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显静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澳大利亚研究·
蒂姆·温顿《呼吸》中的人物塑造
徐显静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本文采用区别性特征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呼吸》中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来说明这些特征如何建构起人物间的纽带和联系并最终决定着人物的不同命运,以深入理解作者人物塑造的独特技巧和小说的深刻主题。
区别性特征分析;人物塑造;《呼吸》
蒂姆·温顿(Tim Winton)是唯一四获“迈尔斯·弗兰克林”奖的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被称为“景观作家”(Landscape Writer)的温顿对自己的故乡——西澳饱含深情,那片海洋及热土一直是温顿创作的灵感来源和重要元素。杜洪波曾撰文专门分析温顿多部作品中的海洋元素[1]53。格兰·菲利普斯不仅注意到温顿钟情于海滩,更明确指出“澳洲人钟爱海上冲浪”[2]29。《呼吸》便是一部以海洋为背景,以冲浪为主题的成长小说。作品发表于2008年,为温顿摘得第四个“迈尔斯·弗兰克林奖”及“年度书刊小说奖”、“印地奖”等奖项。海伦·高登(Helen Gordon)称赞其为一部引人入胜、富有震撼力及深度美感的小说,它是对冲浪运动的沉思,而冲浪本身即是对生存的反刍①。杰森·卡特里特(Jason Catlett)甚至预言它必将成为澳大利亚文学的经典之作②。本文采用区别性特征分析法,通过分析《呼吸》中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来说明这些特征如何建构起人物间的纽带和联系并最终决定了人物的不同命运,以期窥得作者的人物塑造的独特技巧。
区别性特征分析(distinctive feature analysis)是语音学和语义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在分析某一语言的语音和语义的基本构成时,它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方法[3]99。“区别性”是这种方法的核心所在。在语音学里,当一个语音特征用以把一个音素和另外一个音素区分开来时,也因此把一个词汇与另一个词汇区分开来时,它就叫做区别性语音特征[4]267。举例来说,在最小语音对seal[sil]和zeal[zil]中,清辅音[s]和浊辅音[z]将两个单词区分开来,被称作是一对区别性音素。即声带是否振动这一语音特征因可以区分两个词汇而被称作是其区别性特征。类似地,是否浊音化可区分feel和veal([f]/[v])以及cap和cab([p]/[b])等最小语音对或词汇[4]267。
语义学中也可采用相似的方法。每个词条被当作是一组被称为区别性特征、语义特性或要素的构成成分的组合。构成成分分析通常用来描述这些语义特征。词汇被按照它们所拥有的语义特征加以区分,每个特征的值被表示为“+”或“-”。比如,“boy”和“girl”这组词汇可以作以下的语义特征分析:
Boys:+具体的,+有机体的,+有生命的,+人类的,-成年的,+男性的,-女性的。
Girls:+具体的,+有机体的,+有生命的,+人类的,-成年的,-男性的,+女性的。
这两个词汇仅在“男性的、女性的”这个值上相区分,男性的/女性的便是两词的区别性特征[5]34。
同样地,在创作和解读小说时,小说家和批评家或读者也会参照所储备的有关身体的、行为的、心理的以及语言的特质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5]34。在现代现实主义小说中,这些要素反映的是社会所认可的、文学中的刻板形象,如攻击性、物质主义、占有欲等等。至今尚无人将这些人物性格的要素加以形式化、理论化[5]35。但是这并不影响文学批评家借用语音学和词汇学的研究模式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将语义学特征分析法应用于文学作品人物分析,关键在于选择一套区别性特征。总的来说,遴选出的区别性特征应该合乎进行全面对比分析和其它相关系统的逻辑关系。此外,巴尔指出,选择的相关语义要素(即人物特征分析要素)应围绕着决定最大多数的人物形象之轴,要么为正值,要么为负值。至于那些只关乎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物的特征之轴,我们只选取尤其突出的、显著的,或者与重要事件相关的特征。一旦选定了一组语义特征,它便可作为对比人物间异同的重要手段[6]126。
1.特征的选择
细读文本后,笔者设计了表1。为方便分析,笔者选择使用形容词而不是名词来对人物特征进行描述,这些特征在人物身上要么有明确表现(用“+”表示),要么隐含其中(用“-”表示)。另外,“?”意味着缺少相关信息或难以定论,而“+/-”指从拥有到失去该特征的变化。正如巴尔所建议的那样,只有主要人物的主要特证被选入本表,纳入讨论。而个别特征,如“疯狂的”、“强迫性的”等则没有单独讨论,而是在分析其它特征时兼顾,但是为了清晰呈现人物面貌还是列入本表,为区别起见以斜体表示。
表1 《呼吸》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对照表
2.特征的对比分析
小说中有四个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一对懵懂少年派克里特和鲁尼,一对夫妇桑多和伊娃。因为对冒险运动的热爱把他们的命运奇特地交织在了一起。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年龄自然是首先考虑的特征。按照成年与否,人物自然地分成两方:一方是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另一方则是已过了运动生涯黄金时段的前冲浪冠军桑多和因伤致残的前滑雪名将伊娃。在他们的交往中,前者单纯而缺少涉世经验,处于被引导、被影响的地位,后者的影响性质本身决定了两方交往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因此,人物是否成年在塑造形象和故事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自然地,性别也应加以考虑。三个主要人物中有一个女性,即这主要是一个有关男孩的成长故事,但对于这个唯一的女性人物应特别关注,她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引向什么结局?下面笔者从四个人物共性的特征着手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即表格中以“+”表示的特点开始。
讲评时,我采用“兵教兵”与“师教兵”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错误率低的题目,由平台随机挑选答对的学生进行讲评,而对于错误率高的题目,由我讲评,进行究因和纠错。讲评完后,我再推送“预习检测”答案解析,让学生深化理解,对于仍不明白的学生可在“提问区”进行提问,课后对提问的学生再给予指导。
非凡的:在一个访问中,温顿曾表示他希望《呼吸》是一个有关年青人如何通过做别人不敢为之事,努力摆脱平凡的故事[7]1-3。第一人称叙事者派克里特一直挣扎在平凡和非凡之间,他与鲁尼的相识即源于两人在河里比赛谁憋气时间更长。这一伎俩甚至使别人误以为他们溺了水,因此,这个把戏使他们感到自己与众不同。派克的心里有种对堕入平凡的极度恐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经历了诸多的荣耀和自我征服之后,他还是发现了自己的平凡,并且还认识到“或许平凡也没那么糟糕”[8]244。鲁尼的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尽管他们的非凡创举一旦败露,其父就会施以严厉的体罚,鲁尼仍然一以贯之、不思悔改,直到完全失控而走向最终的毁灭。而桑多更是在小说的第一次出场就显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只在浪大的日子才来”,“他技压群雄”[8]34。看似不经意中透出的有关他曾是冲浪冠军的事实更证实了他的非同凡响。她的妻子伊娃在滑雪运动中追求卓越、技艺超群,在受伤后寻求安慰的方式也是与众不同(暗示着她的受虐性爱心理)。可以说,非同寻常是四位主人公的共同特点。然而,将人物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传统成长小说的情节结构,而是小说标题中暗示的主题设计:呼吸,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无意识的和最自然的人类活动。结果,能够控制呼吸——通过冲浪时的屏气,或者通过把塑料袋罩在头上以尽可能地接近死亡——成为了将平凡化为非凡之举。
冒险的: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非凡源于做常人不敢为之事,源于他们对冒险以及冒险带来的强烈刺激的渴望。但必须指出,这种冒险的特征在人物身上有明显的程度差异。如巴尔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必拘泥于非此即彼的过于简单的双向二分法。在每一个特征的内部,按照程度和方式加以区分将大有裨益。程度可以将极端的标准变为灵活的准则,如很强、合理地强、不足够强、有些弱以及软弱。同样的方式也可区分出细微差别:当然地、很可能地、或许、或许不。尤其当相似的人物出现时,这些手段可以成为描述性模式的有价值的细化[6]128-29。四个人物之中,鲁尼的冒险性是被刻画得最突出的,因此在程度上也是最高的。我们来对比一下派克里特和鲁尼,尽管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后者的这一特点显然更为突出。派克里特对鲁尼的评价是:“只要是危险的,任何游戏都行。”[8]38那时的鲁尼还仅有12岁,可以说爱好冒险是他的天性。他总是鲁莽而疯狂地想尝试任何危险和令人兴奋之事,来证明他的非凡和挑战权威。而派克里特则是一对保守的一代移民夫妇的独子,父母不会游泳,也不允许孩子到海里游泳。在这样家庭长大的他在多数情况下显得谨慎和理性。至少,他时常会考虑每个大胆尝试的后果将是什么。他甚至怀疑他们的冒险活动不过是对呼吸的单调乏味的一种反抗罢了[7]1-3。二者的差异导致了每次遭遇险境两人都反应不一:鲁尼总是异常兴奋地扑上去,而派克里特总是犹豫再三,并试图避免它。尽管派克里特经过斗争,但还是成功地克服了自我,勇敢地迎接了挑战。但是,那提勒斯那次挑战是唯一也是最后的例外,他拒绝了去最富挑战性的、凶险无比的那提勒斯水域冲浪。理智的判断使派克里特选择了退出,而鲁尼则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跃入陡崖怪石下的惊风骇浪中,此壮举使得与鲁尼同样喜欢冒险并热衷于开拓冲浪新水域的导师桑多也不得不为其勇气和技艺叹为观止。正是这次的抉择直接导致了两人友谊的破裂,间接指向了各自不同的命运:一个归于平凡,另一个走向不断冒险的不归路。总之,如果说派克里特对于冒险的热爱是适度的、谨慎的和犹豫的,那么鲁尼喜爱冒险则是癫狂的、痴迷的、成瘾的和破坏性的。桑多和伊娃夫妇对冒险的热爱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尽管已经度过运动生涯的黄金时期(桑多36岁)或者在运动训练中因受伤落残无法继续冒险运动,但他们都曾创造过辉煌。可以说,正是对极限运动和冒险活动的共同爱好使四人间建立起类似师徒的亲密关系。
孤独的:派克里特声称“我是一个孤独的孩子,生性孤僻。”他“避开任何集体活动,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痛苦”[8]13-14。在与鲁尼的相处中,他似乎获得了许多快乐。可是,一旦友情破裂,他即恢复了孤独。而鲁尼“孤独又狂野”[8]18。缺少家庭的关爱,鲁尼就如同一片流浪的云,逐渐沦落到无家可归,失去友谊以至无根可循。他的孤独部分地解释了他对冒险的疯狂热爱。桑多和伊娃是一对夫妇,本不应该是孤独的,但事实上,两人因失去青春、荣耀和成功,都变成了孤独的灵魂。桑多的这一特点在文中着墨不多,伊娃的孤独更为明显。独在他乡为异客,她既无朋友,又不得不与桑多的两个徒弟分享丈夫的注意力。并且,伊娃也深谙冒险活动带来的刺激,但却因伤残再也无法参与,这更令她痛苦不堪的内心充满孤独。当这种情绪郁积于心,无法排解之时,在没有任何前兆的情况下,她引诱了丈夫的徒弟派克里特,并与之建立了乱伦色情关系,这是任何人看上去都极为不妥的一种行为。缺少交流抑或是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导致了这样或那样的心里问题。在温顿小说中,作家塑造了一批引发同情,甚至撼动心灵的孤独灵魂。
不负责的:在这部成长小说中,桑多和伊娃是成年人,他们的行为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派克里特和鲁尼的未来生活。他们在对待两位青少年时,表现出了共性的不负责任特质。桑多是一位具有两面性的前嬉皮士,是一个自封的赶超崇拜者的史诗般的人物,他试图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塑造他的两个徒弟的生活[7]1-3。他带领两个男孩初尝了冲浪的神秘和惊骇之后,进而鼓励、哄骗并最终威逼他们与之一起参与到更大的冒险活动之中[9]。他不是在把他们逼向极限,而是让他们与死亡周旋,这在任何明智的成年人看来都是绝对的不负责任。因此,桑多应该对鲁尼的卷入走私毒品、死于酒吧枪战负责。派克里特认识到“他从来都不是我的朋友。我们在那里只是为了讨好他,让他感到自己很重要,作为我们的导师”[8]201。伊娃的名字令人联系起诱使亚当偷食禁果、导致人类堕落的夏娃。在派克里特尚不足15岁时,25岁的伊娃不负责任地诱惑其与之发生了性关系。不仅如此,她还强迫派克里特帮助她实施受虐性性爱,这不亚于让其参与谋杀。这段经历严重地伤害了少年派克里特的心理健康,并且影响到了其成年后的生活。最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她还因此受孕,而派克里特一生都未曾与他们的孩子谋面。青春期的经历在其心里留下了永久的伤痕。派克里特说,“她应该对我成年后的一切麻烦负道义上的责任”[8]208-209。对于鲁尼,他对父亲的管教充耳不闻,在任何危险面前从不退缩,不知恐惧为何物,因此,无论对其父亲或其本人来讲,他都是缺少责任心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派克里特与鲁尼不同,在其父死于事故之后,派克里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不仅努力学习而且承担起了对家庭应有的责任。
开创性的:开创性是桑多身上最突出的人物特征。他似乎从来都不愿成为一个跟随者,他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冲浪地点,并且永不满足,他开拓的足迹遍及全球最有名的冲浪圣地。鲁尼是其冒险事业最忠实的追随者,但最终却毫无悬念地超越了他,成为新一代追求冲击巨浪的领潮者。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成为桑多徒弟之前,鲁尼一直善于发明独创的危险游戏,这些游戏往往包括使用“斧头和脚,斧头和任何其它东西”[8]38,绝对地闻所未闻,极富开拓精神。开创性使两个人物离他们的伴侣和朋友越来越远,走向更深入的冒险。而伊娃也开创性地发明了用塑料袋套头以获得刺激和快感的施虐受虐性爱游戏。
被抛弃的:在年龄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为什么派克里特和伊娃之间会形成情色关系?答案在于他们拥有“被抛弃的”共同特征。桑多在没有告知派克里特的情况下不辞而别,带鲁尼前往印尼和巴厘岛去进行更大的冲浪冒险,这令派克里特很受伤,使他怀疑自己是否很平庸而不配得到导师的眷顾,他无法接受被抛弃的事实。与之相仿,在膝盖经历又一次手术之后,当伊娃回到家中,却发现丈夫带上爱徒去追逐自己的个人爱好了。因此,伊娃也同样经历着手术后的肉体痛苦以及丈夫离去后的精神孤独,一种被抛弃的情感油然而生。两者的感情纠葛是错误时空中发生的错误事件。这种被遗弃的感受同样折磨着少年鲁尼,他喜欢与派克一家呆在一起,正是因为他喜欢正常家庭氛围中的那份爱和温暖。被家庭抛弃的少年自然更加离经叛道,放浪形骸。
自我毁灭的:无论在那里,鲁尼的出现总是与参与和制造危险如影随形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对冒险的热爱是疯狂的、孤注一掷的、莽撞的和上瘾的。他的这种需求似乎永不满足,这种爱好也将指向自我毁灭。自从在桑多的引领下来到外面的世界,鲁尼变得更加胆大妄为,也更加暴力,从此踏上了不归路。他完全失控,死亡是其唯一的出路。伊娃对于受虐性爱的痴迷亦是如此。由于再也无法从事滑雪运动,她愈加怀念“感到恐惧”所带来的兴奋。通过受虐,她感受到游走于生死边缘的快感,并最终以死告终。在这个意义上,该小说中貌似关联性最小的两个人物在这一特质上高度相似,体现了作者安排人物形象时的高超技巧。
神秘的:桑多的身上始终笼罩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感。他冲浪技艺超群,却总是独来独往;被人偶然发现是前冲浪冠军,但从来不主动谈及过往;他从来不从事任何工作却可以买得起来自世界各地的昂贵的冲浪板……派克里特发现他“令人疑惑到焦虑的程度”[8]82。不仅他的两个徒弟,就连读者也不禁感到困惑。当然这样的人物有助于制造悬念迭生的效果和引起好奇心。在阅读之后掩卷深思之际,笼罩在这一人物身上的光环逐渐褪去,因为他不过是一个不负责的导师,他对徒弟的影响都是消极的和极富破坏力的,文本甚至暗示他从事着毒品交易,并把鲁尼带上不归路。此外,正如他的妻子指出的那样,他指导派克里特和鲁尼也是出于害怕变老的私心或者仅仅是虚荣心使然。从某种意义来说,桑多在心里上只是一个不愿长大、不愿承担责任的孩子。
语义特征分析运用于小说人物特征分析,可以方便地突显人物间的根本差异[3]101。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发现尽管对冒险及冒险带来的兴奋的公共爱好把四个人物联系起来,然而,四人的互动和交往中充满了竞争、痛苦、伤害甚至毁灭。这种消极的影响在少年人物身上有更深的体现。派克里特只是适度地爱冒险,最终却遭到了好友和导师的背叛。但是,伊娃带给他的伤害却更深。在某种程度上,鲁尼是年轻版的桑多,他敢于冒险,富有开拓精神,对于冲浪有种强迫性的成瘾和痴迷,而且他比桑多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位少年人物皆毁于他们的成年朋友,一个是心理上的毁灭,一个是肉体上的灭亡。通常,成长小说关注的是在经历百般困难、失去纯真、理想破灭之后,主人公逐步走向成熟。正如弗洛伊德所主张一切创伤都应从童年寻找根源,一个人的青春经历冥冥中注定他或她将成长为怎样的人。在本作品中,由于与桑多和伊娃共度了青春岁月,鲁尼变得更加胆大妄为、不计后果,最终死于非命。派克里特也受困于乱伦情欲造成的扭曲心理中而无法正常生活。通过该小说,作者似乎意在探讨成年后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与青春期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希望此文能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技巧和深刻主题。正如内斯评价的那样:这不是一个关于冲浪的故事,而是有关恐惧的故事。它关乎使人超出恐惧,并且沉迷于这种超出。在超越平凡中主人公付出了惨痛代价[10]。
注释:
① 引自《呼吸》2009年企鹅版封底推荐,该文发表在TheObserver。
② 引自《呼吸》2009年企鹅版正文前推荐,该文发表在TimeOut(Sydney)。
[1] 杜洪波.略论蒂姆·温顿主要文学作品对海洋的生态关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 Glen R.E.Phillips.浅谈西澳文学作品对海洋的关注[J].杜洪波,译.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 Toolan Michael J..Narrative:ACriticalLinguisticIntroduction[M]. London: Routlege, 1988: 90-115.
[4] Fromkin, Victoria, Robert Rodman, Nina Hyams.AnIntroductiontoLanguage[M]. 8th ed. Beijing: Peking UP, 2007.
[5] Fowler Roger.Linguistics&theNovel[M]. London: Methuen Co. Ltd, 1977.
[6] Bal Mieke.Narratology:IntroductiontotheTheoryofNarrative[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8.
[7] May Charles E..Magill’sLiteraryAnnual2009 [M]. ebsco,2009:1-3.
[8] Winton Tim.Breath[M]. Camberwell: Penguin Group, 2009.
[9] Bradley James. “Breath” [J].Reviewer. 2008(5). http://www.theage.com.au/news/book-reviews/breath/2008/05/05/1209839530902.html.
[10] Ness Patrick. “The seventh wave——Patrick Ness hails Breath, Tim Winton’s exploration of fear and adrenaline” [N].TheGuardian. 2008-05-10.
[责任编辑 肖 晗]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our Protagonists in Tim Winton’sBreath
XU Xian-jing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The research will be conducted by employ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analysis approach and the discussion will be on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the traits possessed by the four protagonist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paper tries to reveal how these distinctive features link the characters and decide different fates for each. Then the unique skills of characterization employed by the author can be fully appreciated.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analysis; characterization;Breath
2015-05-26
徐显静(1975—),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澳大利亚文学、西方文论。
I106.4
A
1672-8505(2015)06-0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