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霞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根据西方国家的经典著作《圣经》记载,在旧约时代,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在很久以前,地球是一个村子,所有的人之间的说话是一样的语言体系。后来,在寻找回到天堂故乡道路的过程中,人们尝试集中所有的智慧和精力来修建一座通天的高塔。天上的神闻讯后非常震惊和恼怒,就把人类的语言变得彼此不同。于是,人们互相争吵,结果谁也听不懂谁的观点。最后,通天的高塔也没有竣工,人们漂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随之而来的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文化作为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所沉淀的所有的精神产品的集合,这其中包含着各个维度与种种的表现载体。无论是建筑还是曲艺,无论是民间的工艺还是传统的习俗都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深深地镌刻在岁月的记忆里。当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向前推进,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文化宝库进行梳理,对于落后的文化产品就让它回到历史的角落里,但是对于那些包含人类创造智慧与心血的文化产品,我们要加以保护与传承。因为文化的传承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也是一种民族存在感与厚重底蕴的传承。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项目来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的原因之一。本文以古琴,我国这一申遗成功的文化项目为例,来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与路径。
目前,我们所提到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针对一些具有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对于这种文化的传承方式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师徒传授,也就是说为了不让一些民间的音乐艺术失传,很多老一辈的艺术工作者会通过收授门徒这一古老的方式,来实现民间艺术的薪火相传。另一种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采用第三方介入的方式,例如,由知名艺术家发起,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社会组织参与,让民间的艺术表演文化通过集体表演与培训的方式实现对这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在国内各大著名的高校所设立的专业院系,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由于我国的地域空间比较广阔,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传统的音乐方式,离我们的主流音乐比较远,所以好多口头与非物质文化虽然也申请了世界科教文卫组织的遗产保护,但由于缺乏的配套政策与体系,大多数的民间传统乐器,例如古琴,正在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现实困境。很多专业从事古琴演奏的音乐工作者,由于在社会的大潮中,缺乏展示的平台与机会,他们最后不得不为了生活,选择将这古老的艺术放弃。但还有一些古琴艺术家,还在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坚持着。但是,这种没有强力社会支持的坚持,最后的放弃恐怕也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史上,特别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与战国时期,古琴作为当时的主要演奏工具,曾经在历史的岁月中绽放出无比耀眼的光辉。我们接触最早的恐怕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当俞伯牙在高山旁演奏古琴时,那厚重悠扬的琴声让钟子期流连忘返,两人成为了知己。后来钟子期不幸病逝,俞伯牙在悲伤之余将古琴摔坏,慨叹从此再无知己。从此之后,古琴作为文人墨客的必备乐器,走过了无数的春秋。虽然在中国的各个民间乐器中,古琴并不是那么的被世人所推崇,至今传世的曲目也并不是很多。但是,作为两千年来,沧桑岁月的见证者,古琴已经与我们的华夏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但是,岁月境迁,当大量的西方乐器开始强势进入我国以后,我们的古琴以及古琴表演艺术正在面临着被遗忘,被荒废的边缘。很多古琴表演艺术家,由于年事已高无法继续完成这一伟大经典艺术的发扬使命,可是年轻一代的音乐爱好者们却对这一古董级别的民间乐器并没有太多的青睐与爱好,在加之在市场的大环境下,音乐的低迷,古琴的表演在群众中的影响也在逐年下降,失去了生存之本的古琴艺术正在离我们的时代渐行渐远。但是,这一文化的瑰宝,曾经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拥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应该而且需要在我们的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与深入人心,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理念。其中,文明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体现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物质文明等意识形态之中。这种建设一方面是对新兴文化与文明的促进,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们都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在各行各业,特别是经济发展的种种数据与指标上,对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肯定与了解。所以,在制定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战略以前,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在我们的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扮演和发挥着什么样的角色与作用,是我们当前一定要取得深刻认识与达成共识的一个问题。
首先,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因为,从目前申遗成功的种种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项目来看,它们无一例外都包含着我们古老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精神。随着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融与合作的不断密切,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的差异性正在不断地缩小,一方面这是时代的一种进步,另一方面,也对民族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构成了一种潜在威胁。当欧美国家的文化,渐渐的影响着我们国人的思想与意识,而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大众的心中变得越来越模糊时,我们发现代表着我们民族身份的文化载体正在不断地减少与消失。这种现象是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谐以及凝聚力的建设的。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以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而骄傲,可是如果这种灿烂的文化由于缺乏应有的保护与传承而不断离我们的视野越来越远,那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些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从长远看来,失去的将是未来我们的民族文化所赖以维系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她应有的民族特色,那么就将意味着这个民族身份的缺失。
其次,对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本质上反映了人对于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态度。所有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都包含着人类对于大自然,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环境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对于这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就是对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环境与方式的一种保护与期许。在古代的文化体系中,人类对于自然更多的是一种天然的敬畏,所以人类与自然流露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爱与和谐的生命状态。作为文化的象征与载体,我们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没有过往的对立,更多的是一种和谐的统一。如果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立在其共生与共荣的生态和谐的基础之上的话,那么人与人的和谐也应该是建立在一种以爱心为链条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这些和谐都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主流。因为我们对待传统的方式,其实就是对待我们未来自己的文化的方式。简单来说,今天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未来将会同样的对待我们的现在。文化需要传承,一代传一代,这不仅是自然的法则,更是人类社会数千年来,几经更迭而依然繁衍至今的命脉。
最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原有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许从艺术水平,审美维度来看,一些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与我们今天的艺术与文化的追求存在着一定的代沟。但是,从古到今的流传,足以验证它的魅力与经典。在当今时代,这些代表这华夏文明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我们所有的物质文化,无论是具体的建筑还是巧夺天工的非凡技艺,其背后都离不开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铺垫与表达。在中国的文明历史中,我们让世人记住的不仅是巍峨的长城,还有传承至今的民间曲艺。这些口头与非物质文化正在新的时代的土壤中,冒出新的绿芽,只不过由于根系还不是很发达,需要我们更多的爱与关注,支持与鼓励。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文明的传承与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才能真的在建设我们伟大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首先,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思想与觉悟的提高。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一定切记不能忽视建设精神文明。因为,在人的需求理论,我们不仅要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解决温饱问题,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大力发展精神文明,保护与传承口头与非物质文化就是当前我们建设精神文明的重点。
所以,各级有关部门应该从历史的高度与使命出发,切实做好管辖区内口头与非物质文化得保护与传承工作。要一方面做好舆论的宣传,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好的舆论背景,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思想意识。因为在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经历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但是只要从思想上保持高度的一致与统一,那么未来的工作将会游刃有余。
其次,提高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的积极性。从目前的相关数据的统计来看,很多的文化传承者,虽然还怀有一定的热情,希望能把自己手中的文化艺术传承下去。但是由于环境及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无法集中精力把这一重要的工作做好。所以,我们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方面的支持。一方面为他们的文艺创作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那些有志于从事口头与非物质文化工作的人们可以更加坚定信心。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国家文化等相关部门,通过专门的财政拨款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与安心创作,也可以通过民间公益团体的资助与扶持,通过这种正能量的表达来托起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的希望。
最后,拓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途径。以古琴为例,由于在新的历史时期,西方音乐已经逐渐成为当前音乐的主流,所以传统的民间音乐与艺术表达面临着不被人重视的局面。但是,通过最近比较火爆的选秀节目我们又重新领略了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所以,我们可以以此为发展的重要契机,通过网络等平台大力推动这些以古琴为代表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只要把这中民族音乐的魅力更多的为大众所熟知,那么口头语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将会具有更大的群众基础。这样的以网络等新闻媒体的方式,可以大力的推进。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口头与非物质文化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的。因此,借助新的媒介,做好相关的推动与促建口头语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工作,还是有着很大的可行性的。
结语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古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她的传承与保护对于我们整个口头语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时代在不断地前进与改变,但是代表着我们古老华夏文化的民族艺术不应该被遗忘。它们应该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扬。因为民族的东西,才是最终民族的象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我们应该立足于每一个文化项目与载体,从它们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最新的理念与政策为它们今后的发展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
[1]孙航.“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2]戴聪.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黔东南州丹寨县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05)
[3]孙正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类型化保护 [J].求索.2009(10)
[4]郎玉屏.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9(10)
[5]冯晓宪,晏妮,彭秀英.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辩证关系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