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红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改变和巩固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而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稳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特别是网络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成熟,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也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当前外部大众传播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传播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有利于找到解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路径。
传播学是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西方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实现党对军队的思想引领、政治领导以及用思想理论体系来武装最广大无产阶级头脑的一门思想性和政治性学科。虽然其诞生背景和现实土壤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诉求,那就是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传播对象的价值塑造、思想武装、态度改变、习惯形成,最终实现改变各自对象的行为模式。在这个共同的价值诉求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结构同传播学的传播过程和结构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2]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传者、信息、受者,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包括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由此可以看出,从二者研究的主要范畴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传者”对应“教育者”,要对二者进行主体分析;“信息”对应“教育内容”,要对二者进行内容分析;“受者”对应“教育对象”,要对二者进行客体分析。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受外在环境影响巨大,只有适应整个系统环境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同样的道理,在传播学中,依然要考虑外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因此,要对二者系统进行环境分析。由此可见,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有利于更好的研究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学阶段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阶段,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环境的变化、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外来文化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冲击以及文化传播模式的变革等因素,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困境
传播主体,简单说就是传播者,“传播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混合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播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主要是专门进行“两课"教学的专职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学校团学机构以及其他大众传媒机构等。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和现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传播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从而也就很难担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第二,传播主体的传媒素养和网络技术不高,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展示出来。第三,忽视了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所具有的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的性质和作用,一方面受困于学校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大众传播主体的建设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受困于传统的思想意识局限,没有将这些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从而对大学生充分利用这些间接传播主体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困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要求大学生接受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思想观念体系及其行为规范的总和。”[4]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信息和意义两部分,信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而意义就是隐藏在符号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根据当前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传播内容的抽象性和内容表现形式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涉及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在理论上比较枯燥和抽象,这就需要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来对其进行阐述,但现实中往往只以文字的形式来表现,缺乏利用符号、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来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形式。第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加大了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抽取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难度和成本,大学生在异常丰富的信息面前不知所措,并且很容易被许多虚假的、负面的、黄色的信息所误导。第三,信息本身的编码、译码和传导机制运行不畅,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直接用来加以实践,却又迫切需要借助这些方法、模型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客体困境
传播客体,简单说就是大学生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完成的最后一个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入,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道德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现实化、情绪心态浮躁化、自我意识凸显化等新的特点。”[5]当前的大学生主要是80 后、90 后的年龄结构,他们出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运行的时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一代,结合其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特质,可发现他们有其他时代大学生所不具有的特质:一是个性突出,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同时又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对信息具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条件,但是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个人决策能力很差,所以自身的行为选择往往又具有从众效应。二是讨厌抽象和单调的“填鸭式”教学或“灌输式”说教,喜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多样化传播,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现实性追求。三是很难抵制网络世界的诱惑,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的虚拟世界中,无法将自己从中解脱出来。以上大学生受众的这些特质就进一步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往往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环境困境
“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6]也就是说大众传播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都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巨大挑战。第一,在当前我国各阶层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变革时期,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受多元化思潮的影响、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渗透以及各种封建腐朽思想和资本主义腐败思想的侵蚀,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第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改变了原来单纯的外部信息环境,如何在各种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中保持敏锐的判断力,构成了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挑战。第三,大学期间具有比较开放自由的校园环境,但又是和社会隔离的,所以,大学生一旦毕业走入社会,往往无法保持既有的思想政治意识上的稳定性,极易“变节”,从而失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四,大学期间的寝室文化、班级风气、社团文化以及校园文化这些小环境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细致而持久的影响。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综合技能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传媒素养,不断学习新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具体的网络处理技术和多媒体处理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第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的思想引导,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7],从而培育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的传媒素养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并将传播学课程纳入到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培育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大众传播意识。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表现形式
第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要把抽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当前国内外发生的新闻时事结合起来,和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促进其传播内容的通俗化和大众化,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势。第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纯粹的文字表现形式发展到由符号、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的表现状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鲜活和生动。第三,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和过滤,着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和完善,“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8]必须构建一种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搜寻成本的机制。第四,借助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编码和译码,实现其内容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量化。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客体的交互参与性
第一,尊重大学生在传播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不仅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对其他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主动来探讨对自身和其他受众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第二,开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交互性的模式和平台,在几种常见的模式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模式都具有不同频度的互动参与性,但是并不完善,需要在这几种模式中加强互动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采取措施避免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主要是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增强大学生的信息辨别和选择能力,以趋利避害,为我所用。”[9]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系统的传播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仅受外在宏观环境的影响,还受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氛围、班级学习氛围、寝室环境等微观的影响,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旗帜鲜明的同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封建腐朽思想以及其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坚持主旋律教育。其次,优化互联网环境,加强互联网监管,对信息的发布、转载以及传播进行检测;建立互联网上发布虚假、负面和黄色信息的责任追究机制,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机制。第三,加强文明建设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现实的接轨,“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拆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可以使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相联通,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大大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10]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走出大学校园后保持稳定性,不会被社会上的消极腐败思想所腐朽而变节。
以上是从传播学四个最基本的范畴来探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途径,实际上,一个传播过程的正式完成不仅仅是这其中一个或几个传播要素自身的作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从而构成一个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同时,由于现代传播媒介具有独特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从多方面开拓创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媒介环境,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5.
[3]李璇.传播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2):117.
[4]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89.
[5]田光灿.谈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6]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28.
[7]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13.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 意 见[EB/OL].http://www.gxgsxy.com/public/skb/zcfg/zygyszkxgwj/2014/04/29/19271114283.htm.
[9]李博,田苏宏.传播学视角下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教育时空,2009,(4):140.
[10]刘卫平.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湘南学院学报,2004,(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