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2015-03-17 10:51柳雄元罗丽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量词形容词用法

柳雄元,罗丽

(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6;2.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寻常”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柳雄元1,罗丽2

(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6;2.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寻常”是由联合短语词汇化而成的复合词,它的演变轨迹是:量词性联合短语>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形容词。“寻”和“常”在先秦两汉时期连用表示空间范围的量词性联合短语。到了魏晋时期,“寻”产生形容词用法,与形容词“常”一起组合使用成为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发展到唐宋时期,“寻常”完成由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向复合形容词演变的过程,后经元明清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寻常;词汇化;轨迹;动因

“词汇化”是董秀芳在其专著《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中提出的,具体指“原来非词的语言形式在历史发展中变为词的过程。”[1]它包括短语的词汇化、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等,其中短语的词汇化是词汇化过程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寻常”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解释为:<形>“平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寻常”已经由最初表示空间的量词性联合短语,演变成表示时间频率的形容词。经过深入考察分析,“寻常”并不是直接由量词性联合短语直接演变为形容词,而是经历过形容词性联合短语这一中间过程才完成演变。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着一批类似由最初的量词性联合短语演变而来的双音节词,如“篇章”“分文”“丝毫”“分寸”等。“这些量词短语曾经用来表示事物的集合计量,后来在形式上逐渐固化,在语义上趋向专门化,实现了从非词到词的词汇化转变。”[2]

一 “寻常”的词汇化轨迹

“寻常”的词汇化得益于“寻”和“常”单个词义项的演变,“寻”和“常”在古汉语系统中频繁地使用,用法变得更加丰富。从魏晋六朝开始,“寻”出现作形容词情况,进而与可单作形容词的“常”并列使用,从量词性联合短语转变为形容词性联合短语,意义逐渐虚化。后来经过凝结、固化,形容词性联合短语最终演化成形容词。

1.“寻常”连用作量词性联合短语时期。

根据文献查阅,“寻常”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被人们连用作量词性联合短语,一直延续到汉代。

在这一时期,“寻”主要用作动词和量词,在《左传》《国语》中分别出现40次、13次,用作动词分别是40次、10次,而用作量词分别是0次、3次。“寻”在先秦时期常用作动词,一般较少使用表示“找某物”,而是常与“盟”组合,表示“找人结盟”或者“重温旧盟约”。这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种势力四处“寻盟”的社会现实。

“常”在先秦时期的用法已经比较丰富,主要用作副词和形容词,在《楚辞》《礼记》中分别出现7次、31次,用作副词的次数分别是5次、14次,而用作形容词的次数分别是2次、17次。

“寻”“常”作为一组常见的长度单位,在联合使用中,二者之间的实际意义差别淡化,共同表示一定的空间范围。汉代之前的历史典籍中包含“寻常”的语料共24次,均表示空间范围。如:

(1)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鳅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庄子》)

(2)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韩非子》)

例(1)中“寻常”用来修饰、限定“沟”,另外根据“巨鱼无所还其体”,在该例中并列使用表示为一种主观上“较小”的范围。例(2)上句中“扶寸”与“寻常”的对应关系,“寻常”作为一个量词性联合短语,并不是履行长度单位的职能,而是表示一个可以用“寻常”借代的空间范围。

2.量词性联合短语与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并行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寻常”词汇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寻”除了用作量词、动词外,产生了新的用法——形容词。在《颜氏家训》《世说新语》中出现分别是9次、15次,用作形容词分别是2次、2次。形容词是“寻”在表示“长度短”的基础上,作为常用单位,衍生出表“平常”义项,其语义从具体的长度认知域变为抽象的认知域。

“寻”具有了单独作形容词的用法后,它与“常”并列成为形容词性联合短语表示“平常、普通”的意思,最早见于《晋书》中“此盖员动之用舍,非寻常之所宝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寻常”已经隐含了“平常”的意思。于是,呈现了“寻常”作量词性联合短语与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共存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更多的还是作量词性联合短语表示空间范围。如:

(3)“夫寻常咫尺之近理,人间取舍之细事,沈浮过于金羽,皂白分于粉墨,而抱惑之士,犹多不辩焉。”(《抱朴子》)

(4)“且沧、瀛大水,千里无烟,复欲使汾、晋之间,横尸暴骨,苟贪寻常之地,涂炭疲弊之人,窃为君不取。”(《北史》)

以上语料均引自魏晋六朝时期历史典籍,“寻”和“常”并列在魏晋六朝时期不论是作量词性联合短语还是形容词性联合短语,都只是两个词在句法平面上依据语法结构规则临时组合而成的短语,还不是一个结构凝固、意义特殊的复合词。

3.“寻常”作形容词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寻常”作量词性联合短语的情况消失,作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发展成为表示“平常”意义的复合形容词,并且得到广泛使用。在这一时期,“寻”主要用作动词和形容词,作量词的用法减少。“寻”在《北梦锁言》《长生殿》《梁启超文集》中分别出现20次、13次、15次,用作动词分别是9次、13次、5次,而用作形容词分别是11次、0次、10次。

“常”在唐宋时期不再单独作量词,“常”用作量词的现象也逐渐消失,主要用作副词表示“经常”,名词表示“纲常、规律”和形容词表示“平常”。“常”在《箧中集》《礼记》中分别出现7次、31次,用作副词的次数分别是5次、14次,而用作形容词的次数分别是2次、17次。

正是由于“寻”和“常”单作量词的用法消失,而主要用作形容词和动词,于是,“寻常”作量词性联合短语的情况也逐渐消失。随着“寻”“常”的形容词用法的普遍,加上两个词长期的并列使用,它们的位置先后顺序的固定,特别是它们表示“平常”意义用法的普遍,所以,逐渐从形容词性联合短语演变为复合形容词。如:

(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唐诗》)

(6)“司空见惯,应谓寻常。”(《东坡文集》)

(7)“我也寻常听见惯。”(《全宋词》)

以上“寻常”均表示“平常”的意思,演变成一个复合形容词时,不仅结构、语义发生了变化,而且语法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元明清时期,“寻常”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用法,在文献记载中得以大量使用表示“平常”意义,这一时期语料库中,“寻常”多达221条,均作形容词。如:

(8)“此不是个寻常之盗,必要查他出来。”(《二刻拍案惊奇》)

(9)“那日大妗子、杨姑娘都在这里,月娘摆茶与他吃,菜蔬点心摆了一大桌子,比寻常分外不同。”(《金瓶梅》)

(10)“那也不必管他,寻常也好,异常也好,只是这桌菜怎样销法呢?”(《老残游记》)

以上例子中,“寻常”已经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基本一致,表示“普通、平常”的意思,完成了“寻常”从量词性联合短语向形容词转变的过程。

二 “寻常”词汇化的演变原因

“寻常”由最初的量词性联合短语逐渐演变为形容词性联合短语,最后降格为形容词,这一词汇化现象并非凭空产生的,它不仅有着与所有短语降格成词的相同规律,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原因。

1.组块的心理过程。

短语词汇化是由短语结构向词汇层面单位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人类组块心理的影响。人脑依赖短时记忆对语句的接收、理解以及进行信息加工。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人们便会在听的过程中把能够组合在一起的信息加工为一个整体。

当“寻”在魏晋时期产生出形容词的用法后,它和形容词“常”组合构成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寻常”,随着表达意义的固定,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就不再对它们进行切分,视为一个词,共同表示“平常”的意思。

事实上,短语词汇化的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心理组块造成的重新分析的过程。当由两个词组成的短语结构经常出现时,语言使用者就会把它当成一个整体,即使存在跨层结构,也不再进行内部切分,这样短语就演化成了词。

2.隐喻:短语语义的抽象化。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是:“人们基于概念结构的相似原则,在概念体系中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是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联想。”[3]复合词“寻常”是经过短语语义的隐喻而发生词汇化的结果,特别是“寻”从常见的长度单位产生形容词用法,表示“平常”的意义。“寻常”作为词和短语的意义之间是很容易联系起来的,从表示常见的空间范围延伸出“普通”的心理感触。

从短语义发展到词义的语义演变包括了一个隐喻抽象化的过程,即语义由长度认知域延伸到品格、特性等其它更为抽象的认知域。“寻常”在隐喻心理的作用下,完成了语义上由最初的空间范畴跨越到时间范畴转变。

又如,在先秦时期“篇”和“章”开始就用作文章或诗歌的计量单位,随着使用的频繁,二者逐渐从具体的计量单位隐喻为计量的实体——诗文。“篇”和“章”的并列使用转指“诗文”,“篇章”由量词义引申出“诗文”的实义之后,就已经词汇化了。跟“寻常”一样,“篇章”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失去量词义了,只表示“文章”的意义。

3.语义漂白:词义的部分丧失和继承。

研究者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特定的形式在词汇化过程中会伴随着词汇某些意义丧失而另一些意义仍保留的过程,称之为“语义褪色”或“语义漂白”。

汉语中很多的联合式合成词就是如此,短语词汇化的过程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寻常”在由量词性联合短语>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形容词的演变过程中,“寻”和“常”作量词的用法都消失了,二者都保留了形容词的用法。此外,“寻”在很多方言中还用来表示“找”的动作。“常”用作副词表示频率,如“有空常来玩。”“寻”和“常”正是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随着二者单作量词用法的消失,于是量词性联合短语的使用情况也逐渐减少。而二者均可用作形容词,促成了它们联合使用,最终演化成形容词。

“咫尺”同样从最初的量词性联合短语演变成词,在现代汉语中,它用来比喻很近的距离,作名词。“咫”在古代常指八寸,随着厘米、分米等国际通用单位的进入,“寸”“里”等传统计量单位使用频率及范围减少,仅存在少数领域。“咫”也只用在“咫尺”这个词语中,比如“近在咫尺”“咫尺之间”等。

4.顺应短语词汇化发展潮流。

在汉语界有一种说法“今天的词法就是古代的句法”,现代汉语系统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从短语、句法结构演变而来。古代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尽管汉语作为一种有声调的语言,但是它的音节也只有大概1400个。随着社会的发展,语义的不断发展丰富,单音词显然不够用来传递信息,只能依靠增加音节的多音词。所以,从单音词发展为多音词是汉语词汇的必然趋势。

短语,正是处在单音节词与多音词的发展过程中。所以,汉语中始终存在部分短语词汇化的发展趋势。如偏正短语的词汇化:“疾风”“毒药”等;述宾短语的词汇化:“绝望”“过度”等;量词性联合短语的词汇化:“篇章”“斤两”等。

“寻常”从形容词短语演变成形容词也是受短语词汇化潮流影响。“寻”和“常”在魏晋以后都有表示“平常”形容词用法,但是,二者还有动词、副词等用法。当单个词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信息时,会增加人们对信息的处理难度。通过衍生新词来分担意义,有助于社会信息的传递。“寻常”固化成词表示“平常”意义,分担了“寻”和“常”的部分形容词意义,满足了社会用语的需要。

三 结语

短语词汇化作为汉语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形式,不仅让整个汉语词汇系统更加丰富,而且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寻”和“常”从先秦时期,就开始被人们并列使用作量词性联合短语,表示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汉代。魏晋时期是“寻常”由量词短语向形容词演变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寻”产生形容词的新用法,“寻”和“常”的并列使用出现新的组合——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发展到唐宋时期,“寻常”作量词性联合短语的现象消失,从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固化成形容词。元明清时期,“寻常”作形容词被人们广泛使用,同今天的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已经基本一致,“寻常”完成了从短语到词的演变过程。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节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

[2]刘晓然.汉语量词短语的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6(1):103.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0.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Word Xunchang

Liu Xiongyuan1,Luo Li2
(1.School of Liberal Art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6,China; 2.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Hu’nan 414000,China)

The Chinese word Xunchang is made by the united phrase of the compound word,its evolution tracks are as follows :quantifier of phrase>phrase adjective>adjective.The combination of the word Xun and the word Chang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even used as a quantifier of the combined phrase represented spatial extent.During the Wei and the Jin Dynasties,it became an adjective used as a joint phrases.And from the Tang and the Song Dynasties to the Yuan,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the word Xunchang has been changed into a compound adjective phrase.

Chinese word Xunchang;lexicalization;track;motivation.

H13

A

1672-6758(2015)10-0137-3

(责任编辑:郑英玲)

柳雄元,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罗丽,硕士,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成果(立项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编号:CX2015B149)。

Class No.:H13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量词形容词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认识形容词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量词歌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