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因子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评判分析

2015-03-15 06:10芮志莲王永忠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年4期
关键词:干扰素乙型肝炎外周血

芮志莲,王永忠

(1.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213300;2.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 213000)



·临床研究·

外周血细胞因子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评判分析

芮志莲1,王永忠2

(1.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213300;2.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 21300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对疾病疗效判断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溧阳市人民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开展常规体检的8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血液相关检查以及细胞培养,观察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IL-4、γ干扰素水平与HBeAg阴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获明显改善,IL-4与γ干扰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需要确切的指标来指导治疗的开展以及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因子开展相关检测,可进一步确定Th1/Th2免疫应答的平衡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乙型肝炎; 细胞因子; 外周血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中较为多发的疾病之一[1],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疾病的发展进程主要由机体免疫和病毒决定。病毒侵袭后患者会表现出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在细胞免疫应答中主要以T细胞为主[2],其应答类型与患者的免疫状况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疾病的慢性化主要与辅助T细胞1/辅助T细胞2(Th1/Th2)的失衡存在关联。本研究选择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80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外周血细胞中的白细胞介素(IL)-4、IL-11以及γ干扰素的水平,以探讨外周血细胞因子监测对该病患者临床疗效的指导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溧阳市人民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中无甲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或存在免疫缺陷型病毒感染者,同时本组患者在近期均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观察组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1~55岁,平均(33.9±4.3)岁;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呈阳性者64例,阴性者14例。同时选取在本院常规体检的健康成人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2~57岁,平均(34.8±5.2)岁。两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恩替卡韦(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19),每次0.5 mg,每日1次。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山东希力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3809),每次40 mg,每日3次,以48周为1个疗程。

1.2.2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先抽取15 mL肝素抗凝全血,按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2台盼兰染色证实细胞活力大于95%[3]。获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置于液氮中保存,等待下一步检测的实行。应用含胎牛血清的培养液调整复苏细胞的浓度,水平为1×106个/mL,再放置于24孔板内,将获取标本置于CO2培养箱内,温度为37 ℃,经72 h后开展离心处理,然后获取上清液准备检测。应用双抗夹心法进行细胞因子的检测,选用美国R&D公司生产的相关试剂盒,严格依照说明书分别对每个标本中的细胞因子数量进行仔细计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IL-4、IL-10以及γ干扰素的水平,并将观察组中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分别开展比较。同时对观察组患者开展治疗效果评估,分别检测每个标本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以及清蛋白等肝功能指标,依据改善程度来判断治疗的效果,并对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4、IL-10以及γ干扰素开展比较与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IL-4、IL-10、γ干扰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IL-4水平为(18.63±7.14)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4.10)ng/L;γ干扰素水平为(39.41±19.35)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31±40.82)n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IL-10水平[(578.83±153.02)ng/L]与对照组[(555.81±249.41)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不同患者的IL-4、IL-10、γ干扰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中HBeAg阳性患者的IL-4水平为(22.01±9.31)ng/L,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的(11.12±5.11)ng/L;γ干扰素水平为(29.31±12.03)ng/L,明显低于HBeAg阴性者的(45.05±23.91)n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者IL-10水平为(544.23±165.82)ng/L与HBeAg阴性者的(627.68±142.75)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血清总胆红素、清蛋白水平均明显好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4、IL-10、γ干扰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IL-4水平为明显低于治疗前;γ干扰素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ng/L)

表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4、IL-10、γ干扰素 水平比较

3 讨 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当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4],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超过20亿人次,主要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每一年度约有100万人死于该病[5]。慢性乙型肝炎存在反复发作的特征,在病情进展过程中会经过肝纤维化阶段,进而有可能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部肿瘤疾病[6]。直至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仍缺乏指向性的治疗措施,其治疗问题依然是临床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进一步控制肝纤维化,达到缓解病情急速恶化的目的。当前临床治疗药物主要为核苷类和干扰素[7],本研究对78例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恩替卡韦与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联合治疗的方式。恩替卡韦是20世纪末被研制出的新型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药物,具有较强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能够在患者体内与磷酸组成三磷酸盐,进而抑制病毒多聚酶合成,抑制病毒的复制。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是当前临床常用的抗肝纤维化药物,药物中小分子多肽含有的细胞因子会对星状细胞的活化起到抑制作用,进而降低肝纤维化进程。虽然该病当前临床治疗效果仍不满意,但其治疗理念一直处于不断创新的状态,药物联合治疗是抗病毒的主要发展趋势,但联合方式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8]。

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是由于细胞的免疫功能对乙型肝炎病毒产生障碍,进而逐渐损伤肝细胞[9],受到乙型肝炎病毒侵害后,机体抗原会出现进一步分解的表现,演变成为多种抗原成分,转给T细胞和B细胞。损伤后的肝细胞通常与患者免疫能力存在正相关性,由于Th1/Th2类细胞的进一步失衡,会表现出多种病理变化。抗原呈递细胞将特异性抗原转给Th细胞后,会进一步分化成为Th1/Th2细胞亚群。在Th1中以IL-2与γ干扰素为主,会不断提高细胞的毒性作用,激发超敏反应引起媒介转导细胞免疫应答。IL-4、IL-6以及IL-10是Th2的主要表达指标,均会引发抗体不断生成进而出现体液免疫应答[10]。当Th1/Th2失衡后发生了慢性乙型肝炎疾病[11]。

Th1/Th2中免疫应答平衡可保证患者机体内的免疫功能趋于正常。肝组织受损与清除病毒和Th1分化存在相关性。Th1细胞因子逐渐增多后细胞的免疫能力也会增强,使免疫反应提升进而增加了病毒对脏器的损伤程度[12]。有研究显示当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水平下降时其γ干扰素会明显增加[13]。本研究分别对78例乙型肝炎患者与80例健康成人开展了IL-4、IL-10以及γ干扰素的相关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IL-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γ干扰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中HBeAg呈阳性的患者IL-4与γ干扰素水平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较低,而Th1/Th2免疫应答细胞因子存在负反馈效果。同时,研究还对78例乙型肝炎患者开展了药物治疗,经过48周的治疗后本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获得好转,提示病情有明显好转。治疗后对观察组患者开展的相关检测表示,IL-4水平明显下降,而γ干扰素水平明显上升,提示治疗对Th1/Th2型免疫应答起到了有效的调控与诱导,逐渐改善了Th1/Th2免疫应答的平衡,进而患者获得了明显的改善。说明针对抗病毒治疗患者开展外周血细胞因子检验,能够依据其变化情况来综合评估患者机体免疫的改善程度。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迁延程度与乙型肝炎病毒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临床治疗主要为抑制或阻止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复制,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可获得减缓病情发展的效果。经过临床治疗后,Th1/Th2型免疫应答会得到有效的调控与诱导,进而促进免疫应答逐渐恢复平衡。但治疗也需要确切的效果评价指标来指导治疗的开展以及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因子开展相关检测,可进一步确定Th1/Th2免疫应答的平衡状态,可作为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1]满昌军,董香玉.外周血T细胞亚群、IL-32、IL-6水平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62-65.

[2]Raziorrouh B,Schraut W,Gerlach T,et al.The immunoregulatory role of CD244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and its inhibitory potential on virus-specific CD8+T-cell function[J].Hepatology,2010,52(6):1934-1947.

[3]任粉玉,朴熙绪,任淑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检测及意义[J].临床荟萃,2006,21(8):567-568.

[4]陆建国.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17(1):34-36.[5]Lawrence L,Chee KH,Nancy L,et al.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α(40×103)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J].Int J Nanomedicine,2006,1(3):255-262.

[6]黄红丽,胡志文,聂玉强,等.复方牛胎肝提取物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17(1):41-44.

[7]林沪,李元元,王福生.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预测[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17(1):98-101.

[8]申婷,游晶,范晶华,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339-341.

[9]邱洁,龙启强,冯艳红,等.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6):508-510.

[10]徐文莉,林燕华,廖长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9):2387-2388.

[11]何文敏,苏毅.IL-10和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中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3(3):333-339.

[12]艾买提江·司马义,买木热·肉孜.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因子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3):3049-3050.

[13]张健珍,冯婉婷,李笑群,等.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7):2874-2877.

10.3969/j.issn.1672-9455.2015.04.036

A

1672-9455(2015)04-0523-02

2014-04-24

2014-08-12)

猜你喜欢
干扰素乙型肝炎外周血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恩替卡韦治疗干扰素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72例疗效观察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a-miR-29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