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相宜,侯公瑾,肖长江*,杨文丽,乔寅飞
(1.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6;2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541000)
蔡光先系国家级名中医, 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40 余载,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颇深,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受益匪浅。 现择其运用五味异功散合过敏煎治疗小儿过敏性疾病验案3 则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五味异功散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具有温中益气的功效,主治小儿病后衰弱,元气未足,食欲不振。 该方是在《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增加一味陈皮而成, 陈修园曰:“胃气为生人之本。 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该方行气化滞,醒脾助运,有补而不滞的优点,起到增强免疫的作用,是调理脾胃的基础方剂。 过敏煎是现代中医大家祝湛予的时方,药凡五味,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甘草组成,组方简单巧妙而不失严谨,药味平和,有收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阴阳并调,具有御卫固表、抗过敏之功。 蔡老师凭借多年临床经验指出,凡过敏试验阳性者,均可采用本方。
小儿变应性鼻炎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属中医学“鼻鼽”范畴[1],临床表现以突然发作和反复的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鼻腔黏膜苍白肿胀为特征。和感冒不同, 变应性鼻炎一般多在气候发生改变、清晨、或吸入过敏性抗原(如花粉、粉尘等)时发作,一般只持续10~20 min,一天之中可反复多次出现。西医学称之为小儿变应性鼻炎[2]。 中医病因多为肺脾肾虚损,感受风寒或异气,以及异物外袭。 中国历代医家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得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多为脾肺肾气亏虚,儿童更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功能发育不够完善,尤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因此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 由此蔡老师认为,治疗小儿鼻鼽,除从肺着眼外,还应追根溯源——从脾胃功能失调入手。 蔡老师认为现代中医应革故鼎新, 在古方之上结合现代的研究成果遣方用药,因此蔡老师在临证时常以五味异功散合过敏煎为主方,灵活加减,疗效确切。
验案举隅:王某某,男,6 岁。 2013年5月14日初诊。主诉:反复鼻痒喷嚏1年,加重1 周。患儿家属述1年前因突然天气变化感冒后出现鼻塞鼻痒,连连喷嚏,伴有鼻流清涕。 感冒愈后,上诉症状仍经常反复,遇天气变化或刺激性气味上述症状加重。 平素易感冒,于湖南省儿童医院诊断为小儿变应性鼻炎,后经多方治疗(具体治疗不详),效果不佳。 1 周前因上症状加重,遂特寻蔡教授诊治。 诊见:鼻痒喷嚏,鼻流清涕,鼻塞不通,纳食少,寐可,大便稀溏,小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中医诊断:鼻鼽,证属肺脾气虚,卫外不固。 治以益气健脾,固表通窍,拟方五味异功散、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生晒参6 g,白术6 g,茯苓6 g,炙甘草3 g,陈皮6 g,黄芪6 g,五味子5 g,乌梅6 g,防风5 g,银柴胡6 g,苍耳子4 g,超微三七5 g×2 包,生姜3 片,大枣4 枚,白蜜30 g。 7剂,水煎服,日1 剂,白蜜冲调,分2 次温服。 5月21日二诊,患儿家属诉服上方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纳食可,大便日行一次,成形。 表明药已对症,原方去苍耳子、生姜,加山药6 g,绞股蓝6 g,继用7 剂。 5月28日三诊,鼻痒喷嚏症状未发,继续服用上方21 剂而愈。 后随访半年,症状未发。
按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表现为运化无力,故患儿纳食差,大便溏薄。 故以五味异功散补气健脾,行气化滞。 肺主卫外,若肺气亏损,则平素体虚,易感冒;肺主气,开窍于鼻,司呼吸,肺气不足,鼻为肺窍,首当其冲,鼻窍不利,鼻塞气阻,肺居上焦,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风邪袭肺,肺失通调,水液失其代谢,鼻窍壅塞致喷嚏、流涕,其可阻碍气机,气液交阻,终又致肺气失宣。 患儿易外感,脉细无力,为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故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过敏煎五药组合,有收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阴阳并调,具有御卫固表、抗过敏之功。 苍耳子祛风通窍;三七于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白蜜敛肺止涕;绞股蓝又称超人参,号称“南方人参”,益气健脾。 以上组方,针对病机,照顾全面,使脾气旺,肺气复,卫外固,鼻窍通,则病愈。
婴儿湿疹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中医属“奶癣”,皮疹多见于头面部,可蔓延至全身。 皮疹形态不一, 以瘙痒及反复发作为临床特点。 常见于1个月至1 岁以内的哺乳婴儿, 尤以百日以内的婴儿更为多见。 患儿常是先天性过敏体质,约有3/4 的患儿有家族过敏史[3]。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湿热内蕴,脾虚不运,湿、热邪相互搏结,发于肌肤而成。 若孕母体弱多病,先天禀赋不足,可致胎儿素禀脾胃不足, 或后天调护失宜, 致使脾虚不运,均可导致聚湿生痰。 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肤,血虚生风,外发为奶癣。 加之孕母喜食辛辣之物,母体胎毒湿热遗于小儿,致使风、湿、热邪搏结。 蔡老师认为本病究其根本仍为本虚标实,脾虚为其根本,而临床上发现该类患儿家属往往喜用清热解毒之类的药物治疗, 殊不知该类药物苦寒伤脾,加重本虚。 故蔡老师往往以益气健脾为基础,配合养血祛风,热重者可佐以少量清热解毒之品,主方予以五味异功散合过敏煎加减。 蔡老师临证多内服外治同用,轻者可仅用外治泡澡、涂擦即可。
验案举隅:李某某,男,4月。 2013年7月3日初诊。 主诉:反复全身多发红色斑丘疹2月,加重伴渗液5 d。 患儿家属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两颊部红色斑丘疹, 开始未予以重视, 后渐侵颈部、肩部,伴瘙痒不适,无脱屑。 于外院多次就诊,诊断为“婴儿湿疹”,测过敏原:花生、鱼、牛奶、鸡蛋等。 5 d前出现成片水泡,瘙痒甚,搔破后出现渗液。 患儿家属拒绝西药治疗,遂尝试中医治疗。 现症见:面部、躯干多发散在淡红色斑丘疹,伴水泡、渗液色淡、瘙痒,无脓液,皮损处局部肿胀不明显,部分皮损有结薄痂,患儿食欲欠佳,精神欠佳,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指纹色淡。 脉诊合参,中医诊断为“奶癣”,脾虚湿蕴证。 治宜健脾利湿祛风,拟方五味异功散、过敏煎合小儿化湿汤加减:生晒参15 g,白术15 g,茯苓30 g,炙甘草10 g,陈皮15 g,黄芪20 g,五味子15 g, 乌梅15 g, 防风15 g, 银柴胡15 g, 苍术15 g,荆芥10 g,当归15 g,鸡血藤20 g,薏苡仁15 g,白鲜皮10 g,蝉蜕10 g,路路通10 g。 7 剂,每日1 剂,煎汤分3 次外洗。 患儿家属拒绝内服中药,故予以上方外洗。 7月10日二诊,患儿皮损较前明显好转,仍伴瘙痒,未见明显渗液,未见新发皮损。患儿大便稀,伴酸臭,加炒山药15 g,砂仁10 g。 继洗14 剂后愈。 后电话随访3月无复发。
按语:本病临床主要辨别湿性和干性。 患儿皮损有水泡、渗液色淡清稀,由此可知为湿性奶癣。 湿盛者多有脾虚,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生,浸淫皮肤,故予以五味异功散和小儿化湿汤益气健脾,利湿祛风;奶癣多伴家族过敏史,且测得10 余种过敏原,考虑过敏体质,予以过敏煎御卫固表;鸡血藤养血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薏苡仁健脾渗湿止泻;白鲜皮、蝉蜕、路路通祛风止痒;山药、砂仁健脾化湿。 患儿虽未内服中药,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提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由此,中药煎汤外洗,可通过皮肤腠理的空窍,经过孙络而遍布全身脏腑达药效。
儿童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部疾病。本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5 岁以下儿童喘息80%以上的哮喘起始于3 岁前,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 岁以内喘息逐渐消失[4]。 中医认为哮喘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内因归于肺脾肾三脏亏虚,痰饮内伏,外因在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等,感受外邪多为此病的诱因。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三脏功能失调,则导致人体水液输布排泄失常。外邪犯肺,则治节无权,水津失于输布,聚液为痰;脾虚,失于健运,水湿不化,凝聚为痰,上贮于肺;肾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湿上泛为痰,聚液成饮。 蔡老师认为本病多为肺气亏虚,则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脾虚而运化失健,水湿不化,凝聚为痰,上犯于肺,肺感邪而发。
验案举隅:刘某,女,6 岁。 2013年3月6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喘息1年,加重半月。 患儿家属诉1年前变天导致感冒,出现咳嗽咳痰,伴喘息、气促,经外院住院治疗后,症状消失。 此后反复于天气转凉时,夜间或清晨出现胸闷、气促,随后咳嗽、喘息,偶尔可闻及喉中哮鸣音,经外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于医院治疗后均能缓解。 半月前运动出汗后导致着凉,再次出现咳嗽喘息,伴胸闷、气促,喉中有哮鸣,夜间及清晨加重,甚至不能平卧,严重影响睡眠。 无明显感染征象,经抗生素治疗后无明显缓解。 闻及蔡教授擅于治疗小儿过敏性疾患,特来门诊就诊。 现症见:持续咳嗽喘息,咳喘乏力,偶有喷嚏,夜间或清晨加重,严重时不能平卧,喉中可闻及哮鸣音,发作前多有胸闷、气促,面色苍白,自汗,形体消瘦,纳差,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 脉症合参,蔡老师认为患儿辨证为肺脾两虚证,治以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拟方五味异功散合过敏煎化裁:生晒参6 g,白术6 g,茯苓6 g,甘草3 g,陈皮5 g,黄芪6 g,五味子5 g,乌梅5 g,防风6 g,银柴胡4 g,焦三仙各5 g,山药6 g,桔梗5 g,蜜紫菀6 g,超微三七5 g。 7 剂,日1 剂,水煎服,分2 次温服。配合每晚艾灸气海穴。3月13日复诊,患儿咳喘较前明显好转,夜间发作较前减少,纳香,寐安,大便成形,日行1 次。 上方加北沙参6 g,麦冬5 g,继服7 剂。3月20日三诊,咳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喉中哮鸣音基本消失,无自汗,夜间可平卧,纳香,寐安,二便调。 予以去焦三仙、蜜紫菀、五味子,继服14 剂,后随访半年症状无复发。
按语:本病重于预防,嘱患者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春冬为本病的高发季节,外出应注意防止受寒。 鼓励患儿积极参加适量的日常活动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疾病发作时应注意患儿的呼吸、心率、脉象的情况,警惕哮喘持续状态。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治脾。 ”该患儿发作前均会有胸闷、 气促等胀闷等症状,故老师认为该患儿应从脾胃论治,正所谓“疗久咳必先顾其胃气,未有胃不顺而咳可愈者”,且该患儿平素体质偏弱,素体易感冒,五味异功散益气健脾,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长期服用后,固表卫外,防止外邪侵袭;纳谷不香加焦三仙消食助运;久咳伤肺,超微三七活血化瘀,改善肺部血运,且其含人参皂苷,有益气补肺、健脾补虚的作用。
[1]王士贞.中医耳鼻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5-126.
[2]周凤銮.小儿过敏性鼻炎规范化诊断与治疗[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81-82.
[3]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01-607.
[4]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S].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