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宋继昌
(1.青海海东市乐都区蹍伯镇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810700;2.青海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
青海东部农业区位于北纬35°~38°,东经100°~103°。海拔2 500~3 000 m的浅山和脑山生态区夏季气候冷凉、冬季漫长严寒,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夏季栽培的露地大白菜产量高、品质优、商品性好,天然无污染,深受消费者青睐,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但近年来,因对大白菜黑腐病和褐腐病识别不清,导致防治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露地大白菜的产量与品质。现将两种病害的识别方法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大白菜黑腐病又名“半边瘫”,是大白菜的主要病害,也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幼苗染病,子叶呈水浸状,根髓部变黑,幼苗枯死。成株期从叶片边缘出现病变,逐渐向内扩展,形成“V”字形黄褐色枯斑,病斑周围淡黄色。病斑内网状叶脉变为褐色或黑色。病斑扩大,造成叶片局部或大部分腐烂枯死。叶柄发病,病原菌沿维管束向上发展,可形成褐色干腐,叶片倒向一侧。
病原为甘蓝黑腐黄单胞菌甘蓝黑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pv.campestris(Pammel)Dowson。
病原主要随种子和田间病株残体越冬,也可在采种株或冬菜上越冬。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带菌种子可以通过引种传播到无病区。带菌种子播下后,病菌从幼苗子叶边缘的水孔和气孔侵入,导致发病。病原菌可在田间病残体上存活l a左右。随病残体越冬的病原菌,春季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由叶缘的水孔、叶片的伤口侵入。病菌生长适温为27~30℃,高温高湿、多雨、重露有利于黑腐病发生,暴风雨后往往大发生;连作、积水地块、施用未腐熟农家肥以及害虫严重发生等情况下,发病重。
①种子消毒 播前用50℃热水浸种25~30 min,或用种子质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②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与非寄主作物如豆类、葫芦科、茄科蔬菜等进行2~3 a轮作,避免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秋后深翻晒垡,施用腐熟农家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及时防虫,减少传菌介体;合理灌水,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
③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供选用的药剂有77%可杀得 (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1∶1∶(250~300)波尔多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900~1 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每7~10 d喷l次,共喷2~3次。药剂交替施用,效果更好。
褐腐病是大白菜的一种主要病害,部分地区又称“茎基腐病”,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叶柄基部,引起基部腐烂。在大白菜叶柄外侧接近地面菜帮上,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椭圆形凹陷斑,边缘不明显,大小不一,后期略微开裂。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褐色至黄褐色蛛丝状菌丝及菌核,严重时叶柄基部逐渐腐烂,或病叶发黄脱落,病株萎蔫,生长迟缓。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原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从根部的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发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其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4℃左右,42℃以上、13℃以下生长不利。在田间可通过雨水、灌溉水、农具及带菌肥料传播。
栽培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栽植过深、菜地经常积水或湿度大时易发病;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发病重。
①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合理密植、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摘除近地面病叶携出田外深埋或销毁、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②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30%苯甲·丙环乳油3 000~3 500倍液、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68.75%噁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0%灭锈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5 d喷雾l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