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

2015-03-17 08:20李红梅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风院校大学生

李红梅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德宏芒 678400)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 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 ”[1]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等。 学风的好坏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关系到学生是否成长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风建设的论述,对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地方院校承担着培养具备专业性技能、 复合型人才的任务, 而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只有端正学风,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 拓宽眼界和视野, 才能提高各方面知识素养,克服‘本领恐慌’问题”;[2]只有具备优良的学风,大学生才能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反之,“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 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3]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学风、学习方法,就不会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也难以在就业及以后的工作中取得较大的成功。

(二)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长远发展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重要标识。 纵观中外名校,无一不具备良好的学风。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追求真理,保证了哈佛能够继往开来、不断推陈出新。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优良的教风与学风,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高校生源不断减少。 在“僧多粥少”的竞争中,学风是地方院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 因为只有加强学风建设,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也才能更好地“招兵买马”,吸引更优秀的生源。 没有优良的学风,哪怕生源再好,师资水平再高,教学设施再完备,地方院校也很难实现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进步

大学由于其浓厚的学术底蕴,会形成一个“文化圈”,辐射周边环境。 地方院校如果具备良好的学风,就会带动社会形成好的学习氛围,这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少数民族地区具备良好的学风,将有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推进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地方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有一部分会选择在当地就业,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如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少数民族山区任教,会为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二、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学风建设的情况,课题组以D 州的高校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00 份,回收问卷660 份,有效问卷621 份,有效率为94.1%。

(一)学习氛围不理想

由于高校扩招,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学习氛围不浓。调查显示,在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迷恋上网、手机(58.6%);满足于现状,进取心不强(56.5%);学习纪律意识差,迟到旷课现象严重(54.4%)。 认为学校学习氛围好的大学生为27.1%, 一般的为63.6%,9.3%的认为学校学风差。 在班级学风上,41.2%的大学生认为本班学风较好,52.7%的认为一般,6.1%的认为较差。 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地方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学习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色彩, 缺乏科学的学习目的。63%的大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文凭,拿更多的证书,方便就业;42.4%的大学生是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为社会做贡献。 11.6%的大学生没有学习计划,74.7%的大学生有学习计划,但完成情况不佳;有学习计划,并能顺利完成的大学生仅为13.7%。在考试期望方面,38.8%的大学生追求优秀;40.6%的大学生认为中等水平就可以了;20.6%的大学生认为及格就行,甚至是无所谓。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加之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管理制度等原因,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显性旷课和隐性旷课并存,考试前突击现象严重,作弊、作业抄袭等失信行为较多。 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学习态度认真的大学生仅为22.2%。上课能够非常认真听讲的大学生仅为18.2%。课堂上常见的不文明现象依次包括:上课睡觉(69.9%);上课玩手机、听MP3,使用电子产品(62.5%);上课与其他同学聊天(56.0%);上课发呆,无所事事(40.7%)。 65.1%的大学生有迟到的经历。 55.7%的大学生有过旷课的经历。考试前两三周才复习的大学生占58.9%;考试前一两天才复习的为14.2%,仅22.9%的大学生平时勤于复习。 19.6%的大学生有过作弊行为,37.2%的大学生有作弊的想法,但未付诸行动。

(四)学习方法不科学

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 加之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宽度和深度都不够。 19.2%的大学生沿用中学的方法,仅限于对教材的学习;28.2%的大学生认为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38.6%的大学生知道所学专业方面的经典著作,并进行过部分阅读。 每天课余自学时间3 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为35.8%, 自学时间为1-2 小时的为54.3%,9.9%的大学生不自习。 经常与教师就学习问题进行交流的大学生仅为10.3%,73.6%的大学生偶尔与老师交流,16.1%的大学生从不与老师交流。每个月去图书馆借书3 次以上的大学生为33.8%,1-2 次的为46.4%, 从未借过书的为19.8%。

(五)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学风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跟学生有关,还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水平、校园文化、硬件设施等因素相关。 地方院校由于资金限制,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都难以和省级高校相提并论,难以和其他兄弟院校沟通、交流、合作,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调查显示,仅有1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很好,49.4%大学生认为一般。仅17.1%的大学生对学校图书馆、 教室设备满意,62%的大学生认为一般,20.9%的大学生不满意。73.1%的大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的好坏会影响到自己对所学课程的兴趣;53.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师水平一般;63.4%的大学生认为部分教师照本宣科,缺乏激情,教学方法单一;23.4%的大学生认为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教师要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建设优良的学风。 如,大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部分写道:大学生要更新学习理念,学会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用习近平总书记 《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在自主学习方面,“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在全面学习方面“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在终身学习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等。 在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的学习中,引导大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学习、作业、考试、论文、简历等方面要以诚信为本。 教师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二)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主导作用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在学风养成中起主导作用。 想要学生养成好的学风,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求真求实求新,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4]要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此次调查显示,47.5%的大学生认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创新, 把握课堂教学规律,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另外,要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要齐抓共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加强学风建设。 调查显示,87.8%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多和学生交流,经常做思想工作,尤其是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61.4%的大学生认为要“多走访学生宿舍, 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37.7%的大学生认为要“进行纪律教育,杜绝逃课”;53.6%的大学生建议要多开设讲座、交流课、技能竞赛活动,丰富学习内容;37.4%的大学生建议多组织学习兴趣小组,带动学习。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风建设根本在于学生自身。 大学生要认识学风的重要性,“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要明确学习目的,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要创新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要拓展学习内容,做到又专又博;要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的积淀与学习;要遵循学习规律,大一要培养学习的自觉性、适应性,做好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与衔接。 大二要培养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多参加一些学术讲座、科研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 大三应结合就业形势,根据就业需要,学习实用性知识和技能, 从心理和能力上 “直面就业”。

(四)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保障作用

良好学风的养成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作用。 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用制度管学习、用制度促学风。 调查显示,47%的大学生认为要“加强教学管理,严肃考纪考风,严格考勤”。 地方院校要完善学分制度、考试评价制度、考勤管理制度、考试纪律制度,让学生更主动地走进课堂,更专心地听课求学。 建立科学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建立学校各级领导联系、接待学生制度,定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科学地进行引导。 同时,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课堂管理制度、职称制度等。 在职称的评定中,不再“唯论文至上”,而是应当考虑教师的教学效果,参考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让教师能更安心、更好地备课、授课,积极投入教育教学中。 学校各级领导要不定期进行听课,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搭建师生沟通交流、教学相长的桥梁,使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最后,地方院校要加强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从优化整体结构着手,减少过时的内容,删除陈旧的课程。 学校开设的课程要切实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

(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美国教育家弗兰克斯纳认为, 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平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它是‘校园人’对大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以价值标准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是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的特质。”[5]地方院校要注重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建设,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显性文化方面,地方院校要尽可能争取资金支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图书馆建设、图书购买、多媒体教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多投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隐性文化方面,地方高校要凝练有深厚文化底蕴、地方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张贴励志性的名言警句和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的话语。 同时,可以将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植根校园,如少数民族的特色歌舞、体育运动、手工制作、饮食文化等,可以恰当融入教学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特色性,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的大学精神,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1]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08):39-43.

[2]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切实改进我们的学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3-09-19.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4]王巧玲.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01):119-121.

[5]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学风院校大学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风就是质量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