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扎大地 源头活水来

2015-03-16 10:37沧浪水
延安文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散文作家创作

沧浪水

有人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有人说文学是心灵的驿站,更有人说文学是一块引力极强的“磁铁”。事实上,一个不变的真理是文学的感召力、吸引力、生命力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创作来源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无数人口中念念有词,但真正能把它悟得深、并运用到创作中的文人却寥寥无几。散文作家祁玉江做到了这一点,他与人民连心,他与地气链接。一个基层官员,一个泥腿子出身的作家,他始终把根脉扎在大地,用热血和激情拥抱生活,热爱人民。平民情节,朴素心理,成就了他的文学作品,圆了作家梦,从而使作品有深度、有高度、有生活。他把创作的视角投向小人物,投向无人问津的角落,投向生活的细微处,用细节、情感、生活味道、人性和道德,使自己的作品一问世,就能让普通百姓读者都读得精神振奋和津津有味。我曾看到有人读他的散文泪流满面,同时,让有同样生活经历的人灵魂触及深刻。常有人对着他的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回忆往事,他的作品让生命扑闪火花,让人性回归自然,让道德的天平永不失衡,让感情和感觉在理性和忠贞不渝中释放着正能量,释放着自信与自强。这是祁玉江的写作风格,也是一个作家的宽阔胸怀。

创作之源

祁玉江爱陕北,陕北这块有血性的土地抚育和成就了他。从小生长在白于山区的穷乡僻壤,童年的生活,生命中的不幸与万幸,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真情与真爱,家乡生活艰难中产生的故事和情趣,对他后来的写作是母水之源。对童年中发生的一切,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都用超强的记忆力把它储存在脑海的最深处,完成了创作素材的原始积累。《搂绵蓬》《山路弯弯》《一个同桌的记忆》《农家三活》《赶集》《秋雨中放羊》这些作品都是生活给他带来的原创素材,他在深度观察,真心感悟,生命体验中,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多角度的挖掘,用打“深井”的办法把生活艺术化,使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特别是通过方言化的本真写作,使作品形成了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诗人阎安在他的《我的陕北》序中写道:“文学、艺术要理所当然地回归到生命和存在的本位上进行表达和陈述,结构与铺陈应该回归到对生命存在及其过程与终极价值的探问关注上,发现本真世界及其无限细节的深度意义与精神魅力。因为,文学、艺术如若不能在本真的前提下对美与善实现充分的介入,在美与善的层面引导我们的灵魂,慰藉我们的内心,不能从对永恒的真理的探寻而为我们阐明生命的本源和去路,那么他们的存在便会变得毫无意义。”祁玉江正是用这种写作精神去写作。他从生命体验,生活磨难中悟出善良和丑恶的本性,使他在自己写作中把真、善、美表现作为自己作品的根,提升了他作品的高度,使作品中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事物有客观性,生活有真实性。土地、人民、生活就是他的创作之源和素材资本。

灵感激发

祁玉江不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作家,但是勤奋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工作和生活中激发的灵感在写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繁忙工作之中、在休息间隙、在旅途中、在百姓中,他始终在不停地记录,不停地思考,对一些事物和人物,一旦产生写作的灵感就做出了快速反应,把细节和关键的东西迅速记录下来,通过反复的推敲,拔高,最终形成优美的散文作品。特别是在捕捉生活和素材中他更是技高一筹。一个小故事,一个小人物都在他的笔下无限地放大,也变得非常鲜活。如:他在《秋雨中放羊》中写道:“立在空旷的山野里,我感到孤独和痛苦,泪水和雨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但在这时,我的思想却最为活跃,秋雨中的我,思绪万千,一片迷茫。”……他把在雨中放羊的内心感情变化,瞬间抓得细微入神。这种对灵感的妙用,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体现了他对生活有了高深认识,有极不寻常的提炼手法,使散文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文章悄然中上升了高度,有了看点,脉点,亮点。同时,朴实无华,回归自然。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我的几位农民兄弟》中:“王二买、老队长、老白”,这些都是生活在低层的农民,但通过他对这些人从人性、人格、精神的细节性描写和提炼,使人物凡而不凡,渺小中突显着伟大的品格。与他交往二十年,时常看到他在灵感突发时,出手很快,不是写下创作提纲,就是很快形成了一篇短散文,短评论,短纪实文。特别是他在政务非常繁忙的情况下,用“海绵挤水”的创作精神,坚持文学创作,一刻也没有耽误,经常和时间赛跑,把灵感的火花闪现在妙用中,创作出感人至深的精品力作。

情感磁场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写作和情感描写是作品的灵魂。它仿佛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能深深地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把自己情感也溶入到其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磁性和引力形成了磁场效应。

祁玉江在写作中用丰富的情感去写作,在作品中又善于用情感来表现生活,表现人物和事件,以情动人,以情抓人,以情感人。通过真情表现的手法,使作品有了生命力,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比如《山道蜿蜒》中:“蜿蜒的山道呀,你给多少人带来了福音,也给多少人带来了灾难。和众多陕北人一样,我爷爷的爷爷走过,我的爷爷走过,我的父亲走过,我也走过。只不过他们不是去求学,也不是去做买卖,而是去行乞,是揽工,是投亲,是充军,是申冤。遗憾的是几乎都没有给他们带来福音,而带来的是灾难。小时候的我,常常听父母讲,我爷爷的爷爷面对旱灾饥荒,为了活命,讨一碗饱饭吃,竟然倒在这蜿蜒的山道上,最终连尸骨都未有找到。而我还算幸运,往来在先辈们走过的山道上,却是为了求学、闹腾一番事业!虽然饥渴难忍,筋疲力尽,几经受困,但总算没有倒毙在这蜿蜒的山道上。”

这种朴实情感的描写,既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自然风光的渲染,而是生活化的真实性在本真叙述,把人的情感和静物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情感磁场,抓住了人心,特别是普通百姓读者能够立刻产生心灵的呼应,从而对这块土地,人民、生活更加留恋和产生真情。同时,对小人物的情感描写也是他的独到之处。如《又见八斤》中:“见罢八斤很长一段时间了,年前在母亲三周年祭奠仪式上却又意外地见到了他。只见他比前些年苍老了许多,佝偻着身子,蹒跚着步子,头发看上去越来越稀疏,用一顶破毡帽紧紧地捂着皱纹布满了脸庞,上下牙已经脱落,笑的时候,嘴一张一合,说话口齿不清,一双原本不大的眼睛自然就眯成了一条缝。这就是八斤吗?我快步迎上前去,细细端详,从他的举止神态和一张污垢却笑嘻嘻的脸,不难看出他正是八斤!”

这个小人物的写法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描写手法,创作手法很本真,很能让人在同情中深刻反思生活和反思人性。

祁玉江这种用情感磁场提升作品的独到技巧,使散文作品的容量巨增。散文的艺术魅力,散文立体效应都在发生着悄然变化。特别是把小说技巧,评论技巧,甚至一些诗性语言都运用到散文创作中,使散文作品的时代感更强,艺术价值更高。

思想深度

文学的高度往往取决于思想的深度,思想的深度是文学创作的根脉。一个作家的思想不但要用哲学做基础,更应该要用道德和生活做基础。同时,更要有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人和事物更要有深度的思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都应在作品中体现,价值观,人生观,唯物观更是托起优秀文艺作品的脊梁。

祁玉江是很有思想的一个人,在每个年龄段,每个工作岗位,每个不同时期,他都会用深邃的思想思考着社会,生活,人生。观察中发现,发现中思考,思考中提升思想内涵。比如《我的陕北》这本书,就反映了他对陕北这块土地上的人文思想形成的思考,优美的方言叙述,不尽的深度思考使他写出了一系列精美散文作品。如《山路弯弯》《老黄风》《祈雨》《故乡的月夜》《怀念老屋》《一盏马灯》《关于一个同学的记忆》《母亲的三块饷洋》《我的几位农民兄弟》。这些作品都很有思想,生活味道浓,艺术价值高,百读不厌。与此同时,给人注入了新的活力,让生命和生存的价值突显,更使人明白了怎样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人应该有怎样的思想品质,人性的光芒就在生活中体现,一切尽在一言一行中。在对工作和人生的思考中,他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始终用正能量的作品吸引人,鼓励人。朴实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合理的场景安排和细小处见真情的语言表述,使作品有了力量,把读者引向了为人生,为幸福与命运搏斗,与邪恶搏斗的深层次思考,从而使人心灵得到了抚慰,在呼应中树立了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如《守望圣土》《延州行吟》《故土难离》这三本书都集中体现了这些观点,使人在感慨中受教育,在受教育中对生活和人生有了信心,更有了信仰,对共产党和对人民的感情更加深厚。所以,思想有深度,作品有高度,使他的文学创作如鱼得水。

原创动力

原创文艺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原创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作家要反映人民的心声,作家要用创造的精神去创作优秀的作品。同时,原创作品也是作家心血、智慧、耐力、创新的结晶。

祁玉江的原创动力在于他把自己置身于生活中、人民中、工作中、思考中、奋斗中。在体验中创作,在创作中体验,通过厚实的生活底子、工作底子、知识底子来支撑文学作品的高度和深度。他时刻生活在人民中,把百姓和同事作为自己的亲人,深深地爱他们,用自己的笔书写他们当中精彩的人和事,用大量的优质创作素材,刻画鲜明的人物个性,讲述精彩的人物故事、生活故事、典型事件。比如,在创作中他的题材,选择既有红色革命的血色浪漫,又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工作中的大事件纪实,更有绿色革命的伟大创造,自然灾害对人的考验和挑战。这些文学作品形成了他朴实与浩然大气的写作风格,没有人能模仿,也不会有人在故弄玄虚中写出和他一样的雷同作品。祁玉江深知,创作的根要扎在生活,扎在土壤,扎在人民中,只有这样你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创造力,才被读者认同,人民认同。他认为原创作品是作家的责任,也是使命,一个有抱负的作家就要对人民有贡献,要体现党和国家及人民的意志,要服务于人民,为人民鼓与呼!

比如《韭菜沟的守望者》讲述了一个已故老八路为了退耕还林,为了让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用毕生精力植树造林,最后长眠在他奋斗了一生的韭菜沟山上,实现了“死了以后也要看着生态建设在发展”的遗愿。祁玉江在当区长时多次到过他治理的支毛沟韭菜沟,给他们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难题,特别是资金上给了很大倾斜。重新回到宝塔区当区委书记不几天,他就亲自到老八路的坟头去扫墓,最后形成了杰作《韭菜沟的守望者》,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文艺副刊,引起了很大反响。还有《一个区委书记的民情日记》被《红旗文摘》转载,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的高度评价。在去年七月延安百年不遇的强降雨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完成了抗洪救灾的神圣使命后,他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分别创作了纪实散文《目击延安强降雨》和《灾后重建暗访记》,分别为一万多字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共鸣,受到社会的积极关注,同时,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原创作品的动力,使祁玉江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散文家,先后获“冰心散文奖”、“中国当代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全国和陕西省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奖,原创出动力,原创出精品,出大家。

生命状态

生命中的本真是人置身在一种感恩和眷恋的生命状态下,一切有天性的东西都是生命中最闪烁的光点。

信天游伴随着祁玉江在贫穷与苦焦的白于山区长大,老红军父亲提着马灯照亮山路弯弯,把黑暗驱散,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慈祥的父亲缓缓舒展了紧皱的眉头。……妈妈在煤油灯下赶制的那件土布棉袄,暖着前心后背让他有着火炉般的温暖。小学校的朗朗读书声,留下了童年有趣的回忆。粗面饼、玉米馍、榆钱、野菜、吃得津津有味,滋养他茁壮成长。

在这样的生命状态下,祁玉江骨子里流淌着奋斗的热血,心灵里渗透下与命运抗争的信念,在他的内心深处,早已暗下了决心,沿着这弯弯山路,走出大山,用优异的成绩,用勤劳的双手去拼搏和创造,闯出一番天地,给父老乡亲一份满意的答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祁玉江的人生总是扮演着苦行僧的角色,一个农家子弟饱受着生存的痛苦,成长的痛苦,百姓的使命,一件件和一桩桩具体的事件都要他操心和受累。这样状态的创作是纯粹的,裸露的,没有虚伪和造作的成份,只有感同身受,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感染着人民和社会。如获“柳青文学奖”的《故土难离》这本散文集子,就是他在生命状态下用生命写作的范本。《陕北的山》《故乡中秋》《乡下过年》《父亲送我上学堂》《兄弟,你们的命咋这么苦》《我的“娃娃亲”》《一碗粉汤》《毛驴赞》《人生三难》《野草赋》这些读了让人以泪洗面的文章,体现了他把写作和生命的状态紧紧相连,用生活和真情去攀登文学的高峰、生命的高峰、事业的高峰……

基石效应

祁玉江把厚重的文学基石奠基在生活中、人生中、工作中、做人中、读书中、写作中。我认为祁玉江先生身上还具备着优秀的人品和勇于担当与承载苦难的品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用行动在证明。

当下社会呈现出了许多浮躁现象,玩世不恭,世态炎凉,俗不可耐,官本位思想,投机钻营,溜须拍马,歪曲事实。心态失衡,仇官仇富,道德沮丧,良心扭曲。在这样的复杂环境干扰下,祁玉江没有动摇自己坚定的工作信念,事业信念,做人信念,清廉信念,为民信念。工作中的正能量和写作中的正能量结合到了一起,让妙笔生花,文章抓人心。基石效应形成了作品效应,作品效应书写下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真谛。基于这种理念,他不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在培养文学人才,推动地方文艺发展上功不可没。在宝塔区,在他的支持下,成立了文联,成立了六大文艺家协会,办起了《宝塔山》杂志,现为双月刊;在全国和全省都有了影响。在他的创作激情激励和影响下,形成了“宝塔作家群现象”,培养了一大批像张金平、王骑虎、李玉胜、刘建平、贺会珉、马杰、惠雁、高安侠、李泽斌、加路、张怡等一大批优秀的本土作家群体,完成了大型地方文艺丛书《宝塔文典》20卷21册,1200万字,打造了陕北民歌剧《延河谣》,受到专家和社会的好评。区内作家在他的支持下,在自己的辛勤耕耘下,出版了60多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集子,使宝塔区的文学事业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多次在全国和省市介绍经验。在志丹任职的五年中,祁玉江在推动志丹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将志丹的文学艺术事业推上了新的高度。改造提升了《红都》杂志,也由季刊改为了双月刊,培养了像刘建年、肖志远、李亮、崔炜、马永丰、雷铁琴、白旭梅、李清彪等一批作家,打造了大型文艺丛书《志丹书库》,大型民歌剧《兰花花》使红都志丹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因此,一个作家的胸怀和创作精神形成了文学的基石,基石效应让作家插上腾飞的翅膀,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和温暖,让生活更精彩,让作品在历史的尘埃中落定,大放异彩。

地气链接

时下,最时髦的词是接地气,可如何接地气?地气的容量和推力究竟有多大?没有多少人去认真地研究和对待。地气乃元气,是人民之根本,是社会之根本,是原始生存状态下的根本。我以为,作家的地气是土地,是生活,是人民。就是深入到生活中,把创作的根扎在生活中,人民中,大地中,不图大求扬,不走形式,不搞浮夸,挖掘和整理人类社会留存下来的最本原的东西,这些东西能真正地触及灵魂,触及心扉,打开心结,反映人性的归真,反映存在的本真价值,还原历史遗存。有许多浮夸和华而不实的作家,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作品没有人民性,生活性,艺术性,恶意炒作,故意夸大其词,把事物和事件故意夸大,做假,做秀,做奇,从表面看文章似乎新、活、鲜,实际上是假大空,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没有站在生活的高度和人性的高度,没有把根扎在大地,离地面玄,空空如也。

祁玉江是一个接地气的作家,他的所有的散文作品都是写实主义风格,无论是写大山,写工作,写生活,写小人物,都具备一个要素就是朴实和本真,语言极其朴实,生活化,人性化,植根性。如《光明在心》《我就是我》《平凡的感动》《山沟沟里的那所学校》《又是苹果飘香时》《塬上人家》《英雄树》《山村物事》《洋芋情思》《远山的呼唤》《怀念一条狗》这些作品一问世,就让人非常喜欢,撞击人的灵魂,回味无穷。原因就是它是极品,他是接地气的作品,他把普通生活,普通事,普通人写得高大起来,写得有品味,凡中出奇,奇中有美,美中痴醉……

所以说,伟大的作家和著名的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都是接地气的,都是小溪汇大海,高山出平湖,以情动人,细节抓人和抓心。广阔的天地,不朽的作品,地气可链接无形的丰碑。虽然不敢说祁玉江就是一个中国顶尖的著名散文家,但可以说他是一个立在民心中,生活中,为人民和生活讴歌的高尚而优秀的本土作家。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的核心来自于热爱,一个人不管干什么事,从事什么工作,只要热爱就能成就事业,只有爱才能锲而不舍,因为他是动力,是支点,是钥匙。

因为爱,祁玉江为官一任造民一方,因为爱,他所到之处,都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因为爱,他把民心看得至高至重。还是因为爱,他锲而不舍地为文学而奋斗,从豆腐块文章到十八本散文集子的出版,到“冰心散文奖”和“柳青文学奖”的获得,他的爬格子路在艰难中起步,在成功中跨越,愉悦中他仍显得平静如水。我知道,文学创作是他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这条路不管有多么坎坷,我坚信他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因为,文学创作,是他生命的力量。多少年来,我看到的他,总是锲而不舍地为工作和创作而战。创作不能耽误工作,创作不能影响工作,这种矛盾体的关系一般人是驾驭不了的,但祁玉江却把这二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互相促进,两不误和两促进。有好多人问我:“他是不是铁人?”我说:“不是。”“他是不是不懂生活?”我说:“他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很丰富。”“他和常人不一样?”我说:“一样。”本真的答案是:他不是铁人,而且也不是伟人,他是一个凡人,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平民式官员和平民式作家。他用文学创作驱逐工作中遇到的烦心事和不愉快,他用努力干工作,努力干事业,为民办实事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把工作和创作当作幸福来追求,累,并快乐着。可有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就是巨大的付出和透支。因为工作和创作,他几乎没什么娱乐方面的爱好,文艺和体育互动也很少参加,午休几乎也很少,晚十二点前休息几乎没有。他的睡眠不好,安定药成了他的“老伙计”。所有人既爱他又担心他,怕他拼命地工作和创作会透支了身体。说实话因为劝他休息我和他没少争吵,因为赶不上他的工作和创作节奏,被他骂得狗血喷头,但我毫无怨言,因为他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楷模,从他身上我懂得了人应该怎样活着,懂得了什么是幸福,更懂得了锲而不舍的真正内涵。

利剑无形

利剑不在于剑形,无形的剑更利。祁玉江的散文作品使我真正感受到的是把无形的利剑,能穿透人心,穿透生活。他抓细节的能力,是一般作家所不及的。譬如,他写自己没有满足父亲小小的心愿的悔恨:“听着母亲的诉说,望着躺在灵柩里的父亲的慈祥,清瘦的脸颊,那一刻,我心如刀绞,扶住他老人家的灵柩失声痛哭……我不断地诅咒自己:我自私,我是一个不孝之子,80岁的老人提出这样一个小小愿望(去延安看火车),我竟然都不能满足,我算什么儿子?”又如他写少时读书跑灶(走读)的辛苦:“晨风嗖嗖,繁星点点,四周黑幽幽地一片寂静,远处不时传来猫头鹰和狐狸的怪叫,使人毛骨悚然,不敢前行,这时,母亲便提了灯笼,踮着小脚,把我一直送上山巅。”

这些细节的描述,再现生活的真实,再现人性的伟大,母爱的伟大,生活的原始状态,不用品头论足,就看出写作者的功力和匠心独到。一个作家的伟大在于他那深邃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这样的目光和思想,才能形成一把利剑,斩断污垢,斩断怪异,一种潜意识的优秀品质和思想,教化着处在迷茫中的人们,唤醒沉睡者的呆木状态,在感悟和觉醒中干出惊天动地而泣鬼神的大事情,闪烁人性的光芒、事业的光芒,生活的光芒……

祁玉江的作品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朴素语言下的“内秀”。如果不去剥离和深探他的散文思想和散文深层次内涵,很难读出他散文的教化作用,深深的隐情。表象上看平实和直白的叙述方式会给人产生一些轻飘飘的感觉,但当你深入到其中,从思想的深度,语言的深度,生活的深度,人物和事件的内在韵味中去体验和感知的话,就可体味到他的散文的价值和作用,使读者随着他的散文走进主人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去判断人生和事件的谬误。

能写出这样令人出色的作品,得益于他的苦难人生,丰富的阅历和工作经历,更得益于他一直踩在刀尖上,踩在风口浪尖上,用不惜生命的代价换来“素材富矿”。有了这个“富矿”,开采的价值始终处在先锋状态。无形的利剑,有形的美文。

水到渠成

因水而成渠,因渠而引水。创作上的水到渠成,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作家在创造和创作中完成的原始积累。

祁玉江这么多优秀作品的水到渠成,深含着他多年的追求和拼搏,这里有人生的积累,生命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工作的积累。劳动、心血、汗水汇成了涌流的渠水,冲开了荆棘丛生的蜿蜒沟壑,一泻千里。

面对创作上的成绩,已进入知天命之年的祁玉江并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心高气傲。而是用真诚和深情的目光审视着自己走过的漫漫人生路,创作路。沉重的心路让他总是在苦苦地思索,剖析自我,寻根探源。他总是在一次又一次地不断挑战着自我,不知人的追求和奋斗有没有极限,但他对文学创作和优秀作品的追求永无止境和挑战极限。

著名作家高建群说:“我在许多年前说过,造物主还是公平的,陕北人太苦难了,所以作为补偿,它打发来许多梦想家,让人们用梦想来填补无奈和稀释苦难。在阅读《山路弯弯》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我的尊贵的朋友祁玉江先生,也是这样的梦想家之一”。

他不单是梦想家,他更是实干家。几十年来,他一直用行动和创造让陕北的天更蓝,水更清,人更富。因为,这块土地在他心中是一朵带血的“玫瑰”,值得他终生呵护……

高山流云,水到渠成。

润物无声

此处无声似有声,情到深处爱无边。生活中的过往,人生中的轶事,心扉打开的瞬间,一些无形胜有形的感触总令人意犹未尽,难以忘却。

“我知道,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并不意味着我的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这分明是各位编辑老师和文学同仁们对我的文学创作的鼓励和厚爱!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经验不足,与同仁相比,相差甚远。在文学创作上,我永远是一个新兵,是一个学生!热切企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能够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

“我自幼酷爱文学,长大后所从事的工作却与文学相差甚远,加之‘先天不足,事实上不得要领,长久在文学边缘徘徊,往往痛苦得不能自拔,步入不惑之年后,鬼使神差般地突然来了灵感,竟然搞起创作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十多年来,利用点点滴滴时间,创作了上百万字的作品,集结了几本集子,又有幸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学会,总算圆了青年时期的文学梦。”

这两段话是祁玉江用真诚和谦虚的姿态,对他文学创作的认识、体会、总结。字里行间能看出一个作家的坦荡,一个作家宽阔的胸怀。他总是无声无息地干着每件事,从未想过把某些事和环节作为“云梯”和“台阶”去达到什么目的,获取某些资本。他只知道沉重的人生,是要靠一生的努力和拼搏来完成,这样的人生才活着有滋有味。

他常给我说:“不要把得失看得那么重,看看我们的先烈,看看至今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们,得失和荣誉又算什么呢?”

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境界不是所有的作家都具备的,也不可能体现在所有作家身上。从剖析他本身与作品中,我才明白了“文如其人”和“品位”的含义。人品,文品,作品,是人的立根之本,丧失了这个根本,或许人生就少了许多精彩,生命的价值便会降低很多。

祁玉江从生活中走来,朴素厚实的生活作风把幸福和亲善给予了更多的人们。从工作中走来,干练豁达,担当、韧性、决心,使他攻克了艰难,踏平了坎坷,在风霜雪雨中用成绩和硕果铸起了世纪的丰碑。从创作中走来,一部部优秀作品化作了不朽的力量,影响和感染着一大批为正能量奉献和拼搏的人们勇往直前,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努力。

船到桥头自然直,水流千里归大海。他,一个平凡人,却在不平凡中站立。润物无声,忠诚永恒。

责任编辑:张天煜 杨建

猜你喜欢
散文作家创作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