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经典文学作品

2015-03-16 22:26牛哲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误读中西方经典

牛哲

摘 要:中西方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传统的文学作品研究对西方《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中国的典籍、诗词的研读都存在局限性,产生了误读现象。本文剖析了部分中西方被误读的经典文学作品,探讨其中隐含的道理以及被误读的寓意,还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误读;中西方;经典

一、 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虽处在互联网时代,但经典文学作品不会过时,传统书籍永远是人们生活的最好伴侣,许多人对纸墨香的热衷不减。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享受,更是一股推动社会前进、文化传承的力量。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在精神上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和强化自己。但由于读者在阅读时,没有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书籍,或者单一地选择了一个版本阅读,或在大家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没有深入思考,就可能导致误读现象的产生。为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阅读,许多经典文学作品有各种版本。由于简写本是对原著的提炼,有些信息被删减,导致高水平阅读者没有把握作者整体的描写、叙述,有可能遗漏有效信息,这就产生了误读。若不探讨、纠正,后代将会继续受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原作者教化育人目的不能正确表达。我们要正确解读经典,不能偏离作者的初衷。本文探讨了被误读的部分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愿意,还原作品真相。

二、被误读的西方经典童话作品

在国外童话名著中,《安徒生童话》是流传甚广的一部文学作品。丹麦作家安徒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神地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又富有哲理的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心境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但安徒生的作品也未曾避免被读者主观臆断,代代相传中,偏离了真正的主题思想。

例如,被收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课本的《丑小鸭》,讲述的是一只在鸭群中破壳的天鹅蛋,因为丑陋的长相受到鸭群的排挤、讥讽和嘲笑。它很自卑,为自己的丑而懊丧,也遇到了很多磨难。但它对大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它决心独立、坚强起来。有一天,“丑小鸭”遇到了三只美丽的白天鹅,它心中涌起无限悲伤与自怜。它的一颗追求美丽的心驱使它游向它们。惊奇的是,它向水中看自己的倒影时,发现自己不再是“丑小鸭”了,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相信我们对这个故事一定非常熟悉。在传统意义上它的寓意是,不可以貌取人,外貌并不重要,只要内心纯洁,外表会随着心灵之花的绽放而变得美丽。“丑小鸭”变成天鹅,一切都源于它心中那一份永恒的梦想,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与善良的心,并不懈奋斗,终会成功。我对此观点不以为然。人们提到“丑小鸭”,是指社会尚未对某人的自身价值认可阶段的代名词,意味着他有过一段曲折经历,但通过向上和拼搏就会成功,完成“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完美蜕变。但事实是,“丑小鸭”其实是一只被错认成鸭子的天鹅,是鸡群中的鹤。并没有出现鸭子变天鹅的奇迹。作品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性主题。现代西方社会倡导平等与博爱,通过“丑小鸭”的遭遇,体现了上流社会的世俗观念与狭隘的偏见。作品呼吁平等,反对歧视。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这是安徒生的一篇自传式的作品。作者通过塑造“丑小鸭”来描绘自己少年时遭遇的坎坷,以及自己在逆境中不懈奋斗实现高贵的天赋。正如安徒生本人说过的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安徒生的另一篇作品《海的女儿》,讲述了海王国里善良又美丽的美人鱼爱上了陆地上英俊的王子。美人鱼为了追求爱情,脱去鱼尾换来人腿,甘心忍受巨大的痛苦。但美人鱼与王子并没有在一起,王子与人间女子结婚。被巫婆告知只要杀死王子,并使他的血流到自己腿上,美人鱼便可回到海里。可她并没有这样做。美人鱼投入海中化为泡沫,成全了王子的幸福。

从伦理学角度,人们普遍认为美人鱼不惜忍受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执着地追求爱情,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成全他人的幸福,令人感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倡导“爱情伦理学”,他曾说过:“爱情的基本特征:对等性,排他性,持久性”。作者呼吁双方平等的爱情观,美人鱼的人生悲剧源于她的性格悲剧。她执着追爱的精神并不值得赞扬。美人鱼无条件的服从与牺牲,没有听从有丰富人生经验和智慧的老祖母的警告——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水中的生活更幸福。美人鱼执迷不悟,暗示她命运的悲剧。作者也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服从与沉默。美人鱼的“失声”是女性失去表达权利与自由的象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于其中的东西,语言是存在的家”。女性没有话语权成为许多悲剧爱情的原因。作者提倡爱情中,双方都有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话语权,而不是无原则地为爱牺牲。我们阅读经典,需要具备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揭开生动故事后的神秘面纱。

另一篇被误读的西方童话故事《灰姑娘》出自《格林童话》。《格林童话》于十九世纪初产生。它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丰富的想象神奇而浪漫。

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富人的妻子生了重病,临终前告诉自己唯一的女儿要勇敢和善良。时光荏苒,人过境迁。他的父亲又娶了新的妻子,还带着两个女儿。她们美丽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邪恶的心。从此灰姑娘像女佣般伺候她们。祸不单行,她的父亲在一次外出中去世。伤心的灰姑娘骑马到森林,邂逅了王子。王子被她深深吸引。为了参加皇家舞会,灰姑娘在仙女教母与小动物的帮助下成功见到王子,并与他深情舞蹈。午夜十二点的钟敲响之时,她在慌乱中遗落了一只水晶鞋,王子拿着这只水晶鞋不懈寻找,终于抱得美人归。

灰姑娘原名艾拉(Ella),她的继母以及继母的两个女儿像佣人一样对待她,命令她干粗活,所以艾拉身上常常布满灰塵(cinder),她们便叫她灰姑娘(Cinderella)。这并不是一个平凡女孩嫁给白马王子,打破阶级观念实现华丽蜕变的故事。它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灰姑娘”并不“灰”。她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爱读书的父母给了她优质的教育、良好的熏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默斯特因的SVR理论提到:“两个人被对方的外表、性格等吸引(Stimulus,刺激阶段),相互认同彼此的价值、成为恋人(Value,价值阶段),最后分担角色、相互补充成为夫妻(Role,角色阶段)”。仅仅外表的美丽是不够的,王子也不会肤浅地爱上她。灰姑娘不仅优秀、勤快、善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用钢琴弹奏出动人的旋律,音符在她的指尖跳动。优雅的谈吐,博学的知识,高贵的气质和纯洁的内心使她更有魅力。在皇家舞会上,漂亮的女人如云,王子唯独与她跳舞,在场的男士也被她深深吸引。说明灰姑娘无论是容貌气质非凡,一出场便如钻石般闪耀,成为全场的焦点。第一次与王子相见是在丛林,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她骑马跑到郊外,在那里邂逅了王子。粗布衣服也掩盖不了她的光芒,王子被她的美丽、她独特的气质深深吸引。“灰姑娘”并不“灰”,并不是长相平凡却被命运眷顾的姑娘。

其次,故事并没有违背门当户对的定理。不是说出身卑微的女孩只要有足够运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可以遇到白马王子的。灰姑娘出身于贵族家庭,有着高贵的血统。她的父亲可以满足两个继女儿的愿望:漂亮衣服、珍珠、宝石,他还可以满足自己第二任妻子的愿望:常常在家中举办宴会,可见灰姑娘家中的财力雄厚。在灰姑娘的父亲娶她的继母之前,她过着公主般的日子。她想要反抗的继母的阻止,去参加舞会,仙女教母帮助它,变出随从,变出马车,变出美丽的衣服和水晶鞋。这篇童话的讲述时间为中世纪。灰姑娘有仙女教母的帮助,可以理解为神的代言人。而王子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统治者,是王权的代言人。在中世纪,倡导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方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灰姑娘嫁给王子就暗示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统治国家的道理,同时也强调了不能违背的门当户对的定理。

最后,灰姑娘的继母并没有那么恶毒。众所周知,继母阻止了她去参加皇家舞会,把她锁在小屋里。继母把机会留给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女儿。因此,她遭到人们的唾弃与谩骂,认为她自私邪恶。但是试想一下,若我们站在灰姑娘继母的角度,换位思考,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舞会?难道我们不想把这么难得的机会留给自己的亲生女儿,不想为她们争取一个光明的未来吗?我想答案是会。她为了自己的孩子有嫁给白马王子的机会,为她们除去竞争对手,甚至不顾自己形象,不惜成为万人指责的对象。灰姑娘的继母不是坏人,她爱自己的亲生孩子并没有错。我们只看到了她对人不好的一面,她只是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别人的孩子。若我们认为继母狭隘、恶毒,就真正误解了母爱的本质。

三、被误读的中国典籍以及诗词作品

不仅国外这些经典故事中有作者愿意被曲解的现象,国内一些流传甚广的古文、诗词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读。

我国古代圣贤老子的作品《道德经》第十章中提到“邻国相望,鸡犬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们常常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彼此离得很近,却互相不了解,不通音讯,双方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像陌生人一样。《道德经》是道教经典,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倡导无为而治,人道“无为”,人道应法天道,所以无为以至无不为,即遵守自然规律,不妄为。对这句话,老子的本意为,即使两国人距离很近,连鸡和狗的叫声都能混到一起,却从不发生战争。这是老子倡导的理想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被我们理解成了互不往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我们一定不陌生,它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可用白话文翻译为:“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学无止境,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这句话紧接着还有后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指的是“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敗的”。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逍遥游,是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价值观,提倡人们把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强求作为处世的法则。此句理解时不能只看到前半句,避免断章取义。

“以德报怨”这个词出自《论语宪问》,人们通常将它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即用爱心去感化伤害我们的人,拿恩惠报答仇恨。完整的这句话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劝诫大家,用感激来回报怨恨,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所以要用正直回报怨恨,用恩惠报答德。《古代汉语词典》中对“直”的解释为“正当,公正合理”(2014:101),如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讼必有曲直,论必有是非”(王充,2015:18)。孔子强调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纵容罪恶的扩散而使善良丧失。

另外,在诗词中的误读现象也比比皆是。例如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的《诗经》中,《国风﹒周南﹒关雎》里的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好”字,读音应为三声,不是普遍认为的四声,理解为“理想的”。中国文学史家陈子展在《诗三百解题》中说:“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之诗”(陈子展,2001:24)。巧有淑女,配得君子。这句诗可理解为,“美丽贤良的女子,是君子的理想配偶”。而不是“美丽贤良的女子,是君子追求的对象”。在这里“好”字是形容词,不是动词。

《诗经》中的另一篇名作《诗经﹒邶风﹒击鼓》中的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被大家看作是对永恒爱情的歌颂,广为流传。而《击鼓》描述的是士兵征战疆场不能回家的心情,表达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描写的是真挚的战友情,是战士之间的执手相约,一直到最后的感人故事。所以当我们试着理解一句话时,应把它放入原文中,从整体上解读,避免偏离主题。

李白的《静夜思》我们耳闻则诵,其中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多少人把“床”理解成了李白在异乡客栈睡觉用的卧榻。这里并非指卧榻,而是指井床。《辞海》里对“床”字的解释为:“井上围栏”(2009:36)。李白看到投洒到井床上的月光,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古人形容卧榻时,一般不用“床”字,而是用“榻”,如齐己的《东林作寄金陵知己》:“十八贤真在,时来拂榻看”,元稹的《张旧蚊帱》:“施张合欢榻,展卷双鸳翼”,李白的《寄崔侍御》:“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以及王勃的《滕王阁序》:“徐孺下陈蕃之榻”。

无独有偶,人们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表达对教师无私奉献的崇高敬意,这就大大偏离了主题。《无题》是一首表达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此句中“丝”为“思”的谐音,为相思之意。“泪”指的是蜡泪,隐喻相思的泪水。全句是讲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此句以春蚕绛蜡作比,既缠缅沉痛又忠贞不渝,十分精彩。古人常用蜡烛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如李商隐的《银河吹笙》:“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燕台四首﹒冬》:“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杜牧的《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晏殊的《破阵子》:“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故此诗表现的是对爱人深深的眷恋与无止的思念。

由此可见许多的经典都存在被大众误读的现象,在阅读和理解时,我们应仔细推敲字、词的含义,并放入原文中整理全面地解读,避免误解作者的愿意。

四、结论

无论是西方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例如《丑小鸭》《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以及《灰姑娘》,还是中国的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死不相往来”、“以德报怨”这些我们信手拈来的古文古诗,作为一种文艺经典,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史学和民俗学等诸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一。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经典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为我们理解它的丰富内涵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对它们产生了种种误读。经典作品流传至今,在大家代代相传中,这些误读的道理已约定俗成。阅读经典时,读者需要找到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版本且多版本地阅读,对于阅读水平较高的读者,应尽量读作者的原著,避免删减后导致的信息不全,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主旨。读者还应将自己的研读心得与大家分享,在互相的交流、探讨、补充中,更精准地深层次地把握作者原意,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想要表达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徒生著. 石琴娥译.安徒生童话[M].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6.

[2]雅各布﹒格林. 威廉﹒格林著. 杨武能译.格林童话[M].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6.

[3]老子(春秋)著.道德经[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6.

[4]庄周(战国)著. 乙力注译.庄子[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8,6.

[5]孔丘(春秋)著. 学之译注.论语[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

[6]商務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5.

[7]王充(东汉).论衡[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5,3.

[8]王秀梅译注.诗经[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9.

[9]陈子展.诗三百解题[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1.

[10]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4.

[1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9.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猜你喜欢
误读中西方经典
还原真实
影响的焦虑与“误读”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亲子阅读,别变成“误读”
浅析中西方艺术的思想差异与启示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被曲解与被损害的——评麦克白夫人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