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乐[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65]
从电影《刮痧》看中医文化在美国的传播
⊙李思乐[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65]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的对外传播为世人所关注。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梳理了影片的大致内容,分析了以刮痧为代表的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美国的遭遇以及原因并根据影片结尾总结出了中医文化在美国传播的启示。
中医文化 《刮痧》 传播
受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任何一种文化要接纳另外一种完全不同于本民族文化的异质文化并非易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因而也显得困难重重。本文将以反映了中医传统疗法“刮痧”的同名电影《刮痧》为例,探析中医在美国传播的窘境并尝试根据电影给予的提示探索出破解之道。
《刮痧》是由导演郑晓龙执导、由中国著名演员梁家辉和蒋雯丽领衔主演的一部以亲情为主线的电影。电影以中医传统疗法刮痧为戏剧冲突的逻辑起点,层层推进,扣人心弦,让影片充满了戏剧张力,不但精确戳中了观众的泪点,还引发了人们对文化冲突的关注与思考。
电影《刮痧》本身剧情并不复杂。来自中国的年轻人许大同经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过上了中产阶级式的生活,自认为已然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老板对自己器重有加,事业小有成就,老婆温柔体贴,儿子聪明可爱。可是,他却不曾想到,从中国远道而来与其团聚的老父亲为肚子疼的儿子的一次刮痧却给这个幸福的家庭带来了意外的沉重一击。儿子丹尼斯因为意外磕伤被送到医院后,主治医生发现了丹尼斯背后刮痧后留下的淤青而怀疑丹尼斯遭受了虐待并及时报告给了儿童福利局(CWA)。由此,许大同与儿童福利局的博弈便开始上演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最后竟导致许大同父子分离、夫妻分居、主动辞职并一度因为“违法”而被警察逮捕,让观众始终为其最终的命运捏一把汗。故事后来出现了转机,结局还算圆满。许大同的上司昆兰(Quinlin)在感受到并认同了中国的人伦文化之后,亲自尝试了刮痧疗法并积极与儿童福利局及法官沟通,最终使许大同免于吃官司,生活回归到了幸福的轨道。
电影《刮痧》所展现出来的戏剧冲突,无论是家庭观念的差异、待人接物方式的不同还是医学认知的不一致,其实都深刻体现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和新移民的文化焦虑。细细比较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便可发现:中国人注重伦理,重整体,重综合性思维,重形象思维;而美国人注重认知,重个体,偏重分析性思维,重逻辑思维。中西医则很好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中医融文、史、医、哲于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普济含灵的仁爱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沉淀,不但具有医学属性还具有人文属性。中医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为其理论渊源,将人体看作一个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来辨明人体的病因病机、病理病状来进行辨证施治,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推拿、拔罐、刮痧、气功、外敷、食疗传统疗法重新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恢复健康。而西医源于西欧文化,深受自然科学影响,吸收了分析化学、解剖学以及近代生理、生物学的学科的精华,尤其注重对局部的具体研究,主张通过血液检查、喉镜、胃镜、肠镜、B超、CT、MRI等方法来了解病情,给出治序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正如影片中所言,刮痧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历史悠久,易于操作,一般针灸和按摩可以治疗的小病小灾都可以通过刮痧治疗。基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刮痧可以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容量和流量,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进而重建人体的自然生理循环。丹尼斯肚子疼,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包装上的英文而给孙子使用了传统的家庭刮痧疗法。许大同觉得习以为常并对儿童福利局所谓的虐待照片嗤之以鼻,因为父亲以前也经常给他刮痧。当许大同在第一次听证会上试图就刮痧疗法做出说明时,他提到了中国人所熟悉的“dantian”(丹田)和“seven jing and eight mai”(七经八脉),也提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然而这些理论术语让法官以及在场的美国人觉得不可理喻,如坠云雾。对中医毫无概念的美国人不明白,肚子疼本来是小病一桩,为何采用那么“残忍”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呢?这里,在美国,中医成为了不可言说的“他者”。
文化偏见和文化冲突皆源于文化间的差异和人们对异质文化的隔膜,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医作为西方世界的“他者”,受到了来自西方民族中心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的双重裹挟。中医在中国的“不言自明”却成了在美国的“无法言说”。无怪乎爷爷在老朋友墓前意味深长地说“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这怎么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呢?”相信所有的中国观众看到这一幕时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如何才能漂洋过海成功地传播到美国?
文化的隔阂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消解。影片的末尾其实隐喻地指出了两种解决路径。
一是优势文化要胸襟开阔、抛弃偏见、勇于接受“他者”文化。美国人一直美国文化自居,至多以“猎奇”的目光审视异质文化,鲜有人愿意接触甚至接纳异域文化。这场危机之所以最后得以化解主要功劳应在美国人昆兰身上。昆兰有着开放的头脑和宽阔的胸襟。是昆兰聘请许大同作为公司骨干并支持他开发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游戏;更是昆兰被许大同表现出来的人伦常情所打动,不计与许大同的前嫌,丢弃偏见,在只身一人前往体验了刮痧之后说服儿童福利局和法官,使许大同得以与妻儿团聚。影片中的这个情节也映射出了中医文化在美国传播的思考。中医文化的传播一定要对传播对象接受心理加以细致的研究并做出精致的判断,也需要传播对象自身首先有较为开放的思想。否则,一切传播便是无用功。其次,中医文化最基本的属性便是其医学属性,而医学则较注重临床疗效。昆兰用自己做刮痧的亲身经历使儿童福利局和法官相信了刮痧并不是虐待。再譬如20世纪70年代所兴起的针灸热也正是基于美国人体验了针灸实实在在的疗效。再次,使用适当的传播技巧。美国人更愿意相信美国人是同种文化使然。在中医文化的对美传播过程中,要多邀请一批懂中医的美国人参与进来,让他们以亲身经历,以美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来传播中医。
二是“他者”要主动出击,显示自身的“在场”。作为后殖民主义视角中的他者,中医要有文化自尊感,不能进行自我矮化,而是要主动向异域文化介绍自己,显示自身的在场。影片末尾,许大同的父亲在来信中提到将要寄到美国的几本关于刮痧的书籍以及国内某电视台制作的关于刮痧的资料片便是中医文化不因循守旧、勇于出击的明证。在中医文化对美国的传播中,要认识到美国人的“文化惰性”,要打破“酒好不怕巷子深”固有的思想樊篱,输出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要趁着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软实力的东风,制定具有吸引中医文化输出政策,引导民间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共谋中医对外传播的盛举。可组织全国中医翻译专家翻译出版一批中医经典、一批国医大师的著作、一批优秀的论文等;可派出优秀的中医等专业人士到美国访问交流。在新媒体时代更可充分利用新媒体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使用范围广的突出优势竭力打造中医文化传播的新平台。
文化间能否互联互通,这是全人类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影片的拍摄者似乎想乐观地告诉观众:文化偏见可以消除,文化误解可以消融。譬如,影片—开始,许大同设计的以孙悟空为主题的游戏大获成功本身就说明了文化存在互惠性,异质文化存在交流的可能。许大同的上司昆兰摆脱固有的文化偏见的桎梏,在尝试做了一次刮痧并倾听了刮痧医师对刮痧的介绍之后终于抛弃成见,丢弃了对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转而帮助许大同,使其及早在圣诞之夜与妻子和儿子团聚。昆兰在窗外对即将跌落的许大同的施救也可解读为美国文化对边缘化的中医文化的接纳和救赎,而许大同为了兑现对儿子的承诺勇爬窗外的管道也似乎预示着中医文化在传播路上的自救。中医文化在美国的传播的确需要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齐心协力。影片中“许大同”也许就映射了拍摄者所希冀的“世界大同”的愿景吧。
[1]张安玲,徐胤聪.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张鹏蓉,赵侠.难以消除的紫痕——电影《刮痧》折射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 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8).
[4]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何琛,刘蓓,郭树强.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J].电影文学,2008(17).
[6] 张莉.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J].电影文学,2009(11).
[7] 王智瑜,翟双庆.中西医差别之根源及其对中西医结合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4).
[8] 金光亮.中医西医化的现象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药学报,2000(6).
作 者:李思乐,硕士,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化传播。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