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构建与功能研究
——基于导师隐性教育的视角

2015-03-16 03:53邱晓雯董首恒
关键词:隐性导师德育工作

邱晓雯, 董首恒

(1.浙江工业大学 学工部,浙江 杭州 310014; 2.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3.浙江工业大学 学校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0014)

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构建与功能研究
——基于导师隐性教育的视角

邱晓雯1,2, 董首恒3

(1.浙江工业大学 学工部,浙江 杭州 310014; 2.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3.浙江工业大学 学校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0014)

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研究生群体特点的变化,传统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机制日显乏力。本文根据自组织系统和隐性教育的特殊优势,从导师隐性教育的视角出发,探索在传统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下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功能以及构建原则,提出对此机制的运行与思考,发现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构建是对传统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式的有效补充和创新。

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隐性教育;导师;构建;功能;自我进化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研究生德育教育更多地依托于政治理论课,以向研究生直接讲授相关原理和思想为主要形式,是一种显性教育模式。21世纪以来,面对世界发展的复杂性,研究生接受各类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网络、自媒体等新型传播渠道更具吸引力,传统的以显性教育模式为主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本文将从导师隐性教育的视角,探索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工作新模式。

一、自组织系统与隐性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一)自组织系统的内涵与特点

自人类诞生以来,科学家们从未停止对世界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复杂性科学”颠覆了传统观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世界,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复杂性研究运动[1]。该理论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复杂的、演化的系统,它包含很多子系统即自组织系统,能够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自主反馈、自适应调节。这些自组织之间相互依赖、协同合作、共同进化。

1.自组织系统的内涵。复杂系统的组织过程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种类型。他组织意味着系统之外有一个额外的组织者,由它来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以及系统内部的所有活动,包括每个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安排。自组织是指系统之外无组织者,组织内部的所有变化都是系统自行产生并演化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过程。自组织系统的核心在于自发性、自动性[1],它能够在应付环境的过程中自动地发展和改变。

2.自组织系统的特点。自组织系统具有自我调整的功能,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系统的自组织单元或要素按照相关性、协同性形成默契,从无序走向有序,它们不是被动地对所发生的事件做出反应,而是积极的自我调整,试图将所发生的一切都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2]。

自组织系统具有智能性、自适应性和开放性。这意味着系统内的元素或主体的行为遵循一定的规则,根据“环境”调整自身的状态和行为,并且主体通常有能力根据各种信息调整规则,产生以前从未有过的新规则,再去影响外部系统。同时,它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保持开放性。自组织系统还具有等稳性能,保证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

(二)隐性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教育通常依托课堂专题教育、主题讨论、讲座培训、政治形势报告会、大众教育传媒(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等形式[3],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一种显露的、直接的“有形”教育,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隐性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渠道上还是在教育组织方式上都与其不同,是一种自愿的、潜移默化的“无形”教育。

1.隐性教育的内涵。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是指行为主体在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地获取到某种非预期的经验的过程[4]。隐性教育起源于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关于学校“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研究。该研究认为无意识的学习结果与学校制度、集体生活、学习气氛等密切相关,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作用[5]。有研究认为“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对象客体的思想、行为、情感、心理等发生影响的教育,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等方式都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形式”[6]。徐安鑫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指隐藏教育目的,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性因素渗透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的环境、文化、网络、娱乐、舆论、制度、管理、服务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引导教育对象主要经由非认知心理获得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7]。

2.隐性教育的特点。彭小兰等人认为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教育过程显得更加自然和谐,不动声色[8],是一种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的“无形”教育[9]。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者所提倡的各种理念、制度和文化氛围的创设,实施隐性教育,积极引导研究生们去感受和体验,自发自愿地认同某种观点,减少阻抗,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总之,隐性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上的渗透性、潜在性和濡染性,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内容的非智能性和素质性,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性,教育评价的舆论性、自我性和非程序性,教育管理上的预期性和引导性[10]。

二、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功能与构建原则

(一)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功能

1.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生既是社会的一员,又受社会的影响。不少研究生参加工作后重新回到校园求学,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价值观自然会对他们产生影响,迫切需要通过高校的德育工作净化思想。很多研究生虽然还没有参加工作的社会经验,但是他所在的家庭成员的一些观念必然会影响他。因此,研究生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一个与每个研究生密切相关的社会化问题[11],让研究生们在各类社会互动中,充分发挥德育自组织教育的优势,使其形成自己稳定、独特、正确的思想和品德。目前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系统以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为主,学校的管理、宣传工作、社团活动等为辅。

2.发挥德育自组织系统的功能。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自我生成、自我演化功能将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更好地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由于大部分研究生都已经20多岁,具备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教育者企图通过他组织过程中显性的人为因素和“灌输式”教育模式改变其思想,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研究生群体普遍重视科研,更崇尚平等和自由,对时间的安排比较敏感,而蓄意为之的传统德育教育在时间、地点、形式等方面往有诸多限制。因此,传统模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导致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使得现行的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体系很难发挥有效作用。德育自组织系统由于其系统内部的非人为控制特性,容易获得研究生群体的好感;又因其自我生成、自我演化的特性,那些对组织生存有利的积极、上进、正确的元素会逐渐演化成主流。作为组织一员的个体由于对组织的认同,自觉维护这些积极的因素,从而使得自身的思想受到正向引导和启迪。

(二)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构建原则

1.自发组织。同一导师的课题组是德育自组织系统的天然单元。根据复杂性科学理论,自组织系统里的组织单元是在应对环境的发展中自行发展和组建的。由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模式日益淡化,取而代之是以课题组研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实验室为主要活动场所的日常模式。同一导师下的课题组研究生们由于学习、工作的特殊性,经常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问题、面对困难,在思想上、行为上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排外性,成为德育自组织系统的天然单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由于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业的天然优势,导师会有很多机会对系统内的成员进行“无形”教育,是这个自组织单元的特殊成员。现在很多课题组都是多导师联合申报和协同指导,导师自身的思想、性格、品行和治学态度等品德因素会影响组织内部的各个方面(具体见图1)。导师的人格特点会影响实验室氛围等基本因素,如温和的导师会带来民主的氛围,严厉的导师会让成员学会尊重权威的行为;获得导师认可的实验室守则等组织规范指导成员的日常行为;导师待人接物的亲身示范等是组织成员学习的榜样;作为组织成员的研究生们通过观察导师的态度和课题组其他成员的评价等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馈调整,最终使得整个自组织内部成员的道德水平达到相对均衡的水平,完成自组织的德育教化工作。

图1 导师隐性教育自组织

2.潜移默化。隐性教育是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发挥作用的主要模式。当今的研究生大多是80后独生子女,他们个性突出,崇尚自我,聪明好学,专业学习能力强。他们普遍推崇民主自由,尊重个性,讨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若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导致自高自大、脱离实际。研究生关注国家大事,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对于各种社会思潮、社会问题的看法容易受他人蛊惑,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可能走向极端。由于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和自组织系统的功能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隐性教育会成为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发挥作用的主要模式。

隐性教育通过心理暗示和群体效应等方式形成一定的德育氛围。自组织单元内部的这些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引导研究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德育自组织系统基本单元的导师课题组,当其中的大多数人接受到此类暗示并认同时,其他原本不认同该暗示内容的个体也会因为自组织系统内部的自主接受功能,转而接受并认同该信息。否则,当事人会很容易感受到一种“格格不入”的压力,直到做出合适的行为,再次被系统接受为止。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导师的课题组成员会因为新入学或毕业自动发生着变化,但大家始终会努力维护课题组内部的共同理念。而且这些内部的特色“传统”和特有理念,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可见,这种以课题组为自组织单元的隐性德育教育模式还有代际传递的功能,使得优秀的品德不断传承。

3.开放协作。自组织单元之间相互交流、开放协作使得德育系统焕发无限活力。不同课题组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交流、开放协作,使得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不断进化,从而使得学校更多研究生群体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焕发德育系统无限活力。比如同一导师的课题小组成员通过内部讨论,达成共识,自我协调,向外呈现出这个小组的新气象,在与其他人群的交往中进而把影响力向外辐射。通过系统内外的信息交换,最大程度地影响系统外部其他个体的德育水平,使德育效果影响范围更广阔。此外,课题组作为自组织单元由于具有内部自我适应、自我进化的功能,通过不断与系统外部和内部交换信息,完成自我调整。自组织系统的自我调整产生前所未有的新规则,进而影响更高级的系统。课题组自组织单元之间的不断交流最终会带来全校整个研究生德育复杂系统的巨变,使得一成不变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系统在自我生成、自我演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焕发新活力。

三、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运行与思考

(一)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把导师隐性教育下的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提升到与理论课程教育、学校活动等传统德育教育体系同等重要的位置,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见图2),让德育自组织系统成为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成效。

图2 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

德育自组织系统的隐性教育结果可以促使研究生们更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和其他途径教育。课程教育中强调的理论和价值观等,可以在德育自组织系统里找到实践的场所。因为有导师影响力的存在,通过自组织内部规范的推行,可以促使研究生们去积极实践。例如,关于诚信教育,课堂上再三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但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人在课后仍然不去践行。在导师德育自组织系统里,导师对科研过程中的诚信要求以及大多数同门师兄弟身体力行的行为示范,被自组织吸收,成为自组织的一种规范,使得新来的研究生自然而然地认同诚信行为,养成诚信习惯。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习惯具有迁移的能力。在科研上养成的诚信行为,可以迁移到生活中其他领域。研究生们在自组织系统里自然而然完成的诚信教育使得他们不能接受为自己找理由逃课的非诚信行为,提高他们的德育理论课程到课率和参与学校活动的频率。由此可见,德育自组织系统在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具有其他工作平台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此外,通过其他学校活动的参与,为研究生德育自组织单元与外界交换信息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有利于自组织系统的自我进化。

(二)优化德育自组织系统

优化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保证其德育方向与国家要求一致。传统的德育教育体系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侧重于教育和宣传,能有效保证思想教育的宗旨和方向正确。而德育自组织系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发教育过程,更强调自我演化、自主提高的功能,如果没有引领,无法绝对保证其德育教化的方向是否正确。一旦出现德育自组织单元里的氛围不和谐,思想政治方向不正确,也会影响系统的整个方向走偏,出现所谓的“蝴蝶效应”。学者宋学锋指出:在混沌系统的运动中,如果起始状态稍微有一点变化,那么随着系统的演化,这种变化就会被迅速积累和放大,最终导致系统行为发生巨大的变化[12]。如果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被别有用心的人蛊惑,而德育自组织系统又没有配套的纠偏功能,那样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因此,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不能任由其无序发展,需要放在整个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背景下来构建。只有这样,哪怕出现个别自组织单元德育方向出现偏差,由于其他自组织单元的德育方向正确,可以通过自组织单元之间的信息交换,帮助走偏的自组织单元回归正轨。另外,提高导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他们去影响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这样也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正确方向。

(三)发挥德育政策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还离不开国家和学校层面相关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国家对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视以及鼓励高校探索德育教育形式的百花齐放,兼容并蓄,是探索研究生德育自组织构建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内容的凝练为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有效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高校研究生各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导师政治素养的提高是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全国范围内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氛围,为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运行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土壤。这一切都对研究生在德育自组织系统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完善自我的气质修炼和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行有着积极的意义。研究生在德育自组织单元里形成的品德,在社会上得到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又坚定了他们的道德信念。循环往复,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会取得理想的成效。

综上所述,从导师隐性教育的视角看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构建和功能,我们会发现因为其自我适应、自我进化的功能在研究生德育工作系统里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传统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一种新思考,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加强导师隐性教育指导下的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建设,将有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从而激发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系统的活力。

[1] 冯艳.复杂性科学视野中的教学目标[D].苏州:苏州大学,2007.3-4.

[2] 赵士谦.关于高等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7.22-24.

[3] 夏立军,华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忻州学院学报,2009,(6):110-113.

[4] 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54-56.

[5] Eric Margolis.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6] 罗剑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36.

[7] 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88.

[8] 彭小兰,童建军.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生成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2):131-137.

[9] 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55-56.

[10] 贾克水,等.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8):37-40.

[11] 孙扬.研究生德育教育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6):89-91.

[12] 宋学锋.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J].中国科学基金,2003,(5):262-269.

(责任编辑:徐吉洪)

A Study of the Self-organizing System of Graduate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Funct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utor’s Recessive Education

QIU Xiaowen1,2, DONG Shouheng3

(1.Student Offi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2.College of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3.School Offi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Graduate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k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graduate ethics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weak 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form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special advantages of the self-organizing system and implicit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structors’ recess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the self-organizing system of graduat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graduate moral education, proposes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inks its mechanism deeply. It’s found that the building of the self-organizing system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complement and positive innov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graduate moral education mode.

the self-organizing systems of graduate moral education; implicit education; tutor; building; function; self-evolution

2014-12-05

2013年度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610600417)

邱晓雯(1979-),女,浙江台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董首恒(1981-),男,浙江泰顺人,讲师,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3

A

1006-4303(2015)01-0080-05

猜你喜欢
隐性导师德育工作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V eraW an g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