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个体差异和第二语言教学

2015-03-17 04:58谢亚军
关键词:二语母语外语

谢亚军

(1.湖南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 湖南商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205)

一、引言

二语习得研究呈跨学科研究趋势,其研究视角涉及到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包括教育心理学)以及教学法等,研究对象涉及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如中介语知识表征、心理语言过程、情感、认知等)和外部条件(如语言环境、语言输入、教学活动等)。国内的研究者们很多都是从理论层面对二语习得进行深层次的阐释,将二语习得的发展,研究特点和范式,出现的问题等等剖析得非常透彻,如丰国欣(2007);戴炜栋、任庆梅(2008);戴曼纯(2010);王冰、宋云霞(2011)、秦乐娱(2004)。而课堂教学中的二语习得现象仍需深入探究。从实践角度出发的二语习得研究包括自然状态下的二语习得和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二语习得两种现象,这两种情况下的学习者个体差异的表现是有差异的。首先,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会导致不同的个体做出不同的反应;其次,学习者主观因素的不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详细地分析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个体差异如何最终导致二语习得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

二、二语习得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人类从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扩大。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个人的情感因素、学习效率以及母语思维对学习的影响等方面。

(一)情感因素

C. R. Rogers(1969)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当这种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或抹杀时,便会产生一种抵制情绪,进而导致兴趣下降,缺乏动机,因而引发焦虑心理。而兴趣是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一旦没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为了一种负担。高一虹(2003)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二语习得者对外语文化和语言本身,或对外语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感兴趣;而间接兴趣通常指由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而激发的兴趣。不管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都会对二语习得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二语学习来说,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是首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学生由于对学习的兴趣而自发产生的学习的动力;而外部动机则是由于学习者受到外界因素的推力如奖励或鼓励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内部动机是学习者自身具备的,是主动的,而外部动机不是一直都有的,是有目的性的、被动的,需要来自外部因素的激发。因此,应当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通过适当增加一些外部动机来加强学习兴趣,因为有的时候,内部动机还需要外部动机的刺激。具备了内部动机的同时加上一些外部动机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二语学习的动力和成效。

在二语习得中,影响外语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就是外语学习焦虑。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orwitz(1986)指出,外语学习焦虑是一种产生于外语学习过程和课堂外语学习相联系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外语学习焦虑可以视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它能影响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和语言输出的形式、数量和质量。语言表达焦虑高的学生,往往不愿意进行言语交流;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过分注意自己以往考试失败的经历,会在下一次考试前和考试中产生负面的想法;有听力焦虑的学生,在播放录音时,越紧张往往越不容易抓住重要信息。因此,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具有个体差异的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兴趣、动机和焦虑程度,进而导致学习效果的差异,最终会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二)学习效率

根据上一部分的讲述,积极的情感因素会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地,消极的情感因素会降低学习效率。对于二语习得中的初学者来说,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茫然”的心理,具体表现为学习态度与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学习兴趣的不稳定;学习方法的不确定;学习环境的不熟悉等等方面,这些都会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相反,如果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自信心,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加上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则会明显提高。

此外,高度焦虑的学生,语言输出的效率较低;而低度焦虑的学生,其语言输出效率则会显著提高。在二语学习中,有的学生期待心理很高,总想着自己的付出要得到对等的回报;有的学生紧张情绪很高,在他们所不习惯的学习环境下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有的学生压力很大,这种压力可能来自其自身,也可能来自父母或者老师,会导致学习过程的不轻松而产生茫然的心理。这些高度焦虑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低于那些低度焦虑的学习者,因为后者不会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感和紧张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反而容易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其学习效率也会不同。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感觉当英语学习达到了一定阶段后,学习要再上一个层次往往会很难,而且,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种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瓶颈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是由于学生对目的语缺乏足够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很好地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及历史等因素,就不能全面掌握语言中的特有词汇及习语的用法。因此,熟练掌握了西方文化知识的学生比知之甚少的学生更能较有效地阅读和运用英语。

(三)母语思维

外语学习或多或少会受到母语思维的干扰和影响。因为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风格,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句,而汉语却习惯用主动语态来表达。如果英语学习者只从理论上了解到这些特点而没有大量的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训练,那么他在实际运用中就很难适应英语的表达风格,尤其是在写作和翻译中常常会受到母语思维的干扰而不自觉地对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母语思维的形式来进行转换。总是受母语思维影响的学习效率是比较低下的,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英语表达也是不地道的。

母语思维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二语习得者,在进行听、说、读、写、译等任务时都会不自觉地地依赖自己的母语。很多研究者研究了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给予了不同的回答,Lay(1982)从英文写作的角度进行分析。他的研究表明,在写作的内容、结构和细节等方面运用母语思维多的学生要优于运用母语思维少的学生。Friedlander(1991)让 28名中国学生以中国节日为主题分别用中文和英文进行构思,结果发现他们用中文比用英文所想出的细节更多,这表明母语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构思出与母语文化背景相关的主题。

上述两位研究者从正面分析了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也有研究者研究了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文秋芳等(1998)通过对 6名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过程以及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过程中受母语思维影响越多,写出来的作文分数越低。

关于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其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看法不一。不同的二语习得者表现出来的依靠母语思维的程度有差异,因此,我们不可以用“积极”或者“消极”来对母语思维的影响作简单的界定。人们应该对母语思维的影响予以动态的、多层面的分析,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母语思维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在具体条件下断定母语思维是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三、应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导致二语习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效率以及受母语思维的影响。这些个体差异即主观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对二语学习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决定着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努力的程度。因此,帮助学生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而有效的学习策略将会对语言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下文将结合学习者个体差异阐述有助于提高二语学习成效的教学策略。

(一)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语言学习也是一个情感经历的过程,语言学习过程中各种情感因素对于学习的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二语习得过程中情感态度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成功的学习者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而情感因素的障碍往往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

有学习焦虑感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会对学习有恐惧感,不敢开口说英语,惧怕各种考试。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很多的时候,比如人们在参加重要的比赛或某些新的体验中都会有紧张或焦虑的情绪,语言学习也不例外。适度的焦虑感是正常的,能激发人们内在的潜能,通常能驱使人们正常水平的发挥,甚至激发人们超常发挥水平。因此,在二语言学习中,轻度或适度的焦虑情绪也是正常的,是不必担忧的。但是,在学习中学生的焦虑不能超出一定的限度,过度的焦虑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外语教学中老师应帮助和指导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从而降低焦虑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善于作出理性分析,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在课堂演练中要告诉学生尽量保持平静的心态,注意技巧尽量用自己熟悉的词汇和句法来表达,克服怕出错的心理,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拖延或者回避。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必须帮助学生有效地调节焦虑情绪,帮助学生有效地控制自我情绪,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决定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例如词汇学习方面,有的学生擅长结合单词的发音韵律和拼写规律,快速有效地记忆单词和短语,而有的只习惯于反复背诵;有的能够有效利用零散的时间重复记忆单词、词组和句型。学生应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自身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成效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来验证,学生应通过学习效果总结出学习规律,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能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比如,英语学习中克服“瓶颈期”的困难就是要加强对目的语的了解,其中主要是加强语感和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语感即对目的语言的一种直觉,通过语感可以察觉一个人说出的英语是不是地道的英语,能够判断出一篇英语作文的表达是不是合符英语表达规则的。如果没有语感,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阅读会感觉很费力,很难从整体去理解和欣赏文章的内容,开口说英语也会感觉很别扭。老师应强调语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多说、多阅读、多写作等反复的练习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国外的文化氛围,读懂国外的文献资料,消除因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记忆和学习方法,要尽量多给学生以激励和鼓励。其次,教师应该在课内和课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就会感到轻松而更有成效。

(三)创设外语学习和交际环境

语言氛围和交际环境对二语学习很重要。而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的人交流的机会很少,尤其在有的学校外教师资很有限,甚至听说课程都由本国老师承担。那么在客观语言学习环境不足的情况下,外语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在外语课堂或各种外语课外活动中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胆怯、不自信、怕出错等情感因素的影响,增加外语实践的时间和语言运用的机会。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应正确地运用交际策略,为学生营造一种语言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去模仿,把母语思维的干扰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能鼓励学生主动地开口说。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信心,克服学习焦虑和交际障碍,达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目的。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然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提供更多练习和表演的机会,如:做课前陈述、分组表演英语短剧、分组辩论、英语演讲等;教师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更活泼、更有趣的教学形式,在适当的时候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教学,由学生制作课件讲课,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此外,教师应尽量丰富和调节课堂教学题材和教学内容而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如讲授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及社会背景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生活常识等,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课外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英语角、演讲比赛、英文影视欣赏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大胆地运用英语交际,克服怕出错、不自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性,提高口语表达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基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生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性格、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学习策略,以取得语言学习的效果。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学习者和老师双方共同的努力,要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和反思,以逐步提高二语学习的水平。

四、结束语

从实践角度出发的二语习得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弄清楚潜在的语言能力,其在社会环境下进行,宏观和微观上都受此环境的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二语习得也呈现出差异。理论的研究就是服务于实践,通过对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外语教师能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二语学习效果。本研究的结果还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通过该主题的研究,使我们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以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二语教学的成效。

[1]Friedlander A. Composing in English: Effects of a first language on writing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 Kroll B. Second Language Writing: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 [C]. Cambridge:CUP, 1991.109-125.

[2]Horwitz, E. K., Horwitz, M. B. & Cope, K.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 (71): 127-132.

[3]Lay N. Composing processes of adult ESL learners: a case study [J]. TESOL Quarterly, 1982 (16): 406-407.

[4]Rogers, C. 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 [M]. 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ill,1969.

[5]戴曼纯.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建设几个核心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49-53.

[6]戴炜栋,任庆梅.二语习得内隐/外显学习研究:问题与思考[J].中国外语教育, 2008(1):13-21.

[7]丰国欣.二语习得研究特征之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32-36.

[8]高一虹,赵媛, 程英,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28-38.

[9]王冰,宋云霞.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2011(4):140-143.

[10]秦乐娱.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38-140.

[11]文秋芳,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J].现代外语,1998(4):44-56.

猜你喜欢
二语母语外语
母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