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安,赵国荣*,毛娅男,连俊凯,陈研焰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西医目前缺乏特殊有效的治疗药物。 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类。急性型多见于儿童, 慢性型多见于成人, 以女性多见。 依据其临床症状的表现不同大致可归为中医的“血证”、“斑疹”、“溺血”、“齿衄”等范畴。 一般认为本病的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劳倦、瘀热、毒邪相互夹杂,导致营阴受灼,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血溢脉外等症。病位因临床症状表现不同而稍有差异。赵国荣教授从医30 余载,用中医药尤其是经方治疗肝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等内科杂病疗效显著。 对于ITP,赵教授从标本从治入手,急性期多以清热凉血止血为法,中后期以健脾益气养血为主进行治疗。 笔者有幸待诊赵师门下,兹录验案两则介绍如下。
验案1 陈某, 女,26 岁。 初诊:2012年11月16日。 诉1年前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紫癜,磕碰即大片青紫,月经量多,持续时间长,检查发现血小板低下,遂入某三甲医院治疗,诊断为ITP。 予以激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咖啡酸片等药物治疗,疗效欠佳。 经人介绍前来赵教授门诊就诊。 刻诊:患者“满月脸”,双下肢及腹部可见片状紫癜,纳寐可,小便浓茶样颜色。舌质偏淡苔薄黄,脉弦细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6.60×109/L,PLT 28×109/L。 尿常规:潜血(+++) 。 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辨证:热毒炽盛,血热妄行证。 治法:清气凉营、凉血止血。拟方化斑汤合二至丸加减:石膏30 g,知母10 g,玄参15 g,水牛角15 g,甘草5 g,茜草15 g,紫草15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地榆6 g,大枣6 g,旱莲草10 g,女贞子10 g,7 剂。 二诊:2012年11月23日。诉此次月经自2012年11月17日开始持续至今,量多色鲜红,伴小腹痉挛,仍有肉眼血尿。 舌淡苔薄白脉数。 辨证:水热互结。 治法:清热利水止血。 拟方猪苓汤加减:猪苓15 g,茯苓15 g,白术10 g,泽泻15 g,续断15 g,黄精15 g,骨碎补15 g,阿胶15 g,红参10 g,龙眼15 g,小蓟10 g。7剂,水煎服,日1 剂。三诊:2012年11月30日。诉服上药3 d 后月经量逐渐减少后干净,二便调。 尿常规:(-), 血常规: PLT 10×109/L,WBC 15.35×109/L。效不更方:予上方加茜草、紫草各10 g,续服15 剂。此后四、五、六次门诊皆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因每次月经期皆出现大量失血,主以益气养血止血为主。 七诊:2013年12月20日。 患者月经周期规律,量适中,恢复正常,皮下出血及血尿均已消失。 唯面色无华,倦怠少气,余无特殊不适。 舌淡红无色,苔薄白, 脉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PLT 8×109/L,WBC 6.1×109/L。 辨证:气血两虚,脾不统血。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拟方归脾汤加减:黄芪15 g,当归10 g,党参10 g,茯苓15 g,白术10 g,陈皮10 g,山药15 g,仙鹤草10 g,赤小豆10 g,大枣6 g,甘草6 g,龙眼10 g,防风6 g,15 剂。此后一直以归脾汤加减治疗1年余。 患者在治疗期间,病情一直趋于稳定。 随访至今,已坚持正常工作1年余,未复发。
按语:《内经》云:“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本病发病之初乃本虚标实之症。标实者:乃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故见全身瘀斑成片,舌黄,脉数之象。 故以《温病条辨》化斑汤,清气凉营,加茜草、紫草、生地黄、牡丹皮、地榆加强凉血止血之功。 本虚之症:其舌苔虽薄黄,舌质却淡而无色,脉虽数,却细而无力。 故在生地黄、玄参之基础上合二至丸兼顾其阴液之不足。 二诊时热势较前稍有所缓,但正值经期,出血量多而色鲜红。 此乃水热互结,急予猪苓汤清热利水渗湿,加红参加强益气摄血之力。 四诊之后热势渐减,过渡到以归脾汤为主的益气养血健脾的治疗。
验案2 黄某, 女,15 岁。 初诊:2014年6月4日。 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不明原因青紫,遂入某三甲医院治疗,诊断为ITP。 给予泼尼松龙、环孢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药物治疗, 两年来因数次出血入院治疗,花费数十万元,后经人介绍前来赵教授门诊求医。 现症见:患者肥胖全身皮下出血明显,腹部及背部大片瘀斑,四肢瘀斑及皮疹交错,明显的“满月脸”“水牛背”体征。 近3 d 畏寒,咳嗽,少痰,无口干口苦,纳食可,寐欠安,二便调。 舌红有芒刺苔白滑,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15.02×109/L,PLT 7×109/L,尿常规:潜血(+)。辨证:气血两燔证。治法:清气凉营。 拟方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 水牛角30 g,生地黄10 g,牡丹皮10 g,赤芍15 g,石膏30 g,知母10 g,玄参15 g,甘草6 g,大枣6 g,桑叶6 g,金银花10 g。11 剂。二诊:2014年6月18日。皮下瘀斑较前明显减少,颜色变浅,已无咳嗽,纳食可,二便调。 舌红有芒刺苔薄白,脉浮滑数。 查:血常规:WBC 12.6×109/L,PLT 4×109/L 仍以清热凉血为法。处方:水牛角30 g,生地黄10 g,牡丹皮10 g,赤芍15 g,石膏30 g,知母10 g, 玄参15 g,甘草6 g,金银花15 g,连翘10 g,竹叶5 g,黄芪10 g, 仙鹤草15 g,赤小豆15 g,大枣6 g。7 剂。三诊:2014年6月27日。皮下出血点进一步减少,上方去金银花、连翘、竹叶加黄精15 g。 守方2个月后,四肢瘀斑消失,体质量下降,同前判若两人,纳寐可,月经量正常。 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服用的甲泼尼松及环孢素等药物亦逐渐撤去,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叶天士云:“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 ”患者胸背四肢皮疹交错,且“黑斑而光亮”此乃“热盛毒盛”之症。 故以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止血。化斑汤清气分之热,另加金银花、桑叶等物,疏风清热,使邪“各随其部而泄”。 二诊时患者症状较前明显缓解,WBC 过高已开始下降。 在前方基础上加黄芪、仙鹤草、赤小豆补益气血。 三诊后气分之邪已除,故去金银花、连翘加黄精填精益髓。
《实用内科学》[1]认为,血小板计数<20×109/L 有严重出血的危险,PLT<10×109/L 诊断为重症ITP。笔者所见前来赵教授门诊寻求治疗的ITP 患者多是PLT<10×109/L,在中医药的有效治疗之下,逐渐撤掉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虽然PLT 上升不明显,但齿衄、皮下出血、月经量多、血尿等出血症状均消失,从而恢复正常的生活甚至工作。
赵教授认为此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外感、劳倦、毒邪诱发导致。 急性期以血热炽盛,导致营阴受灼,迫血妄行。 中后期以气不摄血,血溢脉外为表现。 急性期基础方为:石膏、知母、玄参、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甘草。 缓解期基础方为:白术、党参、黄芪、当归、茯苓、龙眼、仙鹤草、赤小豆、山药、大枣。 夹风加入桑叶、薄荷、金银花、牛蒡子等药物;夹湿加入凤尾草、滑石、藿香;齿衄较明显加入白茅根、紫草、茜草、栀子;血尿较明显加入小蓟、生地黄、蒲黄。 若经期血量较多可用猪苓汤合完带汤清热渗湿止血。 若在治疗期间感受外邪较重,先治其新病再治疗痼疾。
赵教授临证治疗ITP 的学术特色有如下方面:(1)用方精准。 临床观察发现[2-4]以犀角地黄汤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急性发作, 缓解期以归脾汤治疗,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有抑制抗血小板抗体的生成,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作用。 赵教授用方精准略见一斑。 (2)熟稔温病学知识,应用于危证、重证治疗。 文中两位患者初期皆有热毒炽盛之证, 故采用温病学治疗急性热病之长, 以清热、凉血、止血为法治疗,处以化斑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疗效显著。 可见温病学的理、法、方、药能广泛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3)整体思想。赵教授认为治病不仅对疾病要有高屋建瓴的认识, 辨证选方精准,还要“以人为本”,而非“以病为中心”。 如果忽视了“患病的人”这一前提,则容易陷入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唯物主义”。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1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484-2 485.
[2]李 莹.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14.
[3]罗昌国,蒋文明,杨小刚,等.牛角地黄汤调节ITP 大鼠脾脏巨噬细胞FcγRII-B(CD32)表达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5):127-128.
[4]何秋林. 归脾汤合杞柏地黄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5,11(1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