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行政村名与区域地理特征探析

2015-03-17 08:30杜丽媛贾文毓王群
关键词:交城交城县人文地理

杜丽媛,贾文毓,王群

(1.山西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山西 临汾 041000;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地理参照之一[1]。经时代之演变,地名由来虽大多湮没于史,但其源于自然或人文地理环境的现象却鲜有变更。因此,对地名的考证研究,也可以反映出当地自然及人文地理状况的基本特征。另外,由于地名中包含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方志学等多学科内容。因此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应对地名进行多方面考察。方志、方言、民歌等,都是考察地名由来及分类所不可或缺的。

文章所统计分析的隶属于交城县的 148个行政村名,源自中国地名网,且参照《吕梁年鉴》进行了校对;地名由来参考的主要是光绪版的《交城县志》、康熙版的《交城县志》、《元和郡县志》、地方民间歌谣以及乡野调查资料得出;研究中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必要的语言分析法,试图通过对交城县乡镇村名的解读,以揭示村名与当地区域地理特征的关联。

交城县现辖于山西吕梁市,为春秋时期晋大夫狐突故里,西汉时为大陵县属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交城县(在今古交),因汾、孔二河交汇于此,故名;唐天授二年(691年)长史王及善由古交徙治于此[2],便是今之交城县城,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交城县位于吕梁山东麓,扼吕梁之门户,西据太原,襟文水、方山、娄烦、古交四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村名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山体与地形。《交城县志》有言:“东北至西南,横斜至三百里,形如曲尺……环交皆山也,延袤蜿蜒数百里,沃壤少而瘠土多,俗俭民贫。”交城县处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东翼中部,山地占总面积的92.8%,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100余座,华北第二大高峰孝文峰坐落于此。如此险峻的地势使其地名多以沟、峪、坡、岭、峁、圪垛(方言,低洼之地)、圪洞(方言,低洼之地)等为通名;且此类地名多分布于东北至西南一带,与当地山川纵横、梁峁相间的地形相吻合。如,沙沟村,峪口村、东坡村、岭底村、峁底村、申家圪垛村(晋方言:小山、土丘)、圪洞村(晋方言:低洼之地)等。

2.水体。交城县自古山多水少。由北奔腾入境的汾河为其最大的河流,次之为西北境的文峪河。虽然各河皆谷深涧曲,但其水流多折入相邻各县,泽被沿川村落者,不过波及之余,民间也有“交城水,不浇交城浇文水”之说。因此,境内以水体命名的行政村唯有蒲渠河村、瓷窑村(瓷窑河为古塔沙河下游,在县东北五里处)、瓦窑村(瓦窑河为步浑河下游,经县北五里处瓦窑村)、水峪贯村(原为水浴灌,因临近西冶河而得名)、双龙村(文峪河支流东岔河和西冶河交汇于此,古代将水视为龙,故名[3])、会立村(在柏峪河与文峪河交会之处建立故名)。这类地名仅占总数的2.05%。

3.方位。早在《毂梁传》就有“水北为阳、山南为阳”之说。交城县地形崎岖,山高谷深,东西难辨,而方位词的指向性正好被地名所用。因此其地名多用东、西、南、北、上、下、前、后、阳、底、咀、嘴、头、口等以示其村落的空间相对位置,且此类地名多选取河流、沟、岭、山等为参照物。如,东汾阳村、西汾阳村、南沟村、岭底村、光足村(因位于圆光山足下而名)、前庄村等。此类地名占总数约28.08%之多,这也可从侧面反映出交城“山岭十之八、平川十之二[4]”的地理特征。

(4)物产。由于交城县地处吕梁山区,风蚀严重,黄土堆积,地形复杂,加之十年九旱的恶劣气候,使这里除山中林草茂密之外,少有其他物产。因此地名所反映的物产也极其单调,只有奈、榆、麻、树、芝兰、草六类,如奈林村(奈,古为沙果,因村庄处于沙果林中而得名)、榆郡村、树则村、芝兰村、大草坪村。此类地名占总数的6.16%。

二、村名与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1.军事。此类地名所占比重较小,但却集中分布于所辖西营镇内。此镇除城头村、大陵庄村外全部以“营、寨、堠”等军事设施为名。该镇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有言:“赵肃候六年,游大陵”;“武陵王十六年,游大陵,梦处女鼓瑟而歌”。大陵即今西营镇大陵庄村,可见古大陵在晋赵文化中的显赫地位。同时,由于“交城山势盘错、频历变乱,故多堡寨墩堠”[5],因此绕古大陵县各村多设军防。如西营、东营、大营均为春秋战国时大陵县之兵营;寨子村则为所设军寨;石侯村原名“石堠”,为城之墩堠等。由今繁多的军事地名便可知此地古城之宏伟,关隘之险要。

2.经济。《山海经》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入汾水,其中多美赭。”此处少阳之山即今天交城县马鞍山一带,山中矿产资源丰富。汉武帝时在全国所设四十八处铁官,交城取其一;北宋时在今西冶川一带设大通监,使交城成为当时全国的冶铁中心之一。因此在马鞍山一带多有反映冶铁、采煤之地名。如西冶村、陈台村(交城方言中,“砧”与“陈”同音,“砧台”古为锻制铁器之处,后传为陈台)、东孟家山与西孟家山(原为“梦家山”由采矿工人思乡心切而得名,与姓氏无关)、窑底乡(因位于煤窑之下故名)。此外,瓷窑村因此地系山西名窑之一而得名,瓦窑村则是原大陵县官窑“泰亭坊”。由此,从地名便可知其冶炼、采矿、瓷器的深远历史了。

3.姓氏。“姓”本义为同一女性所繁衍之群体的象征。在中国,姓氏同图腾一般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当居民于某处定居便会以姓氏来命名其地。因此这种特殊的历史文献也可反映出该地历史中的氏族构成甚至移民状况。此地保留在地名中的姓氏有:张、王、石、马、申、米、范、苏、裴、惠、贺、杜、康、燕、胡、逯、双、翟、代。多为“姓氏+家(庄)+通名”或“姓氏+通名”的结构。如连家寨、段村、王村等。此类地名占总数23.97%。

4.祭祀。地名中也蕴含着其独特的宗教信仰。《交城县志》记载:“交城小邑,民多茅茨土階,即有室庐亦仅足以蔽风雨,而寺观转复不少……。”在县西北部约20km2处的西社镇多此类地名,如西社、东社、南堡(本名为南社)、曲里(本名为中社)等,均为明代大肆建设寺观所设的祀水社坛。此外还有多处名为“社堂村”之地,皆因山民设“社”祭祀而得名。据记载,从明代开始,交城多发旱灾,山田之水无继者,所以这些社坛多为祈雨而建。这些因社坛而命名的地名也可反映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以及此气候下的人地关系。此类地名占总数之5.48%,多位于西北部山区。

5.方言。考究地名由来之理据不可忽视其方言,反过来,地名也可反映当地独特的语言特色。如圪垛村、圪洞村等为晋北、晋中方言之“独创”。另外,在交城方言中,“隐”与“尾”、“喜”与“兴”、“砧”与“台”、“横”与“花”同音。所以,后人误传“神隐沟村”为“神尾沟村”、“广喜村”为“广兴村”、“砧台村”为“陈台村”、“横尖镇”为“花尖镇”等。可见,地名中所渗透的方言也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6.其他。交城县还有诸多反映意愿、传说、历史等的地名,如:兑久会村(古以“兑”为“悦”,名为长悦久欢之意)、义望村(传为狐突故里,因其舍生取义故名“义王”,其卒后加亡与头改为“义望”)、大陵庄(为春秋时平陵县址)等。

三、结语

地名犹如生动的历史长卷,记载着一地居民历代生活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环境。交城县地名与其山多川少,气候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独有的人文地理特征相对应。因此对其地名进行深入分析可推测该地历史时期的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物产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可追溯其移民、建制改革、风俗礼制、忠烈孝悌之遗风等人文地理特征。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名在推进生态环境的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及协调人地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对交城县“千年古县”的申报以及古村落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1]王际桐.地名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2]康熙.《交城县志》.

[3]光绪.《交城县志》.

[4]田瑞.交城县地名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交城交城县人文地理
交城山
影响中小学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北宋大通监研究
交城牵手二青会 打造全域旅游新时代
千年技艺匠心守 最美凡泥云儿香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交城县春夏季蔓生菜豆2+X肥效试验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