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媒行业应用级无人机的畅想

2015-03-15 02:56:08
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国传媒美亚警用

本刊记者丨刘胜男

张雪峰

第一次将“美亚柏科”铭记于心,源于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中,美亚柏科无人机参与救援的出色表现。美亚柏科是应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之邀参与抗震救灾,其无人机团队也是唯一获得空军空管部门特许进行科学救灾飞行的团队。如今,“厦门卫视”“厦门日报集团”“福建省电视台新闻中心”等众多媒体都已开始运用美亚柏科无人机来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成立于1999年,于2011年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的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被大众所熟知的或许不是它的无人机产品,而是“电子数据取证龙头企业,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化专家”的名号。

这样一家立足于信息安全行业的科技公司,为何会投资无人机?又为何聚焦无人机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中国传媒科技》专访美亚柏科副总经理、无人机项目负责人张雪峰,以进一步探究“无人机新闻”的应用前景及市场空间。

关于美亚柏科无人机

《中国传媒科技》:美亚柏科为什么会投资无人机?

张雪峰:我和美亚柏科总经理滕达都是资深的航模爱好者。2002年,我选择到美亚工作,共同创业以及后来成立无人机项目部,都是源于一个航模梦。我们希望能够把工业机器人的理念变为产品,进而代替人去一些不容易到达的区域,执行一些危险的工作,比如火灾现场数据的获取等,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2011年,在条件成熟下,公司终于决定让这个梦想正式启程,而我顺理成章的成了“开朝元老”。目前无人机项目部由控制系统研发部,载荷研发部,传感器研发部,飞行部和市场部组成,我们满怀无人机大应用的畅想,相信这个小块头一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据行业分析师预测,全球无人机市场将迎来井喷时期。未来国内无人机装备平均增速将超过40%,而市场容量有望达到千亿元。在无人机应用逐渐被各行业所接受的时候,我们结合技术与行业优势,在行业应用中寻找无人机装备路线。

无人机项目部成立后,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美亚柏科无人机借助企业在警用装备领域的成就和知名度,尝试将无人机作为一种装备,探索了无人机在警用领域的应用。

《中国传媒科技》:选择“警用市场”进行前期拓展具备资源优势,而聚焦传媒市场是出于哪些考虑?

张雪峰:无人机目前成熟的应用在航拍航摄上,无人机航拍的应用是把人类的视角通过机器的方式延伸到高空中,用鸟儿的眼睛看世界,在这一应用需求上,警用市场和传媒市场的需求是一致的。

虽然目前我们在传媒市场的资源不多,但针对行业市场提出的以服务和培训带动产品销售的理念也符合传媒市场对飞行器这个全新产品的需求。在前期市场开拓阶段,我们认为首先要让传媒市场真正用起来才能发挥飞行器的最大价值,而且相较于其他行业,传媒市场使用无人机的需求更加积极和强烈,市场空间很大。我们也比较重视这部分市场。

对无人机产品来讲,警用市场无人机的应用也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和警用客户在无人机应用这个道路上应该是同路人,一起把工业化的机器人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的警务工作中去,未来警用市场会有无人机的更大的天空。公司深耕于警用装备十几年,把无人机和警用装备相结合才能够在警用市场上发挥无人机的更大的价值,这也是美亚柏科在警务市场上的优势。

目前美亚柏科在航拍市场的定位是,把无人机作为报社摄影师或电视台摄像师手中的单兵装备,简单地说就是把他们手中照相机或摄影机延伸到高空中,能够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拍出更优美、更震撼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对于警用市场能够让民警使用无人机拍摄更全面的画面并将现场视频传递到后端指挥中心,为领导决策提供来自现场的一手资料。

《中国传媒科技》:美亚柏科无人机目前能够实现的功能有哪些?是否有意致力于“传媒行业应用级”无人机的研发?

张雪峰:目前,美亚柏科无人机运用及技术支持已横跨反恐、交通、森林防火、地质勘测、海关、新闻传播等行业,实现了实战、直播、回传、拍照等功能。后续我们计划针对无线电控制链路进行优化,并在飞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增加备用机制,以提高系统可靠性,以及机载任务载荷方面增加非可见光载荷、变焦载荷、通讯中继、环保监测载荷。在以上技术领域我们已经启动了相应的研发。

目前大多数人对无人机的概念还是停留在市面上的四旋翼飞行器的层级,这类型的产品定位还是在高级玩具的等级。对于行业用户的使用远远不止这些,“安全性、可靠性”应该是行业用户所需要的,不管对于硬件还是软件,无人机待完善的部分还很多。而这些技术问题随着时间和市场的逐步扩大,会逐渐解决。真正的问题不在无人机本身,无人机所作用的行业市场需要无人机做什么、以及怎样配合行业需求才是未来技术的核心。美亚柏科关注细分行业市场,而传媒市场是我们的关注重点,“传媒行业应用级”无人机的研发是我们的方向。

我们目前已经实现了电视直播功能,后续我们会针对传媒应用领域有更多的产品序列,比如针对报社的航拍相机,逐步提高像素与易用性;针对电视媒体研发广播级信号的影像载荷等等。我们也会逐步了解传媒市场的应用需求,做更多创新。

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正在飞速扩展,而针对行业应用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传媒科技》:美亚柏科在与媒体的合作中,已探索了哪些创新的无人机应用及应用场景?

张雪峰:在美亚柏科无人机应用摸索以来,受邀分别与中央电视台、厦门电视台、厦门日报集团等开展并出色完成了包括2013年7月第五届厦金横渡赛事直播、2013年8月厦深高铁首日通车直播、2014年1月“厦门国际马拉松”航拍直播、2014年7月第六届厦金横渡直播、2014央视大型党史纪录片、2014年12月厦门日报年度品牌活动“高看厦门”技术支持在内的多次合作。

其中与厦门卫视、中央电台合作进行的航拍直播,开创了电视台使用无人机航拍回传画面直播的先例,呈现了高空航拍新视角,带来了电台直播新突破。“高看厦门”活动创新地改变纸媒的单向信息广播的模式,在活动期间主动约稿,让厦门人自己选择拍什么、哪些是市民认为最美的厦门等,使得整个活动变成了互动的形式。该活动不仅让厦门人用欣喜的眼光、独特的视角看到了自己的城市,而且很多照片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好评,多幅图片被城市档案馆收录。

《中国传媒科技》:据了解,美亚柏科已经开展了六期免费无人机培训,主要的培训对象包括媒体人吗?

张雪峰:是的,美亚柏科启动培训计划,旨在为传媒、公安等行业中摄影岗位人士提供培训。目前已免费培训100余人次。以服务和培训带动产品销售是我们的目的之一,培训是任何产品在各行业中应用的基础,只有把行业用户的培训做好,才能使更多用户应用新技术。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和行业用户的交流中,也加深了对行业的理解,这样我们的无人机才会更加符合行业需求,走的更远。

因为无人机在应用过程中,更多遇到的是安全飞行的问题,我们的培训是结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规范”来开展,具备丰富飞行经验的团队全程教学,以传授学员如何安全飞行。

我们的培训内容从无人机应用系统的交流到模拟飞行器的操作练习,从小蜜蜂四旋翼的飞行体验到四旋翼航拍器的初级、高级操作,甚至涵盖了四旋翼航拍器系统的维护培训。每班学员名额控制在10-15个,小班授课,让每个学员都动手实操,不单单是基本掌握飞行技巧,更是熟悉飞行技术。同时我们严格把关,专业考核,合格通过结业考核的飞手,才颁发结业证书,享受美亚柏科飞行训练营的福利。从这几期的培训成果来看,我们能很自信地说,顺利结业的每一位学员都能成为一个专业的飞手。

目前我们已经和AOPA(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积极建立联系,争取尽早能够作为国家层面的资质单位开展培训。

《中国传媒科技》:美亚柏科在电子数据取证方面的软硬件优势是否与无人机的研发有结合点?

张雪峰:结合点肯定有,目前我们已经开展相应的研发工作,由于处于预研期,不方便透露具体细节。电子取证技术与无人机应用技术有非常相似的地方。我们在4年前创新性地将电子数据取证技术领域中需要用到的多种技术包括软硬件进行了整合,并重新定义了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通过简单易用的模式使得这一原本非常狭窄的行业得以快速发展。而无人机也是多种技术整合的一种产品,我们将结合在此前积累的工作模式以及目前我们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为无人机后续研发赋予一种新的力量和方向。

我认为除了当前航拍航摄,一定有更有价值的事情等待无人机去完成。比如使用无人机采集数据,比如无人机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自主决策。其实美亚柏科对无人机的定位就是智能飞行机器人,包括更多类型的智能机器人都是我们的研发方向。飞行器本身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毕竟有限,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利用互联网作为通讯手段,利用无人机作为载体,使用大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为无人机提供一个指挥中心,让它变得更加智能。

在无人机领域,我们正在逐步积累,而美亚柏科在信息安全领域积累的技术成果会直接作用到未来无人机领域,亦会对无人机新闻领域的探索有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传媒美亚警用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创刊30 周年同贺单位
Fringe visibility and correlation in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with an asymmetric beam splitter
美亚生物科技
越南领美亚丝绸的历史和发展
丝绸(2018年1期)2018-01-25 01:00:28
01 警用无人机应用热点纷呈
2014年-2015年中国传媒投资扫描与趋势预测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警用直升机飞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想
警察技术(2015年4期)2015-02-27 15:37:24
警用装备资讯
警察技术(2014年1期)2014-02-27 15:33:20
基于GIS的警用系统设计
河南科技(2014年7期)2014-02-27 14:11:16
2009年度中国传媒创新案例与创新人物推选细则
传媒(2009年10期)2009-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