产业集群专业镇,通过引进美的、格力、三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吸引了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目前集群已发展到有500余家企业的规模,年营业额超过了257亿元。
4.营销驱动型。经过多年的“传、帮、带”,形成了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的销售队伍,其中部分销售人员凭借积累多年的市场经验和资金在当地创办企业,并依托本地庞大的销售队伍所拥有的贸易、销售实力,使相关产业在当地得到了持续发展。如无为高沟镇300多家电缆企业创新产品销售模式,推行了依靠全镇居民的“内部买卖制”的销售模式。全镇目前了一支拥有4 000余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占到当地电缆行业从业人员的1/3。强大的销售能力使当地电缆产品远销海内外多个地区。此外,庞大的销售队伍和网络客观上更为当地企业和市场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成为电缆企业产品更新、结构调整的“情报员”。目前高沟镇1 000余种产品,有的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有的是为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调整的结果。巢湖市槐林镇渔网产业集群重视营销队伍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营销网络,极大地促进了渔网产业集群的发展。当地4 000多名营销人员,依靠庞大的营销网络,根据各地市场的需求,设计、生产了数百种产品,涵盖了用于水塘、沟渠的小网和用于大江深海的拖网,形成了以需定产、产需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日益壮大的营销网络使渔网产品占到国内渔网市场总销量的近30%。他们在东南亚、欧洲、北美、非洲的60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销售网络,槐林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渔网第一镇”。
5.传统产业升级型。由传统产业升级而形成的产业集群,通常是指在本地拥有相当长发展历史的优势产业,借助民营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产业集群。如当涂博望的刀模具制造产业集群,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地所从事的剪刀、菜刀生产。如今的博望刀模具制造,借助民营经济发展形成的有力支撑,年产值已达210亿元。此外,巢湖市中垾锚链及机械加工产业集群也具有类似的属性。作为玉米之乡的中垾镇,南濒巢湖,其锚链生产制造由早期的“铁匠铺子”手工锻造民用小链条开始。历经数10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兴起与发展,中垾锚链及机械加工产业集群现已拥有80多家企业,年营业收入近17亿元。其产品包括锚链、航标、除尘、输送四大系列300多个品种2 000多种规格,畅销全国。其中航标浮桶产品已占全国市场的70﹪份额,部分产品还实现了向东南亚一些国家出口,成为全国最大的乡镇锚链工业基地。
6.资源导向型。在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大量企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在当地形成空间上集聚,并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如繁昌县荻港镇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聚集了近百家水泥建材生产制造企业,年产建材石料1 000 余万吨、水泥及水泥熟料650 余万吨,成为全国水泥第一镇。与此类似,青阳县丁桥镇与古铜都铜陵毗邻,在铜产业发展中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当地铜产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扩大产品品种的基础上,丁桥镇不断改善产品质量,促进集群规模扩大,逐渐形成了一条从冶铸、加工、电线电缆到铜制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一)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亿元以上规模企业十分少见,许多企业生产管理方式落后,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及专业化程度较低。首先,企业资本实力较弱,融资能力不强,使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用于自主创新,严重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无为县电缆产业集群为例,集群内部企业虽有一定的科研投入,但企业科技机构及科技人员数量总体偏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有安徽华菱电缆集团等极少数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不到。其次,由于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有相当一部分位于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当地政府在社会治理、法律执行等方面能力不强,知识产权在集群内部缺乏有效保护,集群内盗用或模仿的现象严重,使有自主创新意愿的企业因知识维护成本过高而纷纷选择放弃,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持续低下最终导致集群整体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再次,政府对行业共性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以及其他配套服务(如产品检测等)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亦是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集群内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目标市场同质化严重
安徽省与周边江苏、浙江等省市相比,在发展环境、发展水平、财政实力等方面相对偏弱,现有产业同构性明显,产品同质化严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雷同化程度较高,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皖江城市带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参与市场竞争,其比较优势仍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及土地资源,由于在技术创新、生产设计、经营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能力欠缺,企业产品大多处于“低规格、同质化”的状态,进而导致了众多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中低端目标市场上过渡集中,群内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
(三)专业化商品市场发展滞后,社会化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
实践证明,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市场的支撑。当前,皖江城市带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只有少数集群建设形成了与之配套的专业化商品市场,如天长市电子市场、铜陵铜材市场、芜湖县汽车市场等。绝大数集群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能够较好地实现工贸互动、工贸互进的区域性专业市场,使得当地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易集中,阻碍了本地产业集聚度的持续提高。此外,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许多县(市、区)针对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缺少科学合理的远期规划。他们仅注重鼓励扶持核心产业本身的发展,致使集群内部公共产品(服务)供给不足,融资担保服务、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产品检测服务、管理咨询及人才培训等社会化、专业化外部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当前制约皖江城市带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普遍问题。
(四)人才和环保方面的压力
高技能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当前安徽省虽为国内劳动力资源大省,但所拥有的高技能人才资源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失衡,高素质人才的普遍缺乏已成为制约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瓶颈”。
在国内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和相关标准越来越严格,这对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和发展当地产业集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协调产业发展和拒绝引进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加大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与带动作用
在产业集群的各个阶段,依靠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等业务要素,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构成了产业集群演化的主要驱动力[11]。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在全球价值链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迫切需要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利用其自身在市场中的影响力,缓冲集群发展升级过程中的风险。当地政府应对在资本、技术、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良好基础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对供应链上的相关配套企业重组、整合逐步做大做强,不断改善集群结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融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利用集群的网络联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促进产业集群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引领带动整个集群的发展升级,促进当地产业集群的集约化发展,逐步提高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条件,进一步改善当地软、硬件投资环境,增强产业发展的配套能力,选择行业内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与集群中的大企业分工协作,逐步建立起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生产、供应、销售、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协作关系,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小企业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系统,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二)重视营销、品牌建设
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较明显,企业目标市场相对集中,群内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竞相压价的情况屡见不鲜。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不仅是行业组织协调管理功能的不到位,而且更关键的是诸多企业的营销建设与市场规划的不科学。为此,企业在确定目标市场过程中应重视市场调研环节,加大市场调研力度,通过专业化市场咨询,创新市场策略,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目标市场,以规避由于过度竞争而形成的潜在市场风险。此外,国内外一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发展会产生规模效应,对集群品牌的形成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而区域品牌一旦形成,便可在与市场互动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产生单个企业难以具备的整体影响力[12]。当地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对外塑造、推广集群品牌。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应注重凝聚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的特色要素,注重培育区域品牌,积极制定、实施区域品牌营销与推广,使集群内企业能够分享品牌收益。此外,在政府引导和中介组织的协调促进下,鼓励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自由合作,促进企业间营销联盟的建立,实现营销资源的共享,亦是当前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策略。
(三)加快专业化商品市场建设,逐步完善社会化配套服务体系
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早,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其中建设、完善一批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专业化商品市场是其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经验。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升级应积极借鉴发达地区专业化商品市场建设经验,鼓励多元化投资,重点打造一批市场型产业集聚区,培育形成区域性、全国性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不断发挥区域性专业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使工贸互动发展局面逐步显现。政府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不断增强专业化商品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当地产业、产品与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实现生产与商贸流通之间的良性互动。如位于岳西县境内的头陀镇,利用地处岳西、霍山、舒城三个茶叶主产区的地理条件,在当地政府积极扶持下,围绕茶叶生产加工,逐步发展形成了链接北京、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茶叶交易市场,为当地的茶叶产业发展和居民创收致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当地政府不断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围绕本地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技术创新、产品检测、商务物流、人力资源服务等公共需求领域,逐步完善本地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集群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四)加大高级要素投入,支撑产业集群发展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企业人才结构。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发展基础相对较弱,地处县、区甚至乡镇的企业,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较差,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导致其在人才资源竞争上与大城市企业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很难吸引技术型人才在此就业、创业,致使集群企业发展缺少技术人才的支撑。人力资源是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要素,企业应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权模式创新,面向市场招贤纳士,改善人才短缺的局面。同时,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尽快建立完善一套人才培养机制,让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以在职进修、挂职锻炼等形式“走出去”,不断拓展企业员工的知识面和经营理念,逐步打造一支学习型和创新型人才队伍。此外,政府和行业组织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服务职能,为当地企业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牵线搭桥,协助企业利用企业顾问、设立专家工作站等形式聘请各类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管理咨询。
2.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皖江城市带县域产业集群许多都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仍是以低廉的生产成本为比较优势,然而随着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环境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竞争优势将会被逐渐削弱。因此,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足的发展。企业应积极参与、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稳步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对于达到一定规模且基本较强资本实力的企业,利用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一是可以以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为突破,推动企业整体研发水平;二是设立企业创新基金,用于保证企业在技术研发、工艺改进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断注入创新的活力。
此外,当地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协同集群成员建立完善向集群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支持的各类集群公共服务机构和代理机构,如研究中心、技术孵化器等。通过建立、发展技术共通、知识共享平台,以解决和协调集群企业共同面临的组织和技术问题。
[1]马歇尔.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79-280.
[2]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9-120.
[3]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48-149.
[4]Perroux F.Note Sur la Notion De ‘ple de Croissance’[J].Economique Appliquée,1955,(8) :307-320.
[5]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 :77-90.
[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0-179.
[7]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45.
[8]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7-34.
[9]朱华晟.地方产业集群战略中的政府功能——以浙江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0):35-39.
[10]王超,冯德连.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发展的“钻石模型”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2,(10):33-37.
[11] Ahokangas P.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Fast-growing Regional Cluster[J].New England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1999,(2):19-26.
[12]徐军,冯德连.全球价值链下皖江城市带专业镇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5):15-22.
Development of County Manufactory Industrial Clusters in Wanjiang Urban Belt
XU Jun
(SchoolofInternationalTrade,Wuh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Wuhu241006,China)
County manufactory industrial clusters in Wanjiang urban belt include the following types: small and mediate firms agglomerating, leading enterprises driving, industrial transferring, marketing driven, traditional industry upgrading, resources guiding, etc.They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but are still facing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ing of innovation ability, low added value of products, talents shortage and so 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y manufactory industrial clusters,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more support to leading enterprises,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brand image, increase the speed of commodities market’s establishment, and invest more on advanced productive elements
Wangjiang urban belt; country economics; industrial cluster
2015-02-02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 (2013SQRW149ZD)
徐军(1981— ),男,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研究。
10.15926/j.cnki.hkdsk.2015.03.016
F127.54
:A
:1672-3910(2015)03-00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