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琳
(甘肃省医药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
中专语文教学功能与方法的探讨
钱晓琳
(甘肃省医药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
中专语文课程对中专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很有帮助。笔者结合个人对实际工作的反思与总结,就中专语文教学功能及教学方法与途径进行简述,以期为提高中专生综合素质提供有益借鉴。
中专;语文;教学功能;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现状,传统中专教育的教育方向与定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中专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体现自身特色。语文作为中专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本特点。在中专教育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中专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与服务性功能,对于提高中专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起到关键作用。
1.1 德育功能
语文是传承我国文明的重要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渗透德育,培养其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工具,是塑造其灵魂的主要途径。中专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地进行理想主义教育。我国中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对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培养。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严谨而富有开导性与感染力的讲解,要与学生的思维合拍,让其领悟每篇课文的意旨所在,从而对其起到正确的思想导向作用。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如《纪念刘和珍君》的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习过其作品,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通过对其生平突出事迹的共同回忆,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目的,清晰地认识到他一生以唤醒国民、拯救祖国为己任。这篇课文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历经的坎坷,以及炎黄子孙的爱国之心和永不泯灭的赤诚。通过学习,学生走进历史,以史为鉴,磨砺和坚定其走向社会的人生信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作出贡献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
第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中专生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大多数中专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接受的信息广泛,但缺乏生活阅历,容易偏听误信。中专语文教学应注重思想性,如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柯茂林的《一滴泪落下需要多长时间》、沙叶新的《“入世”与诚信》等课文,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进行相关的人生阅历感知与正确人生观的确立,为其在思想上进一步成熟奠定较坚实的基础,在步入社会、职场时,具有一定的认识、鉴别能力。作为教师,重在准确、深入地把握文章主旨,引导、点拨学生理解认识,潜移默化,使其达到不同层次的感知。中专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对经典文章的解读向中专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师说》阐明了尊师重教的意义,教育事业的兴旺事关民族素质,且强有力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风尚;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与父亲建立和谐的关系,增强其孝亲敬亲意识。同时,这种爱的教育也有利于中专生步入职场后,学会爱人,懂得感恩。
第三,语文教学有助于中专生文明礼仪的养成。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礼仪礼节。《论语·季氏》云:“不学礼,无以立。”先哲视礼仪修养为立身处世的前提,“礼”是古代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政治活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不懂礼仪、不讲礼貌、言语粗俗等现象十分突出。中专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道德文化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在阅读、欣赏经典名篇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明、礼貌、得体的语言行为有利于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反之,粗俗、鄙陋、不当的言行让人厌恶,不利于交际活动继续发展。同时,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帮助中专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其认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且反思自身行为,在生活中严格规范自身行为。
1.2 服务性功能
中专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一方面要提高中专生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增强其毕业后就业和创业能力。因此,中专语文教材选择要注重职教特色,即以就业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重视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还应加强人文性教育,加强职业活动中必备的精神品质与社会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授教材,加强学生现代文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将来不同岗位工作的需要。这样不仅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对提升其生活品味也具有重要意义[1]。语文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实用性很强。中专生毕业后一般都会选择就业,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帮助其掌握必要的语言沟通技巧、应用文写作等入职技能。
2.1 打开学生情感之窗
现代教育提倡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情感修养的重要学科。大部分中专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不敢说、不会写,对语文学习有抵触情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为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设置问题或导语来开篇引题。学生的学习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思考,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整堂课的语言组织、问题设计、情景布置、板书设计等,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其面部表情、声调、手势甚至目光要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主动进入语文学习中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还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讲述文学小常识、节假日的来历、文学典故等,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此外,教师还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便于沟通的师生关系。针对语文诗词教学,可通过品析古人的优美诗词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诗词的学习也能够加强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2]。每一篇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典,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情感的集合,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启迪。
2.2 授之以渔,授之于趣
中专生大多基础较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会觉得即使很用心地教学,学生也没有明显进步,教学效率较低。针对此情况,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3]。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内、课外大声朗读课文,这对于领会课文主旨、感悟作者写作情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且简便易行。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琢磨字里行间细致的情感诉说,也在朗读中抓住文眼,掌握文章主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教给他们具体的知识。其次,语文教学不能一味追求高雅深邃,要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教师设计教学应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在语言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欣赏经典名篇与配乐诗朗诵,使其体会语言独特的魅力与美感,调动其学习自主性,让他们有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2.3 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体现语文学科价值的关键,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对其学习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4],而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影响着中专生的就业与发展,在其今后的工作中,处理事务、建立关系、联系工作、洽谈业务,都需要这些职业技能。例如,听说读写能力较高,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技能,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首先,语言表达要连贯、清晰、简明,有条不紊,语速要适中,认真耐心地聆听学生回答,并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补充,特别是对其新颖的观点要加以赞赏,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其次,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性语言,其中融入了教师的语言风格,教师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努力提高自身语言的规范性,做到教学语言准确、精炼,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口头语言的无穷魅力,进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锻炼,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和服务性功能,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中专生综合素质,增强其对当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1]张蕾.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策略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9):78-80.
[2]姜太荣.浅谈中专语文教学[J].职业,2009(9):80.
[3]陈梅.中专语文教学的“四个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4(9):3-5.
[4]赵乐人.素质教育与中专语文教学[J].镇江师专学报,2000(1):8-10.
G420
B
1671-1246(2015)09-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