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视阈下《李尔王》悲剧文本的产生

2015-03-17 03:36欧芸秀
关键词:李尔王伦理学伦理

欧芸秀

(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文学伦理学视阈下《李尔王》悲剧文本的产生

欧芸秀

(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经典巨作,文本蕴含丰富的伦理因素。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解读该文本,旨在通过对《李尔王》中的伦理主线,即王权、财产争夺战以及围绕该伦理主线上的伦理结予以梳理,剖析伦理结的形成过程、形成原因以及由于伦理结的产生所带来的影响。

文学伦理学;伦理线;伦理结;悲剧

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由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在2004年首先提出来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同传统的道德批评不同,它不是从今天的道德立场简单地对历史的文学进行好与坏的道德价值判断,而是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1]《李尔王》诞生于文艺复兴前,正值英国社会激烈动荡、分化改组的年代,封建势力顽固地压制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封建君主与地方割据势力也斗争不已,烽火连年,哀鸿遍野。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必须回到该文本产生的历史现场中去,才不会对文本进行误读。

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作品,寻找和解构文学作品中的伦理线与伦理结是十分重要的。伦理线和伦理结是文学的伦理结构的基本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伦理结的形成或解开的不同过程,形成对文学文本的不同理解[1]。在文学伦理学视域下,《李尔王》中就含有许多伦理结,这些伦理结围绕着一条伦理主线展开。“在某些文学文本中,伦理结表现为伦理混乱或秩序重构。”[2]14

一、伦理结一:李尔王与科特丽霞的冲突

等级制度是英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封建社会秩序的外在体现。《李尔王》的创作背景是1605年至1606年,正值伊丽莎白一世病故,詹姆士一世当政。与历代英国君王一样,新君王均以建立专制集权统治为己任。他们深知一个尊卑有序、阶级分明的等级结构对于专制君主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当时的李尔王深信,皇室儿女与臣子不遵照君王的意图说话行事是对政权的不敬和亵渎,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他的大女儿、二女儿对其奉承谄媚、顺其心意时他很是高兴,而将其小女儿的直率坦白视为对皇权的违背和不敬。所以对于科特丽霞的“不敬”,他就剥夺她的继承权并将其远嫁法国。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将作品放回历史现场来分析。回到当时的伦理环境来解读科特丽霞的行为,其实很好理解。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王权至上传统观念的漠视和挑战。在第一幕第一场中,当李尔王问及小女儿是否有对父王的爱慕之词要说出来时,科特丽霞直言:“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有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3]11尽管她并没有说出明显的违背李尔王的话语,但受到李尔王指责后仍然坚持自己不谄媚的态度。从当时的伦理环境来说,科特丽霞的行为可以被看成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漠视,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李尔王对其的贬谪。尽管从今天的伦理道德角度来看,科特丽霞的行为体现的是她诚实、善良、率直的品质。李尔王与科特丽霞的冲突所构成的这一伦理结为下文围绕《李尔王》伦理主线上展开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作了铺垫。

二、伦理结二:李尔王与贡纳梨、吕甘的冲突

《李尔王》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两个重

要人物便是李尔王的大女儿贡纳梨和二女儿吕甘。她们具备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否定中世纪压抑人的个性,肯定人的个性自由,肯定人对自己的生命存在的自立意识,肯定人有追求自己世俗欲念的权利。而这种对于人的世俗欲望的肯定,自然会引起人的欲望的膨胀,而伴随欲望膨胀而来的则是不择手段的行为和罪恶。莎士比亚写《李尔王》的目的之一就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价值观所显露的弊端,即社会道德的沦丧、人伦的崩溃进行反省。贡纳梨和吕甘身上虽然带着一些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观念,但也由于她们对于世俗欲望的放纵而陷入道德沦陷的边缘,对亲人(李尔王、科特丽霞)和忠臣做出了一些有违人道的事。这就避免不了她们会与代表封建传统思想的李尔王发生冲突。李尔王在分配国土与财产时毫不吝啬地将三分之二的国土分别赠与大女儿和二女儿,唯一的条件就是允许自身配备100个武士,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居住在大女儿或者二女儿的府邸。但得到丰裕财产的两个女儿对待父亲却是冷言冷语,她们甚至不想担负赡养父亲的责任,最终将父亲逼于荒山野外,任其自生自灭。二女儿吕甘对待年迈的父亲也一样的自私、冷漠。在第二幕第四场中,当得知姐姐对父亲冷眼相待,将父亲逼出家门时,她和姐姐站在同一战线,设法对父亲进行管制,同时想要推卸赡养老人的义务。围绕王权、财产争夺战这条主线上的这一个伦理结是这部悲剧的主要伦理结,对于它的解读要回到当时的伦理现场中去。詹姆士一世为了维护并巩固自己的专制王权地位,肆意封赐爵位,这样的封爵政策所产生的后果与制定时所抱有的初衷全然相违,社会矛盾逐步激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李尔王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就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其实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有一定联系的。

“根据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混沌理论,乱伦正是从混沌中产生,其中包括血亲相奸和血亲相残两种,血亲相残指的是弑母、弑父、弑君三种。”[4]回到奉行以基督教教义为宗旨的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贡纳梨与吕贡对待父亲的态度和行为可以说是犯了“弑父”的乱伦罪行的。聂珍钊教授认为:“文学伦理学中当伦理混乱无法归于秩序或者不能秩序重构时,则形成悲剧文本。”[1]贡纳梨与吕贡就是在死之前也不因为曾经对父亲的恶行而悔过,李尔王对她们也无原谅的意思,他们之间产生的矛盾这一伦理结在整个文本中并没有得到解构,这也是造成《李尔王》这一悲剧文本的伦理因素之一。

三、伦理结:葛罗斯脱与爱特门的冲突

《李尔王》中与此平行展开的另一个重要情节,是葛罗斯脱伯爵的遭遇。他轻信奸诈庶子爱特门的谗言,驱逐了忠实的长子埃特加。后来他因暗中帮助落难的李尔王,被爱特门告密而被剜去双目,逃至荒野,幸遇被迫装疯的埃特加,并得其照顾。葛罗斯脱在后来才得知他所一直坚信的庶子爱特门是如此的奸诈和虚伪:他对自己亲生哥哥乃至父亲可以做出这样不孝不仁不忠不义的事情来。在第三幕第七场中,当葛罗斯脱得知原来一直陷其于不义的人正是他一直钟爱有加的爱特门时,发出了哀叹和哭嚎:“啊,我是个蠢材!那么埃特加是冤枉的了。仁慈的神明啊,赦免我的错误,保佑他有福吧!”[3]149至此,葛罗斯脱与爱特门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故事进入另一个高潮。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分析,他们的矛盾可以看成是围绕王权、财产争夺这一伦理主线上的另一个伦理结。

剧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冒险家和野心家爱特门、贡纳梨和吕甘,他们都是极端利己的小人。“他们将一切美德都视为枷锁,认为‘人’只应激发本能和无止境的欲望。”[3]12爱特门只顾自己利益,通过卑鄙手段来获取伯爵地位进而向王权争夺的方向靠拢。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他不惜牺牲父亲、哥哥的名誉,做出令人愤懑的行为。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其行为,同样需要回到当时的伦理环境中去。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正值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期。它强调个人意志,认为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死后的“升天”,而是对现世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爱特门才有了一系列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的、不被传统观念所认可的恶行。

爱特门对父亲、哥哥的暴行也可以用文学伦理学中的混沌理论来解读。爱特门犯下的是混沌理论中弑亲的乱伦罪行。正如上文所述,当伦理混乱无法归于秩序或者不能秩序重构,则形成悲剧文本。虽然在最后一幕中,爱特门在将死之前良知发现,决定做一件违背他本性的好事。但是,他处在与父亲之间关系的伦理困境。莎士比亚直至最后也没有明确描写葛罗斯脱已经原谅了爱特门,父子俩结下的矛盾——伦理结最终也没有解开。

四、伦理结四:爱特门、贡纳梨、吕甘的情感纠葛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描写埃特加在得知弟弟爱特门与有夫之妇贡纳梨有奸情后的反应以及贡纳梨的合法丈夫奥本尼公爵对二者奸情的态

度,向世人展现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婚姻伦理观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的婚姻观。“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是罗马帝国与日耳曼部落两种文化传统融合的产物。”“罗马实行一夫一妻制,日耳曼人则盛行一夫多妻制。中世纪基督教在这一方面坚决维护罗马传统。”关于婚姻伦理禁忌的另一个重要制度是外婚制。“外婚制指的是在一定亲属范围内不得联姻。中世纪初期,基督教沿袭罗马传统并将禁婚范围逐步扩大。”[5]基督教会除限制血亲之间通婚外,还禁止在“教亲”之间通婚。

在第四幕第六场,当埃特加于野外将鄂斯华特(贡纳梨的管家)打败后,从他身上找到一封关于贡纳梨和爱特门私通的信件。当时,埃特加十分惊愕、愤怒,说:“啊,不可测度的女人的心!谋害她的善良的丈夫,叫我的兄弟代替他的位置!在这砂土之内,我要把你掩埋起来,你这杀人的淫妇的使者。”[3]191在第五幕中,当奥本尼公爵、贡纳梨、吕甘对于处置爱特门一事发生口角时,奥本尼公然指出了爱特门与妻子的奸情:“爱特门,你犯有叛逆重罪,我逮捕你;同时我还要逮捕这一条金鳞的毒蛇(指贡)。贤妹,为了我的妻子的缘故,我必须要求您放弃您的权利;她已经跟这位勋爵有约在先,所以我,她的丈夫,不得不对你们的婚姻表示异议。”[3]213从埃特加与奥本尼的话语中,笔者可以断定,尽管《李尔王》创作于斯图亚特王朝末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阶段,中世纪婚姻伦理观念依然折射在17世纪的英国社会中。爱特门、吕甘、贡纳梨之间的情感纠葛在当时是不被接受的,犯了血亲相奸的罪行。最后,贡纳梨、吕甘两姐妹由于争风吃醋使得一方在毒死了另一方后自杀,而爱特门也因为犯了叛逆罪和通奸罪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至此,爱特门、贡纳梨、吕甘三人的情感纠葛告一段落。围绕权利、财产争夺战这条伦理主线上展开的由三角恋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本质上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这种新旧伦理观念的交锋以及由此带来的伦理混乱,最终并没有归于原来的秩序或者秩序重构:剧中并没有说明三人已经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是有违规范的,更不用说痛改前非了。由三人情感纠葛引发的这一伦理结并没有得到解构,这也是导致《李尔王》形成悲剧文本的伦理因素之一。

莎士比亚以这样的结局收尾,显示了其创作《李尔王》的目的:他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所奉行的对人的欲望的尊重而引发的欲望的膨胀,进而导致社会道德的堕落、人伦的崩溃的反思。

五、结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强调回到当时的伦理环境,客观地对文本进行分析。笔者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在对《李尔王》悲剧文本进行解读时注重其历史客观性。这场由代表新旧伦理立场的双方进行的论战,表面上看是一场权利、财产的战争,实际上是一场人性的较量,是一场对传统社会道德的战争,即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解读《李尔王》,读者将发现它是一部围绕伦理主线展开的剧本,由于伦理线上的几个主要伦理结或者说各种冲突造成的伦理混乱最终没有归序或者秩序重构,造成悲剧文本的产生。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4-20.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他:聂珍钊自选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莎士比亚.李尔王[M].朱生豪,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汤霁昀.伦理悲剧——《李尔王》新释[J].语文学刊,2011(12):38-39.

[5]刘新成.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婚姻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108-109.

(责任编辑:王菊芹)

A Study of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U Yunxi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King Lear is a classical work from Shakespeare,a great writer in Renaissance.Since this famous tragedy was published,many professionals and scholars have been analyzing i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Since this work contains a lot of ethical element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Through analyzing King Lear’s main ethical line which is about battles among royals for crown and property,ethical knots revolving around the main ethical line,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ing processes,reasons of ethical knots and the affects brought by them.At the end of this paper,the author makes a conclusion on the major ethical knots leading to a tragical ending because of a fail deconstructio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ethical line;ethical knots;tragedy

I106.4

A

1008—4444(2015)05—0119—03

2015-06-06

欧芸秀(1989—),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李尔王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