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有效地融入生活

2015-03-16 06:12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校215300
学周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正方体经验数学知识

(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校 215300)

让数学有效地融入生活

钟爱明(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校 215300)

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并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真实地情境和问题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产生于生活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原本枯燥地、抽象的数学转化为生动、直观地生活情境,是我们力求要探索与实践的。下面,笔者就从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将数学情境融入生活

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与他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地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存在于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好奇心,使学生调整到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让新知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屏幕上出示四只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场景,学生看到这个场景,就笑开了。因为四只小动物的车轮有圆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一辆车轮是圆形的,但车轴没有装在圆心。当动画出现比赛开始的情境时,学生看到其中三只小动物骑车的窘态时,都忍不住笑了。这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里面有两辆车的车轮都是圆的,但其中一辆行驶得很平稳,而另一辆很颠簸?”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通过讨论,学生发现是车轴安装的位置不同,车轴装在圆心的车行驶时较平稳。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轴装在圆心的车行驶时较平稳呢?”继而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发现,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都相等。这样的新知获得不是机械的、枯燥的,而是有趣、生动的。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的导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数学思考融入生活

数学问题来源生活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0的认识”时,根据教材的要求要体现以下思想:“0”是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0”是一个特定的起点;“0”是一个确定的数,它比1小1。就第1小点来说,教学时,先设计鸟巢中有点3只小鸟,飞走了1只,再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1只,这时鸟巢里没有小鸟。问:“现在鸟巢里有几只小鸟?(0只)。”再设计小朋友进行投环比赛,投进一只得1分,结果小方投进5只得5分,小红投进3只得3分,小冬一只也没投进,得0分,这样的设计就比单纯的说“0就是没有”含意要丰富多了,“0”不仅是没有,它也是有的否定。因此,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把抽象的问题创设成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通过多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感性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的思考和新知的获得。

三、将数学理解融入生活

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数学意识,培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六年级“认识体积单位”时,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进行体会感受。但是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多大呢?上课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小组。每组学生用3根米尺在墙角围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直观的感受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真实的体会1立方米的大小,我让每组其余的学生尽可能多地钻进搭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当很多学生都钻进这个正方体里时,大家都感叹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居然有这么大,可以站这么多的同学。然后让学生估计教室大约有多少立方米。让学生经历这一新知获得的过程,其实就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知获取的一种方法。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这一环节上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对他们一生都有用的学习思想和方法。

四、将数学练习融入生活

构建“生活课堂”,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实践数学。在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也得到了满足。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起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大树有多高”这一活动课时,我就安排组织学生丈量学校中一棵大树的高度。开始,看将近十米高的大树,学生束手无策,因为树太高了。这时候,这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能否将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学生想到用“比”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难题。将一根竹竿插在树旁,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影、竿影清晰可见。这时,我就提出问题:“竹竿长和竿影长有何关系?你能据此推算出树的高度吗?”经过观察思考,学生会发现“竿长∶影长=树高∶影长”,从而推算出树的高度(这里要强调要测量时要在同一时刻和同一地点)。再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设计10盒火柴的包装,比一比谁设计包装纸是最节省。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只考虑上下叠起来,认为上下面叠起来,隐藏的面积会很大;而忽略了前面放5盒、后面的放5盒隐藏的面积更大。在动手操作和实际的计算中,学生自然而然发现后一种包装方法表面积更小。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这种将数学问题放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创造运用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之,将数学有效地融入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有效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不会再惧怕数学的公式、计算以及抽象的概念,反而会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数学。

(责编 张宇)

猜你喜欢
正方体经验数学知识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经验
拼正方体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