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龙(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儿化问题
李述龙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136000)
儿化作为一种特殊音变,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儿化基本知识作简要总结分析,指出儿化教学的特点,并针对当前儿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以提高学习者对儿化的认识,减少语言交际困难。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儿化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范畴是作为研究语言的科学,其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儿化教学作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基础部分,却成为很多汉语学习者的发音难题,母语语音因素的干扰、学习者自身的不重视,加之儿化本身的复杂性,导致部分学习者的儿化发音水平与期望效果存在一定差距,语言学家林焘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洋腔洋调”[1],因此,对儿化部分的理论研究是必要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
儿化是普通话中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正确认识儿化的属性、作用,掌握儿化教学的特点,对于规范儿化发音、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普通话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一)儿化教学的性质
什么是儿化?儿化是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把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叫做儿化韵[2]。用汉语拼音表示儿化,并不是在韵母后加er,只需在韵母后加字母“r”(表示卷舌作用)即可,如“馅儿”—xiànr,“鸟儿”—niǎor,“小曲儿”—xiǎoqǔr。字母r既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又不表示音素,只是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用汉字表示儿化时,只需在儿化字后加一个“儿”字即可,写出来是两个汉字,读出来却是一个音节。需注意的是普通话韵母中除ê外都可以儿化,e的儿化读法就是er,er只有零声母音节,不与任何声母相拼。er虽然用两个字母拼写,但只是一个单元音,这里的r并不代表音素,也不是辅音,同样也是卷舌动作的标志。另外,并不是所有词末尾的“儿”都要读成儿化音,如“女儿”就有两个音节,“儿”具有实际意义,自成一个音节。
儿化是普通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区别词义和区别词性的作用,例如“头”(脑袋)——“头儿”(领头的)、“信”(书信)——“信儿”(消息),这里“头”、“信”儿化后词义发生了变化,意义变得明确,避免了理解的模糊性;“盖”(动词)——“盖儿”(名词)、“堆”(动词)——“堆儿 “(量词),“盖”、“堆”儿化后词性分别由动词变为名词、动词变为量词,其实,一般来说在普通话中儿化是名词和量词的标志,如核儿、爪儿、串儿、块儿等。除此之外,儿化还有表达感情色彩的作用,如米粒儿、婶儿、金鱼儿等儿化词可以表达出细小、亲切、喜受的感情色彩。由此可见,语言本身是成系统的,儿化是在这一系统中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语音现象存在的,与词汇、语法也是紧密相关的。
(二)儿化教学的特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母语教学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对外汉语儿化教学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以培养儿化交际能力为目标。语言是交际工具,让学习者掌握儿化基本知识,主要是培养其合理运用儿化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解决沟通障碍,提高普通话水平。
(2)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第二语言教学是以目的语来教授目的语,而不是某种媒介语,儿化教学同样也是以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习者儿化听力、语感的培养。
(3)以模仿和练习为重点。准确、流畅、自然的儿化发音是通过对教师发音的模仿辅之大量的练习慢慢形成的,教师语音教授的过程,准确的发音是学生模仿的必然要求。
(4)集中、强化的教学。儿化教学本身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时为学习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教授儿化性质、作用、音变规律,还需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练习,这就形成了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等教学特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断向前发展,但是语音教学中的儿化部分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不是很显著。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儿化部分作为基础知识是培养汉语人才的必备基础,然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其认识不到位,多说儿化不利于初学者普通话的发展、儿化在日常交流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不作为重点学习等片面性认识,往往对儿化教学的作用产生忽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明确规定在每套试题中对于儿化韵发音的测试次数不得少于4次,这充分说明了儿化是普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母语语音规则系统的套用,负迁移影响较大。母语迁移理论产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指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语言规则系统及学习者的使用习惯会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具有积极作用的影响称为正迁移,消极作用的影响叫做负迁移[3]。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负迁移对儿化的影响是较为普遍的,在汉语初学者接触儿化时,其母语发音规则系统早已形成,面对儿化发音难的问题,学习者硬套母语相似音的发音习惯,强行使得目的语与母语取得联系,使得发音产生错误、偏离的现象,对儿化的学习起到干扰作用。
儿化发音不易掌握,学习者对于儿化不予重视。从对外汉语儿化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儿化部分确实也成为学习者语音学习中的一个难题,由于儿化发音时舌头后缩,舌尖向硬腭卷起等动作与学习者的母语发音存在较大差别,儿化词发音往往出现片断化、间接性,表现出生硬、不自然的状态,加之儿化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学习者对于儿化的学习产生困扰。除此之外,儿化发音不准确,甚至对于儿化词完全不儿化,只用词缀代替儿化词进行交流,都不会影响汉语口语交际,这从另一方面导致学习者不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一)精讲多练,机械性练习与交际性练习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对于儿化知识的讲解以少而精为宜,语言发音需标准,克服口头禅等不良习惯,循序渐进,避免使用大量术语及长篇大论,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难度增加,教授过程中更要控制延伸难度,防止拓展的过深过多,增加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压力。
语音是练会的,要反复模仿、反复练习[4]。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操练,同时练习需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避免盲目练习。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在学生练习中的出现错误要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在大量的机械性练习中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并可以根据发音方法规则发挥自我创造性,做到举一反三。不仅要重视课上的练习,课下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将儿化发音熟练运用。同时,也要重视交际性练习,两者结合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兴趣,避免枯燥无味的学习状态。
(二)抓住发音要领,避免死记硬背。
儿化词发音时声母需用本音,声韵拼合后舌位居中,声带振动,唇形不圆,顺势自然上卷发出短而弱的卷舌音,动作的完成要连续,不可以出现停顿,如zhuar,如果声韵及儿化音部分出现停顿,则会出现zh(i),(w)a,er三个独立体。语言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语言本身具有系统性,而且具有生成性,学习者掌握儿化的发音规律,在练习中慢慢学会推敲,找出正确的发音方法。普通话大约有400个基本音节,加上声调的区分大约有1200个,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对所有儿化词死记硬背是有困难的。教师还要督促学生加强对课本示例词语的练习,逐渐尝试更多的实用性儿化词语练习。
除了掌握儿化发音外,对于部分儿化规律的掌握也是有利于儿化学习的:口语感情色彩较浓的词易构成儿化词,如“小样儿”、“小尾巴儿”、“红嘴唇儿”等;一些形容词、量词的重叠式常读为儿化,如“慢慢儿”、“好好儿”、“个儿个儿”、“场儿场儿”等;儿化是由词根加词缀的形式构成的,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根和词缀形式是相同的,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根据其意义特征加以区分,例如“健儿”、“婴儿”的词根是“儿”,读音上是一个独立的卷舌音带上声调的。
(三)运用实际生活中儿化语言材料,培养儿化语感。
对外汉语儿化教学的任务是教授儿化知识和培养儿化交际能力,提升学习者的儿化水平,离不开实际语境中的儿化训练,模拟生活中的儿化对话训练更能使得理论用于实践,也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为了保证语言材料的准确性,教师课前有必要对所准备的儿化语言材料进行审查,确保句式符合普通话语法规则,语义要通俗易懂,素材还要以实际表达需要为原则,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主动参与。随着学生掌握程度的提高,鼓励学生进行儿化造句或者创作对话,教师指出对话中出现的错误,并引导其进行改正。在大量的生活对话练习或者日常儿化词语使用的练习中,使得学习者形成儿化发音语感和语言习惯,这对于儿化的学习也是较为有效的。
(四)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儿化教学要合理利用直观手段,如发音器官图片、舌位图片、手势模拟等方法,简单明了地帮助学习者理解儿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避免了课上沉闷的气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数字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主流手段,与传统的粉笔式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动画演示儿化发音、视频播放儿化示例、儿化音频听力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加强对于儿化发音的掌握。
总之,儿化作为现代汉语语音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体现了最实际的日常生活交往的需要,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儿化知识的运用,重视情感因素,加强基础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者对于儿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高效地促进儿化教学的发展。
[1]林焘.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