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仪式与传统
——华中革命根据地对传统婚礼的改造

2015-03-17 03:36吴云峰
关键词:根据地婚礼仪式

吴云峰

(1.黄山学院思政部,安徽黄山245041;2.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革命、仪式与传统
——华中革命根据地对传统婚礼的改造

吴云峰1、2

(1.黄山学院思政部,安徽黄山245041;2.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下,华中地区的婚姻仪式繁琐,婚姻花费巨大。农民婚姻场合的支出是新家庭成立的物质基础,是为了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和抚养子女的需要,也是为了加强亲戚间的联系和经济互助。华中革命根据地简化婚姻程序,提倡节俭文明的婚礼,使乡村社会的婚姻仪式发生了一定地变化。但是,根据地改革婚姻仪式的做法也受到了传统习俗地制约。

华中根据地、婚礼、传统习俗

华中革命根据地是指由新四军创建的淮北、淮南、皖江、苏北、苏中、苏南、浙东和鄂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总称。关于根据地婚姻礼仪的研究,主要有傅建成的《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婚姻实态与变迁》(《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论述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社会婚姻论财的表现及危害,随着根据地婚姻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旧婚姻仪式开始逐渐废除,出现了新式婚礼。王荣花《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河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论述了太行山区农村抗战前后婚姻礼俗的变化。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侧重论述革命的婚姻政策对传统婚礼地改造,而对传统的婚礼为什么存在,传统习俗对中共婚姻自由政策的制约关注不多。

一、父权制社会下华中地区的婚姻礼仪

(一)繁琐的仪式

在新四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之前,该地区盛行的还是传统的婚姻。安徽桐城县婚姻仪式繁琐,以致劳民伤财。“男女双方的门户和八字都无问题,还要经过小订、拜媒、请期、过礼、迎娶、回门六道程序,才算完成。”[1]32合肥的亲迎之礼,极为繁琐,繁琐的礼节使结婚的男女疲于应付:“成婚后第一新年,新夫妇同往岳家贺年,岳家必盛筵以待。其岳家之戚族亲党,亦设席相邀。有族戚多者,因新郎无暇多耽搁,乃一日赴七八家之筵席,其应酬之繁忙,几与北京之大人先生相埒。”[2]1043-1044江苏省“婚俗繁文甚多,男女两家,各有种种缛礼”[2]835,男方的礼节包括:发草八字、传红、送日子、行礼、铺嫁妆、求亲、发轿、作富贵、合卺、开脸、请会亲、煎豆腐、分大小等。女方有说媒、拜主亲、回盘、大开门小开门、上头、代嫁饭、三请三邀、煖位、元饭、送夏送冬送灯等[2]835-841。可见,婚礼的程序与形式是相当繁琐的。

(二)巨大的开支

结婚对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这种繁琐的仪式无疑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在安徽桐城,女儿结婚,娘家要置办许多陪嫁:“他们陪给女儿的东西,有的已经丰盛得一生用不完。”[1]34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中讲到了苏南地区30年代的婚姻花费:“每门亲朋都要以现钱作贺礼,至于送多少钱,由他们之间的关系亲疏而定。举行婚礼的开支,在200元至400元之间。”[3]55在淮南安乐乡,存在“穷人死不起人,也讨不起人”的情

况[4]292。在淮北“农村中不事生产的人以及群众花费在无益的或者有害的各种举动上的钱财还是不少(例如烟赌还未禁绝,婚丧喜庆的虚糜也很大),这种情况的存在必然妨碍着我们生产运动的开展,妨碍着根据地整个财富的增加”[5]282。地主也有因婚嫁而负债的。在江苏阜东县:“在十五户负债地主中的用途,一户是营业亏本,一户是开行投资,一户丧葬用费,一户婚嫁用去,一户讼累,八户生活上浪费用去,二户吸鸦片烟用去。”[6]445地主尚且为婚嫁费用所累,何况普通农民。薛暮桥曾在无锡一个小镇礼社做过调研,婚姻花费在当地是一笔重要的支出:“中等地主,亦常以开支日增为苦。开支中最可惊者为学费、婚费……就婚费论,自纳聘至完婚,所费常达千金。结婚后辛勤十年,仅能清偿婚债。”[7]159

(三)农民的节俭习惯与婚姻场合铺张的矛盾

传统婚姻仪式繁琐,给老百姓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勤俭节约,但一遇到婚丧嫁娶的场合,节俭的观念就被抛诸脑后。“日常生活的节约与婚姻丧葬的铺张,是农民生活中的一大矛盾现象。”[8]103为什么农民不得不接受繁琐的婚姻礼仪和高额的开支呢?

首先,为新家庭的成立奠定物质基础。聘礼和嫁妆不完全是奢侈品,而是新家庭成立的经济基础。费孝通认为:“如果把双方的争议看成一件经济交易是完全不正确的。财礼并不是给女方父母的补偿。所有的聘礼,除了送给女方亲属的一部分外,这些聘礼都将作为女儿的嫁妆送还给男家,而其中还由女方父母增添了一份相当于聘礼的财物。”[3]54为什么要置办聘礼和嫁妆呢?“从社会学方面来看,它的重要性在于,这些聘礼与嫁妆事实上都是双方父母提供给新家庭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为每一家物质基础定期的更新。”[3]54通过聘礼和嫁妆,男女双方的父母为子女提供了成立新家庭需要的物质基础,以便他们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在华中地区,女方父母索取高额财礼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婚礼的支出主要在于铺张的场面。如江苏睢宁婚礼:“略仿古制,而聘礼不拘。”[9]553

其次,为了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和抚育子女的需要。为什么传统婚姻需要繁琐的仪式及高额的费用,费孝通是这样解释的:“在结婚前,男女双方及其亲属所履行的各种责任,在我们看来,其重要性是在把个人的婚姻关系,扩大成由很多人负责的事,同时使婚姻关系从个人间的感情的爱好扩大为各种复杂的社会联系。在这些必须履行的义务中,最受人注意的是经济性质的相互服务或相互送礼,而且这些义务时常推及当事者以外的人。”[10]131费孝通认为:“把婚姻这件事拖累很多人,成为一件社会上很多人关心的公事,其用意无非是在维持结婚的两个人营造长期的夫妇关系;长期的夫妇关系是抚育子女所必需的条件。为了双系抚育,人造下了这样多的花样。”[10]132也就是说,这是为了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和抚育子女的需要。结婚对农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样男女双方才会维持稳定的婚姻。

再次,为加强亲戚间的联系和经济互助的需要。传统中国是一个家族本位的社会,亲属之间在经济上有互助的义务。通过体面的婚礼,可以加强亲属间的感情,得到亲属在经济上生活上更多的帮助。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讲到:“结婚时的宴会为亲戚们提供了一个相聚的机会,对新建立的亲属纽带予以承认,对旧有的关系加以巩固。亲属纽带不仅仅是感情上的关系,它还调节各种类型的社会关系。从经济观点来看,它规定了参加互助会的相互义务,以及定期互赠礼物。”[3]121因此,农民在婚姻场合的开支不完全是奢靡浪费,也是经济生活中必要的一环,更是社会继替的重要形式。

二、华中革命根据地对传统婚姻礼仪地改造

近代以来,新式婚礼在东南地区开始出现,但一般只限城市,农村中还是维持着传统的礼仪。国民政府所主导的婚姻礼仪改革只在城市效果较为明显。如江苏盱眙县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婚礼,分旧式与新式二种。新式者,所谓‘文明结婚’。因人民知识浅陋,举行新式者尚不多见。普通婚礼仍照旧举行,但其仪式较为繁重”[9]534。在华中农村,更为深刻的婚姻制度变革是在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时期。

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经济条件落后,而繁琐奢靡的婚礼造成了老百姓负担增加,华中根据地简化繁琐的婚姻程序,一般只包括订婚和结婚。订婚和结婚需要有公开仪式及证明人。如《苏皖边区婚姻暂行条例》第八条要求:“订婚时须有婚约或确定证明婚约之其他文件及二人以上之证明。”第十条要求:“结婚应有公开之仪式及二人以上之证明。”[11]83淮海区婚姻条例中增加了有关结婚须举行公开仪式的规定。如《淮海区婚姻暂行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结婚应有公开仪式及二人以上证明”[12]280,第八条规定“订婚须有婚约及证人方为有效”。订婚一般会相互赠送纪念性质之物品。此外,华中根据地还提倡节约结婚花费,如皖江抗日根据地1944年9月颁布的《第二届皖中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决议案》第26案提出了禁止靡费,提倡节约案。“凡遇婚丧喜

庆,不得任意铺张、散帖,酒席每桌亦不得超过五个菜,并禁止使用奢侈物品送礼。”[13]187

华中根据地的军政干部倡导节俭文明的婚礼。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与田秉秀的婚礼简单而热闹。谭震林日夜为抗日大事操劳,对结婚的准备毫无考虑,他身无分文,每月三四元钱的津贴费,都花在抽烟上面。田秉秀用父母寄来的钱,办了几桌酒席。“婚礼主持人按当地的风俗,让房东的一个女孩戴上一朵大红喜花,让大家吃了红枣、百子糕、欢团,闹到很晚才散。”[14]164笔者曾对原新四军皖南游击队战士曹云霞进行访谈:“你们当时部队里结婚有什么仪式吗?还要送彩礼吗?”她说“结婚要有证婚人,当时穷的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有什么彩礼?结婚的时候每个战士一碗面。”[15]新四军指战员在举办婚礼时移风易俗,对根据地民众婚俗的改革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淮北抗日根据地在群众中提倡节约,减少婚姻中的奢靡现象。1944年1月9日颁布的《淮北区党委关于开展节约运动反对贪污浪费的决定》要求:“对于群众中有举行婚丧喜庆者应事先劝告他节省,对于乡村流氓要劝告他进行生产,对于赌棍及吸鸦片的人依照政府法律办理。”[5]284淮南抗日根据地也号召移风易俗,提倡婚姻仪式的简化。孙明开在《淮南地区参议会的建立及其作用》一文中讲到:“提倡婚姻自主,禁止买卖婚姻,反对虐待妇女;提倡勤俭节约办婚事,订婚时不要彩礼,树立移风易俗的好风尚。”[16]490根据地面临敌伪的封锁,经济条件十分艰苦,提倡节俭的仪式对减轻农民负担、树立新风尚是有益的。

经过根据地革命政策的洗礼,苏北乡村婚姻形式出现了由繁到简的变化。1947年淮海周集区“周楼乡刘庄村张敬宝和朱兰英定婚,就由贫雇农恭贺鞭炮两挂子,即结起婚来了,不磕头,并以小花船来送房。喜对写了:‘定婚举行新形式’,‘翻身不忘共产党’。又如沈集乡妇女会长王克桂同志出嫁,不坐花轿,娘婆二家由妇救会员欢送与欢迎,举行了新式结婚。”[17]盐阜区曹志义结婚也采用了新式婚礼:“行婚礼的地方,在曹家大场上,墙上挂了孙中山先生、毛主席的像和喜对喜轴,请了实小张主任和俱乐部周主任做证婚人,又请了实小四位同学做傧相(陪新人行礼的)。大场上挤了六七百人,小车子上、山芋窖子上,尽站的人,好像看戏一样,行礼之后,主婚人讲话说:‘民主政府来了,一切都不同了,我们结婚,也应该打破旧的封建的一套。’证婚人说:‘这样的结婚,才是合理的,平等的,现在胜利快来了,希望新郎新娘合心合意努力抗战努力生产,创造一个新家庭。’这时,台下忽然有人喊:‘新郎新娘讲话呀!’于是新郎上台说:‘我一定做到男女平等,做一个民主政府的好公民,建立一个新家庭!’看的人听这话,一齐鼓掌叫着:‘不错呀!好呀!’接着,师范学校的章枚老师,指挥大家唱了个祝贺歌。”[18]在民主政府的倡导下,根据地婚姻从形式上到程序上都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婚姻的变化。

三、革命政策与传统习俗的纠葛

虽然共产党在根据地倡导了新式婚姻礼仪,但即便如此,婚礼还是新旧夹杂,新式婚礼主要在政府及群众团体干部、知识分子和部队中举行,而在普通百姓中,还是旧式婚礼居多。根据地虽然禁止买卖婚姻,但民间的婚姻买卖行为多以财礼的形式出现,女方接受财礼也是普遍存在的,因财礼而发生纠纷的并不少见。对此,根据地法律也只能默认。如《淮海区婚姻暂行条例》第23条规定:“订婚之女方曾接受男方之财礼者,如女方要求解除婚约,应将财礼返还,无力返还时,得按普通债务关系处理之,不得因此妨碍婚约之解除。”[12]282

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江南敌后游击战争中的军队政治工作》一文中讲到了江南的环境:“江南是有名的所谓‘温柔乡’,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封建剥削的双重压迫下极度的破产了,但同时又深深的从都市过度文明中传染着奢靡腐败的痼疾……社会的颓废,风俗的萎靡,确实比别处不同些。”[19]214-215在苏南农村,奢靡之风还是普遍盛行的。根据笔者对苏中根据地新四军老战士翁俊的访谈,他讲到:“财礼是根据家庭穷富来的,穷人家的一般只有四五担,地主家的财礼多的可以排到一里多地,挑的、抬的。”[20]

尽管共产党在根据地提倡婚姻礼仪的简化,费用的节约,但乡村社会有其自身的运转规律,并不会因为一纸法令而改变。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人们还是希望把婚礼办得体面一点。

共产党改造社会风俗的实践受到了传统习俗和经济生活的制约。李金铮认为:“民间社会、广大民众并非完全被动的角色,民间传统心态及其行为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共产党的政策。”[21]共产党艰苦奋斗、反对奢靡的理念与传统社会婚姻中奢靡铺张的习俗是互相矛盾的,革命政策不断改造着传统习俗,传统习俗也始终在制约着革命政策。

[1]政协安徽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文史资料(第16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中)[M].扬州:广陵书社,2003.

[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档案馆.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2)[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5]安徽省党史研究室.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反腐倡廉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6]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财政经济组.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第2卷)[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7]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8]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10]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朱耀龙,柳宏为.苏皖边区政府档案史料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2]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72)[M].合肥:黄山书社,2001.

[13]本书编审委员会.皖江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14]陈利明.谭震林传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15]2015年5月8日,在屯溪对新四军皖南游击队战士曹云霞(1926年出生)的访谈。

[16]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二师淮南研究分会.战斗在淮南——新四军第二师暨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17]程工斧,吴良玉.周集区妇女翻身活跃,涌现大批斗争英雄[Z].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B-016-034-030。

[18]根据地里新气象;庄户人文明结婚了[Z].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B-9-8。

[19]马洪武.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2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0]2015年5月8日,在屯溪对新四军老战士翁俊(1927年出生)的访谈。

[21]李金铮.向“新革命史”转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突破[J].中共党史研究,2010(1):81.

(责任编辑:杨华轲)

Revolution,Ceremony and Tradition:the Wedding Ceremony Reform in Middle China Revolution Base Area

WU Yunfeng1、2
(1.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Huangshan College,Huangshan 245041,China; 2.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In tradition patriarchy society,the wedding ceremony in Middle China was excessively detailed,the expend of marriage was huge.The marriage expenses of peasant was the material base to form a new family,which was the necessaries to maintain steady relation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and to rear children.It also for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contact and mutual.The middle China revolution base simplified the marriage procedure,advocated thrifty and civilized wedding,that made the wedding in country society changed.However,the reform wedding ceremony was restricted by tradition custom.

Middle China Revolution Base Area,wedding ceremony,tradition custom

K265

A

1008—4444(2015)05—0141—04

2015-01-28

2012年安徽省教研项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以黄山市红色旅游景区为中心的考察”(2012jyxm505)。

吴云峰(1981—),男,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根据地婚礼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Talking strategies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开营仪式
多趣婚礼
毛南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