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落第诗中的送别情
程瑞丽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 汉中72300)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落第诗作为科考之后的副产品,在全唐诗中比重很大。在唐代落第诗中,有相当数量是诗人赠送给即将与之分别的落第者的,不但表达与之分别的离愁别绪,友情的真挚可贵,也同时流露出作者自身命运的痕迹,更表达作者对友人落第命运的同情、安慰,或是劝勉、激励,以及为落第者受不平待遇提出的质疑、谴责等一系列复杂的送别之情。
关键词:唐代;落第诗;送别之情
作者简介:程瑞丽,在读硕士,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2013年校级研究生创新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2-0129-3
中图分类号:I206.4
落第诗,顾名思义,是科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之后的一类诗歌。唐代士子对于功名的热情是空前的,他们顺应时代潮流,追求仕途的显赫,希望自己在朝堂中有所作为,而参加科考就是实现其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科举考试取士原则不看出身贵贱,家境贫寒、身份卑微的庶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因此,整个唐代的士子对于科举考试呈现出巨大的热情。《新唐书》记载,每年的科举考试之时,“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1]场面很是壮观。但是,激烈的竞争,录取名额的有限,让士子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面对僧多粥少的尴尬,绝大多数士子的登第梦想会被现实击碎,以致“没齿而不登者重”。这样,落第士子们的失意、自卑、痛苦、绝望情绪就需要有所发泄,落第诗便是很好的渠道。落第诗分为自题和赠人,自题的落第诗既是落第者排遣苦闷、抒发抑郁不得志的方式,亦是落第者籍诗以名志,表达自己愈挫愈勇的信念;赠人的落第送别诗是诗人赠送落第者所写,通常用在离别的场合,“由于过去交通所限,又由于当时的干谒风气,落第之后的送别诗也就大量产生了”,[2]落第者告友回乡或是出京漫游,友人往往作诗相赠,既是相送,亦是相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落第送别诗不仅充满离别的不舍与哀愁,也包含了诗人对落第友人更多其他复杂的送别之情。
一心有凄凄
科举士子久困场屋,为考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他们把获得荣耀和利禄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科举考试之中。当这些希望随着放榜之日的破灭,落第者所受的痛苦往往是刻骨铭心,椎心泣血。很多士子落第后,痛苦绝望,心灰意冷。目睹落第者在科举中所受的伤痛,落第送别诗时常表达诗人对落第者命运的同情,怜惜,“以同情的笔调劝慰举子,希望他们修志增艺,语气温润和婉,下笔中正闳达”,[3]以此帮助落第友人缓解落羽的痛苦,又安慰他们千疮百孔的受伤的心。如王维的《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其中有云: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4]
全诗以一“怜”字开头,道出了无尽的同情之意。丘为落第之时,正值柳枝嫩绿,阳光明媚的新春。伤心人面对满目大好的春景不免倍觉神伤。而丘为屡试不第,如今又面临着盘资耗尽,两鬓白发的窘困,其遭遇更让诗人唏嘘不已。新春伊始,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意也分外强烈了。刘长卿的《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云:
南客情归乡梦频,东门怅别柳条新。殷勤斗酒城阴暮,荡漾孤舟楚水春。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怜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泪满巾。[4]
诗中充满离别的不舍与悲伤,而这种悲伤,更多的是来自作者对友人命运的担忧。友人落第归乡,一人独自乘舟,孤苦无依,诗人怅然而立,“怜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泪满巾”,想到友人落第的现实,仕途的多舛,不禁悲从中来,泪满衣衫。全诗通篇感情真挚,笔笔含情,让人读来不觉为之哀婉叹息。
有时候诗人也是落第者,相同的经历,相似的心境,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更能让作者心有戚戚,理解并同情落第者的感受,如:
俱为落第年,相识落花前。酒泻两三盏,诗吟十数篇。行岐逢寒雨,嘶马上津船。树影高堂下,回时应有蝉。[4](贾岛《送康秀才》)
天涯长恋亲,阙下独伤春。拟住还求己,须归不为身。临岐仍犯雪,挂席始离尘。共泣东风别,同为沧海人。[4](李频《送友人下第归安宛陵》)
离别之时,感到友人此行肯定旅途艰难,诗人在牵挂友人命运的同时,也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共同经历的失意和挫折,使作者对友人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体会落第的切肤之痛,因而有更多相同的情感和话题交流。
二感士不遇
唐代科举号称以真才实学为据公正取士,然而,真实的情况不仅仅取决于士子文才的优劣和努力的程度,科场得失的其他因素很多,其中荐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唐代的科举制还留有荐举制的痕迹,应试举子靠行卷博取公卿权贵的推荐和延誉,这对士子能否及第有很大作用,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5]然而,大多数科举士子出身贫困,门第甚微,根本没有机会遇到赏识自己的知音,因此,即使才学优异也常常难以登第。不平则鸣,屈则欲申,诗人把落第者的不平和委屈看在眼里,在落第送别诗里,诗人经常会表达对士子知音稀少、无人援引的悲哀,以及怀才不遇、科考不公的愤慨。如钱起的《送邬三落第还乡》云:
郢客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关中新月对离尊,江山残花待归客。名宦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招贤会有时。[4]
对于友人的才华,作者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然而智高才茂却惜无知音,以致怀才不遇,屡试不第。一句“名宦无媒自古迟”,饱含了对友人纵有绝世之才却因无人荐引而名落孙山的委屈和无耐。
有时统治阶层取士的不公,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让一些才华横溢的士子在科考中被埋没。在落第送别诗中,作者除了表达对友人无人赏识、无人援引的悲愤不平外,更有直接对科举种种弊端的批判和指责,如贾岛的《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曲言恶者谁,悦耳如弹丝。直言好者谁,刺耳如长锥。沈生才俊秀,心肠无邪欺。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毁出疾夫口,腾入礼部闱。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东归家室远,掉辔时参差。浙云近吴见,汴柳接楚垂。明年春光别,回首不复疑。[4]
诗人对友人才能、品德都十分推崇,友人的落第不是耻辱,相反,那些不识贤才,不能公平择士的主考官才是真正应该感到耻辱,“耻”中寓愤,对于贤才志士遭弃的黑暗政治现实表示了愤慨。曹邺的《送厉图南下第归澧州》诗云:“送君自多感,不是缘下第,君看山上草,尽有干云势。结根既不然,何必更掩袂。澧水鲈鱼贱,荆门杨柳细。”[4]对于友人的榜上无名,作者有悲伤,有劝慰,但更多的是不平,是愤慨。权贵子弟即使才智平平却能倚势登科,友人纵怀才抱玉也因出身寒门而无缘登第,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落第者怀才不遇的不平和无奈,以及对科举取士不公的怨愤和批判。
三激励劝勉
由于及第名额的有限,科场得失的偶然,及科举制度的弊端等诸多原因,许多士子屡屡遭受落第的辛酸和尴尬,身心俱伤,苦不堪言。因此,在落第者经历多次打击和磨难后,会对一直苦苦追求的科举目标产生动摇,怀疑自己才华有限,无登第的命运,以至停到了人生的分叉口,灰心失望,茫然无措。当看到友人辗转徘徊于科举考试的路口,停滞不前,甚至想打道回府时,诗人认为科举依然是士子出人头地,步入仕途的最佳道路,鼓励友人总有一天会皇榜高中,状元及第。因此,面对离别友人的失意绝望,诗人积极鼓励落第者重塑平步青云的信念,坚定及第成名的信心,继续科举考试的道路。如杜荀鹤的《送吴蜕下第入蜀》诗云:
下第言之蜀,那愁举别杯。难兄方在幕,上相复怜才。鸟径盘春霭,龙湫发夜雷。临邛无久恋,高桂待君回。[4]
诗中虽有友人分别的离愁别绪,但更多的是对友人的鼓励和支持,作者希望友人不要心灰意冷,轻言放弃,不要被挫折压倒,振作精神,相信友人的才华不会被遮掩,想念怀才终有登第时。又如岑参的《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
正月今欲半,陆浑花未开,出关见青草,春色正东来。夫子且归去,明时方爱才。还须及秋赋,莫即隐嵩莱。[4]
初春时节,陆浑花虽未开,但满目的春色已无法遮掩,透过嫩绿的碧草传达生机盎然的春意。虽是送别,但全诗不见离别的感伤,却充满美好的前景和无限希望。作者鼓励友人不弃功名,力争走上仕途,实现理想,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积极入世的坚定信念。
只有科举登第,士子才能实现以仕荣亲,光耀门楣的夙愿,才能无愧十年寒窗的艰辛。为了帮助落第友人从失败的泥潭中走出来,作者时常激励友人我们生活在“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4](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的时代,只要有“文战偶未胜,无令移壮心”[4](方干《送喻坦之下第还江东》)的坚定信念,和“勿叹今不第,似君殊未迟”[4](岑参《送严维下第还东东》)的乐观精神,就一定会有“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招贤会有时”[4](钱起《送邬三落第还乡》)的一举登第和“莫羡长安占春者,明年始见故园花”[4](曹邺《关试前送进士姚潜下第归江南》的蟾宫折桂。
四劝士归隐
在中国的历史中,归隐的传统源远流长。科举士子久经科举考试的磨砺,以及屡试不第的打击,在久经挫折后,对封建科举的种种弊端和社会黑暗了然于心,落第者身心俱疲,理想破灭,会希望通过移情山水,归隐田园来抚慰心灵的创伤。诗人在送别落第士子时,对这种想法积极认同,力劝落第士子纵情山水,归隐田园,远离政治与仕途的道路,通过情志的转移获得心灵的安宁,实现痛苦的超脱,以慰藉那因久困名场而伤痛累累的身心。如岑参的《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一诗云:
看君尚少年,不第莫凄然。可即疲献赋,山村归种田。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长鞭。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4]
诗人的离别中,没有一般送别诗中的不舍,也没有为友人落第命运的哀叹或是痛惜,反而规劝友人即使考场失败,亦不必悲痛惆怅,怡情山水,纵情诗酒,不失为人生的另一种乐趣和享受。而诗人即使已经上第,面对落第的友人时,也会劝慰友人归隐,如李端的《送卫雄下第归同州》:
不才先上第,词客却空还。边地行人少,平芜尽日闲。一蝉陂树里,众火陇云间。羡汝归茅屋,书窗见远山。[4]
一开始诗人就谦虚地称“不才先上第,词客却空还”,诗人虽上第,却说“羡汝归茅屋,书窗见远山”。对友人的安慰,虽不乏客套之意,,却也表明了作者希望友人放弃科场,隐居山野。作为上第者,也许作者更能了解科举考试其中的艰辛和不为人知的黑暗,因此作者希望友人能够在清净安逸的田园之中度过,而不是继续为科举考试奔波。王维的《送孟六归襄阳》也写到:“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4]在作者看来,衣食无忧、饮酒赋诗的田园隐逸生活更能安抚落第者受伤的心灵,诗人极力奉劝友人放弃科考,充分享受隐逸生活的安乐。“片云归海暮,流水背城闲。余亦依嵩颖,松花深闭关”[4](李益《送同落第者东归》)表现出作者希望落第友人像自己一样退隐田林,寻求心灵的安宁。
唐代落第诗不仅拓宽了唐诗的题材,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而且反映了当时的士风民俗,展示了士人真实的生存状态。[6]落第士子黯然而行,友人在为其送行时,往往以诗相赠,这些落第送别诗,不但表达诗人一系列复杂的送别情,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展示出士子们在科场上的遭遇,记录其科场生活和心态,对于后人了解唐代士子的生活、深化对科举制度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5: 5636.
[2]李德斌.士子的失志情怀与唐代落第诗[J].名作欣赏,2007(12).
[3]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27.
[4][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 1999:卷126,卷151,卷573,卷588,卷236,卷571,卷592,卷691,卷200,卷125,卷648,卷201,卷236,卷592,卷200,卷285,卷126,卷283.
[5]李精一.唐代落第诗所反映的士人情感特质[J].学术交流, 2005(6).
[6]吕改梅.唐代落第诗论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Farewell Affection Revealed in the Poems Described the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the Tang Dynasty
Cheng Ruili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China)
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history . The poems described the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s a by-produc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have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poetic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Tang poems on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re are a number of poems expressed parting feelings of sadness and sincere friendship, which revealed the fate of themselves. And some indicated the compassion, exhortation, motivation, as well as the doubt.
Key words: the Tang dynasty;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farewell feeling
Class No.: I206.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