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代际回流农民工就业意愿的研究

2015-03-16 07:38蒋筱媛张美艺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代际特长意愿

蒋筱媛,叶 政,张美艺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行和农村土地、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城乡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城市生活就业的压力和长期存在的家庭原因,导致了农民工纷纷返乡就业的热潮。截至2008年12月20日,全国返乡农民工1 361.8万人,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9%左右[1]。

张辉金[2]认为农民工的回流受到了政府政策效应的影响。戚迪明等[3]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城镇化的进行下,农民工回流到户籍所在的中小城市实现就地“市民化”。商春荣[4]认为存在家庭团聚效应的迁移更趋向于永久性。张秀娥[5]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存在差异,应关注代际农民工在返乡就业方面的差异。以往文献都表明了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存在,且这种回流现象可能基于年龄、家庭、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这一背景下,回流农民工的就业意愿究竟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笔者以2014年在江苏省盐城市对于回流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和已有文献为基础,采用交叉分析与模型分析的方法,对回流农民工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针对已有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或者执行方面的建议。

1 数据描述

数据来源于笔者2014年对于江苏省盐城市周边包括新洋、大丰、建湖、新兴、盐都等地的返乡农民工的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175份,其中女性101人,男性74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7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60人,高中文化程度49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8人;均存在异地打工又回乡就业的经历。在调查的175个案例中,没有继续外出打工的打算的有154人,占总人数的88%。21人打算继续外出务工,占总人数的12%,即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留在本地。笔者根据数据的基本情况对关键因素进行了交叉分析。

1.1 代际交叉分析 在受访人群中,大于35岁的回流农民工(即老一代回流农民工)共有66人,小于等于35岁的回流农民工(即新一代回流农民工)共109人;不再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与计划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均为33岁。研究中,老一代回流农民工中计划继续外出打工的为7人,占老一代回流农民工的10.61%;,新一代回流农民工中14人计划继续外出,占新一代回流农民工的12.84%。即以80年代作为代际划分的两代回流农民工在就业意愿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1.2 技术特长交叉分析 具有技术特长的占计划外出人群的47.62%;在计划留在本地的人群中,具有技术特长的有22.72%。结果表明,具有技术特长可能在外地就业有更多的选择和空间。

1.3 婚姻状况交叉分析 在计划不再外出的人群中,已婚人口141人,占总数的74.42%,其他人口34人,占总人数的15.58%。这表明已婚人群更倾向于留在本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意愿。

1.4 收入变化交叉分析 在计划外出的人群中,回乡后收入高于回乡前在外收入的占28.57%。在计划留在家乡的人群中回乡后收入高于回乡前在外收入的37.66%。结果同时表明大部分人回乡后收入都得到了提高,家乡工资水平整体而言并不比外出务工低。

1.5 政策感受交叉分析 笔者获悉,调查地盐城的相关部门(即人资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对于返乡农民工存在明确的就、创业培训,政策支持。但调查对象中,明确知道存在返乡政策支持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6.29%,而不清楚的占了一大半,可见回流农民工大多认为并不存在明确的支持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或者不熟悉、不了解。

1.6 新型城镇化感受交叉分析 对于新型城镇化感受较好的共95人,占总人数的54.29%,其中计划再次外出务工的有2人。即大多数人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化感受较好。

表1 2014年盐城返乡民工就业意愿的关键因素交叉分析

2 变量的选择与赋值

笔者所调查的对象为有外出务工经历又在新型城镇化前后返乡就业的回流农民工。笔者认为,回流农民工是否打算继续外出打工是就业意愿的一种表现。就业的成本收益理论认为,在理性经济人做出决策时,就业意愿受到预期的成本与收益的影响,若继续外出就业的收益大于损失的机会成本,那么返乡农民工就会选择继续外出就业。同时,笔者将支持回流农民工创、就业的政策因素加入考量范围。在考虑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时主要考虑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因而笔者认为以下一系列因素会影响回流农民工的就业意愿。

个人因素:众多研究表明,新老两代回流农民工由于年龄而造成的成长环境、价值取向、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新一代比老一代在理论上更倾向于外出务工,获得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虽由交叉分析看来,20世纪80年代这一代际划分在就业意愿方面差别不大,笔者仍将年龄因素纳入影响就业意愿的考虑范围。

技术特长也是影响农民工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具有技术特长的农民工在大城市可能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因而本研究将技术特长作为影响回流农民工就业意愿的因素。

家庭因素:同时,家庭的状况如老人孩子需要照顾、外出务工不能与家人共同居住等,会导致回流农民工的就业意愿。其中,婚姻状况是影响其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

经济因素:回流农民工由于有外出务工的经历,了解外出务工与回乡务工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而相对于其他务工人员更有比较选择的条件。从而,在外与在家乡的收入因素也导致了回流农民工就业的选择。笔者认为,回乡就业收入高于在外务工者,其更倾向于回乡就业。

新型城镇化因素: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城乡差距缩小,在心理上给回流农民工带来一定的提升,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更是留住了回流农民工。所以,感受到新型城镇化优势的回流农民工比未体会到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好处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在家乡就业。

支持返乡的政策因素:为了吸引本地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相关部门颁布了一定的扶持政策来留住他们。众多研究中也表明农民工返乡与政策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因而笔者认为,回流农民工不继续外出与对家乡政策的感受较好密切相关。

笔者选取以上变量,进行其对就业意愿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2)。

表2 变量及其含义

笔者选取就业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当在调查问卷中回答打算再次外出务工取值为1,打算继续留在本地取值为0。研究选取年龄、技术特长、婚姻状况、返乡后收入改变、对新型城镇化家乡变化的感受、返乡是否收到政策支持作为解释变量。其中技术特长、婚姻状况、是否受到政策支持为二分变量。其中,存在技术特长取1,不存在取0;离婚未婚丧偶取值1,已婚取值0;未收到返乡政策支持为1,收到为0。而对新型城镇化家乡变化的感受和对返乡政策的感受是虚拟变量。将是否感受到新型城镇化的变化分为是、否、不清楚,将不清楚作为对照组;将是否感受到返乡政策支持分为是,否,不清楚,不清楚为对照组。当处于对照组情况时取1,其他情况取0。收入的变化分为减少1 000元以上取-3减少500~1 000元取-2减少500元以内取-1,几乎不变取0,增加500元以内取1,增加500~1 000元取2,增加1 000元以上取3(表3)。

3 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接下来,将在交叉分析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来判断多因素综合起来对就业意愿的影响。选用Logit这一符合就业意愿二项分布特征的函数。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了以下模型:

根据数据得出了以下回归结果(表4)。

表3 变量的观测数、均值、标准差及最大最小值

表4 Logit模型估计结果

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就业意愿的logit模型有一定的可信度。已婚人群相对于未婚人群留在家乡的意愿更高,没有技术特长的人群相对于有技术特长的人群更倾向于留在家乡就业,回乡后收入提高的人群相较于收入未提高的人群更有留在家乡就业的意愿,对于新型城镇化变化感受强的人倾向于留在家乡。而对于新型城镇化感受不好将会趋向于离开家乡这一结论并不显著,笔者做出以下推断:对新型城镇化感受好的人群趋向于留在家乡,但即使新型城镇化的感受并不好,回流农民工也不会因此而离开。

然而,年龄因素对于就业意愿的影响并没有预期的那么显著,甚至于影响很小,由此笔者推断:代际因素对于回流农民工的就业意愿没有明显影响,或者说对回流农民工的关注应该改变80年代这一代际划分,转而考虑90年代前后的差别。而在政策方面,其影响力也未达到预期,在政策的确存在的情况下,更考虑政策实施方面的问题。

如所示,除了年龄与政策因素影响以外,其他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技术特长、收入变化、婚姻状况、新型城镇化感受好对于就业意愿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4 主要结论与启示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回流农民工的就业意愿不止受到回流前后收入变化的影响,也受新型城镇化这种时代因素的影响。然而众多研究中会提到的年龄的影响却没有在本研究结果中显现出来。即代际回流农民工在就业意愿方面的差异并不大。

(1)年龄因素在本研究中并没有显现出对就业意愿显著的影响。正反映了80前后代际回流农民工差异已逐渐减小。而婚姻状况成为了影响农民工回流的重要因素,即家庭要素对于回流农民工的就业意愿来说比个人因素更为显著。在新型城镇化地区,为了吸引回流农民工留在本地就业,应对于婚嫁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鼓励,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2)存在技术特长的回流农民工倾向于外出就业,但并非说明就业培训计划是没有必要的。而应该转向培训回流农民工能适应本地优势产业、工作需要的技能,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工到本地更与其技能相适应的岗位就业。优化配置的同时,使得回流农民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3)返乡政策支持感受的调查中,回流农民工对于政策实施的感受很不明显,即政策并没有有效地留住回流农民工。同时收入变化仍然是影响回流农民工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因而要进一步落实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切实提高回流农民工收入、补贴,加强政策支持、维权的宣传等等,让回流农民工深切感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为留住回流农民工的举措,并让这些政策成为回流农民工留在家乡的理由。

(4)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对于就业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到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落实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制度,使得回流农民工能感受到家乡与之前工作所在城市差距的缩小。使得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化真真切切地起到留住回流农民工并吸引外来劳动力的因素。

[1]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前返乡流动人口调查报告[J].人口研究,2009(2):1-3.

[2]张辉金,萧洪恩.农民工回流现象的深层思考[J].农村经济,2006(8):102-104.

[3]戚迪明,张广胜,杨肖丽,等.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现实考量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4(10):8-11.

[4]商春荣,虞芹琴.农民工的迁移模式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8-78.

[5]张秀娥,孙中博.返乡创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37-40.

[6]李培林,田丰.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J].社会,2011(3):1-23.

[7]姚植夫,张译文.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北四省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8):46 -55,78.

[8]韩永文.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全球化,2013(11):12-21,122.

[9]梁志民,杨国强,郭锦墉.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3(1):163-169.

[10]黄雁鸿,韩朝晖.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移意愿的调研及思考——以连云港市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3(9):4 -6,20.

[11]胡蓉.中小型城市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12]欧阳力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13]周霞.回乡,还是留城?——对影响农民工理性选择的因素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8-71.

[14]刘传江,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6-10.

猜你喜欢
代际特长意愿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