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飞,宋 婷
(1.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师范学院,海南海口571100;2.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教务处,海南海口571100)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海南高等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挫折和摧残。高等学校全面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教育体制和学制等方面遭受较大挫折,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70年代初期,虽然高等学校开始复办,但主要是招收工农兵学员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文革”结束后,海南高校教职工人数553人,在校学生人数1332人[1],相当于海南解放初期办学水平。“文化大革命”使高等教育异化为政治斗争工具,海南高等教育事业严重混乱和倒退,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可见兴衰。“文革”已成历史,认真回顾和总结惨痛教训,无疑对今后海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历史和现实意义。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左”倾严重错误的政治运动。1966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标志着“文化大革命”作为群众性政治运动在全国拉开序幕。
如果说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把矛头直指背景大学党委和北京市委,拉开了全国“文化大革命”运动序幕的话,无独有偶,海南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也是由海南当时最高学府揭开。6月2日,海南师专师生员工从报纸上看到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第一张大字报和新华社的有关报道后,全校师生轰动。该校林述文和曾庆日等13位教师在2日晚写了一张题为“欢呼北大革命师生的辉煌胜利”的大字报,欢呼北京大学革命师生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取得的辉煌战果。同时,严厉指责了学校党委对文化大革命领导无力,批评学校在这场大革命运动面前的无动于衷与被动。6月4日,针对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大字报事件,海南行政区党委专门做出决定,责成该校党委肯定林述文等人的大字报是革命的,学校党委要立即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支持大字报。1966年6月17日,海南区党委在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员工大会,宣布撤销海南师专魏彦的党委委员和教务主任职务,并公开批判其所谓破坏“文化大革命”的罪行。19日,海南全区兴起声援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批判魏彦的运动[2],这样,拉开了海南区“文化大革命”大批斗的序幕。9月,海南区党委发出《关于学校文化大革命几个问题的通知》,红卫兵运动在海南迅猛兴起,各大高校停课闹革命,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和大串连活动。在“破四旧”和批判所谓“反动学术权威”活动中,学校完全停课,图书馆藏书被焚烧,老领导、老专家被公开点名批判,学者、教授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罪名遭到批斗和迫害,师资队伍受到很大冲击,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停顿,教育教学秩序陷于混乱状态。
文革期间,海南高等学校全面停课闹革命,高校陷入混乱局面,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海南师专、海南医专、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广东民族学院相继停办。20世纪70年代初期,虽然高等学校开始复办,但主要是招收工农兵学员开展各种类型培训工作。海南高等学校恢复后按照“社来社去”原则,文革期间共计招收工农兵学员2700多名。与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恶性膨胀,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前,海南地区挂牌的“五·七”和“七·二一”大学共计72所,这批大学决定大都有名无实。
1966年,海南师专停止招生。1970年,根据广东省革命委员会[1970]33号文件《关于部分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精神,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决定将原海南师范学校(现海南琼台师范学校)合并入海南师专,更改校名为“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师范学校”,并将海南中学和海南教学仪器厂划归海南行政区师范学校统一领导。1972年12月2日,重新恢复“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建制,隶属广东高教局和海南行政区党委双重领导。1973年开始,恢复招收大专班,设有中文系、数理系、农化系、英语、体育系、马列主义教研室等。文革期间,共计招生600余人[3]。海南医学专科学校于1966年停办,1972年开始复办,学校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1970年6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将学校下放归海南行政区领导,改名为海南行政区卫生学校。1972年10月,又复办海南医学专科学校,设医疗专业,同时招中专检验班。1966~1976年期间,共计招生总数1033人,其中专科生538人,中专生495人(其中1966~1971年停上招生)[4]。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受到“文革”巨大冲击,各级组织陷入瘫痪。1969年,学院由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接管,学院科教人员被下放到各个国营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国务院发出通知,明确将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改由广州军区领导,广州军区批准将学院改为兵团热带作物学校,开办橡胶栽培、加工和财会人员等各种类型培训班,为兵团培养基层技术人员。1973年,学院恢复建制,招收工农兵学员,开办橡胶栽培、热作植保、橡胶加工3个专业,学制3年。至1976年,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共招生577人,此外还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培养学员约10000人[5]。1967年,广东民族学院停止招生,1969年停办。1974年,广东民族学院复办,但主要开设政治干训、财会人员短训、经营管理轮训等短期班。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教育革命的主要做法是以社会为工厂,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实行开门办学,把高等学校办成政治学校,也就是所谓的把工农兵请到学校“请进来”和到工厂、农场、农村参加劳动的“走出去”相结合,专业学习就是配合政治斗争和政治运动,“结合战斗任务教学”。1967年,毛泽东“五·七”指示提出后,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召开教育革命会议并实施《海南区教育革命座谈会纪要》,强调贯彻“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课程设置要精简”、“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开门办学”、“招收工农兵学员”等指示精神,全面否定文革前十七年教育成果。[6]高校内部大肆开展“批、斗、改”,许多师生遭到批斗,教师被诬蔑为“牛鬼蛇神”、“臭老九”,学校教学计划突出“强调政治”,以阶级斗争为主课。政治建校的“教育革命”使教师被置于受改造地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师生关系异化,教学秩序混乱,工农兵学员入学门槛较低,基础差,学习过程中业务、文化课大量减少,教学质量严重下降,“走后门”上大学成风。
“文化大革命”掀起后,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一般实行“双重”领导体制。1969年3月19日广州军区和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由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接管。1973年1月,国家计委发出通知决定由广东省革委会和兵团双重领导。1972年10月,海南医专复办后,归由广东省省党委和海南行政区党委双重领导。1972年12月,海南师专恢复建制,归属广东省高教局和海南省行政区党委双重领导。在教学管理体制方面,根据学校规模,一般实行三级(院、系、专业连队)或两级(院、专业连队)管理体制。文革期间,海南高校实行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即只设院(校)和专业连队两级,不设系。各专业模仿军队建制,建立集专业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于一体的专业连队。[7]如海南师专各专业名称按照军队模式原来的科系改称为连,主要设有军体连、文艺连、中文连、英语连、数学连、工业连等。专业连队主要特点是:厂校挂钩,一个专业队建一个工厂;建立包括生产单位的工人、设计单位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在内的“三结合”教师队伍。随后,这种专业连队随着“批、斗、改”的中止而撤销。
“七·二一”大学和“朝农经验”推广是文革时期所谓“新生事物”,是党中央领导人错误倡导和支持的办学形式,是极“左”思潮在高等教育战线一次倒行逆施的“大试验”。海南地区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在全区大办“七·二一”大学并推行“朝农经验”,给海南高等教育带来了毁灭性破坏。海南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全区掀起学朝农、学大寨运动,并进行创建大寨县活动,树立屯昌县为海南第一个大寨式县,作为海南全区开门办学学习榜样。1974年7月16日,《海南日报》发表社论《全省学屯昌,海南怎么办?——论向屯昌学习,加快农业学大寨步伐》[8]。1974年至1976年,海南全区经过“批林批孔”、“学习朝农教育革命经验”、推广“屯昌县教育革命经验”,大办农场,大种甘蔗,大搞开门办学,以社会为课堂,以阶级斗争为主课进行教育教学。此期间,海南各地区均办有“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大学,共计72所,学员一般招收回乡知识青年、革命干部、农民等。学制既有两年左右普通班,也有半年左右短训班,课程主要为政治、工业知识、农业知识等,没有固定教材,由教师自编自授。学校经费一部分由地方政府拨给,一部分由工厂、农场或学校生产自给。
在学习“朝农经验”的热潮中,海南高校按照毛泽东关于“大学统统搬到农村去”的指示,走朝阳发展道路,搬到农村去,实行分散办学,在农村建立教学基地。1975年,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实行了“场来场去”、“社来社去”学制,设计出“三上二下(农场部分)、五上四下(公社部分)”教学计划方案(“上”是学员在学院学习并参与各项活动;“下”是学员回原单位参与各项活动)。共开设14门课程,政治773学时,学大寨1374学时。再以生产劳动为例,栽培系1973年仅有383课时,到1975年竟达1314课时,真正的教学活动非常有限[9]。1975年,海南医专实施“开门办学”,师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和基层去,边实践边教学,主要形式有下乡疾病普查、普治,进行“两管”及“五改”卫生革命,办新医疗站,培训赤脚医生,到防疫站、医院等跟班劳动学习。同时,在澄迈县福山公社创办分校,学制2年。办校期间,共招收赤脚医生和下乡知青1339人,自建草房校舍4间,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均较艰苦。在教学形式上,加强农村卫生及医疗实践,边干边学,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遵循“少而精”原则,大力简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师生共同备课,增加自学内容,反对“满堂灌”及“繁琐哲学”。1975年6—9月,海南师专师生员工在琼山县灵山公社三界坡自力更生创办海南师专灵山分校,并开始招收第一批农化科“社来社去”试点班48名学生。海南师专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垦荒坡荒地,自建分校面积400多亩,建盖课室、饭堂和实验工厂2000m2,初步建立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践教学基地。
高等学校开门办学是文革时期特殊产物,在建设农村分校过程中,广大师生深入农村实际,了解农村实况,在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开门办学作为学校理论联系实际一种教学形式,“朝农”一味追求形式而舍弃内容,本末倒置,这种畸形发展,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使得学校正常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秩序荡然无存。
“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动乱使海南全区陷入空前浩劫,不分是非“斗、批、改”,无休止的“阶级斗争”,违背教育规律“教育革命”致使教育教学秩序混乱,科学研究停滞,教育行政管理陷于瘫痪,海南高校广大师生员工身心受到摧残和迫害。一批高等学校停办、合并和搬迁,期间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均受到极为严重损失,有的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几乎全部毁坏和丢失。在“交白卷英雄”、“开门办学”、“社来社去”和“学潮农”影响下,海南高校的办学性质、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受到严重扭曲和纂改,颠倒了“主学”和“兼学”关系,破坏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工作被迫中断,知识分子和业务干部转业荒疏、水平下降。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教育带来沉痛的历史教训。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有其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及其独特的相对独立性。“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片面强调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阶级斗争工具,高等教育沦为政治经济制度附庸工具,严重违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初衷。不仅忽视了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适应规律,也未能构建起符合地区国情的、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革命”终极目标,反而对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和阻碍,造成了高等教育事业严重混乱和倒退[10]。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存在着本质差异文革时期的阶级斗争观点,迁罪于知识分子,推行“开门办学”、“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大搞教育的“平均主义”,强行把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改造”,将“工农兵”推荐免试入学等,这种人为的“平均主义”酿成了高等教育的巨大不幸和灾难,也导致了民族整体文化的滑落和荒芜。
依法治教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文革”期间,国家的立法工作基本停顿,教育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完全丧失。个人权利至上,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盛行,行政命令、政策及领导人的言论取代了法律法规职能。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打破,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权利遭到践踏。
历史经验表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支持,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此外,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教育实践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变革,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亟需得到落实。同时,应该树立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理念,完善大学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依法治教的规章制度体系和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1] 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统计年鉴(198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2] 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海南省志·共产党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3] 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海南文史资料-第五辑[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2.
[4] 海南医学院校志编辑组.海南医学院校志(1947—1997)[Z].海南医学院内部资料,1997.
[5] 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海南省志·教育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6] 海南省档案馆.海南区教育革命座谈会纪要[Z].革委会教育局永久卷,1975.
[7] 海南省档案馆.关于高等学校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问题的意见[Z].革委会教育局永久卷,1971.
[8] 佚名.全省学屯昌,海南怎么办?——论向屯昌学习,加快农业学大寨步伐[N].海南日报,1974-7-16.
[9] 海南医学院校志编辑组.海南医学院校志(1947—1997)[Z].海南医学院内部资料,1997.
[10] 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